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適人家
-
2 # 今夜星光燦爛
謝謝邀請!這就是發生在中國蘇皖交界處的曹村鎮三環村的事,“樹馱橋橋馱樹” ,本地有一座石橋,始建於乾隆元年,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這座橋自建成開始,就成了當地人外出的必經之路,而橋身也一直非常堅固,但不知何時開始,這座橋上長了一棵楓楊樹,如今這棵樹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而根部也已經牢牢的和橋身連為一體。
這種橋和樹的結合,被當地人稱為神樹,而石橋如今也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大樹的根部已經嚴重影響到橋身,今天的石橋已經禁止車輛通過了,但是專家經過勘測發現,即使如此,石橋也撐不了幾年,就會因為樹根的影響也崩塌。
在和當地人交流後,專家也犯難了,因為村民們認為這棵樹一直被奉為村裡的神樹,是精神的象徵,可以保佑他們多福。但要保護樹,最好的辦法就是拆掉石橋,但是石橋也是文物,具有很大的保護價值,更何況是村裡人去外部的必經之路,由於無法達成共識,所以這裡如今依舊是“樹馱橋橋馱樹”這番奇象。
加固加固
古橋馱老樹不堪重負,應該留樹還是留橋。
老樹馱古橋合二為一,專家留橋才能保樹。
古橋也可以維護修繕,好多古蹟遺址就是這樣保護,修繕後可以保持古橋的原貌,加入現代元素,利用橋樑工程技術,內部用混凝土澆築,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問題是村上如何才能解決資金問題,有錢就好辦了。
-
3 # 萬萬浬
從圖上看,古人建橋極為精典。在無鋼筋水泥的情況下,靠石匠丶把整塊毛石,鑿修成塊,—一相連,兩頭合攏,石拱橋形成了。其中丶內部填上亂石泥土。多年己久的古橋,負重了多年己久的老樹,它們經歷了無數次風和雨的洗禮。也共同承受過枝繁葉荗,那青春季。樹護著橋,橋擁著樹。誰也割捨不了,那天下奇觀。個人認為,橋樹全留,我們不由得相信那座古橋,也堅信那顆古樹,千年廝守。
古橋馱老樹不堪重仼,留橋留樹,
壁涯挺蒼松是為本意,有涯有松。
-
4 # 手機使用者夏草
古橋,老樹已成為一道風景,留下了幾代人的情懷。留下已老舊,拆掉又不捨。
修橋!固樹!!!
上聯 古橋駝老樹不堪重負,留橋留樹?
下聯 河水飄落葉源遠流長,難捨難分!
-
5 # 自由史話
我認為不用在二者中間選擇啊,可以在這一景觀地旁邊重新再造一所橋。
這一景觀本身就不是人為製造,而是老天爺地佳作,既然要毀滅,豈不就是順應天命嗎?讓他怎麼來怎麼走的難道不好嗎?
我們可以在旁邊另外在造一所橋,走的時候還能欣賞到這一景點豈不美哉!
-
6 # 大話精說實話
為什麼一定要拆橋,或者砍樹呢,從橋供下面對橋進行加固,使用鋼筋混凝土立供頂橋,多合適啊,這樣既不拆橋,也不砍樹,也保留了別樣風景,多好啊,而且橋的美觀也一樣不減啊。
-
7 # 銀河系邊緣1
這種情況我建議不拆為妙,專家說法有待商榷,我看這橋再挺十年沒問題。石橋是最堅固耐用的橋,趙州橋已經千年有餘,我的判斷是橋依然堅固,只是不宜通行。樹已老長勢緩慢,十年一寸,樹木對橋的侵襲在很多年以前已經完成,只要橋內部結構不被樹根分解開,橋就能挺住。拆橋樹必死,樹根深入橋內部,就算不死,也不會旺盛依舊,活不了多久的,老樹不經摺騰。樹根已經不僅深入橋內部,恐怕也順著橋面橋墩深入地面地下,這樹根就像石橋裡的鋼筋一樣,已經和橋融為一體,哪天樹死了,橋也就該拆了,只要樹不死,橋是塌不了的。如果把樹砍了,樹根爛掉以後形成空腔,橋就離塌不遠了。我的建議是不動為妙,當個景點開發不好嗎?專家的話不一定就是對的,明白嗎?
-
8 # 人間一塵
如果二者只選其一,那就是保留石橋o因為樹生橋上,橋毀了,樹何存o
但也可選透過加固石橋而二者並存,但需要科學的方案及相當的資金o
-
9 # 通風報訊
橋已經老化,不適宜通行,但是它承載的文化價值遠大於通行的作用。
可以向當地政府申請把樹和橋保護起來,旅遊資源很寶貴的。
中國的造橋技術完全可以修一座更便利通行的橋。
-
10 # 尺牘小蛀蟲
現在橋和樹的保護狀態都挺好,現在不存在不堪重負,留橋留樹的問題,並且橋馱樹是共生的的,如果到現場你會發現,橋和樹是生長在一起的橋塌了樹就會死去,樹死了,橋也會失去根基而崩塌掉。 並且自大樹長成,這座橋已經二百多年了,依然實很堅固的,所以看不到任何不堪重負的跡象,樹根已經把橋緊緊的固定在樂土裡,並且是樹根整個盤踞這石頭縫,真的是成為一體了,不是現場看,你不會看到到底有多緊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在這個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這棵樹這座橋已經陪伴我爸,我爺,我爺的爸爸,我爺爺的爺爺,我們家六代人生活在這裡。(該地彭姓一族是徐州刁店地區自道光年間遷往該處,立足生息,子孫綿延現已百口有餘)
這個地名叫三環村,因為附近有兩個村子 宋湖 左窪,加上這個橋所在的村子,正好三個村子,像三個圓環圍繞在一起,所以叫三環村,這棵樹就在村子的西面,進村就能看到,從206國道往東拐彎,走一千米就到此處。
這做橋始建於公元一七三六年(乾隆元年),因為這是清朝官道,但是西部皇藏山區洪水順淝河東下,阻隔此南、北二京主要通道,所以修了這座橋。修完橋之後,順洪水而來的有一些樹種,巧得是一個楓楊樹的種子落在了橋縫裡,並且生根發芽,長成現在的樣子。
小時候經常在橋下面的玩水,小時候還爬上樹。這個樹在當地人眼裡是個神聖的物件,我聽過許多關於這個樹的小故事,不乏一些神乎其神的故事,當然了,這都是當地人對於這個樹美好的傳說。
小時候,村裡的老人去世,下葬的前一天按照徐州風俗(此處雖屬安徽宿州,但是距離江蘇徐州界僅1000米,該處習俗口音皆與徐州地區相同),要進行“送盤”第二天中午要進行“豁湯”,類似於將湯一類的東西,沿路潑灑,應該是為了死者在上路時不會飢餓,或者為死者第二天的下葬犒賞討好沿路鬼魂,每次都要從死者家裡出發,然後一路潑灑,直到大樹底下結束(我還是在很小的時候親身經歷這些儀式,大概十年前左右,現在由於在外上學,很少回家不知道這些儀式是否還是像之前一樣),可以看出在橋馱樹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就像是個守護神,就像這個村子人最終的歸宿一樣,這座橋,這棵樹,見證者村子裡人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
這棵樹現在被保護起來了,不再是題主所展示的照片了,因為十來年前就在該地設立了經濟開發區,2017年的時候,對這個橋進行了修復,但是卻掩蓋了老橋原本的滄桑感,現在橋前建了一座亭子,名曰——二奇亭。並且開發辦樹立了一塊碑記,並且橋兩端設定了限高杆和樹墩,禁止機動車輛路過,現在橋兩端在進行修路,但是這個樹和橋保護的很好。並且從老樹的旁邊,長出了好幾棵小樹,有的已經碗口粗了,有的有胳膊般粗細,像是其子孫,這大概就是生命的延續吧,據我觀察老樹的生命力依舊很旺盛,每件夏天依舊鬱鬱蔥蔥,形成很大的陰涼地,小的時候橋頭都是乘涼的人們。
對於出生在這裡的人們來說,無論身在何處,看到橋馱樹就看到了自己的家,就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當我們在外面世界走累了,還可以坐在樹下,閉上眼,想著那些能讓你鼻酸的畫面,能讓你開懷大笑的畫面。我們是不是離開的太久了。。。。
回覆列表
一、為古橋卸負,為老樹安家!
這是樸素思維,一物還一物,永不相爭,永無傷害!
二、為古橋撐腰,馱出範兒。
這是營銷思維,古橋馱老樹,是天下難得一景啊。引來文豪雅客寫詩作對,攝影長槍短炮。
三、為古橋馱大樹尋找故事
這是名裡故地文化思維,可以成為地方名牌,造就一方口碑,把傳說引向更有吸引力的方向,成為遊客嚮往之地!
四、古橋馱老樹劃出範圍,成為公園景點。
這是地方旅遊思維。有配套,有交通規劃,成為振興農村遊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