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論語》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背過,其中言論當代大家(面向所有人)又是如何踐行?
8
回覆列表
  • 1 # 長風浩蕩

    讀書,閱讀某個具體的人的著述,本質上是在交流,是觀者與作者的思想交流。觀者不是在解讀那紙面上的字形,而是以那白紙黑字為媒介,與作者的思想進行接觸、互動。

    《論語》,是孔子的日常,持筆者不是作者,真正的作者是孔子本人。這種體裁,最易觸及孔子的思想本質。讀《論語》,不是要求什麼答案,也求不著,所能獲得的,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的真正有益於人的人生感悟、經驗教訓、道德標準。

    《論語》也沒法告訴你遇事應該如何做,你只能從孔子那裡知道怎樣做人,怎樣作做一個坦蕩、謙遜、仁義禮智信的人。那麼事要怎麼做?事要人來做,什麼樣的人就能做出什麼樣的事。

    不要向《論語》要解決方案,沒有。

  • 2 # 靜思錄Vlog

    當代人對論語的看法。其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就好像一個象棋棋局放在這裡。不同水平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東西。

    論語中的文字。是用來表達當時孔子的思想。

    然而文字意思是會不斷地變的。比如近代幾十年有的詞的意義就變化很大。比如“小姐”早已不是這個詞以前要表達的意思。如果用我們現代人對小姐一詞的理解。套用在古文上。那不成了笑話嗎?

    那麼論語中的那些文字在孔子當年要表達的意義是什麼?只能靠自己去推斷了。

    論語之所以能夠流傳幾千年。之所以能夠獨尊儒術。顯然原意是很先進的。不可能幾千年的古人集體犯傻。即使是在當代,不同學者對論語的解讀也是千差萬別。我們如何得知哪一種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呢?又憑什麼根據別人的隻言片語就對論語下定論呢。

    知識在傳遞的過程之中,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傳遞知識。如果說每個人都能夠準確的理解論語的原意,還能夠完整地傳承下去。那麼後人對論語的理解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可是實際情況呢?比如我們傳一個話給身邊的人,這個人也在傳給下一個人。傳著傳著就把意思給傳變了。

    所以論語在傳承的過程之中,如果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傳授,不可避免的會偏離原意。即使是面對面的講話都有可能造成誤解,更何況是幾千年前的文字呢?

    所以古人,想了個辦法。就是把經典背誦下來。然後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領悟。

    領悟的是原著,而不是去領悟別人的註解版本。

    這樣呢,雖然會讓大家對論語的理解有千差萬別。也好過以訛傳訛傳到最後連原著是什麼意思的摸不到邊了。

    論語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解讀的版本成千千萬,有的解讀讓人詬病,但是我們要認識到。沒有哪種解讀能夠確定是代表孔子的原意。很多人對論語的瞭解也是道聽途說,先入為主。

    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對論語的某一種理解是顯而易見的不合理的。多半是理解錯了,不是論語錯了。如果是顯而易見不合理的東西,孔子的3000弟子這麼多聖賢之才,怎麼可能是學的這樣的東西了?又怎麼可能傳承幾千年呢?

    如果對論語的某一句的理解,非常的有見解,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那麼這個可能比較近於原意。

    還是拿象棋為例。同樣是一盤棋局。一群普通愛好者,集體商議決策,也下不贏一個象棋大師。舉這個例子是想表達:

    不是哪種觀點人多就一定是先進的。而是哪一種觀點能夠指導我們贏棋才是先進的。

    同理,如果對論語的某種解讀,能夠更好的指導實踐。那麼這個解讀相對來說是先進的。

    如果對論語的解讀。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問題百出。那多半是解讀者的境界有問題

    所以我覺得學習論語。首先是要把原著背下來的。 先對原著有個基本的理解。然後再看名家的註解做參考。對比不同的解讀,啟發自己的思考,去偽存真,才能接近真義。

    要把書讀活。用活。要在實踐中去領悟,用於指導實踐拿到好的結果,這才是讀書的目的。只有不讀死書,不照搬教條。才能達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結果。

    孔子已經離我們而去。孔子的原意是什麼?他已經無法告訴我們。但是讀書的意義在於,透過閱讀,啟發思考,增長智慧,指導行動。若能透過熟讀經典。吸取到有用的養分。也就達到了讀書的目的了。

  • 3 # 王燁讀書

    當代人對《論語》這本書的看法,那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說白了,只能是深者看深,淺者看淺。

    就連專家的解讀都有可能出現失誤,因為他畢竟是幾千年以前的文字內容,距今甚遠。

    而且這本書顯而易見,孔子是給那些君臣領袖,以志國為本,律己,且行為規範的一本書。

    普通人看它,當然也有一些有見地的人,但是大多應該都是胡謅八扯吧!

    很多都憑著自己的感受,要麼說這就猶如天書,古聖先賢的智慧大作。

    要麼就有人說這已經是幾千年的東西,距離現在根本不用,完全就是陳舊糟粕。

    現代人應該如怎麼客觀的來看待這部書?

    其實啊,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因為這畢竟這是孔夫子的,當年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對他的弟子的教導。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至極。

    那麼許許多多的人對這本書,也能夠涉獵就行。

    如果要問《論語》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有實際的意義嗎?

    我認為當然有!毫無疑問!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4 # 崑崙139100429

    《論語》是記述或託言孔子及其弟子問答式的多人的簡言.語錄。以孝為基礎或稱“以孝為本”而延展.言及的具顯明時代特點的人性人際關係倫理秩序。亦即後世歸納.宣揚的“三綱五常”。前天曾在回答中對以孝為核心延及為忠仁義禮信已有闡述,不再重複。《論語》之本源是對西周初期禮序的推崇和追述。西周建立之初實行分封立國,除少數商朝遺族小有封地(有的封向邊遠).姜姓有功封地(齊)較大以外,全國廣大區域主要分封於姬姓一族,文王姬昌傳有子七十二或說一百多,加之其孫輩人數更多。即已分封,各自獨立(受封地的土地.人.財.物.軍.生殺大權全面自主)。這樣就形成了以天子為統領的.但分散的各自為政的姬姓一家的周天下。中央是國之中心,同時又是家族之祖源,管好了家亦即管好了國.下面各族人對祖.對上“孝.順”就是對國之“忠”.“義”,當然還有與之配套的禮儀典章制度……。這便是孔子一再推崇的周公之禮的本根和來源!舍此便稱為“人心不古”.“禮崩樂壞”。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是典型的維護封建(甚至還帶有奴隸社會痕跡)宗法氏族王權的思想。其實,分封制恰恰是其王朝分裂.混亂,姬姓大家族崩裂(吾亦姬姓分封的後裔)的亦即禮崩樂壞的根源一一自己種的苦果自己吃!社會在前進,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已在與傳統結合的基礎上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她的為國為民的為人民服務;不怕困難.勇於犧牲;互相幫助.助人為樂;艱苦奮鬥.勇於開拓創新;面向全國.集體主義.團結奮鬥;艱苦樸素.大公無私;不懼強權.敢於拼爭;擴而大之.放眼世界.國際主義。那一項不是跳出宗法.宗親狹獈觀念的大忠大義.大仁大愛.大信大禮義!社會還在變化.前進,《論語》中某些可用,但必須化用.為今所用.在馬列毛澤東思想主導下的利用!

  • 5 # 泰山124453211

    論語一書其實就象一味中藥,用好了能治病,用偏了會毒人。

    當年趙普說半夲論語治天下。就是說論語只能用其精華,去其糟粕。

  • 6 # 楊朱學派

    儒家文化是古今中外最先進的文化。領先世界兩千年。在此,只對《論語》兩處做解讀:

    一、君君、臣臣。

    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就是以禮法把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二、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法家鼓勵告奸,即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孔子反對告奸,主張至親互隱。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也反對告奸。認為這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治人。

    此外。孔子提倡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詳見孔子修訂的《尚書》。孔子才是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比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領先了1800年。

  • 7 # 張秉榮

    就《論語》這偉大的著作而言,其書是孔子的學生收錄了其七十二賢人與孔子,問與答的語錄,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其書出於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相應產生了諸子百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墨子等,是歷史上所謂百家爭鳴的輝煌時期。

    至於我們當代人對《論語》的看法我想應該和古人一樣,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的這種說法有點言過其實了。但孔子的智慧學說和思想確實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文化程序,無不推崇至極,他的思想光芒確實輝照千秋。在古代人和現代一樣發揮者無可代替的作用。也同時影響者世界,世界各國都有專門的孔子學院,孔子也是第一個中國的文化人進入世界名人錄的。

    在《論語》中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非常的簡單明瞭,諸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茫。今天人們常說的成功的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也都是來自孔子的天,地,人和而為一的啟發。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學生有三千人,而最出色的有七十二賢人,如子貢,子夏,司馬牛等。而這七十二賢人都象一粒智慧的種子,都在當時的各行各業傳播者他們的智慧才能。此書正是七十二賢人問?孔子答的語錄所整合,也有賢人與賢人之間的問答。如: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而我獨無。子夏答曰:富貴在天,死生有命。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想這些我們當代人和古代人有者一樣的看法的。

    至於當代社會怎麼解讀我想依舊是和古人一樣的,當然我們今天的社會處於高度的發展階段,孔子的有些學說應不適合當今社會,而應加以分別。如子夏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仍然不過時,你想!一個國家要強大,就是要有足夠的糧食,足夠的部隊(兵)而要取信於民,得民心者得天下矣。只不過現在我們要加上科技強軍,科技興農,大力發揚科技而以。再如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教無類,溫故而知心。迣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等這都是古代和當今社會是一樣的解讀法。你想想看?其書的中心思想是:讓世人知道和學習的人生之道;處世之道;天地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等。而這些大道無論是古人,今人,古代,現代我認為都是一樣的解讀法,我想再過二千五百年,人們還是這樣的解讀法,因為這些大道已無人能改!也無法更改!其書的論述太精妙了。最後我以某名山上的一幅對聯來結束此問題:大海無邊天作岸,登山絕頂我為峰。就讓我們暢遊在古聖人的學海里泛舟!去攀登古聖人的書山站立在最高峰。謝謝閱讀!

  • 8 # 宸175863

    對待任何文化,我們都可以學習借鑑。毛主席說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巜論論》做為中華文化的主根之一,我們可不是借鑑,而是發揚光大。不是粗讀,而是精讀。不是揚棄,而是繼承。可惜的是雖然國學熱了多少年,儘管書籍和音訊完全可以人手一冊,但還是極少數的人在學習,絕大多數的人心目中,對儒家思想的認識還是封建糟粕,愚弄人的工具。可想而知,十年的宣傳教育,改革開放四十年過去了,還是主流認識。文化影響之久遠可想而知了。其實真正有幾人真正瞭解《論語》,沒有多少,只是人云亦云而己。

    這裡我僅僅被批判最歷害的一句話做一解讀,說明《論語》是幹什麼的,我們應該怎麼學習。“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是被批判最多的一句話。我們先看看這個“禮”是什麼?禮並不是今天的禮貌、禮儀,孔子生活時代,周王朝的控制已經很弱,“禮崩樂壞”,周王朝當時制定的約束各諸神國,各種等級官階的規定就是禮樂,在春秋末這種禮樂已經亂套了,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競爭,什麼手段都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有違常理的情況。孔子極力想社會治理恢復到周朝初期的盛況,提出了“克己復禮”的仁的思想。從今天來說,我們不能把禮理解為等級行為規範,即然當時是規範行為準則,那麼就相當於今天的法律、規章制度。克己其實就是克服自己的私慾,尊守國家規定。如果人人都剋制自己的慾望,人人尊守有利於國家、人、家庭之間關係的規則,就達到仁的境界了!

    《論語》說的白一點,就是教人為人處事的學問,中國幾千年歷史中還沒有那本書講述的那麼透徹!所以他是經典!今天的所有社會現象都在巜論語》中能找到答案!值得每個人一生研讀,汲取人生智慧。

  • 9 # 校外老師

    古代讀書人都有一個追求,一個發展之路。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大的目標是讓天下太平。如何讓天下太平呢?運用儒家思想來管理百姓,管理國家天下就會太平。

    儒家思想主要講的是以“仁”為核心,教你如何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把這些關係處理好了,人與人之間就會和睦,社會就會和諧,天下就會太平,而且向繁榮發展。

    儒家思想主要強調的是規矩。孔子對自己的描述,有一句話是“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歲以後也就到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面對萬千事,無論怎樣處理也不會逾越規矩,也就是不會離開道。不離開儒家的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孝”。人際關係是在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際關係要遵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任何事情與孝發生衝突尊孝為大。

    古代是封建統治,一把手的位置是爹傳兒子。沒有兒子,也會傳給本家族同性的人。還有一種觀念是君權神授。像這些封建思想應該剔除出去。在中國古代,只要是皇帝有做為,國家在各個方面都是世

    有人說,中國的儒家文化跑到了日本,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天皇並不主要管理國家政事了。而是讓有能力的人管理國家。所以日本走向了強國。

    我們現在的人,基本上是把錢做為追求的根本。而古人是把追求做人,追求孝做為追求的根本。《中庸》裡有一句話“外本內末,爭民施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把錢做為根本,把道德作為表面上的事情,百姓就什麼都爭搶了。(包括名聲)說白了,把錢做為根本,社會就該亂了。

  • 10 # 國學王老師來啦

    讀語錄體就好像和一位長者對話一般。

    我們要保持謙虛恭敬的心態,從他們的話裡體會出智慧、仁愛和勇敢。

    人生在世會面對千萬種問題,每個問題,都需要我們去解決面對,每個人面對相似問題時,因為所站角度心智等影響,都可能有自己的答案,答案又不盡相同。

    我們自己的心智達不到聖人狀態,自然會顧此失彼,有失偏頗。透過讀書,學習一些大家如何處理問題,得到啟發。

    至於說採取行動,人生其實就是三觀綜合後變化出的行為。夯實三觀,自然會得到行為結果,如果沒,那隻能說明你的三觀還不牢固罷了。心智還在成長階段。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仁。智仁勇三者相輔相成,做事要穩重長遠。

    人生面對的各種問題,沒有智慧、仁愛、勇氣三者結合而解決不了的。這就是我的體會。

    但願對你有點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暖的三個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