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齊

    叔本華悲觀嗎?

    也許悲觀成就了叔本華吧。

    在悲觀中戰勝自我並將之上升為理論高度而自成一派學說,這就是叔本華的光輝點。

    叔本華用事實說明了,

    悲觀未必是壞事,

    只要你勇敢面對,

    說不定你就是下一位天才。

    《調侃語句,切莫生氣》

  • 2 # 手機使用者6731995455

    我覺得他是“宗教哲學主義者”,他勸人要擺脫人世間的痛苦就要信仰宗教。他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生存的意志”,萬物都有意志,它們都為“生存”而運轉不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古人也認為“天”是有自己的意志的,認為“天”是靠它自己的“意志”運轉不停。那人也是有“意志”的,世界萬物都是人意志的表象,但萬物又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存在,人的意志決定不了這個世界。所以他悲觀地認為這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界是人生苦難的根源,於是他想改變不了世界,那我們就要順從這個世界,認為順從這個世界就是“理性”的。他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不僅有意志更有智慧,可以改變世界。也許是以前科技不發達侷限了他的眼光。叔本華的引人關注是因為他試圖用“理性”解釋世界,而他的“理性”其實是唯心論,而不是真正充滿智慧的唯物辯證哲學的“理性”。能把唯心思維當理性也很不錯了,就像病急亂投醫一樣,那年代誰都搞不懂。他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但不至於多偉大,太抬舉一個唯心主義者不是什麼好事,搞得讀書人神經錯亂!不要把糟粕當精髓拜

  • 3 # 寵辱不驚658

    叔本華是反動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普魯士貴族地主的思想家。(1788一1860)叔本華的主要著作“世界是意志和表象”是在1818年出版的,但叔本華哲學的聲望卻是在1848年革命以後,即當資產階級被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所嚇倒而投入反動派懷抱的時候,才樹立起來。 叔本華死後,在帝國主義時代,他的哲學的影響尤其擴大了。他用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對抗唯物主義世界觀。它的唯意志論和一般宗敎觀點的不同點就在於:它承認世界是受盲目的、非理性的,荒唐的意志所統治的。因而也排除科學的邏輯認識的可能性。它的唯心主義為反動勢力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它另一個博得帝國主義資產階級思想家讃揚的特點就是悲觀主義,根據他的唯意志論,對任何歷史進步現象都加以否定。它的世界觀充滿了對革命、對人民、對民主的憎恨,他甚至憎恨資產階級的改革。它反對有思想性的,先進的、現實主義的藝術。他以冷漠的、毫無目的的、消極的藝術直覺來對抗積極的、進步的、有思想性的藝術創作。叔本華哲學的最後一著是宣揚縱佛敎中剽竊來的神秘理想“槃”,即扼殺“生的意志”的絕對寜靜。帝國主義思想家抓住了這種反動的哲學,用它做毒害社會意識的一種手段。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和憎恨人類的思想,是德國法西斯主義思想體系的來源之一。

  • 4 # 海雲青

    試著回答“叔本華哲學那麼悲觀,但他那麼有名,他的哲學價值在哪裡?”

    我沒有讀過叔本華本人的著作。但我最近聽了西方現代哲學十五講的廣播講座,試著回答問題當作做作業。

    叔本華的哲學最終走上了悲觀主義,但這不能湎滅他在哲學思想的成就。

    叔本華之前是黑格爾哲學的天下,黑格爾如同西方國家的學者的神聖,如同中國的孔子和老子。是無人不敢不敬仰不崇拜的偶像。黑格爾終結了西方近代哲學。

    黑格爾和叔本華的區別不在於他們誰是唯心主義誰是唯物主義。黑格爾終極思想就是絕對精神。唯心主義不否認世界是獨立於人的意識而存在。人能夠認識世界是因為人有意識,把能夠去認識和掌握獨立存在的世界,又獨立於物質世界的人,叫做本體,把獨立於人意識的世界叫做“現象”、“客體”、“對像”,支配客體發生變化、遵循的規律叫“形而上”是高於它現象的內在規律。從黑格爾以前到黑格爾終結,都是認為人的認知世界、尋求知識、發現科學定律,都是人的本體對客體的認知過程。人只能被動地去接受它,而不可能超越它,人的一生一切行為都是如此,社會現象都是如此。是我們的理性去認知客體、是實踐客體反映出來的形而上的問題。這種哲學思想成為了西方國家“顛撲不破”的經院哲學的真理。

    然而,叔本華髮現人類的意識,並不完全遵循意識是物質的反饋這個規律,黑格爾理論對於人類研究物質世界規律性很有幫助,但是對人類活動的其他方面,是不是由理性決定的答案模糊,叔本華說人的意識表現為一種意志!甚至於有感知能力的所有動物的意識,也是由意志決定的。把意志納入意識範疇是對黑格爾哲學的衝大突破。因此人們說叔本華的哲學開闢了西方現代哲學的先河。叔本華之後的許多現代西方哲學家,比如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都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發,各自都有非凡成就。所以叔本華那樣有名。

    叔本華髮現人的慾望是推動人的各種活動的原動力,其背後就是意志。慾望是無止境的,滿足了房子、老婆等慾望後,就會有追求名聲、權力的慾望;當滿足諸侯、國王的慾望之後,又開始追求統治地球上的各個國家,比如凱撒大帝之戰,拿破崙統治歐洲之戰。而且慾望這個東西是當前一個滿足就覺得無意義了,又感到空虛了;又要追求下一個。人的一生都是慾望的致使下,掙扎、拼搏、奮鬥、最後逐漸老去而死亡,哪個階段的慾望是終結呢?哪個覺得的慾望不是人的合理要求呢?由此叔本華墮入悲觀主義而不能自拔,鬱悶的死去。但他的發現卻被權力和意志相結合的希特勒掌握後,就可以拿來當做發動戰爭的合理理由。而對華人信奉佛教者成為了“冤冤相報何時了”,退世專修清淨無為的根據。佛教徒雖然可能沒讀過什麼叔本華,但思考人生時得到的結論可以是相同的。

    結論:研究哲學觀點和哲學家之間的關係和區別,不能從功利主義觀點入手,因為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角度的不同。

  • 5 # 如酒之醉

    亞瑟*叔本華(1788年-1860年),德華人,世界著名的哲學家,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叔本華三十歲即已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華被稱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悲觀主義者。他認為:“生命本質上沒有任何價值,只是靠需要和幻覺保持運動。”

    叔本華的哲學如此悲觀,那麼他的意義或者說價值在哪裡呢?

    我們找幾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看看。

    中國最著名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裡有一個人物叫趙姨娘,就是榮國府二老爺賈政之妾。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趙姨娘這個人情商智商之低,簡直讓人難以置信那就是榮國府二老爺的小老婆,她說話粗鄙,幹事顢頇,愚昧淺薄。但就是她,在賈政的三個老婆裡,得寵要更多一些。賈政就是在大老婆的房裡和王夫人說完話,還是要去趙姨娘房裡歇息的。

    在《紅樓夢》裡賈政是何等人物,怎麼偏偏就會寵著趙姨娘這麼個女人呢?簡直讓人覺得不可理喻。歷來研究《紅樓夢》的人多會提出這個問題,覺得不可思議,當然也會給出各種各樣的解讀。我還看到過這樣的解讀,賈政為什麼寵趙姨娘?唯其下體可採也。

    按照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人的意識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潛意識由生命的意志控制,而人的意識又受潛意識支配。生命的意志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求繁衍求生存的本能。對於自己的下一代,肯定人人都希望是各方面強於自己,比自己優秀最好。

    我們來看賈政和趙姨娘所生的兩個孩子,一個賈環,一個探春。賈環雖是賈政的兒子,但因為是庶出,所以他在榮國府的生活條件是遠遠沒辦法和賈寶玉相比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賈環的社會生存能力遠在賈寶玉之上。再說探春,那更是榮國府裡的一個人精,富於心機,精明強幹。

    按叔本華的唯意志論,賈政受自己生命的意志支使選擇了趙姨娘,而從賈環和探春的表現來看,賈政的選擇無疑是合情合理的。

    這種解讀看起來有點荒誕無稽,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一個各方面都非常優秀的女孩,卻選擇了一個其貌不揚,我們覺得不咋樣的男孩把自己嫁了,直讓旁觀者慨嘆“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

    各種觀點的哲學理論的存在,讓我們在觀察,思考人生的時候,多了緯度,多了角度,使我們能夠發現更多的人生之存在與可能。

    我想,這也就是叔本華的意義與價值所在吧。

  • 6 # 朝天登

    叔本華不叫悲觀,他是從人類的苦難角度,來思考人生,對人類社會大有價值的!

    換句話講,在激勵人人向上!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 7 # 一老沈一

    叔本華的哲學確實很悲觀,這在古往今來的哲學家中都比較少見;他之出名,和尼采的宣傳有直接關係,但影響仍然不算很大;關於叔本華的思想,應該放到歷史的鏈條中去考察。 (但澤)

    一,叔本華,1788年生於但澤,就是現在波蘭的格但斯克。父親是一個富有的銀行家,母親是通俗小說家。父親對叔本華很嚴苛,母親比較寬容。奇怪的是,晚年的時候,叔本華反而願意回憶父親,十分厭惡母親。

    二,叔本華曾經是德國哲學家費希特的學生,但他內心很鄙視這個老師,稱其為“哲學的空談家”。他也這樣輕蔑地稱呼黑格爾和謝林。1819年,叔本華31歲時進入柏林大學任“無俸講師”——就是編外老師。不過講課很不順利。反覆兩次之後,他乾脆離開了學校。後來,他繼承了一筆不菲的財產,於是就到德累斯頓安心過休閒的獨身生活去了——養一隻起名叫“宇宙精神”的捲毛狗,每天散步兩小時,用長煙鬥吸菸,讀《泰晤士報》,僱人蒐集關於他自己名聲的“情報”,等等。他於1860年去世。 (柏林大學)

    三,客觀地說,叔本華曾經發奮過一段時間。著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1813);《世界是 意志和表象》(1819);《論自然中的意志》(1836);《倫理學中兩個根本問題》(1841);《附錄和補遺》(1851)。比較遺憾的是,這些著作曾經都賣不出去,反響寥寥。開始引起人們關注是在1853年,其影響主要在他離世之後。

    四,叔本華自稱他的哲學有三個來源——康德、柏拉圖和印度的奧義書。後人認為,他的思想基本和康德、柏拉圖沒啥關係,說是來自公元前七八世紀的奧義書可能更恰當。這本書的主要思想是“輪迴”。叔本華也認為,人生是不值得保持的,因為它充滿災難。生活就是盲目的渴望,渴望沒有得到滿足以前是痛苦的,滿足以後,又產生新的痛苦的慾望,如此推進,一直到令人作嘔的程度。凡花都有蟲,人永遠不能得到滿足。他說:“大多數人的生活不過是求生存的持續的鬥爭,即註定終於要失敗的鬥爭。人每一次呼吸都是對威脅自己的死亡的抵禦,每一秒鐘都為抵禦死亡而戰鬥。但是死亡終於必然取得勝利,因為人一生下來就受它支配,它只是在吞噬它的捕獲物之前,要玩弄他一會兒而已。人卻盡最大努力來延長壽命,正如人吹肥皂泡,使之儘量大和儘量長遠,儘管知道它終於會破滅。”他認為,一個人的生命調謝以後,意志又在新的個體中重複同樣的老過程。“大多數人的生活是令人厭倦的嚮往和痛苦,是經過四個時期,趨向死亡的如痴如夢般的蹣跚,伴有前後相繼的膚淺的思想。那象一架鐘,上了弦就走而不知為什麼;每當一個人成為胎兒而降生,人生的鐘又重新上弦,奏出同樣陳腐的老調,這以前演過無數次,十分呆板,只帶有微不足道的變化。”總體來說,叔本華的哲學不是系統的體系,核心內容是悲觀主義的倫理學和意志論。 五,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大多是樂觀主義——首先,他們都是願意並且深入思考的人,自認在思考中窺得了世界和人生的真諦——當然,不管是否真的如此。其次,他們還願意把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與其他人分享,也不管是為了修身還是釋道。叔本華算是哲學家中的一個“特例”。羅素評價說,叔本華的悲觀論“不是理性的問題而是氣質的問題”。問題在於,他是怎麼有了與大多數的其他哲學家不同的氣質了呢?家庭影響?個人經歷?至少有一條可以確定,就是他沒有 像其他哲學家那樣深入透徹地思考所應該研究的物件——外部世界和人,沒有形成一個能夠自洽的理論體系——理論不深刻、不徹底,於是就只能信馬由韁,隨心所欲地說了。羅素接著的評價仍然精彩。他說,從科學的觀點來看,哲學家們傳遞給世人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都是不好的。鑑於以往的哲學家們都是樂觀的,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也算給大家提個醒兒——每看書看到這兒,老感覺羅素是在正話反說。 六,叔本華後來怎麼就出名了呢?不是因為他的悲觀主義,而是因為他的意志論。這一點上,叔本華必須感謝尼采。尼采比叔本華小半個世紀,但成為叔本華很好的後繼者,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哲學上也說不上什麼建樹,羅素說,“他在本體論或認識論方面沒創造任何新的專門理論”。但是,他用“超人”哲學把叔本華的意志論發展了,而且使叔本華的名氣大大提高——在哲學領域絲毫沒有提高,在政界和政客當中的影響力提高了。近代哲學裡,宣揚意志第一的學說是從是叔本華開始的,此後力主這種學說的是尼采、柏格森在、詹姆士和杜威。叔本華在咱們國內的出名,是被吹出來的。七,怎麼評價叔本華的哲學呢?黑格爾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是的,任何哲學家都是時代的產物,叔本華也不例外。西方近代哲學是從笛卡爾起步的。從他開始的很長時間裡,哲學家們關注的是人的思維的邊界在哪裡,知識何以可靠。這是經歷了幾百年中世紀經院哲學桎梏之後的必然。笛卡爾開闢了兩條思路——經驗主義和唯理主義。此後的哲學家們圍繞上述的核心問題,在兩條道路上分別作出了精彩回答。到了休謨,他太過智慧,一下子把這兩個主義都推進了死衚衕。這個時候,康德挺身而出了,他先設定了若干先天概念,又提出了四個二律背反,以為可以解決休謨提出的“如是科學,必先證明方法”的難題。其實,康德把自己也陷進了先天概念和物自體的矛盾之中。黑格爾採取完全不同的思路——第一靠體系的絕對嚴謹;第二要透過辯證法證明自然界和人的思維都是靠自己內部的矛盾而自我發展的,不過,這種矛盾的根源在於一種絕對精神。叔本華,把西方近代哲學的這一發展線索完全打亂了,他等於是在另起爐灶。為什麼呢?因為在19世紀早期之前,歐洲是處於自由資本主義平穩發展的時期。但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開始,這種相對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種矛盾交織複雜,各種戰爭連綿不斷。叔本華的思想,其實是這種社會動盪狀況的折射——包括悲觀主義和希望唯意志的“超人”出現。問到叔本華思想的價值,可以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面觀察當時歐洲政治文化現實情況的鏡子。

  • 8 # 吳琬君JessieWu

    我覺得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我至少認真讀過叔本華的著作:)

    我本人不覺得叔本華是悲觀論者。他最為重要的著作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頭一句話:世界是我的表象。

    我們可以用唯心的標貼去貼,標籤只能幫我們歸類紛雜的東西,本身代表不了東西。

    世界是我的表象不是叔本華獨創,脫胎於康德。好吧說這句話我心虛,因為我沒有讀過康德,是從一本哲學史上讀來的。

    叔本華的哲學有其形上核心。所謂形上就是先天存在,不證自明的部分。形上很不受待見,可惜遠未過時,任何人類思考都有形上存在。即便是數學,公理就是形上設定。

    叔本華的形上是意志,在他的書裡他明確表達也就是康德說的物自體。哲學其實並不難,任何定義的名只是一個表達工具。讓我們先把意志,物自體,柏拉圖說的理念統統看做形上的一,這個一是從道經借來的形上的名,便於我們華夏文化理解。為什麼要有形上的一?因為沒有一思考根本不必展開,世界如果沒有本質沒有規律又何須思考和探究?但是本質是我們無法完全證明的,這是莊子說的以有涯求無涯的意思,我們只能假定有或無。任何可見於人類文獻的思考都只能選擇擁抱有,不論儒釋道。儒家很形下告訴我們怎麼活,貼一下標籤就是實用主義。釋家說三千世界須彌納芥子,今生磨難可期來世,彼岸也是現世。道家說一生於道,道非常道。這三種思想體系都非常好的給了我們與現在未來與過去的和解方式。

    用類比的方式看存在主義現實主義比於歷史上我們的儒文化;宗教比於釋文化;哲學比於道文化。不要割裂來看,因為任何可以貼標籤的存在都必然是參雜各種的存在。

    我個人讀叔本華理解的意志定義就是存在本身。維持存在需要各種條件,存在本身就必須各種競技維持其存在。世界可以有各種可能性,個體就侷限很多。而個體存在又是世界存在的基礎。那麼個體必然以各種方式各顯其能。同類競爭本身難度極大,所以我們必然痛苦。思考本身既給我們競爭策略又使我們反思痛苦的必要性,往往引導我們陷入空虛。所以叔本華得出了要麼痛苦要麼空虛的結論。

    我個人以為這不是悲觀主義,反而是直面恐懼迴應恐懼的一種做法。

    世界是我的表象,以此作結:)

  • 9 # 一片雲呀

    僅僅其中一點,他之前的哲學家,很多是用相關性的思維來書寫,這個世界,你可以到處都找到與你相關的,因此,只要能忽悠,大家都可以亂說,這就是相關性的短板。而叔本華以前因後果的方式,找出意志和表象來書寫,這個就把幾乎他之前的哲學家都給秒了。你知道的,事情和生命的前因後果可不能亂搞,比如父母是你生命的前因。又比如在利益糾紛中,很多人用相關性的來詐騙等,而不是力求前因後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女人最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