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羊奶穎姐

    寬鬆教育不等於放任,以溫和的態度不怒自威,做孩子的表率,我兒子很小的時候我也把他當成年人一樣尊重,決定一件事先讓他出方案我們一起討論 然後我再出方案還是談論,最後得出結論大家一起執行,這樣無論做什麼都不太會衝動從事,從小學會思考,學會自主判斷,這種寬鬆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理性,規矩,能從長計議

  • 2 # 海之聲助聽器從化中心

    凡事過猶不及,管理太鬆或太嚴都可能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讓孩子們在遊戲的歡樂中學到的知識才記得牢固,這就是所謂的平衡

  • 3 # 章不才

    說到教育孩子,怎麼拿捏一個分寸?是當虎爸狼媽還是當任其個性發展的開明父母?這真是個難解之謎。實際操作中,過於嚴明又怕影響孩子個性發展,過於寬鬆又擔心孩子形成不好的習慣。所以,掌握好教育的“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學習知識、傳承和發揚文明,將一個“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遵循社會公德,追求真善美……也就是說,教育是有明確目的的,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大方、多才多藝、善解人意、明辨是非、知書達禮、全面發展……想把“自然人”教育成“社會人”,必然要扭轉他的某些天性,必然要培養他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存在一些“壓迫”和“強灌”。所以,教育孩子,必須會有一些強制性。

    2.教育不是工廠流水線,社會也不需要一個模子出來的人,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引導其個性發展,是必要的。社會如此紛繁多彩,人的個性發展絕不能被抹殺。孩子的未來如同一棵大樹的無數分叉,做父母的在保證他茁壯成長的同時,要尊重他的個性發展,千萬不能強制壓迫,要求他必須按照你的要求來成長,否則,只會培養出一棵棵“病樹”。

    3.既然兩者都得有,那“度”在哪?底線思維不可少!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完全可以其樂融融,但只要孩子試探著想要擊穿你教育的底線時,家長一定要守住底線,必要的“壓迫”不可少,當然,這並不等同於粗暴,“壓迫”是建立在溝通講道理的基礎上的。理想的狀態,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應該既講道理、會溝通、貼心,又有威嚴、有不可觸碰的底線。兩者不矛盾,教育孩子就是在和他博弈。

    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天性也不盡相同,如何才是最佳的“度”,需要每位家長在教育過程中自己去把握。

  • 4 # 家荷說

    壓迫肯定不對,

    可寬鬆不是無度,寬鬆不是放羊,寬鬆是氛圍,是態度,寬鬆不意味著沒有規矩。

    無法無天就肯定不是寬鬆了。

  • 5 # 黃乾隆Roger

    題主說寬鬆的教育,孩子會無法無天;壓迫教育又不可取,我認為這句話並不是絕對的。我小時候染上了打遊戲機的習慣,曾經還逃課不上學,生活習慣也很不好,因此我沒少捱揍。

    但是我認為這些打是必要的,因為在該管的時候放任的話,只會讓我更加驕縱無禮。

    自從我上了高中以後,再也沒有被打過,可能是因為我長大了,從小到大我父母對我學習的要求都不高,不管考差了還是考好了,這樣的教育夠寬鬆了,然而我去並沒有拋棄學習,整天渾渾噩噩反而喜歡上了讀書。

    由此可見,寬鬆的教育和壓迫教育,跟能不能管好孩子的關係並不太大。

    要想把握鬆緊度是一門教育的藝術。

    家長總是希望,能夠透過打罵和講道理,來教育孩子,然而在選擇這兩種方法之一的時候,都是看自己當時的心情是如何。

    如果當時脾氣很不好,就大打出手或者惡語相向,如果當時的情緒還可以,就給我講道理,來進行思想教育。

    本來應該合理控制鬆緊程度來教育孩子,反倒成了看心情。

    這是很多家長陷入的誤區。

    對於孩子管教的鬆緊,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必須要靠自己來把握。

    當你發現孩子做錯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客觀的立場去看待他,不要讓情感牽制了你的理性,而應該放下自己當時的情緒,想一想應該用何種方式去管教他,才會更加有效果。

    如果透過打罵,能更讓他長記性,那就壓迫教育;如果打罵只會讓他更加反叛,或者他犯錯誤的程度沒有必要打罵來責罰的話,還是應該透過講道理來讓他明白,究竟錯在哪裡。

  • 6 # 螞蟻1號

    寬鬆與壓迫本身就是矛與盾的關係。兩者都想做最好的,突破對方,但往往是你追我趕,相互超越,造就了人類輝煌的發展史。

    比如說坦克,造坦克的一方想造出無比堅固的防護裝甲,而反坦克一方總想造出穿透裝甲的利器,結果一方剛成功壓制對方,而對方又會想盡辦法,再次壓制對方。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一牢永逸,只有不斷髮展進步,書寫著時代潮流,共同進步。

    萬事萬物道理都一樣。教育孩子也一樣,太寬鬆則無法無天,太壓迫則不可取。所以中國古人提出了“中庸"之道。不可太寬鬆,要在法律法規,道德理念充許的範圍內,不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基礎上,採取寬鬆而有序的教育環境,發展小孩個性,為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此前題下,發展孩子個性,當今社公需要不同個性的人材,活躍性格的,可以做勾通類工作,內向一點的,可以做找術性工作。服務社會,共周進步,融入社會發展的潮流中!

  • 7 # 視線線上

    你好。

    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所以它正在困擾著很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但是我有不同看法,我在這裡講一下,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如果覺得有道理,榮幸之至,如果有老師或家長有不同看法,也請手下留情,不要噴我。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首先,透過這個問題分析,無論是壓迫式又或者叫灌輸式,還是寬鬆式,我都覺得不可行,無所謂優劣,我覺得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其次,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應該屬於影響孩子教育的外在因素,據此感覺好像孩子成績的優劣完全取決於外在的影響。我覺得孩子的教育,其本質應該是教會孩子如何去學習知識,而不是我們教給他知識。古語不是說“師父領進門”嘛。我覺得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們老師和家長,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領進來?具體他怎麼學,學的如何?就是他自己的問題了。

    您覺得對嗎?

    題目反應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是孩子的自制力差的問題。因為自制力差,所以寬容的時候,孩子無法專注於學習,而當別人要求他提醒他,緊一緊的時候,可能他就專注一些。

    好了,無論對錯,請讓我接著我的結論向下分析一下孩子自制力差的原因和提高的對策。(有注意的小夥伴,會發現我以前有回答過自制力的問題,在此再羅列一下,請耐心讀下去。

    首先,讓我們來探究一下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自制力差的情況呢?

    我做了個總結,有以下兩點。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孩子自制力差的原因:

    一、主動性的原因-父母或者周圍的環境沒有給予孩子正能量的示範。 上文提到,孩子自出生以來對這個嶄新的世界充滿好奇,是與生俱來。所以自睜開眼睛能夠視物、能夠聽物開始,就開始主動地觀察、聽取、學習他從周圍環境吸收到的東西。如果這個時候作為外在環境因素之一的父母如果自小就不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那麼孩子也將會學會你身上的一些缺點。比如,有的父母,讓孩子去學習、寫作業,自己卻抱著手機聽音樂,玩遊戲,看新聞,或者看電視,又或者在孩子能夠聽到的範圍內大聲喧譁,那麼孩子也像看手機,看電視,畢竟那些對他來說也是新奇的,新鮮的。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又怎麼能專注去做事,去學習呢。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很多高考狀元呀,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其父母大都是從事教育行業或者作息生活比較規律的人。在這種環境中,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受到父母家庭的影響,進入一種比較好的學習狀態。

    二、被動性的原因-父母或者周圍環境對孩子的過猶不及,導致孩子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也就是題目反應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擺脫了以前無才便是德的錯誤思想。所以,家長在對待孩子學習問題時,過於敏感。比如不顧孩子個人意願,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不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又或者一旦孩子成績出現起伏,就暴怒不已,非打即罵。等等,讓孩子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下。有些孩子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即出現了所謂的“過猶不及”。 而有些家長,卻和剛才家長恰恰相反,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不管不問,有的甚至直接將孩子扔給父母,讓其代為照管,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管教,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心,過度放縱自我。也出現了所謂的“過猶不及”。

    其次,既然知道了孩子出現自制力差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可以採取相對應的對策去改變和提高孩子的自治能力。 請參考。

    一、言傳身教,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

    低齡的孩子起初還不能判斷外界的言行的好壞,所以作為陪同孩子時間最長的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之間相互監督,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表率作用。即為“身教”。 低齡的孩子,同樣也不能判斷和評價自己言行的好壞,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制定一些必要的“規則”了。 剛開始,孩子只是聽到父母說“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肯定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要這樣做”,這個沒有關係,可以習慣成自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可以在告知他們規則的時候,告訴他們為什麼了要這樣做了。但切忌,規則不能太多,也不一“朝令夕改”,更要注意,父母的言行要一致。即為“言傳”。

    二、循序漸進,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誤,但也要做到“賞善罰惡” 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當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時候,如:打壞東西、提一些過分要求等,父母應當寬容一些,粗暴行為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父母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當孩子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時,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當孩子做到了要求應該做到的東西,或者改掉了要求改掉的錯誤,父母也要積極予以獎勵和表揚。反之,也不能過度寬容,讓孩子覺得“寬容即是縱容”,對於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或者多次犯的同樣的錯誤,也要敢於予以懲戒。

    也希望各朋友(๑°3°๑)提出不同意見,一起交流。感謝(❁´ω`❁)!

  • 8 # 15053988290

    對於這個問題,學生家長和老師回答是不同,我只是學生家長,所以我以家長的角度來看看。要掌握好鬆緊度,我覺得關健要密切注意著自己孩子的言行舉止,由此來探究孩子的心理動向。這個心理動向,家長一定要看清楚,正確的知道了孩子的心理狀況,然後對孩子的心理進行分析,透過和孩子交流,找到具體原因,有了病症才能對症下藥。當孩子在學習中出現了各種有壓力,精神委靡,不適等情況,這可能學習有些緊了,這時應該對孩子進行疏導,讓學習休息下,出去遛遛或看看手機等,適當放鬆,暫時轉移一下注意力,過了半日,覺得回覆原來狀態,再來學習。如果孩子只顧玩了,比較荒疏了,這時應該對孩子講講學習的重要性等一些問題。不管怎麼樣,都要觀察好當時孩子什麼情緒,如果盲目地鬆緊,只能是緣木求魚,不得要領,誤了孩子的學業和成長。

  • 9 # 老張家的大表姐

    要把握好孩子教育的一個鬆緊度,最重要的就是:

    確定一個明確的教育目標。

    1.可以有一個長遠的目標,比如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培養他的交際能力,溝通能力等。

    2.然後再設定一些短期目標,比如兒童時期就培養孩子的自制力,獨立性,讓他們能學會自己自己動手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情。

    擁有合適的目標,才能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所側重,人無完人,將孩子教育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是不太現實的,而且人的精力有限,做不到也想不到這麼全面。

    該怎麼把握適度的原則

    1.不要什麼知識有用,就只學什麼知識。因為其實教育主要給孩子的不是他們學會了什麼知識,而是他們學習這些知識中習得的那種思維和積累下來的智慧。

    2.不要過度的管孩子,偶爾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興趣,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當然這個不不要過度,並不是不讓家長管孩子,是選擇性的管。對他們有害的、太過危險的事情,就一定要及時制止,有利的、能讓他們自我成長和發展的事情,就可以適當的放手。

    3.並不是越超前的教育理念就越有用。其實遵循自然規律挺好的,早熟的果實它既不好看也不甜,讓孩子就像孩子,讓少年就像少年,讓童年就像一個童年,教育還是要“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4.適當的懲罰必不可少,孩子還小,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如果這時候對他們過於放縱而不加管束,極可能造成他們錯誤的觀念,被社會教做人。

    5.有針對性的進行表揚,做得好的才要誇,而且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誇獎,不要什麼都誇,也不要泛泛而談,隨便誇兩句,這樣容易讓他們膨脹,也讓他們不知道往哪方面努力。

  • 10 # 王雲育兒育己

    鬆緊度我覺得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點,如何找準“度”,家長的智慧和對孩子的瞭解太重要了。我選了一張圖,媽媽要象水珠一樣看到孩子現在的樣子,瞭解自己的孩子。

    “度”是靈活的,是多變的,隨著孩子的成長,隨著孩子不同問題的呈現,我們要跟上孩子的腳步,好的事情給到孩子及時的看見和鼓勵,錯誤的事情讓孩子面對問題,思考,尋找方法然後解決問題。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他提供幫助和保護。我家7歲的兒子自己處理了幾次和同學的衝突,有一件事我認為他處理的特別好。

    事件:在去小餐桌吃飯的路上,和同是一年級的同學打架了。那個同學找了幾個好朋友,我兒子找了一個好朋友。兒子可能覺得不佔優勢,害怕了。回家後和我說:“媽媽,我不想去小餐桌吃飯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講了事件經過,我給他的方法是找小餐桌老師給他幫助。

    結果:傍晚回家,我問他事情解決了嗎?他很開心的告訴我:“解決了。”在放學的時候,他看到同學媽媽用電動車帶著同學,他主動過去和阿姨講了他們打架的事,然後他們就在阿姨的見證下握手言和,又是朋友了。

    瞭解自己的孩子,做孩子最好的朋友。相信孩子,孩子靠自己的智慧解決了出現的各種問題,慢慢的,有了處理事情的很強的能力,會非常的有自信。我兒子的自信和快樂還感染了我。

    作為家長,我們要擁有更高的智慧,給孩子搭建寬廣的高速路,讓他盡情歡快的奔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也會時時刻刻思念一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