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嶺南隨行記
-
2 # 張琛
二戰中,日軍的航母就有將艦島放在左邊的。 將航母的島放在右邊是有其他的原因。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論是你騎車還是開車,當發現前面有緊急情況的時候總是喜歡向左來規避,這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駕駛飛機也是一樣。
人遇到緊急情況時,在本能的情況會下意識的向左躲避,而航母為使載機縮短降落距離都會選擇迎風回收載機,即載機從航母尾部進入,與母艦同向降落。
而當載機在降落過程中發生緊急情況時駕駛員通常會向左躲避,如果是左島結構的話,損失通常會很嚴重。
二戰初期的日本就有幾條改裝航母因為鍋爐煙囪的走向而把艦橋建在左側的航母,就由於人的本能習慣,經常會發生飛機撞在左側艦橋上的事故,而右側艦橋的航母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後來就再沒造過左側艦橋的航母了。
在航母上降落的飛機要是掛不住攔阻索就要復飛,而飛行員在重新啦其飛機時總是下意識的向左拉起,如果島在左邊就有可能相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代航母是有斜角甲板的,不便於在左邊建島,而原來的航母都是通直甲板。
-
3 # 陶短房
航母艦島並非都在右舷——至少一開始並非如此。
第一艘可以用的航母是英國的“暴怒”號,它是一艘沒有艦島的平甲板型航母;第一艘一開始就作為航母興建且第一個建成的航母是日本的“鳳翔”號,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有艦島的航母,艦島在右舷,但後來這個艦島礙事,日本人把它拆了。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是英國的“百眼巨人”號,它同樣是一艘沒有艦島的平甲板航母。
第一艘航母“暴怒”號沒有艦島
第一艘直通甲板航母“百眼巨人”號也是平甲板型,沒有艦島
第一艘一開始就作為航母建造且第一個完工的“鳳翔”號原本有設在右舷的艦島
但後來拆掉,變成了無艦島航母
早期的平甲板航母為數不少,比如美國第一艘航母“蘭利”號也是,以至於改裝後服役第一天居然找不到地方掛海軍旗,只好在船尾綁了個拖把湊數。
美國第一艘航母“蘭利”號也沒有艦島
將艦島設計在左舷的航母是日本的兩艘:“赤城”號和“加賀”號分別由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改成,最初都是平甲板型,沒有艦島。1933-35年接受改裝時加裝了艦島,但“赤城”號把艦島設計在左舷(“加賀”號“在右舷)。此後建造“蒼龍”號和“飛龍”號時,一開始就設計了艦島,但“蒼龍”號在右舷,“飛龍”號在左舷偏中。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日本海軍計劃將“赤城”和“加賀”、“蒼龍”和“飛龍”分別組成第一和第二航空戰隊,每隊兩艘航母,作業時並排,日本決策層異想天開地認為,如果兩艘航母艦島都在一側,並排後降落的飛行員視野會被其中一座艦島切割開,如果兩艘姐妹艦艦島一左一右,並排時就可以讓兩個艦島分在兩側,空出中間平坦的降落區間,可以減少降落事故率(當時絕大多數航母事故發生在降落時)。
剛落成時的“赤城”號沒有艦島,改造後設置了左舷艦島
“飛龍”號是唯一一艘一開始就有艦島且設在左舷的航母
但實踐中很快發現,這種設計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即便是姐妹艦,戰時也很難做到並排作業,“一邊一個艦島”幾乎不可能出現,而由於人在緊急情況下會本能“打左”,左舷艦島反倒造成了更多降落事故,因此在設計下一級航母“翔鶴”號和“瑞鶴”號時,儘管這兩艘航母同樣編為一個戰隊(第五航空戰隊)統一使用,但艦島卻都是在右舷的。
走出平甲板時代後其它國家的航母,艦島都在右舷,不但航母建造很多的英國、美國如此,只建造了一艘航母的法國(“貝阿恩”號)和納粹德國(“齊柏林”號),也都把艦島設計在右舷,戰後的航母不論起飛方式怎麼改變,艦島也同樣設定在右舷——既然日本人已經交了學費,大家就不必再交一次了。
-
4 # 墨墨觀察
航母的成本造價高昂,甲板空間可謂寸板寸金,艦島的大小不僅會影響整個甲板佈局,還會影響戰力的輸出。航母艦島為何會設計在右邊,是由航母屬國的飛行員、技術儲備等造成的。
按照國際慣例,主因有三:
航母與戰機的傳統設計理念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航母大多都是螺旋槳戰機,螺旋槳的旋轉方向是逆轉向,這麼是為了照顧飛行員及戰機的機械操縱手而設計的,因為螺旋槳戰機從誕生至今都有向右偏航的“習慣”。
因為人體的生理構造決定了右手力道往往比左手力道要大,機械操縱手給螺旋槳一個逆向力,螺旋槳就會給發動機一個反向順向力,在戰機發動機啟動時,戰機會向右側偏航。
在戰機起飛時,飛行員為了讓戰機保持直線起飛,就需要作出左向偏航的控制;
在戰機降落時,戰機的高度和速度低於降低高度的推力時,戰機會向左偏航,這就需要飛行員不斷的調整航線進而達到直線降落的目的。
換言之,起飛調整偏航比較容易,因為起飛距離短;降落需要不斷調整偏航,難度大還需要勾住攔阻索。加上偏航矯正等影響,如果航母艦島設計在左側,螺旋槳戰機飛行員一旦調整失誤就會直接撞擊航母艦島。
人類古老的習慣自古以來(不包含美國,只包含1000年以上文明的國家),人類都有一個很古老的習慣,那就是“從左向右”的習慣。
在一個人走路的時候,這個人關注左側的精力投注度遠遠大於右側,所以,航母艦島設計在右側,左側為降落主甲板區完全符合人類的生理構造及習慣。
飛行員的駕駛習慣不僅僅是起降和人類生理構造等問題,關注過戰機飛行姿態的朋友不知道有沒有發現,駕駛戰機過程中一旦前方出現戰況,飛行員都會潛意識的左轉戰機而不是右轉。
包括做翻滾機動的時候,絕對大多數飛行員都是習慣性向左翻轉。
-
5 # 哨兵ZH
艦載機降落時以飛行員的視角看過去,今天航母的艦島確實是在右邊的,至於航母的艦島為什麼要放在右邊?有一種個人認為比較靠譜的說法就是:這是螺旋槳飛機時代的傳統,以前的那些螺旋槳飛機通常是以左旋槳為主,所謂的左旋槳就是以飛行員的視角來看螺旋槳是逆時針旋轉的,往飛行員的左邊旋轉,而螺旋槳左旋的力是由飛機上的發動機給的,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力的相互作用)我們可以知道,螺旋槳肯定也會給發動機一個相反方向的力,而這個反作用力就會使發動機有一個類似“右旋”的動作,所以,在這個力矩的作用下,對於整架飛機來說,就會產生一個“右偏航”的趨勢(也就是從飛行員視角看過去,飛機有向右偏轉的動作),如下圖所示:
▲反作用力矩帶來右偏航
上圖中的就是螺旋槳對飛機的“偏航影響”,“偏航”普遍存在於螺旋槳飛機中,包括直升機也存在這種情況,至於是“左偏航”還是“右偏航”,則是要看螺旋槳的轉動方向了,而以前航母的螺旋槳艦載機是以左旋槳居多,所以,螺旋槳對飛機的影響基本上都是“右偏航”,而為了保證飛機能夠保持直線飛行,就要消除這種“右偏航”的影響,所以,此時就需要給飛機施加一個“向左邊修正”的力,來抵消掉飛機的右偏航。
▲螺旋槳飛機中普遍存在的偏航運動
但是在施加這個向左邊修正的力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到這種情況:右偏航影響與飛機的飛行速度有關,即飛機的速度越快,其右偏航的趨勢就會越明顯;反之,右偏航影響就越弱。這個其實很好理解,飛機速度越快,說明螺旋槳轉的就越快,那麼對飛機向右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右偏航也就越明顯了。所以,為了儘可能消除偏航影響,這個向左修正的力也需要跟著飛機速度的改變而改變。此時問題就來了,艦載機在航母上降落時是一個逐漸減速的過程,速度會越來越慢,即右偏航力就會越來越小,而左偏航修正的力雖然也在減小,但是其減小的速度要小於右偏航力,所以,就會導致飛機在降落時出現左偏航的趨勢,即容易向左邊飛。
因此,正式考慮到了這種情況,如果把航母的艦島放在航母的左邊的話,那麼在理論上就會增大螺旋槳艦載機在降落時撞擊艦島的機率,當然,這種說法是螺旋槳飛機時代,今天的噴氣式戰鬥機並不存在什麼“左偏航”、“右偏航”這樣的情況,但是因為航母艦島裝在右邊是以前的傳統,所以,也就沒有刻意去改變。除了這種解釋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跟人的生理習慣有關,即:相對來講,左邊的東西會比右邊的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人對左邊的目標更敏感),如果把艦島裝在航母的左邊,在艦載機降落時可能會分散飛行員的注意力,從而增大事故發生的機率。
-
6 # 小柳聊聊兵
其實在早期的航母裡,如英國的“百眼巨人”、美國的“蘭利”號等航母,整個飛行甲板是平坦的,沒有突出的艦島部分,因為早期航母的工作模式比較單一,只是單純的起到,載機功能而已。
而航母發展到了二戰時期,因指揮排程能力的加強,於是艦島就出現了,大多數航母的艦島都是放置在右舷。當然,也有少數的航母艦島放置在了左舷,(如日本的“赤城”和“飛龍”號),究競是什麼原因將艦島放置在了左舷,後面我們再講述。我們先分析一下為什麼大多數航母艦島都是放置在右舷?
航空母艦的艦島為什麼要設定在甲板的右舷呢?跟據軍事專家張召忠的分析,主要原理是因為飛行員在遇到危險時刻的本能反應動作是向左急轉,(這是我們人類的本能避害反應,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艦島設在右舷的話,就可以避免飛行員在降落過程中遇到危險時撞上去。其實從戰機起降的要求上講,航母的飛行甲板上面空無一物是最理想的,但又因現代航母指揮控制的要求,必須要將指揮塔、飛行控制室、航海室、雷達和通訊天線等,放置在甲板以上,(方便指揮通訊),所以,現代航母都是把這些功能集中到了艦島裡面,將艦島的上層建築設計得很緊湊,放置在航母甲板的右舷來方便戰機起降和更好的指揮控制。
在整個世界航母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將航母艦島放置在左舷的案例,如在二戰時期日本的“赤城”和“飛龍”號就是把艦島放在了左舷,使得降落失敗而準備拉起復飛的飛行員吃盡了苦頭。(因為本能的避害反應)降落失敗準備加速復飛的過程中,本能的向左轉方向而撞上艦島,損失了許多戰機和飛行員的生命。所以後來又將艦島改放到航母右舷。說到為什麼日本當時要將艦島放置在甲板左弦?原因竟讓人覺得哭笑不得。
因為受到當時的指揮通訊不是很通暢的影響,當時的艦載機飛行員經常出現,將已方戰機降落到了敵方航母的情況,(飛行員在茫茫大海上很難找到或找對已方航母,沒有明顯的特徵,指揮通訊又不暢),所以當時的日本就建造了“赤城″和“飛龍”號航母,配合其它右舷艦島航母,組成雙航母戰鬥群,(左舷艦島航母在艦隊的左側,與右舷艦島航母保持平行,兩艘航母中間距離很近,在幾海里範圍內),方便自家飛行員能夠看到明顯特徵,也就是現在說的敵我識別。但是當時沒有考慮到飛行員不方便降落的影響,而如此設計讓飛行員吃盡苦頭。
從上面的分析講述當中,我們知道了為什麼現代航母要將艦島放置在甲板右舷,而不是左舷(是跟據科學的生理和心理的原理),還了解到了世界航母發展的歷史程序當中,也有過左舷艦島航母的例子,為後來的航母發展,提供了很多的經驗教訓。
-
7 # 和風漫談
縱觀現代航母的艦島,除了越來越小,還都安裝在右舷,左舷是斜角甲板,形成了寬窄不一的奇特模樣。艦島放在右舷,既有科學原因,也有歷史原因。
一、從科學方面來說。單螺旋槳飛機在空氣中飛行時,會受到空氣動力產生的扭矩、陀螺進動、螺旋槳因素和螺旋槳滑流的影響。
1、扭矩。早期航母上都是螺旋槳飛機,很多螺旋槳從飛行員視角上看是沿順時針旋轉,從機頭方向上看沿逆時針旋轉。
▲從正面看是逆時針旋轉
當螺旋槳推動空氣時,空氣也給它一個反作用力。這個力在飛機上形成一個逆時針扭矩,使飛機向左滾轉。
2、螺旋槳因素。飛機與氣流有一個迎角,螺旋槳順時針旋轉,右側槳葉下行與氣流迎角更大,產生的拉力也更大;左側槳葉上行,與氣流迎角略小,產生的拉力也小。右側比左側拉力大,形成偏轉力矩,使飛機向左偏航。
3、陀螺進動因素。陀螺轉動中受外力時,除了自轉還會繞鉛直線旋轉,也叫旋進。
順時針旋轉的螺旋槳相當於一個右旋陀螺,當飛機姿態改變時,螺旋槳旋轉軸就傾向於向左擺,導致偏航。俯仰導致偏航,偏航也會導致俯仰。
為了對抗這種左偏傾向,飛行員要反向蹬舵,用副翼和方向舵調整航向。同時,飛機方向舵上也有微調的平衡片,螺旋槳軸也有相應的偏轉角。但這些無法完全消除偏航,還需要飛行員及時調整。
▲方向舵微調平衡片
飛機在航母上降落處於低空、低速,控制舵面效率下降。再加上飛行員疲勞、緊張、受傷等因素無力精確掌控,飛機會經常向左偏航。如果航母艦島在左舷,飛機就很容易撞上艦島,飛行員也不容易復飛。
二、另一些因素也佔一部分,但沒有完全科學證實。1、飛行員都是右手控制操縱桿,機艙空間狹小,操縱桿在駕駛員兩腿之間,向左打舵更方便。
2、人的心臟在左邊,人體重心偏左,左腿更有力,右腿更靈活,遇到危險時,人會下意識往左躲避。
飛行員也一樣,降落中遇到危險也會下意識向左轉,就像大部分人開車向左打方向盤、邁步先邁左腿一樣。
三、視線問題。1、現代人閱讀習慣從左向右,對視線左方事物變化更敏感。艦島在右舷,甲板左方區域很開闊,飛行員視線良好便於集中精力。若左側有高大艦島阻擋,會干擾飛行員判斷。
2、按國際海上避碰規則,狹窄水道行駛的船舶應儘量靠右舷水道行駛;兩船交叉相遇時,應向右舷船舶讓路。所以艦島在右舷,給艦長、舵手一個開闊清晰的視野,提高行船安全。
四、歷史原因。艦島放在右舷也是歷史經驗累積的結果。1917年,英國率先將“暴怒”號巡洋艦改建成隨戰列艦一起行動的高速航母。
▲“暴怒”號航母第一階段改裝結果
“暴怒”號第一階段改裝時,在前後甲板上鋪上跑道供飛機起降,中間留著一個巨大艦島。艦島氣流很亂,又遮擋視線,飛行員降落很困難。
工程師發現,飛行員降落受阻時總是傾向於向左飛,再重新降落。所以工程師在以後的設計中,就把艦島放到右舷。美國沿習了英國設計,艦島也放在右舷了。
當然,也有左舷艦島的嘗試。日本就做過試驗,把“赤城”、“飛龍”號航母艦島放在左舷。
當時日本航母都是雙航母編隊,赤城、加賀一組,飛龍、蒼龍一組。日本覺得把艦島分置於兩艘航母左舷、右舷,可以減少飛機起飛時互相干擾。
但實戰中這樣的設計沒有任何好處,反而造成很多麻煩。許多飛行員作戰後精神疲憊、身體受傷,在視線不好、低光照條件下,甚至將船頭看成船艉降落,造成額外風險。所以日本後來建航母時,又將艦島搬回右舷。
當飛機進入噴氣時代後,左偏問題已經不存在了,但一代代飛行員早已養成左舷降落的習慣,所以艦島也固定下來。飛行員在航母上空排隊進場時,也是按逆時針盤旋。
▲F-18A降落示意圖
綜上種種原因,在科學原因和歷史習慣共同作用下,航母艦島置於右舷就成了約定成俗的規定。
回覆列表
這是經過實戰爭摸索出的最佳位置方案。其實航空母航誕生之初,經歷了無上層艦島設計,艦島左置,右置等方案,回顧下其發展史:
1911年美國飛行員伊利駕駛一架輕型民用飛機從美國“伯明翰”號巡洋艦的臨時鋪設的前甲板成功起飛,標誌著艦載航空時代將到來。
1917年英國用客輪改裝了世界第一艘鋪設全通飛行甲板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標準排水星15000噸,該艦上層飛行甲板一覽無餘,沒有設定艦橋,其兩舷側甲板分別安裝並列的艙室建築,包含煙囪和航行控制室,實際操作中發現有渦流氣旋幹攏,阻礙飛機起降安全,同時空蕩蕩的上層飛行甲板雖利於飛機無障礙起降,但沒辦法對甲板飛行狀況時時觀察調配,反到不利飛機飛行安全,後來一名英國軍官提出把艦橋,煙囪,航空室,桅杆整合一起到上層建築中,並設定在飛行甲板船右舷邊,設在右舷是因飛行員著艦會習慣性左偏,艦島在左易撞上。“艦島”的出現,把影響安全的渦流乾攏和甲板飛行排程問題解決了。
1922年出現了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日本“鳳翔”號,該型航母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甲板右舷設有一個小型艦島,隨後日本建造了一系列航母,有無艦島的,也有艦島放在左舷,如“飛龍”號,但多數仍是右舷設計,飛龍號把艦島放在左邊是因為日本考慮到與右舷艦島的航母在編隊作戰時,雙方的航載機可以同時起降,向左右迴旋,互不幹攏,提高編隊飛機出動效率,但在1941年訓練中接受蒼龍號艦載機著艦時,由於飛行員習慣熟悉蒼龍號右舷艦島,無意識地向飛行甲板左側著艦,結果碰撞飛龍號左舷艦島,發生嚴重事故,而戰時,不同航母艦載機相互著艦是常有之事,此後無論日本還是其它國家新建和改建航母,都統一規範把艦島設計在右舷,一直延續至今最新航母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