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硯臺山人

    這麼說吧! 書法的產生離不開漢字。漢字在最初的甲骨文、大篆、小篆時期就已經具有獨特的美感。所以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是相伴而成長的!只是到了現在,書法的實用性逐漸被電腦打字等替代,而學書法者就只好注重書法的藝術追求!在古代很多名家作品都是在實用過程中產生的。同樣達到了今天不可複製的藝術高度!如竹簡、信稿、銘文、拜帖等等,就連《蘭亭序》當初也是為了記事而寫的。而今天我們學書者如果過於追求書法的藝術性,就會偏廢書法的實用性!藝術是源於生活的,如果離生活太遠,那你創作的書法作品就只能自己解讀。因此我認為:我們今天過度誇大了書法的藝術性,而削弱了書法的實用性。這不符合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和之美!任何一種藝術都有一種思想支撐。誇大書法藝術性,刻意追求藝術感的作品,就好比老想著誇大本國文化的日本,中國的優秀文化沒有學懂,本國的文化又沒有出路!

  • 2 # 無為大聖o

    這問題有兩問先說第一問,是的、而且是歪曲的誇大,一張作品仔細看下來筆法、筆勢、筆力皆無而被一批更不懂書法的人說成神品妙筆,因為寫字的人是某某界的名人,理由是:名人字畫嗎!一定值錢。這理由是不是歪的很可以了?書法是藝只有草書可以稱謂藝術二字,比如鐵匠、木匠是手藝人,還有吃開口飯的叫口藝,無底線的誇大書法是一種錯誤認知。書法迴歸到實用性已經不可能了,當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硬筆字快不過打字吧,但是個別地方還是能用著毛筆寫字的如春聯,但也只是一種需要而不是需求了。謝謝!方家教正。

  • 3 # 少舍盟滕

    以前美協獨立畫種油畫,國畫,版畫,雕塑等根本沒有書法的事,書法排在國畫裡面的一個分類,畫國畫的根本看不起寫書法的。書法興旺源於老幹部們離休了,各種老年大學。呵呵其中的事不說也罷。這樣書法居然成為獨立的畫種,開始大規模的斂財了。中國書法永字之後千年有創新嗎?國際主流承認的是當代的書法在日本。只要國內這些沽名釣譽之輩整天吹吹呼呼的。永遠就是隸,篆,楷老祖宗的東西再模仿,一輩子只寫厚德載物,上善若水這類的。幾個字騙天下。

  • 4 # 紅塵彌勒

    這個問題確實如題主所憂慮的那樣,確實被無形中誇大了書法的所謂藝術性。

    至於是否需要回歸到文字的具體實用性,則應當一分為二的看待。

    首先,那些籍此成名成家的人,是打心眼裡不願意書法迴歸本旨的,因為那樣就等於剝奪了他們賴以功成名就、盆滿缽滿的飯碗,也等於他們含辛茹苦絞盡腦汁的成果瞬息之間付之東流。

    但這樣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們簇擁、攀附、炫耀、功力的不健康心理,使書壇少一些爭名奪利、勾心鬥角。

    其實迴歸到書法的初始,漢字是用來記錄和表達人們的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只是有寫好與寫壞之分,但並不影響文字的主旨,那就是表達和承載情感,也被稱之為“文以載道”。當初老祖宗發明了漢字,就是要使之在社會程序中的若干體會與領悟記錄在案,以供後人學習和借鑑。

    只是後來人們從書寫中發現了美感的存在與延伸,這才產生了書法的研究與創造,也就有了如今門派林立、爭鋒奪槊的局面。

    另一方面,人們儘管在千百年的傳承中使書藝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漢字的書寫也越來越規範,越來越美觀,使漢字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隻奇葩在國粹藝術中爭奇鬥豔。但人們趨之若鶩蜂擁而至的研習和接續,又使之產生了巨大的利益與傾軋的空間,直接造成了民族文化資產的相互牴觸和畸形發展。比如目今繁衍盛行的醜書文化等。

    我個人的意見是:贊成部分迴歸本旨,以消弭目今真正熱愛與濫竽充數之間的相互悖離。

  • 5 # 存希齋書法

    我覺得這樣的看法是不妥當的,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書法就是書寫漢字的法則,而且漢字的產生就是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書法只不過是把這種需要提升了一個檔次。我們看相對早期的書法,例如魏鍾繇的《宣示表》《賀捷表》王羲之等書法家的信件,手札哪一個不是實用的呢?哪一個不是首先為了傳遞資訊,然後再是審美呢?所以,書法自古以來就是實用的,就連草書都是實用的,因為在漢代的時候,草書是很流行的,給人寫書信,用草書是表示很大的敬意的。

    所以,書法一直以來都是實用的,在各個朝代,雖然流行不同的書體,但是都是說明書法是實用的。

    在如今,說書法不應該是實用,書法應該是藝術的言論不在少數,那是因為現在很多人寫的字讓人們不知道寫的什麼,前提是他寫的也不是草書,是自己發明的一些東西,還自稱是藝術,那麼這些“藝術”自然就是我們看不懂的了。所以說,現在的很多人確實誇大了書法的藝術性,讓書法脫離了實用,書法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在這一點上,田蘊章老師說得很好,書法不是藝術,書法是文化,書法的落腳點就是實用,離開了實用,書法便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現在一些人誇大了書法的藝術性,其實他不懂得不應該把書法當做一種藝術去看待。

    著名國學大師周汝昌先生就說,書法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寫”字,周汝昌先生所說的這個“寫”字就是書法的實際意義。如果寫出來的東西,故弄玄虛,都是我們不認識的,那麼再怎麼誇大書法的藝術性也無濟於事!因為書法發展的這麼幾千年,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是一個實用的一門文化,藝術有可能會消失,但是文化不會,文化會傳承下去,而我們的文化靠什麼傳承呢?就是靠漢字的書寫,靠書法的流傳!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讀文史!

  • 6 # 翰墨書道

    書法不應當迴歸實用性,迴歸實用的是寫字,實際上,寫字本身就是為使用而生。也就是說,書法和寫字有著本質的區別,寫字是為了使用,書法是為藝術而生,藝術高於寫字,所以寫字也應當以書法藝術為追求目標,只不過是退而求其次,這樣才有利於書法和寫字的正常發展,不斷提升發展和實現雙贏。

    實際上,有時候人們也把寫字和書法混為一談,這本身並沒有錯,是出於善意的考慮。但對書法和寫字進行區別劃分開,更有利於我們進行書法問題的闡述、研究,同時也能夠與所謂的“醜書”區別開來。書法本身就具有藝術性,不過這種藝術性體現在經典書法和現代優秀的書法群體或作品中,並不是所有的書法作品都具有書法的藝術性。就當代書法看,較之古代經典書法的藝術性不但沒有弱化或衰退,恰恰相反,這種藝術性本身反而是越來越強化,其內涵越來越豐富。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交匯,交流和碰撞所致。中國古代的書法,如美學哲學方面的一些問題,是沒有這種理論的,現代藝術的一部分觀點或理論平,雖然在我們的古代經典書法和理論中有所體現亦或朦朧的蘊含,比如書法美學方面的問題,是在東西方文化大交流以後才逐步清晰明朗並逐步完善形成。

    書法的藝術性是客觀存在,從書法的“上層建築”看不存在什麼過度誇大。雖然如此,但我們也應該進行更加清晰理性的認識。的確,不能過度誇大,應當力戒虛滑,頭腦發熱,要努力做到清醒和務實。

  • 7 # 長江39563631

    《書法的實用性在何方?》當今社會是否誇大了書法的藝術性?書法是否要回歸實用性?當筆黑紙硯文房四寶離我們生活越來越遠時,當電腦健盤和智慧手機和我們相依為命的時候,寫在宣紙上的線條文字應該是書法,哪還有迴歸實用性的可能,

    (一)書法與商品

    今天寫字的地方很少,連一封家信都變成微信,各種檔案都要用電腦印表機完成,漢字書法離實用和使用頻率越來越少,我們在各地文化城看到的都是字帖文房四寶大行其道,那些買宣紙練書法的滾滾人流,除了部分中老年為了修身養性,孩子們為掌握國粹,還有許多人為了光大書法或成名成家。只不過由於形形色色的‘書法家’,他們把書法界搞的烏煙瘴氣,他們用書法爭名奪利賺錢發財,他們變戲法和耍雜技一樣踐踏書法,才使今天的書法名聲變的難孚眾望,其實書法的藝術性是中華文化決定的,誰也沒有能力誇大和縮小。今天是商品的社會,因為書法的商品屬性,大書法家一幅作品能拍買幾十萬上百萬,這是無比誘人的,於是人們變的急功近利,都投入到書法藝術海洋中一試身手,無形中放大了書法藝術。

    (一)書法古代就是藝術

    書法千百年來,自從有了科舉考試,歷朝歷代的寒門和富家士子,都把寫字臨帖當成人生必修課,寫一筆好字是修身齊家的基本功,歷朝歷代的書法大家層出不窮,他們的書法有光彩奪目的藝術性,君不見從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虞世南等等大官巨僚,那個不是書法大家,你的字寫的好,對你一生都有無法估量的影響,那些從官場退休的官員們,象翁同和被慈禧貶官回鄉,就是一手好字投入市場,幫他改善全家生活,我們都知道,晚清有一位著名的實業家叫張謇,他這一生創辦了幾十家企業、三百多座學校,而且他還是光緒二十年的狀元。知道他怎麼當的狀元的嗎,還不是他的文采和書法,給你講下這個故事,知道書法藝術好可以改變一生。

    (二)書法改變命運的故事

    張謇參加科考的那一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因此在這一年特地加了一期的科考,打破了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製度。由於這一年是太后的生辰,因此參加殿試的六十名進士,都要寫一副賀壽對聯慶祝太后的六十大壽,而張謇又正好是第六十名進士,

    張謇寫了一幅十分精彩的對聯:‘’太后壽誕六十花甲輪流轉返老還童千千歲,佛祖治國二聖臨朝天地應大清江山萬萬年。‘’字型大氣磅礴,這副對聯中了慈禧的六十大壽,奉承她返老還童不說,“佛祖”、“二聖”又在暗地裡不著痕跡的拍慈禧治國的馬屁。幾乎是字字都戳了慈禧的心窩子,把慈禧給美的直誇張謇有狀元之才,這本來也就是句誇獎的話,這張謇借坡下驢,立馬就跪下謝恩,感謝慈禧封他為狀元。說出口的話潑出去的水,慈禧總不能反悔,而且張謇的對子又真的是把慈禧給奉承的美滋滋的,順水推舟,慈禧就真的下了道旨意封了張謇為狀元。

  • 8 # 秩和律師147753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可以說,所有的藝術,都具有實用性,沒有不具有實用性的藝術,最少他有觀賞性或者說欣賞性。

    返回來,我們要問一問,所有實用的商品,是不是都具有藝術性?但也是肯定的,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否則會被淘汰。比如做飯,炒菜,中間存在技術問題。當你不是機械的運用這些技術時,你對飯菜的口感、味道、視覺效果都會有有一種追求。這樣,沒有人敢否定,你的做飯,是一種藝術。

    那麼,說到書法的實用性,其實是說書法的工具性,或者說書法作為一般人交流工具的形質。而實際上,這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大多數人,已經很少使用手寫字了,更別說書法。想要讓書法或者毛筆字,重新成為書面交流的介質,那是開歷史倒車。

  • 9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一、實用性和中國書法

    中國自從誕生之日起就在文人、書寫者眼中是一種實用性的書體存在著。這是不容不容置疑的。不管中國書法是何時自覺的、中國書法的藝術覺醒在何時,對於中國古代的文人而言,書法就是一種實用性的書寫技巧。因此,從傳統意義上來講,實用性仍然是中國書法最根本、最傳統的特性之一。

    這在古代可以體現為文人科舉考試時候書寫使用的館閣體書法。這種書體是專門供中國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古典帝國選拔人才和日常公文書寫、抄錄時候的實用性書體。作為帖學書法一個固定化的書寫規範,館閣體是書法的一種,而這種書體深刻的實用性是中國書法實用特徵最佳的證明。

    另外魏晉文人雖然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早覺醒的一代人,但是他們的書法實踐完全都是深刻實用性的。比如王羲之的《十七帖》是他日常書寫的便條、《蘭亭序》也是文集的序篇罷了。這個時期他們雖然具有深刻的自覺意識和藝術氣息,但是他們所有的藝術實踐幾乎都是使用性質的。

    據傳王羲之在寫完《蘭亭序》後,回家數日書寫數十遍,都不及當時一時興起而寫就的那篇。這其實就隱含的了一個絕妙的例證:作為即興的使用書寫一旦變為刻意為之的所謂“藝術品”便會黯然失色,水平大減。

    因此,對於魏晉時期的人而言,由於缺乏有意識的藝術經驗,他們的作品往往會透露出一種自然天真的氣息。但是這種氣息可能本來就是他們缺乏藝術意識造成的,這種風格植根於他們深刻的實踐性。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追求魏晉自然的氣質,最好是不要有太強烈的藝術創作氣息,否則做作的痕跡很嚴重。

    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中國書法曾經擁有的實用性在今天逐漸消散,被當今大行其道的展覽體霸佔了書壇。

    二、“假藝術性”和醜書書法

    當今書壇書法已經不是書法家抒發個人情感的藝術了,而是遷就於各種評委和各種藝術化的展覽方式的需要。因此在這種方式下催生出來了很多面目雷同的“展覽體”。甚至有些人直言這是醜書。

    雖然直接說是醜書比較激進一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書法確實沒有什麼藝術美感可言。我們且不論這些書法的書寫者們書寫的書法是否算得上一件藝術品。單就他們藝術表現形式而言,除了追求大、多、奇、醜、密之外,並無什麼藝術性。而且他們單一的表現形式實在是不可能表達藝術家和書寫者豐富深刻的情感寄託的,除了揣測他們是塗鴉之外,實在是沒有什麼別的可能性了。

    三、藝術性和“假藝術性”

    有人認為上述出現的種種問題都是書法過度追求藝術性的結果。實則不然,上述出現的種種不良行為並非真正的藝術性。藝術是就表達豐富的情感、多變的形式而言的。但是遺憾的是,上述“假藝術性”的種種表現顯然不是這樣。

    以此,我們不能將中國書法追求藝術化簡單地理解為變成“醜怪”的書法。藝術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詞彙,它包括其他一切優秀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追去藝術化不會造成書法變質。

    但是,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在談到“藝術”這個詞的時候總有些牴觸,尤其是我們將藝術和書法聯絡在一起的時候,這種反感、厭惡的情緒更為明顯。除了某些人對於崇洋媚外的矯枉過正之外,還與我們對藝術誤解有關。

    有人認為“藝術”這詞兒是西方人搞出來的東西,對於中國的書法不適用。然而實際上書法不僅應該而且就只能是藝術的一種形式,它不是那個我們想象中的東方藝術的例外,它就是藝術。

    確實有些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導致我們對於某些事物有不同的概念和理解。但是藝術作為表現人類感情、思想和情緒的產物,其中感情和思想因素是具有普世意義的。比如顏真卿《祭侄稿》對於愛侄的思念和悲悼這是無論處在任何文化背景中的人都可以理解並且感知到的。既然這些情緒我們共同又有並且互相可理解,那麼,為何作為概括這些表達情感手段和形式概念的集合——藝術便不適合於東方的書法了呢?

    所以我認為當今社會對於書法既要提倡藝術性又要提倡實用性,兩者並舉才能更好的發展書法。

  • 10 # 臨池管窺

    藝術的特質就是少數性與獨特性。

    而書法卻是普遍性與獨特性並存,統一又對立。

    說它是藝術,它卻具有實用性和通俗化;說它不是藝術,它又具備藝術的個性化與獨立性。所以對於書法的概念就形成了誇大其藝術性與極力弱化其藝術性的兩大認識。

    其實書法就是書法,它既不同於所有藝術門類,又共通於所有的藝術。弱化承載書法的實用性,必然減少書法的藝術魄力;誇大書法的藝術性,同樣也是脫離了書法實用的本質。

    自從書法成為了一門專業、一個職業,書法也就不是書法了。當今藝術家們把書法轉化為“線條藝術”,抬高為脫離大眾的“廊廟之法”,殊不知這種自覺性的“創新”恰恰是中國書法的民族性與走向國際化願望的失敗嘗試。

    現今中國書法實用性減弱,是社會發展的趨勢。資訊傳播的多樣化必然導致書法實用功能衰退,這不是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附屬產品,是以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為立體背景的。在當今處於書法蛻變的前夜,只有重拾傳統文化精碎,才能使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和諧統一,重新成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不再喜歡你有哪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