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Asahi留學辦理楊洋

    正確的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倘若優秀的孩子是逼出來的,那麼逼迫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天才,是不需要逼的。

    能夠做到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以及語數外、物化生樣樣精通,我想除了天才可以達成,逼肯定是逼不出來的吧?

    匠人,也是不需要逼的。

    能夠成為匠人,必定需要不斷磨練,將一件事或一項技藝做到極致,這是要靠自己經歷長年累月的堅持、超強的意志力以及自己的興趣才可能達到,這也是逼不出來的。

    我們想要逼出一個成績好的孩子,那麼就必須要有摧殘、毀滅一個繪畫大師或者一個音樂家的覺悟,但是永遠逼不出你眼裡優秀的孩子。

  • 2 # 思思陽陽媽講真話

    不排除確實有些看起來優秀的孩子是逼出來的。可是人們只看見了孩子的外表如此的優秀,看到了孩子答卷總是那麼滿意,認為這樣的孩子便是優秀。能夠得高分的孩子首先他肯定會比一般的孩子付出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或在做習題上的。但他心理一定有非常逆反的一方面。

    其實在我看來,能夠做高分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優秀,但也不會太差。真正的優秀的孩子應該不是逼出來的,更不是得了多少高分而優秀的。

    一般優秀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去逼,他們在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下自己會變得很優秀。比方,孩子的不單是成績不錯就是優秀。如果這個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是一個特別有愛心,非常願意幫助人的一個小朋友,那麼他其實很優秀了。如果一個孩子做錯事了,他敢去承擔,接受相應的處罰,並改正,這個孩子便是優秀的。

    優秀的孩子還有個特點就是,他的人緣特別好,這個就是有個好的性格,比方,一個孩子在班級裡,他誰都能玩起來,不管是學習好的還是學習不好的,他通通可以和他們做朋友,這個孩子看起來可能會覺得傻傻的,但是他真優秀的。

  • 3 # 無聲有跡

    優秀的孩子?大家認為什麼樣的孩子叫優秀呢?你所指的優秀的孩子是不是這樣的?學習成績好、懂事、聽話,這叫優秀是嗎?

    科學有驗證,拋去先天的身體殘疾,神經殘疾,每個孩子出身後都是一樣的。

    孩子優不優秀,全靠父母的栽培,學校只佔百分之四十不到。所以優秀的孩子需要有一對優秀的父母。

    一對優秀的父母想要孩子不優秀都很難。

    我們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個老師,而且幾乎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父母沒把孩子教好,學校也是教不好的。如果父母要是把孩子教好了,孩子到了學校會學得更多學得更好,學校起到的是這樣的作用。

    家長想要孩子優秀,用逼迫的方式?那怎麼逼迫?用打罵的方式嗎?

    孩子十歲九歲以下你用逼迫用威脅打罵的方式,它能不聽你的嗎?大人那麼大一個,小孩那麼大一個他能不怕不服嗎?如果家長用這樣的方式逼迫孩子學習,覺得好嗎?雖然能達到效果,可是這種方法的副作用也是很大。他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輕的孩子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式。以後遇到問題,他也會用這種方式對待父母和別人。因為家長說教打罵的場景會深深的刻進孩子的潛意識裡。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要用逼迫的方式,脾氣暴躁的跟父母動手,或者離家出走。那個時候,家長只有奔潰。

    如果家長想要自己的孩子優秀,自己先必須優秀,因為你就是孩子的榜樣,也必須是榜樣。不然,你的教育完全沒有意義。

    如果家長想自己的孩子優秀,那麼就要明白家長和學校的如果分工合作的,家長教育什麼。學校教育什麼?

    一般而言,家長教育培養孩子的性格,學校傳授孩子知識和工作技能。如果家長沒把孩子的性格培養好,他在學校,就學不到知識和工作技能。有的孩子被家長教育的頑劣不堪,那麼孩子到學校怎麼學習,怎麼上課。孩子個性性格方面,老師無法教育。

    孩子的性格培養,在家長要在六歲之前完成。只要家長把孩子的性格培養好了,後面的學習,家長也就省心了。

    至於孩子的性格培養,怎樣培養孩子愛學習,有孩子的家長可以多去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要知道,教育孩子也是一門學問。有些人學歷很高,什麼博士研究生,可是他們不一定知道家庭教育,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自認為很優秀的父母也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的原因。

    家長如果想自己的孩子學習好,自己必須也是一個愛學習,樂於學習的人。你想要孩子學習好,你就去學怎樣培養孩子學習的知識。

    有人說,孩子還小不用教育,長大了懂事了就好了,那是大錯特錯了。

    當然,事有例外,有些家長,不怎麼教,孩子也能好好的,一般而言,這類孩子的家長也不會太差,他們不用言語,而是用行動潛移默化了孩子而不自知,而且這種教育方式是最深刻的,最有效的。

  • 4 # 向之初

    不是。

    即使要逼,也要有適當的方法。

    否則,孩子即使登上頂峰,也會把魔鬼一起帶上。

  • 5 # 小蟲秋語

    “逼”這個字含義深刻,內容豐富。從字面上說,逼是一股力量。如果單從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來說,那就是讓孩子前進的力量。逼,可以來自內力,也可以來自外力;逼,可能是一種動力,也可能是一種阻力;逼,可能是一股建設的力量,也可能是一股破壞的力量。

    很多父母都讀過《傅雷家書》,對裡面傅雷教育傅聰的方式羨慕不已,並奉為圭臬。傅雷對傅聰非常嚴厲,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對他嚴格要求,並最終把傅聰培養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鋼琴演奏家。不過有兩點我們不要忘記:一是傅聰自身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二是傅雷對音樂深厚的知識積累和不同凡響的見解。樓適夷是傅雷家的朋友,是看著傅聰長大的,對傅雷的教育方式卻頗不以為然。後來傅聰出國,傅雷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也頗多自責,並感到深深的內疚。傅雷自己也曾設想過,如果當初他以一種更溫和、更貼心、更平等的方式教育傅聰,效果會不會比現在更好?多年以前,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蔡美兒的“虎式教育法”成為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蔡教授也被人冠以“虎母”的稱謂。蔡教授趁機出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做《虎母戰歌》。在書中蔡教授對女兒制定了家規:1、不準夜不歸宿 2、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 3、不準參加校園演出 4、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 5、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 6、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 7、不準有科目低於A 8、除了體育與戲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 。蔡教授的書在西方社會引起了眾怒,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脅。她卻宣告鳴金收兵,整理行囊,回國踏上自己的新書籤售之旅。她說自己不過是忠實地記錄下育兒的觀念和實操故事,並不打算教別人,何害之有? 國內也有教育專家對蔡教授所謂的“虎式教育法”不以為然,並認為此位虎母之說的炒作成分居多,不排除出版公司有計劃地煽風點火,利用公眾對華裔育兒文化多少帶有一點恐懼的神秘感而造勢售書。

    從我們一個普通家長的角度來看,蔡教授的8條家規,也頗有些聳人耳目之嫌。特別是第8條,純屬事後諸葛亮的吹牛皮——如果說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門功課都拿到A以上的成績,這取決於孩子的天資和自身的努力,孩子在家長的嚴格要求下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那麼,怎麼可以保證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永遠第一呢?難道別人家的孩子天生就比她家的女兒笨?就沒有可能比她的女兒更努力?就活該屈居在她的女兒成績之下?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這種新聞:10歲熊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父親責罵,偷著駕駛父親的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250公里,要去爺爺奶奶家跟他們過。又,某派出所接到轄區村幹部電話,稱其村周邊發現一離家出走小孩(10歲左右,著校服)。民警迅速到達現場,瞭解情況後將孩子帶至村委會。詢問中,孩子牴觸情緒較大,不願告知民警其父母資訊及所在學校班級,並聲稱如果找其父母來,他就採取極端措施。又,十來歲孩子離家出走,夜不歸宿,父母找了一宿,最後據說在新華書店呆了一晚上。又,某村一個12歲的女孩跳樓自殺,據說是因為學習不好,經常受父母打罵。教育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每個孩子在天賦上真的是有差距的,每個孩子在最終能達到的高度上——不管是學習上還是其他的方面——都是有天花板的。教育心理學家又告訴我們,同樣是天賦中等的孩子,如果一個在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環境中長大,另一個在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環境中長大,那麼,後者比前者的智商發展將能達到更高的水平。但在他達到這個水平之後,就算他再努力,也很難再有突破,無法更上一層樓了。如果一個天生就具有高智商的孩子,卻不幸在一個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環境中長大,那麼他的高智商也表現不出來,並很可能最終像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但當他在一個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環境中長大,他的智商發展將能達到極大的高度。

  • 6 # 敏西園長

    答案是:優秀的孩子是“逼”出來的,不過那個“逼”字要加上雙引號。

    為什麼?

    1、優秀的孩子一定是從小就是有優良的好習慣,這些習慣實際上是一點一點的培養、訓練出來的,就如同另類的“逼”他朝著正確的軌道上前行。

    無論是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是生活習慣,都是需要大人的引導,而且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2、任何一種技能,才藝的掌握到優秀都是長期堅持的結果,仍然離不開大人的監督“逼”出來的。

    很多小提琴家,大提琴家演奏,演奏家除了自己有興趣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成名者是靠父母的“逼”出成績的。

    大人們放棄了休息娛樂時間,甚至家裡人從不看電視,孩子回家就在家長的陪伴下苦練琴絃,才有收穫到閃亮登場,一舉成名。

    最近熱播,熱議的電影《少年的你》,主人公小北的飾演者易烊千璽,小時候他媽媽給他報了各種特長班,每天放學後的時間都穿梭於各種培訓機構,路程中就是媽媽開啟隨身攜帶的一木板,一支撐就開始寫作業,爭分奪秒,可謂每一分鐘時間都在學習,這種難道不是“逼”嗎?易祥千璽喜歡父母安排的這種“逼”才讓他走上成功成名之路。

    鋼琴家郎朗的成名,大家應該也一目瞭然,是父親一手“逼”出的楷模。

    3、家庭窮苦的孩子是環境“逼”他不得不奮鬥,使自己優秀。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很多農村的孩子家庭貧窮,從小自己想“鯉魚跳龍門”,有遠大的理想,所以各個方面都對自己“苛刻”,透過自己成功,“逼”自己成功。

    所以有很多農村考出來的孩子很優秀,他們就是生活給逼出來的。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我身上所有一切優秀的品質,都要歸功於書籍。

    優秀的孩子不是天上掉餡餅,無論自身條件優越還是後天努力,都需要付出勤勞,付出心血,要不斷的學習,要不停的鞭策,自己不停的逼自己才能夠優秀。

    孫中山說:不斷的奮鬥就是走向成功之路。

  • 7 # 故鄉遠方有佳人

    優秀的孩子是培養出來的,主要是培養孩子的毅力,專注力,學習能力,自律能力,孩子有了這些能力之後,自己就會變得很優秀

  • 8 # 梓浛媽媽VLOG

    謝謝您邀請。我是一個寶媽,我認為優秀的孩子不是逼出來的,是合理的科學的管理出來的,愛和理智並用。並不能過於感性,也不能過於理性,恩威並用吧。首先,有愛的陪伴,家風正,三觀正,對孩子都有不小影響。不在於父母有沒有文化,關鍵在於有良好修養和品質。

  • 9 # 勻稱中的異點

    可以看看銀河補習班,我覺得還是要孩子處於真心喜歡才有可能安靜下來去學習。強迫出來的以後也不會有多大建樹啊。

  • 10 # 郝峰濤

    《高考小改變,教育大發展》

    人的成長規律決定高考形式,而非高考決定人的成長。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明白人才的力量: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人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以某一學科為核心發展,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學科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大量而無用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論二: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論三: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四: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本領,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教育要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鴨式和應試觀,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高考的一小步,將是教育的一大步!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義務教育階段讓學生自選1-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學生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教育不僅是競爭有限的職位,更是創造全新的事業,而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才是復興的希望。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優科專才的佐證:

    1,蘇霍姆林斯基:如果學生有了一門喜愛的學科,那麼你不必為他沒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倒是門門成績優秀但卻沒有一門喜愛的學科的學生,多年的經驗使我確信,這種學生是不懂得腦力勞動的歡樂的平庸之輩。《給教師的建議》(第69頁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版)

    2,偏科的普遍性,不是壞事,是優科的普遍存在。所謂的天才,只是找到了為之努力的方向。

    3,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優勢為中心的存在:他們博覽群書,皆以優勢為中心,而非漫無邊際的學習知識。

    4,民國大師的特點:偏科偏文(胡適、錢鍾書、季羨林、吳晗等數學很不理想);學歷低(齊白石,啟功,巴金,華羅庚,沈從文,梁漱溟等),在那個教育貧乏的時代卻湧現了大量的人才,優科自學是一個重要特徵,現代教育應該從中汲取力量。

    5,愛因斯坦: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所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6,許多偉大的人物,成績有時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齡發現方向後,才奮發有為:牛頓、托爾斯泰、馮特、丘吉爾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與其“拔苗組長”,不如靜待“雨後春筍”。

    7,2012諾獎莫言,小學五年級輟學: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8,2014諾獎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9,人才觀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轉變,教育模式的改革,縱然任重道遠,也當砥礪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便秘吃什麼可以清空腸道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