回覆列表
  • 1 # 平民之宴

    我非常喜歡《阿Q正傳》。

    尤其是描寫的阿Q這個滑稽可愛又令人深思的公眾人物形象。

    尤其是,在工作生活的閒暇之餘,翻讀一遍又一遍,讀出了沉痛,讀出了舊社會我們華人的劣根性與精神意識的覺醒,同樣也讀出了一個時代的痛楚之行!

    更加令人憂慮的是,我們現時代也有眾多阿Q們,看似是各路英雄和各界精英,都想做“飛奪瀘定橋”的十八勇士,勇於自我的精神勝利形象高高在上,卻不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斷臂懸崖,我越讀越甚為不安。《阿Q正傳》中阿Q是個跨越時空的不朽典型呀,從他戀愛的悲劇到引起的生計的危機,以及在革命的浪潮中從“革命”到“不準革命”,最終為什麼成了劊子手殺一儆百的犧牲品呢!

    我在用生命閱讀,每讀一遍,就讀得神經麻醉,讀一遍,就讀得神情暗傷。為何?我憂患這個時代,我期盼更多的驚醒,我願意用自己的代言,去改變那些自以為是的新阿Q老爺們!

    覺悟吧,那些民眾!讀書改變自己,更能改變芸芸眾生!

  • 2 # 春回芳去一玫到

    狂人日記,因為看不出頭緒,看不懂,所以看得多,也領悟了作者化身狂人而吶喊,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道德原來都是吃人的記載,吃與被吃同時存在,昨天吃人吃得津津有味,沒想到今天就被人吃了,人在擔憂自己將會被吃,就會生病,醫生建議儘快治,誰知不是現實意義的儘快吃,所以,作者發出吶喊,不曾吃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吧。其實,吃與被吃都是兩廂情願的禮尚往來,只有迫害狂一類的精神病人,因為被迫害而心懷不滿,如果一個人既不想吃人,也不想被吃,就不能融入整個社會,就象病態的狂人一樣,但當時的社會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少年潤土紅活圓實的手變成了松樹皮,屑像少年潤土的水生肌黃面瘦,沒有了銀項圈,楊二嫂顴骨變高了,嘴唇變薄了,兩條腿也成了瘦骨伶仃的圓規,華老拴買浸滿革命者鮮血的饅頭做藥治病,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吃人制度的存在,而這一切的一切,從一個狂人的嘴裡說出,才是最安全的保障,作者用一個狂字,把主人公貶低了,又用沒吃人的孩子或許還有,給革命以一種希望,又以救救孩子完成吶喊。

  • 3 # 易學預測

    魯迅先生的巔峰之作應屬《阿Q正傳》,他鞭韃了人性的弱點,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有很強烈的現實意義。至於魯迅先生說的,中醫漢字不亡,中國必亡,是就當時的黑暗中國的情境而發。不在那種環境裡,是不能體會列先生絕望的心境的。至於罵郭沬若是條狗,是因為事實如此。

  • 4 # 七小木木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這是我從魯迅先生唯一的愛情小說《傷逝》裡感觸最深的一句話。魯迅先生寫文語言非常的簡潔,但也很細膩,優美而凝練,別人怎麼樣我不知道,反正我讀起來常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小說講述了涓生和子君衝破重重勢力阻礙,爭取個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終於建立起一個溫馨的家庭。但脫離了社會的個性解放和自由,是無法實現的。最終,愛情歸於失敗婚姻破裂,以一傷一逝結局。

  • 5 # 烏衣巷的記事本

    很多人說到了魯迅的短篇小說和雜文,我來說個不一樣的,魯迅的散文《秋夜》。如果你對這個名字感覺陌生的話,那麼,文中的第一句話,你一定知道:

    “在我家的後園,可以看到牆外有兩株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

    《秋夜》也是魯迅整個《野草集》中,我最喜歡的一首,因為這篇散文,充滿體現了了魯迅先生的革命鬥志,即便是在無盡的黑暗中依舊不放棄苦苦探求中國未來前途的命運。

  • 6 # 無名一家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小小的的園子是頑童們的天堂,童趣盎然,成年人是無論如何體驗不到這種快樂的,。

  • 7 # 雪松winter

    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從百草到三味書屋》。

    其中《狂人日記》中最耐人尋味,從一個妄想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眼中去看世界,看人與人的之間的關係,看一切人情世故,在笑中痛哭,在哭中思考,在思考中省悟。某君昆仲……

    從妄想人人都想害“我”,街上大人小孩推想開去,接二連三地推理,連趙家的狗為何多看我兩眼呢?到哥哥請的醫生診斷胖瘦,都想吃人吃肉。到佃戶吃人,從滿紙的仁義道德的字縫中找到“吃人”兩個字,無一不是吃人的社會。看似荒唐句句見血啊!古往今來誰人倖免。

  • 8 # 扒皮探真

    魯迅恨鐵不成鋼對當時中國罵的流血也改變不了事實,其實唯一需要健全一個國家的人民統一公平正義的信仰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 9 # 一往文學

    我心中的魯迅先生的,首先是個思想家,其次才是文學家。《傷逝》一文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每每翻開魯迅先生的集子都要重溫一遍。

    "我們應該到魯迅那裡去聽他"隨便談談""而不是找他指路,錢理群先生曾在文章中這樣解釋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於當代人的意義。魯迅先生"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著思想的獨立與自由。讀他的文章,無論小說雜文或詩歌,也無論自己所處的環境是順境亦或逆境,總能有所收穫。即使其文章脫離了時代的背景,其中包含的獨特思想仍會給我們以啟迪。

    初讀:萬種風情,實非良人

    《傷逝》可說是魯迅先生唯一一篇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全文站在男主人公的角度以第一人稱寫就,瀰漫著一股絕望而沉痛的氣息。涓生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的愛情故事,兩人因愛情而生髮出極大的勇氣衝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建立起一個轉瞬即逝的小家庭,最終以一傷一逝為結局。

    初讀《傷逝》,年少不懂情滋味,單單埋怨涓生的始亂終棄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身為在當時地位更具優勢的男子以及愛情中的追求者,在經歷了生活的苦難後輕易便拋棄了愛人,還口口聲聲"她愛我之後,就要負了這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起初自以為愛得純真而熱烈,在我眼中卻不如說是他迷戀著當時不顧一切與子君自由戀愛的那個激進的自己。文章中多處提到涓生對外在環境的在意,總認為與子君走在路上時遇到的是譏笑輕蔑的眼光,朋友的忠告在他看來是替他膽怯或竟是嫉妒,失掉工作後去閱書室譯書也認為路人的一瞥帶著輕蔑的意味。冬天是最後一根稻草,壓碎了涓生對子君的最後一點愛意,"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或許子君在同居後性情的轉變也對這場悲劇有所影響,但年少時的我卻單純地惋惜著為愛拋棄一切的女子不該得到一句"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然而那時子君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涓生有關。頭尾兩句"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像極了推卸責任的自我辯護。

    戀愛時的子君看向涓生的眼神總是"瀰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彷彿望著畢生的信仰。"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因身為女性而處於相對劣勢地位的子君揹負著叔子與父親的責難,向涓生表白時,語氣分明、沉靜而堅決。正是這種如暴風雨中的海燕般衝破一切桎梏的精神,使涓生被深深打動了。而在兩人同居後,子君卻被生活中的油鹽醬醋茶所束縛,曾經那個敢於像娜拉一樣逃離舊家庭追求新生的精神逐漸成為了"已失去",賭書消得潑茶香的理想生活在困窘的現實面前又顯得那樣渺遠。也許子君向家庭主婦的轉變也正是出於對涓生的愛,她的追求從精神解放轉移到了照顧涓生的生活起居,建立好他們的小家庭上來。兩人都認為"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而子君卻逐漸變成了過去自己最厭惡的那類人,涓生的軟弱也漸漸暴露出來。也許在最初陷入愛河時,子君和涓生在彼此眼中都是風華正茂風情萬種,然而實非各自良人。隨著兩人性情弱點的暴露以及價值觀的偏離,此情終於難以為繼。

    再讀:理想豐滿,現實慘淡

    後來知道了《傷逝》選自魯迅先生的《彷徨》,在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的分裂之後,魯迅先生一面獨立地同反動勢力進行著堅韌的鬥爭,一面又由於還沒有與當時正在走向高潮的革命運動相結合,"成了遊勇,布不成陣",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魯迅先生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在瞭解到這一歷史背景後,在涓生身上又彷彿看到了作者本人的身影。小說中涓生曾多次把自己比作禽鳥,"我從此要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趁我還未忘卻了我的翅子的扇動",兩人同居後瑣碎的生活,局子中枯燥的工作,不斷擠壓著渴望精神自由的涓生。他本以為透過自由戀愛的結合能夠帶來自己想要的生活,卻被現實狠狠扇了一巴掌。魯迅先生對這感情看得通透,年輕人其實並沒有真正考慮過以後的生活道路只急於表白自己的渴望。亦對青年人的心態看得通透,他們其實並未從心裡完全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在封建勢力過於強大、社會過於黑暗的環境中,不堪一擊。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如此,即便為浪漫的愛情小說,筆鋒依然犀利冷靜直刺現實。

    如今:世態炎涼,本是尋常

    曾經看過有位教授講,青年人與其待在圖書館讀一本哲學書,不如趁著春光去談一場戀愛來的感觸深刻,生活閱歷的增加確實會讓人對文學作品產生新的理解。如今的我再讀《傷逝》,不會再去糾結這場愛情悲劇誰應該負更多的責任。當今社會中還沒有經濟來源就開始租房同居的情侶也不在少數,若失去了父母提供的金錢來源,他們的愛情是否也會如子君和涓生一般無所附麗?或者斤斤計較雙方條件,等待時機才去戀愛結婚的男男女女是否會因為少了那份熱烈純真而遺憾?

    魯迅先生的一篇《傷逝》,是社會的悲劇也是人性的悲劇,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可能會發生。

  • 10 # 夜雨寂北風

    應該是《狂人日記》。

    因為這篇文章內容蘊涵了太多的東西,它所輻射的面積很廣, 內裡很深刻,其中有些東西的尺度近乎赤裸,無情,卻又巧妙的打了擦邊球。

    這感覺就像是在如賭石,大塊切割砂輪細磨,或者索性開了窗,無論怎樣結果總是能讓你清晰的看到玉肉,賭性是很大的,裡面的玉肉是點,還是片,或者是塊,都由自己選擇。而玉肉是極具誘惑的,所以我陷了進來。然後一點一點的啃吃,靈魂也被它在一點一點的浸染,引導。

    這些文字裡所提到的關於人性,關於精神探索,關於政治黑暗,關於戕害,關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荒涼孤寂寞,關於生存之道等等都有著深度的剖析,語言看似在詭異怪誕裡延伸出來,其實賦予內裡的那些,才是其真正的靈魂,只是在我張開眼看到那些靈魂的時候,我竟說不出我是一種怎樣的感覺與體悟。

    有著悚然,有著悲哀,有著憤怒,有著昭告,有著內省,有著頹然,有著掙扎,有著淡衰……不只是五味了。然後就想,那些文字究竟是要告訴你什麼,然後你明白了麼?

    所有的光明都是由黑暗推向而進的?想想似乎是如此。或者它又是一個宏觀的命題?比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之類的哲思?似乎又有這樣的意所在。

    圈子在飛速發展的社會形態下,一個一個的建立,構造,然後在面對遠遠落後的道德與靈魂時的等待,又由心而反叛,從而讓自己身體崩塌,精神也湮滅,它也涉及甚深。明白了這些又該如何將這些必定的生存之道教育給後代子孫?

    是告訴自己以及後代繼續在混沌裡隨波逐流,還是去適應然後同化?或許應該學學郭得鋼的“負面”家書?

    這樣的狀況自我感覺沒有人可以逆反的,因為逆反的,清醒的,獨立的人格已經被淪喪,被湮滅,被死亡。痛心疾首,無能為力,種種的矛盾複雜交織。

    讀了太多遍以後依然心力不支,就小說而言,其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刻印,那它已然足夠。更多的一些東西與領悟,就看個人緣法了。文字如同警世鐘一般敲響。我深深折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76年六月初六子時生人的命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