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舟曉月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首要問題是要民做順民!要歸籠民眾思想,不能有獨立思考

    一,猛力抬孔二,,,

    二,猛力指關二,,,

    三,猛力推佛教,,,

    箇中原由,難到是列位帝王都崇拜孔二,崇拜關二,都想入空門嗎?

  • 2 # 東萊國學

    但凡說統治階級需要的人。都只能是呵呵了。

    孔子孟子,都是教育統治階級要走正路,要講仁義。不能禍害老百姓的。

    所以孔子孟子在世並不受待見。因為那時候主要的社會矛盾是:諸侯做大相互兼併的問題。

    國家統一,就要建立社會秩序。

    中國自古以來:帝王都要拜孔子,實際上,這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因為帝王上面有道在制約,也就是孔孟的教導:皇帝貴族一定要講仁義。

    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有客觀的對皇帝的評價標準的時候,皇帝是不容易胡來的。

    中國2000年的政治,皇帝是獨裁的,這是事實。

    但實際上:皇帝和所有的秀才學的都是,仁義之道。

    大家可以罵皇帝是無道的昏君。

    尤其孔子死了將近500年,思想才被得到重用。事實的真相是:這500年當中,所有治國的思想該用的都用了。孔子的思想只有在大眾所有的投機,都死心的時候。最後才登場。

    統治階級必須講仁義,講道德。這是孔子的教導。說什麼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這樣的人是很可憐的。

  • 3 # 閒來無事看熱鬧

    變成聖人得益於孟子系統的推崇 得益於董仲舒的忽悠 漢隋唐開始都不是用儒家 到了強盛期開始以儒學為主 結果是很快敗完家底 盛極轉衰

  • 4 # 陳廣逵

    這樣的問題顯現出了孤陋寡聞。

    這是《論語》中的內容: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這是《孟子》中的內容: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孔子活著時就有人稱他“聖”了。孔子當世已經被人稱為聖人。因為孔子受到推崇,他死後,他的弟子,他的孫子也受到人們的尊敬。

    孔子的聖人之名,並非浪得虛名,他在史學、文學、哲學、音韻學、教育學上的貢獻太大了。

  • 5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人不生病,

    不知什麼是好藥?

    從春秋戰國到漢朝,

    救世覇方多矣,

    但仍無法止亂,

    可見藥方錯了!

    百家自有優長,

    但破山賊易破心賊難,

    不破心賊,大盜不止,

    所以會選儒學會選孔子。

    儒學於民,內仁外禮;

    於王朝,內聖外王,

    都是斯文在茲,

    飽受武攻之亂的人們是多麼渴望:

    休養生息,克紹箕裘,

    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是以孔子成了聖人:

    世若無孔子,

    萬古如長夜。

    普及一下儒學吧: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

    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

    “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義)、誠(信)、弟(悌)、智(知)、忠、禮、勇、恕、廉、溫、恭、寬、良、恥、讓、敏、惠等項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6 # 玉山讀書號

    1.先知不會在他的故鄉成為先知。

    2."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儀封人察知天意,認為孔子是上天選來引領人類的

  • 7 # 亦有所思

    不是200年,而將近500年。

    蓋棺定論,其核心就是無蓋棺,不定論!

    生而為聖,歷來未有,也歷來不許。因為三皇五帝再加一個周公,也是死後成聖的!

    所有的華人,甭管你多牛掰,在這幾位傳說中的聖人加偉人面前,都要矮上一頭,所以哪怕是帝王,對不住了,也得是死後加封,至於將相名臣,更是要排在後面。

    孔子也不例外!

    生前加封聖人的風險和弊端太大,一是容易加錯,比如王莽那種人,加了聖人,結果奪權,這耳光可不是一般地響。比如曹操,加到司空也就頂到天了。

    若是加了一個人為聖人,那朕屁股底下的椅子是給他坐呀還是給我座呀?聖人是垂拱治天下的,還有比聖人更適合治理國家的人麼?是不是要學堯,舜玩一出根本不存在的禪讓呢?

    這些問題都是死結!沒有解藥!

    所以必須死後加封!

    而且這個加封別人為聖人必須有原因,有利益驅動才可以。因此

    孔子變成聖人的過程並不光芒,有時反而充滿著人性的諷刺。

    魯哀公後來封孔子為尼父,這個稱號並不聖,只是出於一種尊敬,甚至是客氣,當然也有一些做秀的含義,因為魯哀公並沒有採納孔子的學說。人死為大,何況這麼一個善良的老頭兒,叫一聲叔叔能少塊肉麼?

    然後就是漢高祖,他是最討厭儒生的帝王,可是儒生利用他的獨尊心理,為其制訂了一套上下尊卑的規則,儘管如此,劉邦也沒有加封孔子。因為他對儒學實在不感冒。

    漢武帝也是如此,一看到儒家子弟就頭疼,可是沒有辦法,當時只有儒家提倡純粹而毫無干涉的君主集權,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別出現什麼竇太后,館陶公主那樣的弄權之人。也是不得不加強儒家學說,但漢武帝也沒有加封孔子,因為他骨子裡同樣討厭儒生。

    再後就是漢平帝,可是當時的漢平帝只是一個10歲的孩子,屁都不懂,在背後操作的是王莽,拋開王大人是穿越人士這一身份,想來王莽出於自身的政治形象考慮才加封了孔子,只是封了一個公,並賜了某個後代食邑八百戶。八百戶?當年劉邦賜蕭何多少戶,前後加起來是一萬戶!

    真正封孔子成聖的反而是孔子瞧不起的蠻夷——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加封孔子為文聖,這個孝文帝很牛,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把都城遷到洛陽,大興改革,且不說南北和族和文化融合,僅此加封一事就收了南方士人的心,讓洛陽城成為文化中心,導致後世人對他都是滿滿的溢美之辭。

    一代明君,為孔子加封。如果說一點政治因素都沒有,鬼都不信!

    明君都加封孔子了,朕也是明君,豈能甘於人後,也要加封!於楊堅,李淵,李世民,李治,武MM,楊貴妃的男人,這一波波弄下來,孔子頭上的光環越來越多。

    沒辦法,為了屁股下面的椅子越來越結實,只能如此!

  • 8 # 河東來

    孫悟空寓意人物就是漢王朝的董仲舒,他的師傅菩提祖師,寓意的就是孔子,孫悟空的“大鬧天宮”,其實就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也就是儒家將道家拉下儒教的神壇,儒家榮升為儒教當家人,其祖師爺孔子,也就是菩提祖師被追封為至聖先師,儒教教主。

    但由於儒家雖然被命名為儒教教主,但他們只有代表儒教平民的儒家傳承,而缺乏代表儒教貴族的道家傳承相輔佐,故只能稱之為“半截儒教”,故在民間另一部神怪小說《封神演義》中被形象的比喻為“截教”,而原始儒教被稱之為“闡教”,被漢武帝分化出來的貴族道家徹底政教分離,在遠離中原的四川巴地形成了“道教”,由於他們信仰的主體是尊貴的人,經歷了部落酋長---巫---諸侯國國君---國滅後流落民間成為道家---罷黜百家後形成道教的發展歷程,故也被稱之為“人教”。

    所以,孔子的地位,直到他的傳人董仲舒獲得帝王的青睞才得以翻身,經歷了平民中的顯貴---秦始皇焚書坑儒淪落為“吏”

  • 9 # 隴右行思見聞錄

    孔子的思想是超越他所處的時代,直指今天,還閃閃發光。有教無類之教育觀,我們無法超越。

    從歷史上看,孔子生前及死後一二百年,僅有先秦諸子,心靈相通。而莊子,孟子是其知音。先秦之思想,乃天上星,未來之夜閃光。老子從自然述道,而孔子從作人,社會,家國述道。先秦一統,漢之發揚光大。孔子這顆星星,閃閃之北斗也。成就華夏,大漢也。

  • 10 # 飛飛貓說話

    歷史需要,皇帝需要。看看歷史就知道了。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戰亂,諸侯爭霸,哪裡顧得上講什麼仁義禮智信這些無用的東西?大家都只想在戰爭中取勝,生存下去,然後稱王稱霸。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一個都不需要孔子的儒家思想。

    隨著秦國的強大,最後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但秦國推行法家思想,殘酷統治,很快又滅亡了。漢朝建立,皇帝認真思考為什麼江山保不住?經過長期實踐之後,漢武帝採納懂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以孔子為代表,吸納了黃老之術,法家之術的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從此,孔子登山了聖壇,成為了聖人,吃上了冷豬頭肉。

    後來的皇帝們都認為這套辦法好使,所以,自已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卻號召人民群眾信俸儒家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都在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能開闊眼界,那到底該讀什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