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書遲

    謝邀。荀彧和荀攸叔侄都是曹操五大謀士之一,他們對曹操的貢獻尤其大。他們的特點與曹操優勢互補。他們是支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因為如果曹操不用皇帝的旗號,他永遠只是一個普通的軍閥,不可能代表中央,也無法擁有全國性的影響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事業進入快車道。那為什麼二荀反對曹操稱王?原因有二:

    一、二荀還想保留士大夫的顏面,不想在後世留下太多罵名。

    二、曹操尚未完成統一就加快取代漢朝,讓二荀認為時機不成熟,也不具正當性,更無歷史先例可循。

  • 2 # 正經野史作者

    首先我想說下一樓,審題不清楚。

    最初曹操迎天子至許都,是荀彧給出的建議。畢竟對於荀彧來說,誰成為當時的霸主,並不是他考慮的事情,只要這個霸主的存在對他荀氏一族是有利的,都可以。

    但是重點來了☞ 荀彧的意思是支援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就是尊奉天子來命令擁有不臣之心的人,實際意思也就是天子現在實力弱小,所以我們做大臣的需要退出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上尊奉天子,下代表天子去討伐反叛者,這才是荀彧他們的真意,而挾天子令諸侯是另一批人的意思,也可以說是曹操敵人是這麼罵曹操的,最初發展是差不多,但是到了後邊則慢慢變了味,曹操想篡漢稱王,這和荀彧的思想截然不同,荀彧是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他不想背上千古罵名,毀了荀氏一族的名節,後邊也就自殺以明志 ☜

  • 3 # 使用者68063485589苗青

    想稱也暫不能稱,不然將導至天下人斥之,處於不利的局面,被人視為叛逆者。只能慢慢來。他叔侄二人的觀點是正確的。

    謝你提問!

  • 4 # 中孚鑑

    荀彧、荀攸叔侄是忠於漢室的,而曹操稱王,已經超出了禮制,荀家叔侄覺得曹操有不臣之心,當然不會同意曹操稱王。

    但東漢末年是動亂的年代、是諸侯割據的年代,荀彧叔侄雖然計謀過人,卻不是重整漢室之人。

    而當時曹操勢力也開始大了起來,同時荀家叔侄也覺得當時只有曹操可以重整漢室結束諸侯割據的情況。所以荀彧叔侄是希望曹操能做漢朝的功臣。

    在這種情況下,荀彧、荀攸叔侄就歸順於曹操賬下,成為曹操賬下著名的謀士,同時也是曹操後來統一北方的主要謀士。

    而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確實消滅了很多的諸侯勢力,讓漢室得以短暫的延續,這時的曹操也的確是漢朝的功臣。因此荀彧叔侄會支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後來曹操因為功高而位重,有了權利後就欺壓漢天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和明顯,這時的曹操又要晉位魏王,這讓忠於漢室的荀彧很不認同,他也看出曹操的野心,認為曹操有不臣之心,所以荀彧叔侄會不同意曹操稱王。

    荀彧因為曹操稱王之時,被曹操所猜忌,最終作為王佐之才的荀彧下場很淒涼。

    雖然荀彧反對曹操稱王,但還是沒有擋住曹操稱王的腳步,最終曹操稱魏王,加九錫,位高權重,曹操後來去世後,曹丕繼魏王位,不久曹丕就篡漢建魏,登基為帝,東漢滅亡。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典型的儒家君子之風,荀家叔侄都秉承的宗旨。

    所謂君子通達權變,二人也深得其味,知道天下大亂,必須尋找一位明主進行撥亂反正,經過權衡利弊,找上了曹操。

    果不其然,曹操沒讓該叔侄失望,先後消除了各路軍閥稱帝的企圖,奉承了漢獻帝,延續了漢朝的道統。

    接下來就是怎麼叫曹操知道進退,奈何曹操大權在握,捨不得放手,道德勸說失敗,換句話說,荀家叔侄只完成了前半場,後半場失敗了。

    結果如何?

    蜀漢,孫吳紛紛以曹操篡漢圖謀為由進行割據,曹操也落了個壞名聲,被罵了上千年。

    呵呵,如果曹操採納了荀家叔侄的話,或者三國就不復存在了,甚至連後續的短命晉朝與可怕的五胡亂華也會不復存在。

    可惜,權力會讓純粹的理想變得勢利和功利。

    更遺憾的是就此讓歷史完全失去了信仰的完美,變得齷齪,這個變化比起春秋之後無義戰更可怕。

    想一想,當初的曹操刺董不也是為了天下太平嗎?守護漢家江山?

    唉,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6 # 曹老師xixi

    人家曹操本人和荀攸荀彧叔侄及曹操集團重來也沒有講過自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集團都是講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首先講“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謀士毛玠,接著荀彧講道“迎獻帝的迫切性和有利性”,曹操本人也認為自己是“奉天子以令諸侯,終能定天下”。初期重來也沒人講過曹操集團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一講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袁紹集團,打仗要有正義性,也就是出師有名,袁紹打曹操實際上叫對抗朝廷,不得人心,因此袁紹集團就想到一個辦法,稱“獻帝被曹操劫持”,也就是後來說的“挾天子”,這樣叫做清君側,就可以打曹操了,後來袁紹滅了之後,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割據也要有理,那依然就延續了曹操“挾天子”的非法性,自己割據對抗曹操是正義性的。

    因此荀攸荀彧作為曹操集團的人,必然不會認為自己劫持了獻帝,而是奉迎獻帝,也確實除了“衣帶詔”事件,獻帝衣食無憂,漢廷在曹操的管理下,經濟復甦,人口增長,一片欣欣向榮之際,雖然獻帝沒權,但漢廷能穩定延續,荀攸荀彧作為智士,必然瞭解其中利弊,曹操勢力如果覆滅,中原必然又是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前有霍光專權,但也未顛覆漢廷政權,荀攸荀彧的想法應該是把曹操往好的方面想。

    但曹操並非霍光,獻帝也非昭帝宣帝,曹操稱王,這是原則問題,漢代祖訓“非劉氏不得稱王”,荀氏家族作為漢代大族,荀攸荀彧深受皇恩思想影響,曹操跨過紅線,這是荀攸荀彧,尤其是荀彧無法忍受的,荀彧當年棄袁紹投曹操,就是因為袁紹無維護漢廷的想法,而曹操稱王,王國即為國中國,這就是荀彧的心結,因此荀彧以死來抗議了曹操稱王這件事。

  • 7 # 尹禾

    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都是有心之人編排曹操的,荀彧荀攸從未說過如此直白露骨的話。反而是袁紹,這幾個字的真實史料記載,就是出自沮授對袁紹的勸諫:

    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後漢書·袁紹傳》

    不要以為袁紹高風亮節,不願意作此大逆不道之事,實在是老兄腦袋不太好使,想不清楚其中的利弊罷了,認為接過來一個祖宗供著實在太麻煩。

    而從曹操早年的作為看,明顯就是身懷報國之志的有為青年。早年入仕,曹操不畏權貴,整治不法,治下清明;董卓亂漢,曹操第一個散財起兵討伐;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也只有曹操和孫堅兩路真心出戰,其他人各懷詭心。少年時海內名士僑玄、何顒便很看好曹操:“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荀彧早年追隨袁紹,然而在其帳下之後發現,袁紹之心並不在匡扶漢室,反而是曹操,最早提倡義軍,雖然遠在山東,但是依舊想方設法與朝廷取得聯絡,荀彧也正是因此看出了曹操匡扶天下之意:“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質也。”這便是志同道合。

    至於迎接漢天子,荀彧確實是支援的。建安元年,曹操破黃巾軍有功,漢獻帝剛剛從河東遷回洛陽。此時是曹操提出迎奉天子之事,但是有人勸說,山東尚且未平,且天子在洛陽,有楊奉等把持,貿然前往不一定成功。於是曹操便想作罷,荀彧便是在這個時機勸諫曹操,堅定他奉迎天子的決心的,不過言辭上絕對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樣露骨,而是更加全面的闡述了奉迎天子的好處:“奉主上以從民望,打順也;秉致公以付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雖然意思相近,但是足以看出荀彧的立場和意圖,依舊是匡扶漢室。

    至於後期為什麼反目,那是因為曹操和荀彧所處的地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也都有了變化。我們可以相信,曹操的初衷就是要匡扶漢室,很少有人從創業開始就想當皇帝,就像朱元璋造反只是想有一口飯吃,然而當後期自己勢力越來越大,能力越來越強,手下越來越多,他的追求也就發生了變化,就算不為自己也要為手下考慮。

    於是曹操的志向從匡扶漢室變成了匡扶天下,可是荀彧依舊心向漢室。就是這點分歧,使得兩人的矛盾愈發深重了,荀彧出於自己的初心,自然不會支援曹操稱王,邁出“萬劫不復”的一步。最終荀彧被曹操賜死,而荀攸也受到牽連,雖然沒有處置,但是已經不能處在集團的核心圈了。

    古之士大夫,有屬於他們的風骨和執著,忠於君父。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打破這種思想壁壘,但是當他們成功之後,又不得不用這種手段繼續愚弄天下人。這便是封建社會無論如何也跳不出的怪圈。

    一個王朝腐朽到極致,是難得的改朝換代的機會,有人試圖化腐朽為神奇,扶大廈於將傾。就是早阻礙新生事物的產生,新老觀念自然要發生碰撞,鬧翻是遲早的事情。

  • 8 # 良人執戟2

    澄清一下,問題中的荀彧是叔叔,荀攸是其侄兒,共事曹操。

    在平定北方群雄的戰略中,荀彧是"總設計師",荀攸、郭嘉等要低一個級別。

    荀彧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典型儒家思想文人,至始至終忠於漢室,並以此為奮鬥目標。

    剛開始就被袁紹重用,用上賓之禮待之,但是荀彧認定袁紹最終難成大事,初平二年離開而投奔僅是奮武將軍的曹操。操如獲至寶說:"你就是我的謀士張良啊"。委為司馬,時年29歲。

    建安元年,曹操打敗黃巾,漢獻帝回到洛陽,漢獻帝手中無一兵一卒,在這關鍵時刻,荀彧用漢高祖劉邦為討伐項羽而為義帝穿喪服的義舉而令天下歸心,力主曹操擁戴獻帝到大本營許都。並說了今天都令人感動的道理一一

    ⋯自從天子流亡,將軍首先興義兵,⋯雖然在外邊扺御亂兵,心中卻無時不刻思念王室,這是將軍匡護天下的夙願呵。⋯果然能趁此擁戴主上順從民意,這是合符潮流的,這是大謀略,匡扶大義來招收天下英傑,這是大道行。天下雖有不服從的人,必定不能成為大患。

    曹操於是到洛陽,把獻帝迎到許縣。至此,曹操開始以獻帝之名義,開始對袁紹這個最大的敵人展開較量,並在荀彧的大策略下,先擊敗呂布,建安三年打敗張繡,又向東弄死了呂布,建安五年與袁紹決戰官渡,此時袁紹陣營己失大將顏良、文丑、淳于瓊,許攸謀士也反叛。

    建安六年,曹、袁又在黃河邊對峙,袁紹終於病逝,曹氏不戰而勝。

    而此時,曹操和荀彧又結成兒女親家,曹操此時又把荊州拿下,此時的曹操心中開始不淡定了,心中那個隱藏得很深的心思開始活躍,建安十七年,有個舔肥的官員向曹氏咬耳朵,認為該進爵位為國公,九錫賞賜,表彰其功勞。荀彧何等聰明的人,立即表示不能這樣做。

    曹操心頭大不爽,支派荀彧到譙縣慰問基層官兵,並且就留在當地參改軍事,荀彧聰明一世,卻鬥不過權曹,因為抑鬱症而病死,時年50歲。算來跟了曹操21年。在這21年中,曹操終於始終未能廢獻帝而代之,肯定與荀彧的督促有決定關係。

    後來的漢獻帝也是絕頂聰明,仿效漢高祖劉邦,分封曹操為魏國公,也就是一個國中之國,可以使用皇家禮儀,三十六匹馬的車隊,上朝不用小碎步,可以佩戴寶劍。並且為曹操歌公頌德,把個曹大爺弄得反而不好意思再說虧欠,於是投桃報禮,把三個女兒都許給獻帝作老婆。這下成了國丈,丈人能對女婿娃的江山起打心腸嗎?

    建安25年,國丈一一曹大爺去世。女婿娃的好日子也只過了24年。

    曹丕繼位,這位老兄更兇,直接叫獻帝讓我坐高頭,你下來。諡號先父為魏武帝。

    點評:荀彧人品清高,傑出不俗,通達儒雅,有帝王輔臣的風範。但是,唯一的失判卻要了他的命。而他的侄子荀攸幾乎沒有閃光的機會,只能在他去世後顯示了幾乎沒有失誤的時候,因為他頭腦靈活、變通。

    參考書目巜三國志》巜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

  • 9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一、志同道合

    荀彧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出山

    荀彧出山之時正值軍閥混戰,群雄逐鹿時期。

    荀彧是士族階層出身,其祖父輩都曾在漢室為官。荀彧投奔曹操的一個心願就是,匡扶漢室。荀彧既然是一有政治理想、足智多謀之人,所以他要投奔誰,就能從多方面來選擇,誰才是最有利之人選,答案很明顯,自然是聲名鵲起的曹操。荀彧棄袁紹而奔曹操。也是與曹操早期的理想’以安民定天下,匡復漢室為己任’,可以說志同道合。

    荀彧投奔曹操後,雖初次見面,他就深知曹操的梟雄之志:‘吾之子房也‘,曹公把荀彧比之為漢初三傑之一張良,反之不言自明。

    荀彧等極力擁護‘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略

    此策略是使曹操大業成功的關鍵之一。提出者毛玠所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而非‘挾天子以令諸侯’。

    荀彧等力勸曹操奉迎漢獻帝:奉迎天子會贏得百姓的聲望,是順應天意。如果迎接皇帝因此讓諸侯鹹服,是大略的表現。扛起大義的旗幟,是最大的德行。

    曹操心領神會 ,要想成就大業,必須師出有名,首先佔據道義上的優勢,尊奉天子以發號施令。荀彧在而後多年輔佐曹操期間屢出奇計,立下汗馬功勞,深受曹操的賞識。先後被漢獻帝封為侍中,尚書令。曹操經常征伐在外,軍國大事都由荀彧處理。在荀彧等文臣武將的大力輔佐下,曹操終成三分天下佔其八,最強大的曹魏集團之魁。

    二、分道揚鑣

    隨曹操之野心膨脹,曹丞相已不滿當下的名分,逼迫獻帝為其晉魏公加九錫。

    以此為分水嶺,是曹操首先放棄了自己的最初理想,但荀彧卻沒有忘記自己的政治理念。荀彧世受漢恩,其實他為曹操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也是為了扶持漢室的苟延殘喘,而非相反。當荀彧聽到有人建議給曹操’封魏公、加九錫’時,自然持反對態度。認為曹操真的封為魏公,加了九錫,那麼篡位的意圖就很明顯了。當曹操的野心即將成為現實時,荀彧又不能‘識時務’。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於是心狠手辣的曹丞相為自己更上一層樓,不惜下黑手也要清除這個‘絆腳石’,所以立下不世之功的‘吾之子房’,只能墜入包括荀彧自己曾經費盡心機挖下的深坑!

    (因荀攸對曹操封魏公、加九錫一事史中有爭議,故只講荀彧)

  • 10 # 微情微說

    首先他們都是漢臣,一開始曹操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招兵買馬,吸引了一大批謀士來效力,其中就包括荀彧,荀彧原在袁紹帳下,看出袁紹用人唯親,而且性格善變、胸無謀略,成就不了大事,才投靠到曹操麾下。當時李傕、郭汜之亂後,漢獻帝趁機逃出長安,但釋出詔書讓各路諸侯前來救駕,但是隻有遠在兗州、且實力有限的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迎帝許都,荀彧深知,漢朝的天下,沒有什麼比天子更有號召力,做什麼事情也可以師出有名。而此時的袁紹、袁術卻為一個傳國玉璽鬧得僵,卻放棄一個大活人,沒有戰略的眼光。

    當時的文武百官、百姓人心所向都是以大漢為正統,各路諸侯縱然想稱帝,除非有能力結束割據的局面,統一了天下才有資格談稱帝的事情,否則就會被群起而攻之,遇得到的阻力會非常大,甚至會有被滅的危險!目光短淺的袁術就是個例子,以為得到傳國玉璽,是奉天承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過把皇帝癮,誰知一稱帝,馬上被各路諸侯所不齒,成為眾矢之的,被曹操、孫策、呂布三方聯盟所滅。當時想要稱帝的大有人在,但是遇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曹操也深知道這一點,他在世的時候就不斷的開疆拓土、建功立業,想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為通向帝王之路掃清障礙,只是烈士暮年,事與願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使用苯甲酸作為防腐劑的食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