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舊韻使用者批評新韻使用者背棄傳統離經叛道、新韻使用者批評舊韻使用者思想陳腐食古不化,那麼對於新舊韻之爭你有什麼看法?
4
回覆列表
  • 1 # 捕快柳長街

    世間唯一沒有改變的是變化 ,時代在變化,只要詩詞流暢優美,能表達情感、景色、思想等就可以,才能實現眾人參與 。多出一些精品之作,像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代流行歌曲,電影,電視。現在詩詞不想被邊緣化,讓大眾接受就得創新突破。否則在娛樂方式百花爭放今天可想而知,喜歡舊韻、新韻都可以。只不過是形式變化而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 2 # 世態炎涼499

    新舊兩者不必論

    詩詞都講要押韻

    寫詩本是玩興致

    何必為這傷友情

    有啥事情多勾通

  • 3 # 綺閣書生

    關於網上詩詞創作的新韻舊韻之爭,暫時沒有確定的結果,而且會長期爭論下去。我個人認為,其實也不要去過於爭論,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時代總是向前發展的。用哪一種韻隨個人喜好,不能厚此薄彼。

    舊韻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了,唐詩宋詞都是用舊韻,就是說,舊韻肯定不能丟,那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精髓。但是,舊韻也不止一種,律絕通常用平水韻。而平水韻是北宋時期的韻書了,一千一百年了。許多字的字音古今變化較大,比如“斜”字等。另外平水韻很窄,比如上平之“一東”與“二冬”等,現在看來,完全沒有什麼區別的。最麻煩的是入聲字,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入聲了,單獨去背幾百個入聲字,拗口,只能從古詩詞中去慢慢體會。

    舊韻是逐步完善和發展的,為什麼不能接受新韻呢?現代人說普通話,新韻按普通話編輯,有何不可?繼承的是格律這種體裁形式,創作出意境優美的作品才是我們爭取的方向,為何要在用韻上浪費時間呢?雙軌共舉,並行不悖。

  • 4 # 水寒雅芙

    不管新韻舊韻,只要是有意義的好詩詞都值得大家品味。看詩詞如果只盯著韻部看不是跟坐井觀天一樣嗎?每一個人詩詞作者都有自己的用韻喜好,這個也去拘束別人無異於封建社會的裹腳布,三寸金蓮真的美到可以摧殘婦女嗎?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智慧時代的人為什麼還要抓著小辮子在那裡做拉據之戰。沒有韻書詞譜格律之前,古人之詩詞難道就沒有韻味之美?每一個人時代的產物都有其歷史的侷限性,一部韻書真的就搜盡天下之韻美了嗎?一個編寫者的精力是有限,他是無法搜盡天下之詩詞,更無精力羅列完美的韻書。新韻也好,舊韻也罷,都只是為了合乎韻之美,但真正的詩詞之美真的只用一個小小的韻味來概括不成,那詩詞創作的空間也太狹窄了。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對生活也有不同的愛好,要表達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怎麼可以千篇一律去複製沒有感情的文字。古代可以百家爭鳴、各領風騷,新世紀難道就不可以百花齊放,非要一枝獨秀嗎?

  • 5 # 西樓月滿堂

    突然想說些題外的話,當初一些人一味的全盤否定舊文化,可時至今日又要復興傳統文化,到底誰錯了?華人素質於歷史和戰爭有著直接的關係,讀過書的人可能在言行舉止上有所撿點,沒讀過書的人並不知道什麼言行舉止是不合時宜的,大大咧咧作風慣了。在很長一段歷史中,沒讀過書的人很多,為了文化知識的普及,就在文字上動力手腳,順應時代發展應運而生出簡化字,時至今日文盲已去大半多,才發現諸多弊端,又開始提倡恢復繁體字。繁體字是書寫麻煩,這不適合做教材學術研究就有些想不明白。香港和臺灣承襲了繁體字,他仍然用繁體字做學術和教材用書,他們在文化上是退步了還前進了呢?日後長久這樣下去,會不會像南韓人一樣讀不懂自己的歷史文獻呢?

  • 6 # 再回首1855433

    謝邀!一般來說,用什麼韻得看自己的愛好和習慣,這與自身文化積澱有關。專業作者用舊韻更能表達自己的文思情懷,業餘草根用新韻比較容易接受。不否認舊韻是傳古至今的精華所在,同時也必須注意到古代名家的文思情懷與今人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說積澱不夠,為韻而韻,其作品只會略現蒼白,乏味,同樣是勾拳,又有多少人能打出泰森的力度與精彩?

  • 7 # 抱庸詩書

    不少朋友以新陳代謝、與時俱進作為支援新韻的理由,以為用韻只是解決詩詞壓韻的工具,怎麼順口、怎麼方便就該怎麼用。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認識誤區,忽視了韻的本身就是個系統理論問題。

    無論是《平水韻》還是《詞林正韻》,並不全是根據古人講話發音來規定的,而是理論研究出來的。古代人講話莫說南北有別東西差異,隔個三五十里,口音都大不一樣。舊體詩詞的韻,本身就是一門系統嚴謹的詩學理論。依據現代漢語拼音,來搞一個所謂的新韻以取代舊韻,本身就是不懂詩學、不諳詩史的膚淺之見。

    比如,元代初年編印的《平水韻》,其實是唐人用韻的梳理整合,之後的明清兩代包括民國,一直在沿用。這一千多年間,語言發音習慣不知改變多少,但詩韻沒改。說明什麼?詩韻本身就是一個固定的約定俗成的綱領性規制,寫詩的人應該尊崇它,而不是要它來遷就你。

    舊體詩韻無疑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已經深入到中華文化的血脈,不可擅動,更不可輕廢。新韻寫詩,也許是方便一些,但寫出來的詩真的是不倫不類。所有以舊體詩韻不的;方便為由呼籲新韻的,大多是沒有研究過古體詩、不願認真學習舊體詩論的懶人、狂人、急功近利之人。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問候朋友。

  • 8 # 詩佩細雨

    現在,不少人喜歡詩詞,也動手試著寫詩詞。

    我也嘗試過寫詩,寫來寫去,總感覺有哪不對勁。

    因為我寫詩一是注重了情感的抒發,二是注重了壓韻,是否符合詩的規格(新的現代詩),坦率講,心裡也沒底。

    也看了不少的詩創作,有的看著像順口溜,有的看著像作文,無論如何,大家有積極性是個好的現象。

    毛主席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了百花齊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思想。

    我想:應該鼓勵大家的積極性,在切磋中相互取長補短,在寫作中不斷求得進取。

    思想活躍比僵化強,練著寫,多學習,不放棄,收穫的果實一定期待著你!努力再努力!

  • 9 # 詩詞書院

    應文小姐、半坡222等好友邀答:

    在宋詞中,有一些詞牌是例押入聲韻的,也有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詞作,如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等。其選押入聲韻。

    依詩詞韻律創作,目的無非兩種,其一便是使作品具有韻律美,其二便是讓韻律為主題服務。就如上述兩詞,之所以其選押入聲韻,是因為入聲字相對短促的發音,可增強句子的力度。

    但就初學者而言,我建議先學平水韻,因為你將閱讀到的詩詞,可能全部都是依平水韻創作,而你又必須從這些作品吸取養份。再之平水韻已經過了歷代詩人的創作實踐檢驗。產生的困惑會小一點。待你充分了解平水韻的優點缺點時,如真覺不堪,再轉用新韻不遲。

    畢竟,只有充分了解和熟悉一樣事情時,我們才有資格去支援或反對。

    網路上的爭執,大可一笑而過。我說過,這年頭一切與詩歌相關的熱點,其實與詩歌都沒有什麼關聯。一首好詩問世不會熱,熱的是餘麗華罵李敖。同樣,新舊韻的爭執和詩詞創作也沒有什麼關聯。寫詩的還在堅持每日寫詩,爭執的還在堅持每日爭執。

  • 10 # 三月二十

    新韻,舊韻,平水韻。漢文化幾千年,或一萬年,人世在變,語聲在變,有自然變,也有人為變,文化從語言語音之聲到文字記載遂漸潤色豐滿之色,再由聲色顯現文字,詩文之意境。即至高境界,形成古今韻律,如要規定某韻為永恆不變,那還會發展麼?世上裉本就不存在永恆的事和物,包括君我,日月,還有今天和昨日。

    然而,樹高千尺,其根蔓延入地,如若水土淺薄,自然滅亡。水土肥沃,根深無懼風和雨,日益壯大而久長。不是麼?漢字,漢文化之根,詩文,漢文化之花與葉,聲韻,意味在其中也。猶人之根為骨,皮肉毛髮人之外表,而靈魂才是人的必需。

    故聲韻之爭,猶人之靈魂之二性,有不可見,無亦無解,不是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勉縣的一個小山村,家裡的土地都荒廢了,能種植/養殖點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