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
2 # 大魔頭說史
這不分什麼進步還是後退,這只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中華大歷史,以天道治天下,以王道治天下,以禮治天下,以法治天下。東周末年,我們實行聯邦制,聯邦制需要中央,周王室式微,只能有人站出來代替周王室行天下秩序,而春秋五霸提出來的口號都是匡扶王室,管理天下,這個是歷史發展必然性。
春秋爭霸那個年代,是我們偉大民族從天道政治轉向王道政治的時期,我們先民對天道運轉有了深層次的瞭解和利用,透過天道輪迴進行穀物農作物種植,很大程度上養活了更多的人口,使得我們後期戰國時代有了大兵團作戰的基礎,讓我們民族的智慧一次次的散發和累積,可以說沒有春秋爭霸時期,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璀璨的文化傳承,所以並不是歷史後退,而是我們民族發展的必然!
-
3 # 秦崆
歷史是不會退步的,他只會不斷的向前走。
任何動物都有自己的天敵,因為人類會使用工具,所以就成了大部分處於生物鏈頂端的生物的天敵。
而人類發展到春秋時期所屬的那一段歷史,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天敵了,能制衡人類的只有人類,動物界的啖肉飲血在人類社會中最簡單的對映就是戰爭,透過戰爭來控制人口。
文明社會就是透過智鬥來爭奪資源以獲取優先生存權。
對於春秋那一段歷史來說,有文明的也有不文明的。文明的有中華有那麼多年的歷史,著名的思想基本全都在春秋時期扎堆出現。不文明的有戰爭,屠城,戮掠,只有經過那段動盪並且活下來的人才會留有血脈。
無論怎麼說,現代華人的祖先,不管透過什麼方式,都是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而能活下來的人。
這並不能說是退步啊,兄弟。
動物世界裡,母獅子捕獵的時候,抓住的都是老弱病殘,精強力壯的不是獅子追不上,就是機靈的提前跑掉了。人類世界比較複雜,並不能用這四個字來概括全部,但是經歷戰爭還能活下來的人,真的很厲害了。
春秋戰國的爭霸,推動了歷史,各國生怕被別國滅了宗廟,都卯著勁的活下去,要用到的手段,是數不勝數的。
戰爭其實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積極備戰才能有底氣挺起腰板。
-
4 # 欲雲談史論今
中國歷史走到公元前771年,進入了一個特殊的節點:由於周幽王被西申國聯合犬戎、鄫人所殺,西周覆滅。由於周平王有弒父篡位嫌疑,諸侯們擁立的攜王政權又不得人心,使得西周王室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的號召力,歷史正式進入了春秋時代。
有傳統大一統情懷的人士,認為這是進入了“亂世”: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王室淪落,夷狄爭強。亂世之中,各國都恃強凌弱,對於天下百姓而言,戰爭頻頻,自然生靈塗炭。因此,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認為春秋爭霸是歷史的退步。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春秋時代,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興盛時期。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了眾多歷史文化名人,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根源,就是在這一時期。所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如果沒有這一時期,也許中華文明達不到目前的高度。因此,從這一角度出發,很多人認為春秋爭霸是歷史的進步。
個人認為,春秋時代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結果——不管是歷史的退兵還是進步,舊體制下的矛盾衝突已經累積到一個極限,不得不爆發出來。進入春秋時代,是因為在分封制下,周王室已經無法維持住自身地位,不得不走向沒落的結果。
西周立國之後,為維護自身統治,先後建立起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藉田制。這三大制度在西周立國過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封制,是周人為了鼓勵親信大臣和親戚幫助周王室平叛,採取的一種激勵措施,是一種“武裝殖民”;宗法制,是為了加強諸侯國與周王室之間的聯絡,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使得西周比中國歷史上之前的任何一個朝代更像一個完整的國家;藉田制,在商周對抗期間,起到了相當於土地革命的作用,吸引大批商人奴隸紛紛投靠周國,加快了商王國的滅亡。
然而,到了西周中晚期,這三大制度的弊端使得周王室江河日下:分封制讓天下諸侯越來越獨立,難以管轄;宗法制使得西周社會階層固化,社會整體缺乏活力;藉田制生產效率低下,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愈發突出……。因此,到了中晚期時,周王室快速地走向了沒落。
為挽回王室沒落的趨勢,周厲王採取了“專利”改革:將周王畿內的土地資源由王室“國有化”壟斷經營。周厲王的改革,使得周王室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但也全面得罪了周王國內的既得利益集團。所以,早起周厲王的“專利”改革雖然使得周王室快速強盛,但到了晚期因為得罪了太多人,就爆發了“華人暴動”。這使得周王室第一次遭遇了天下人的背叛,陷入了低潮期。
到了周宣王時期,為了恢復王室權威,重新發起了另一項改革:“不籍於千畝”,把王室土地全部私有化給各大土地主,改實現“徹法”收稅。這項改革,就與周厲王“專利”改革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可以說是一次市場化的改革。這一改革,短期內使得周王畿內經濟迅猛發展,實力迅速恢復;但是長期實行經濟無序競爭,卻使得那些在自由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地位計程車人和傳統分封地主離心離德,最終造成了周王室第二次走向了衰落。
周厲王與周宣王二人的改革,無論成敗,都是試圖糾正三大制度的弊端。但是,因為改革其中的部分弊端後,反而帶來不可控的新弊端出來,這使得周王室在下坡路上滑行的速度反而加快了。最終,到了周幽王時期,西周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滅亡……。
所以,春秋時代,天下走向諸侯爭霸,是歷史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的必然,而無關歷史的進步與後退。進步與後退,不過是持不同歷史觀點的人,賦予這段歷史的標籤。 -
5 # sunshine4179
如果要回答春秋爭霸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後退,那就得先從春秋這個波瀾不驚的時期開始說起。
實際上,整個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是由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構成,其中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界點又是韓、趙、魏三家分晉。
首先,我們先看看春秋之前的商和西周時期的制度實實際上是“邦國制”,在這個時期的統治階層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其中天子將天下之土分給諸侯們,而後諸侯又將自己從天子手中分到的土地分給自己手底下的大夫。大夫有義務為諸侯負責,而諸侯也有義務為天子負責,而大夫作為天子的附庸的附庸卻無義務為天子負責,由此我們能或多或少地看出當時的天子並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富有四海”,天子所封分的諸侯國都有各自的主權,包含財權,軍權以及治權,天子不過是這個天下的“盟主”。顯然,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形成大一統的“中華”的概念。
接著我們再著眼於商周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為有限,天下仍有許多荒地尚待開發,由此我們不難可以從中推測出當時的交通並不便利,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透過各諸侯國自行其政,來實現天子對天下的管理;如若不然,商周時期的天子每釋出一道政令,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傳達到遙遠邊境地區,這樣顯然無法行之有效地讓整個天下正常運轉起來。由此可見,當時的生產力還不足以提供相對完善的交通環境,由此導致了天子的天下里各區域之間產生了地域性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方方面面,例如度量衡各有各的標準,文字書寫的樣式也不同以及各諸侯國軍隊的編制結構也有所不同等等。
緊跟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交通環境隨之得到了改善,因此諸侯國之間的距離也就逐步被拉近了,因此難免容易造成彼此之間領土爭端的摩擦。但正因為彼此之間有了碰撞摩擦,諸侯國之間在文化思想上才間接地有了溝通與融合,致使春秋時代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宏偉篇章。由此之後商君以法家理論基礎在秦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奠定了始皇統一天下的基石。在天下一統後,始皇第一次給我們這個國家起了一個沿用2239年至今的名字——“中華”。之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出臺後,便正式確立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儒法並治的新格局。在客觀上,法家思想強行將實行土地分封制的“周天下”,改造成實行郡縣制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大秦帝國。也正是因為春秋爭霸,才孕育了百家爭鳴的思想碰撞,在激烈的思想鬥爭中,由法家率先將天下歸於一統,之後始皇又施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措施,然後“中華帝國”正式確立,真正意義上地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主觀上春秋時期各家學說百花齊放,各派學說經過殘酷的競爭,在事實上確立了儒法兩家的核心地位,也為後來的中華民族奠定了儒法並治的思想理論基礎。
綜上所述,春秋爭霸不僅不是時代的倒退,而是順應時代的社會變革時期,春秋爭霸既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一段由“邦國制”走向“帝國制”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程序。
-
6 # 天香雲外飄
(一)“春秋”時期的時間和得名。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時間是:約公元前771~約公元前476年;關於“春秋”的得名,一般比較認同的觀點是:根據魯國(春秋時期的一個國名)的編年史《春秋》而得名。
(二)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爭霸的情形。約公元前771年,隨著周平王的東遷,中國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然後東周時期,周王室的勢力已經衰微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實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開始起來進行爭霸。最終形成了“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通常比較認同的說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其二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三)關於春秋爭霸的一些評價(即春秋爭霸是歷史進步還是歷史後退)。在過去很長的一個時期吧,史學界一般都認為春秋爭霸勞民傷財毫無意義,故此稱之為“春秋無義戰”。當然了,現在的史學界已經開始重新來界定了。個人觀點認為,“春秋爭霸”的主要進步意義是:一,促進了鐵農具的推廣使用,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二,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擴大了古代中國的版圖;三,促進了當時人們思想的大解放,為後來戰國時期(約公元前775~公元前221年)形成的“百家爭鳴”奠定了思想基礎;四,形成了重視人才和人才興國的良好的社會風氣。
-
7 # 如流水兮逝如風
看一看周朝開國的時候,周王朝的疆域有多大,少數民族盤踞的地方有多少。商周時期,中華民族活動的範圍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流域還都是蠻荒之地,被蠻夷戎狄所佔據。
周王朝立國之後,分封的各個諸侯國為了開疆拓土,發展生產,抵禦異族,繁衍後代。即便如此,到了西周末年,西方的少數民族還是不斷掠奪,襲擾中原王朝。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國殺死,鎬京淪陷,周平王在東方列國的幫助下東遷洛陽,才得以苟且偷生。由此可見就算是萬乘之尊的周天子也要時刻面對遊牧民族的威脅,毫無辦法。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時期,那些小的諸侯被大的諸侯國滅亡,使得大的諸侯國實力大增,以齊桓公為首的諸侯國尊王攘夷,團結一心,抵禦外族入侵,保護了中原文化和經濟發展,提升了各個諸侯國的實力,後來更是征服了戎狄,疆域不斷擴大,實力也拓展到了南方,中原先進的文化發達的的科學技術傳播到了長江流域,各個諸侯國的勢力也開始大增。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這些小諸侯國實力衰微,彼此征伐,嚴重影響社會發展,面對外族入侵也無法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經過各個大的諸侯國的兼併和消滅,到戰國末年就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小的諸侯國逐漸滅亡,經過大的諸侯國大力發展,不管是人口還是實力都大大增強。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是一種進步,只有彼此爭鬥才能不斷進步,落後就要捱打,就要亡國滅種。不管是思想文化還是生產力水平都大大的增強,如果還停留在八百封國時代,不僅無法抵禦異族的入侵,經濟也只會停滯不前,中國也就不可能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長,才會不斷地拓展領土,傳播華夏文明。
-
8 # 於永錫
要回答這個問題有點難,是方方面面的。
首先這個問題應有專家學者來回答,但他們要麼不發聲,要麼只談風月。
草根的聲音,有幾人有耐心看完,讀懂?
很難喚睡裝睡人,很難打動既得利益者。
還要面對牛彈琴,秀才遇上兵。
不想全面回答,只是提示一下:
春秋時期,是中國最好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點象早期的君主立憲。
那麼問題來了:是皇權一統好呢?還是君主立憲好?
進歩和倒退,不是清清楚楚了嗎?
秦開創了皇權一統,影響了中國二千年,這兩千年,有什麼進步?對國家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
9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必須是歷史的進步,當時周天子權威已經不再,而各國爭霸,為了爭取諸侯和民眾支援,哪怕做面子功夫也對百姓大有裨益。而且還有一些學派為了獲得統治者(諸侯)支援,把學術做的越來越權威,比如儒、墨、道、法等等,春秋晚期開始,逐漸形成百家爭鳴的現象。
-
10 # 甜瓜20875
春秋爭霸是自然的洗理,它是一面鏡子,推動進步,更健康,更文明,更仁道,更理性。更語明。大自然的清新,在於雨露的清洗
回覆列表
“春秋爭霸”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歷史階段,站在歷史的角度,它的進步意義是主要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進民族融合。春秋諸侯各國為爭奪土地和財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華夏族與其它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二,加速奴隸社會沒落。各國為了爭奪霸主,不可避免地要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沒落的奴隸制度已不能適應諸侯爭霸的需要,必然會逐步淘汰,而新興的封建社會思想開始成為意識形態的主流。
第三,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春秋爭霸,強國吞併弱國,大國兼併小國,衝擊了分封制,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
第四,促進社會科技進步。春秋爭霸的各國,為了在戰爭中佔據先機,拔得頭籌,必須在國家治理理念、武器設計製造、社會生產力創新、人才競爭觀念等等方面進行反覆較量,這必然會促進國家治理與生產科技的進步。
第五,有助百家爭鳴氛圍的形成。春秋爭霸時期,各種學術思想百花齊放,不同的學術理念,在不同的地方遍地開花,各種治國理論、哲學思想、軍事見解都有他們的用武之地,確實有助於百家爭鳴氛圍的形成。
當然它的消極意義也不應該忽視,春秋爭霸時大規模頻繁的兼併戰爭,給廣大百姓帶來了空前的災難,諸侯之間的戰爭的性質都是爭權奪利,所以才有孟子“春秋無義戰”之說,對於這一點也不應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