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自殺的原因,主流的說法有三種:1、他是受到三島由紀夫的自殺事件打擊,精神衝擊是巨大的。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是師徒關係,在前者看來,後者還是自己文學的接班人、晚輩中獨一無二的摯友。這也使得三島由紀夫的死給他帶來了難以抑制的苦悶、痛苦和失落。2、他是因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在文學創作上倍感壓力,卻文思枯竭,為了保持昔日榮耀和地位便選擇自盡。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三年多,向來多產的川端康成卻只完成了《長髮》等三篇短篇小說和一些隨筆。逝世前,他在《新潮》雜誌上連載的長篇小說《蒲公英》也未完結,成為了絕筆。他也曾計劃將《源氏物語》翻譯成現代日語,但也未能完稿。3、甚至還有不少學者認為,他的自殺,與他支援的警察秦野章在東京都知事競選上的落敗有關。三島由紀夫逝世後的第二年,警察秦野章在東京都知事競選上落敗,這是川端康成不願看到的局面。起初,一向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他拒絕了支援秦野章的建議,但在首相佐藤榮作等人的勸說下,川端康成在選舉前的一個月表示支援秦野章,並不計報酬地為他拉票、演講。三島事件和秦野章落選以後,川端感情起伏變化很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已經給他籠上了死影。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 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據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紀念講演《我在美麗的日本》(1968)裡的一段話,也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傾向哀愁。在引用鎌倉末期女歌人永福門院(1271~1342)的兩首充滿悲哀美的和歌之後,他表示:這些和歌“象徵著日本纖細的哀愁,我覺得同我的心境頗為相近”。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總是把美與悲聯絡在一起加以表現,構成一種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美方悲、因悲方美的獨特格調,抒情味濃,感染力強。在這個意義上說,川端康成的小說堪稱悲哀美的頌歌。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他認為汲取宗教的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繼承的傳統。他向來把“輪迴轉世”看作“是闡明宇宙神秘的唯一鑰匙,是人類具有的各種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所以,在審美意識上,他非常重視佛教禪宗的“幽玄”的理念,使“物哀”加強了冷豔的因素,比起“物”來,更重視“心”的表現,以尋求閒寂的內省世界,保持著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但這不是強化宗教性的色彩,而是一種純粹精神主義的審美意識。
川端康成自殺的原因,主流的說法有三種:1、他是受到三島由紀夫的自殺事件打擊,精神衝擊是巨大的。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是師徒關係,在前者看來,後者還是自己文學的接班人、晚輩中獨一無二的摯友。這也使得三島由紀夫的死給他帶來了難以抑制的苦悶、痛苦和失落。2、他是因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在文學創作上倍感壓力,卻文思枯竭,為了保持昔日榮耀和地位便選擇自盡。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三年多,向來多產的川端康成卻只完成了《長髮》等三篇短篇小說和一些隨筆。逝世前,他在《新潮》雜誌上連載的長篇小說《蒲公英》也未完結,成為了絕筆。他也曾計劃將《源氏物語》翻譯成現代日語,但也未能完稿。3、甚至還有不少學者認為,他的自殺,與他支援的警察秦野章在東京都知事競選上的落敗有關。三島由紀夫逝世後的第二年,警察秦野章在東京都知事競選上落敗,這是川端康成不願看到的局面。起初,一向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他拒絕了支援秦野章的建議,但在首相佐藤榮作等人的勸說下,川端康成在選舉前的一個月表示支援秦野章,並不計報酬地為他拉票、演講。三島事件和秦野章落選以後,川端感情起伏變化很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已經給他籠上了死影。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 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據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紀念講演《我在美麗的日本》(1968)裡的一段話,也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傾向哀愁。在引用鎌倉末期女歌人永福門院(1271~1342)的兩首充滿悲哀美的和歌之後,他表示:這些和歌“象徵著日本纖細的哀愁,我覺得同我的心境頗為相近”。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總是把美與悲聯絡在一起加以表現,構成一種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美方悲、因悲方美的獨特格調,抒情味濃,感染力強。在這個意義上說,川端康成的小說堪稱悲哀美的頌歌。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他認為汲取宗教的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繼承的傳統。他向來把“輪迴轉世”看作“是闡明宇宙神秘的唯一鑰匙,是人類具有的各種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所以,在審美意識上,他非常重視佛教禪宗的“幽玄”的理念,使“物哀”加強了冷豔的因素,比起“物”來,更重視“心”的表現,以尋求閒寂的內省世界,保持著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但這不是強化宗教性的色彩,而是一種純粹精神主義的審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