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我發明
-
2 # 平昌川哥
土豆又叫馬鈴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很常見的蔬菜。土豆當中的澱粉含量高,且含有很多不同的營養成分,是比較合適的主食型別,而且大家也很喜歡吃。由於土豆多半是在下半年種植,那麼在土豆的生長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防凍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馬鈴薯對溫度的基本要求
1、最適合馬鈴薯幼芽生長的溫度為18℃左右,低於4℃幼芽不能伸長,高於36℃幼芽不易萌發,且常常造成大量腐爛。
2、馬鈴薯莖葉最適生長溫度為17-21℃,當低於7℃或高於42℃時,莖葉則會停止生長。若日平均氣溫為25-27℃時,莖葉生長受到一定影響。
3、最適馬鈴薯塊莖生長溫度為17-19℃,超過21℃塊莖受到抑制,低於-2℃或高於29℃時,塊莖則會停止生長。低溫可提早塊莖的形成,高溫易引起塊莖發生二次生長,形成小薯。
4、馬鈴薯開花最適溫度為15-17℃,溫度低於5℃或高於38℃,會出現不開花現象。在-0.5℃時會受到凍害,-1℃時會致死。
防凍措施
一、選擇抗寒性較強的品種
選擇抗寒性較強的品種,適期播種馬鈴薯避開重霜期播種時預防凍害的關鍵。可選擇在終霜日前20天左右播種,或者是當地下10cm處土溫穩定在7-8℃時播種為宜
二、覆蓋稻草
種土豆應該選擇土壤肥沃疏鬆,排灌能力好的土地。種土豆之前,最好能進行深耕,這樣土豆才能夠高產。土豆兒種上以後,上面蓋上稻草或者薄膜等,這樣就可以保溫了。
三、上熱性肥料
種土豆之前,地裡上些熱性肥料,比如馬糞牛糞什麼的,還有草木灰等高鉀肥料都是可以的。這些肥料都可以增加地表的溫度,同時鉀能夠增加土豆的抗寒性,這樣能確保土豆苗正常的生長,而不會受到凍害的威脅。有很多農戶並不知道什麼叫熱性肥料,熱性肥料就是在堆積過程中能夠產生熱量的肥料,都是熱性肥料。比如沒經過腐熟的那些農家肥,基本上都是熱性肥料。
四、合理澆水
合理澆水,保持土壤溼潤,一般在株高18cm之後要及時灌水,保持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持水量60%-70%。注意:在澆水上採取小水勤灌的原則,每次灌水不漫過壟頂。
五、注意防病
在低溫凍害後極易出現黃萎病及立枯病,可用多菌靈加甲霜·惡黴靈灌根預防黃萎病,可用中生菌素或噻菌銅等預防青枯病,或用大生或甲霜靈預防晚疫病。
-
3 # 陳說農村
馬鈴薯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在中國眾多地區均有種植。然而,在種植過程中常常會因遭受嚴重凍害而造成的減產損失,嚴重阻礙了馬鈴薯種植產業的發展。本文詳細介紹了馬鈴薯凍害的發生、危害及預防措施,供大家參考。
1、馬鈴薯對溫度的基本要求
馬鈴薯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大,在不同生長髮育階段,對溫度的反應不同。
1.1萌芽階段
在溫度不低於4 ℃時,已透過休眠的塊莖就能萌發,但幼芽不能伸長;在5∼7 ℃時,幼芽開始萌發伸長,但非常緩慢,如長期處於此溫度下,幼芽就會形成極短的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小薯,或直接從塊莖芽眼處長出仔薯(夢生薯);當溫度上升到10∼12 ℃時,幼芽生長健壯、迅速;在溫度18 ℃左右時,最適於幼芽生長;超過36 ℃,幼芽不易萌發,且常常造成大量腐爛。
1.2莖葉生長
最適莖葉生長的溫度為17∼21 ℃。當溫度低於7 ℃或高於42 ℃時,莖葉停止生長;當日平均氣溫為25∼27 ℃時,莖葉生長將受到一定影響。
1.3塊莖形成和發育
馬鈴薯在7∼21 ℃都能形成塊莖,而最適溫度是17∼19 ℃,超過21 ℃塊莖形成受抑制;當溫度低於-2 ℃或高於29 ℃時,塊莖停止生長,並會引起匍匐莖長出地面轉變成莖葉生長。低溫可以提早塊莖的形成,高溫容易引起塊莖發生二次生長,形成小薯。
1.4開花結實
開花最適溫度為15∼17 ℃,低於5 ℃或高於38 ℃不開花。花在-0.5 ℃時受凍害,在-1 ℃時致死。夜溫在16 ℃以上開花良好,12 ℃以下形成花芽但不開花。
2、低溫凍害對馬鈴薯生長髮育的影響
馬鈴薯塊莖在田間和貯藏期都會遭受冷害和凍害[3]。受凍塊莖解凍後,其組織逐漸由白色(或其本底色)變成桃紅色,直至變為灰色、褐色或黑色。凍傷組織迅速變軟、腐爛。當水分蒸發後,成為石灰狀殘渣。韌皮部比周圍薄壁細胞對低溫更敏感,受冷害的塊莖橫切面出現網狀壞死,網狀壞死可佈滿整個塊莖,也可能只分佈於受害一側。隨著冷害加重,維管束環周圍出現黑褐色斑點。通常臍端附近更嚴重。
馬鈴薯在播種後、出苗前,一般受冷害的影響不大,塊莖在氣溫回暖後會繼續萌發,但表現為出苗延遲[4];出苗後,-0.8 ℃時幼苗受冷害,氣溫降到-2 ℃時幼苗受凍害,表現為葉片迅速萎蔫、塌陷,當氣溫變暖時,受害部位變成水浸狀,死亡後變成褐色。在氣溫回升後會從莖的腋芽部分重新發出莖葉繼續生長;-3 ℃時莖葉全部凍死,但只要種薯薯塊未被凍死,氣溫回升後,塊莖會由芽眼處重新萌芽。因此,低溫凍害對馬鈴薯產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一般不會造成絕收。此外,不同品種的抗寒性不同,對溫度的反應也有差異,受凍害後恢復生長的程度也不同。
3、凍害的預防措施
3.1選用抗低溫品種,合理調整播期
針對安徽省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和生產實際情況,建議在生產上選用抗低溫品種,並進行多年播期試驗以尋找合理的播期,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合理調整播期,儘量避免凍害的影響。
3.2採取預防措施增強作物的抗寒能力
3.2.1排水。做好田間排水渠道,保證溝溝暢通,以便及時排乾田間漬水,降低地面水位,提高土壤通透性,減輕凍害和漬害對作物的雙重影響。
3.2.2覆蓋。可採取稻草、秸稈、地膜等進行覆蓋提高地溫。有條件的地方,還可搭小拱棚。但在氣溫回升後,要及時揭除覆蓋物或小拱棚,以防止溫度過高燒苗或引起病害的發生。
3.2.3培土。結合中耕除草,及時進行田間培土。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結合培土追施火土肥、草木灰等熱性農家肥,提高防寒防凍能力。
3.2.4燻煙。如遇寒流,可於夜晚在田間走道上用秸稈、稻草、雜草、木屑等燻煙,設點60~75個/hm2。
4、凍害後的減災措施
4.1凍害型別
4.1.1貯藏期凍害。因傳統習慣及近年來的氣候變暖,民眾貯藏馬鈴薯的方法不合理,在低溫突然來臨且持續時間長的持續情況下,塊莖在貯藏期間即受到凍害。
受影響最大的是播期較早,即10月底至11月播種,正處於旺盛生長期、塊莖開始形成或膨大的馬鈴薯,此時遭受凍害,受凍較輕的地上部分區域性死亡,受凍較重的地上部分全部死亡,導致地下部分生長受阻,而地上部分要恢復生長所需時間長,且由於消耗養分較多,重新發出的莖葉會較弱,造成後期產量低[6]。而播種稍晚的受影響較小,剛出苗的部分遭受低溫凍害後,即使地上部分被凍死,在氣溫回升後也能較快地重新出芽,恢復生長,對後期產量的形成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未出苗的部分,只要種薯塊莖未被凍壞腐爛,在氣溫回升後就會很快出苗。
4.1.3春作早播馬鈴薯。主要是遵義等地,老百姓將一般於2、3月播種的春作馬鈴薯提前到1月播種,此時大多數尚未出苗,但在土內已萌芽。由於播種較淺(7 cm左右),而低溫又較強,芽或塊莖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4.2減災措施
在遭受凍害後,馬鈴薯生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凍害解除後,應儘快進行田間調查,瞭解凍害的發生程度,採取相應的減災補救措施,將凍害引起的損失降到最低。
4.2.1切忌用塊莖受凍的馬鈴薯作為種薯。貯藏期受凍害的馬鈴薯芽的萌發能力較弱,且在氣溫回升後易發生軟腐。因此,切忌用塊莖受凍的馬鈴薯作為種薯。
4.2.2播種後的馬鈴薯應採取的措施。①開溝。對地勢較低的田塊,在凍害解除後應儘快開挖排水溝,以降低水位,排除漬水,避免薯塊因積水腐爛,同時儘快提高土溫,促進植株恢復生長。②中耕培土。受低溫凍害後,土壤較板結,且溼度較大,馬鈴薯根系的活力會降低。此時進行中耕培土,可以疏鬆土壤,提高土溫,促進根系生長髮育。③查缺補窩。對未出苗的地塊,檢查地下種薯受凍情況,發現種薯受凍腐爛的部分,重新催芽補栽,避免缺窩影響產量。④施肥。應在凍害解除、植株恢復緩慢生長以後進行施肥,切忌在凍害後立即施肥。施肥方法:對輕度受凍的田塊,可噴施葉面肥,如0.2%∼0.5%磷酸二氫鉀900~1 200 kg/hm2,增強植株抗性,促進生長恢復。對出苗後中度或嚴重受凍及尚未出苗的田塊,追施沼液、糞水等速效性全肥,或追施尿素150 kg/hm2,促進植株恢復、塊莖萌發。⑤防病。受低溫凍害後,馬鈴薯田間易發生黃萎病(主要是已出苗部分)和立枯病(主要是播種、已萌芽但未出苗部分)2種土傳性病害。因此,除對晚疫病、青枯病等進行常規的防治外,應積極採取藥劑防治。防治方法: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3%廣枯靈600∼800倍液灌根預防黃萎病、立枯病;用3%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1 500 g/hm2對水900∼1 200 kg/hm2或農用鏈黴素(200萬單位)2 000倍液噴霧,預防青枯病等細菌性病害的發生;用80%大生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甲霜靈(瑞毒黴)400∼500倍液預防晚疫病。⑥注意再防低溫霜凍。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如有霜凍天氣出現,有條件的地方在霜前用地膜等覆蓋物覆蓋,霜後撤膜,一般用地膜150 kg/hm2;條件不允許的地方要增加燻煙密度,一般設燻煙點60~75個/hm2
-
4 # ai影片
深冬時節沒能及時在庫門、風孔處加置防寒遮蓋物;冷庫風機口沒留出適當距離或不加蓋遮蓋物,是水果受凍的常見原因。為此,在貯藏期間,特別在“三九”前後,保管員應及時瞭解氣候變化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貯藏過程中發生凍害大致有2種情況:一是貯藏環境絕對溫度過低;二是由於忽冷忽熱,溫差太大所致。如紅香蕉蘋果的冰點為-3.3 ℃,過冷點為-4℃;國光蘋果果肉冰點為-2.7~-3.4℃,果心冰點為-2.4~-3.3 ℃。因此,當蘋果果實較長時間置於-3℃~-5℃環境時,就易發生凍害。
回覆列表
早春馬鈴薯凍害防治
1、凍害,是農業氣象災害的一種,即在0℃以下的低溫使作物體內結冰,對作物造成的傷害。
1.1常發生的有越冬作物凍害、果樹凍害和經濟林木凍害等。
1.2凍害對農業威脅很大,在中國主要發生在西北、華北、華東、中南地區,主要的受害物件是冬小麥、油菜、馬鈴薯、蔬菜及葡萄、柑橘、油茶、茶樹等經濟果木。
2、馬鈴薯對溫度的基本要求。
馬鈴薯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大,在不同生長髮育階段,對溫度的反應不同。
2.1萌芽階段。
2.1.1在溫度不低於4 ℃時,已透過休眠的塊莖就能萌發,但幼芽不能伸長;
2.1.2在5~7 ℃時,幼芽開始萌發伸長,但非常緩慢,如長期處於此溫度下,幼芽就會形成極短的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小薯,或直接從塊莖芽眼處長出仔薯(夢生薯);
2.1.3當溫度上升到10~12 ℃時,幼芽生長健壯、迅速;
2.1.4在溫度18 ℃左右時,最適於幼芽生長;
2.1.5超過36 ℃,幼芽不易萌發,且常常造成大量腐爛。
2.2莖葉生長。
2.2.1最適莖葉生長的溫度為17~21 ℃;
2.2.2當溫度低於7 ℃或高於42 ℃時,莖葉停止生長;
2.2.3當日平均氣溫為25~27 ℃時,莖葉生長將受到一定影響。
2.3塊莖形成和發育。
馬鈴薯在7~21 ℃都能形成塊莖,而最適溫度是17~19 ℃,超過21 ℃塊莖形成受抑制;當溫度低於-2 ℃或高於29 ℃時,塊莖停止生長,並會引起匍匐莖長出地面轉變成莖葉生長。低溫可以提早塊莖的形成,高溫容易引起塊莖發生二次生長,形成小薯。
2.4開花結實。
開花最適溫度為15~17 ℃,低於5 ℃或高於38 ℃不開花。花在-0.5 ℃時受凍害,在-1 ℃時致死。夜溫在16 ℃以上開花良好,12 ℃以下形成花芽但不開花。
3.低溫凍害對馬鈴薯生長髮育的影響。
3.1馬鈴薯塊莖在田間和貯藏期都會遭受冷害和凍害。受凍塊莖解凍後,其組織逐漸由白色(或其本底色)變成桃紅色,直至變為灰色、褐色或黑色。凍傷組織迅速變軟、腐爛。當水分蒸發後,成為石灰狀殘渣。韌皮部比周圍薄壁細胞對低溫更敏感,受冷害的塊莖橫切面出現網狀壞死,網狀壞死可佈滿整個塊莖,也可能只分佈於受害一側。隨著冷害加重,維管束環周圍出現黑褐色斑點。通常臍端附近更嚴重。
3.2馬鈴薯在播種後、出苗前,一般受冷害的影響不大,塊莖在氣溫回暖後會繼續萌發,但表現為出苗延遲;出苗後,-0.8 ℃時幼苗受冷害,氣溫降到-2 ℃時幼苗受凍害,表現為葉片迅速萎蔫、塌陷,當氣溫變暖時,受害部位變成水浸狀,死亡後變成褐色。在氣溫回升後會從莖的腋芽部分重新發出莖葉繼續生長;-3 ℃時莖葉全部凍死,但只要種薯薯塊未被凍死,氣溫回升後,塊莖會由芽眼處重新萌芽。因此,低溫凍害對馬鈴薯產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一般不會造成絕收。此外,不同品種的抗寒性不同,對溫度的反應也有差異,受凍害後恢復生長的程度也不同。
4.凍害的預防措施。
4.1選用抗低溫品種,合理調整播期。
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和生產實際情況,建議在生產上選用抗低溫品種,並進行多年播期試驗以尋找合理的播期,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合理調整播期,儘量避免凍害的影響。
4.2採取預防措施增強作物的抗寒能力。
4.2.1排水。做好田間排水渠道,保證溝溝暢通,以便及時排乾田間漬水,降低地面水位,提高土壤通透性,減輕凍害和漬害對作物的雙重影響。
4.2.2覆蓋。可採取稻草、秸稈、地膜等進行覆蓋提高地溫。有條件的地方,還可搭小拱棚。但在氣溫回升後,要及時揭除覆蓋物或小拱棚,以防止溫度過高燒苗或引起病害的發生。
4.2.3培土。結合中耕除草,及時進行田間培土。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結合培土追施火土肥、草木灰等熱性農家肥,提高防寒防凍能力。
4.2.4燻煙。如遇寒流,可於夜晚在田間走道上用秸稈、稻草、雜草、木屑等燻煙,設點60~75個/hm2。5.凍害後的減災措施。
5.1凍害型別。
5.1.1貯藏期凍害。因傳統習慣及近年來的氣候變暖,民眾貯藏馬鈴薯的方法不合理,在低溫突然來臨且持續時間長的持續情況下,塊莖在貯藏期間即受到凍害。
5.1.3春作早播馬鈴薯。主要是遵義等地,老百姓將一般於2、3月播種的春作馬鈴薯提前到1月播種,此時大多數尚未出苗,但在土內已萌芽。由於播種較淺(7 cm左右),而低溫又較強,芽或塊莖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5.1.4春播拱棚、地膜馬鈴薯。以滕州為代表,播馬鈴薯拱棚三層膜在1月份種植,拱棚兩層膜和地膜馬鈴薯在2月份種植,馬鈴薯出苗後晝夜溫差較大,地溫較低,時有寒流、霜凍、大風天氣,易發生凍害。
5.2減災措施。
在遭受凍害後,馬鈴薯生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凍害解除後,應儘快進行田間調查,瞭解凍害的發生程度,採取相應的減災補救措施,將凍害引起的損失降到最低。
5.2.1切忌用塊莖受凍的馬鈴薯作為種薯。貯藏期受凍害的馬鈴薯芽的萌發能力較弱,且在氣溫回升後易發生軟腐。因此,切忌用塊莖受凍的馬鈴薯作為種薯。
5.2.2播種後的馬鈴薯應採取的措施。
①開溝。對地勢較低的田塊,在凍害解除後應儘快開挖排水溝,以降低水位,排除漬水,避免薯塊因積水腐爛,同時儘快提高土溫,促進植株恢復生長。
②中耕培土。受低溫凍害後,土壤較板結,且溼度較大,馬鈴薯根系的活力會降低。此時進行中耕培土,可以疏鬆土壤,提高土溫,促進根系生長髮育。
④施肥。應在凍害解除、植株恢復緩慢生長以後進行施肥,切忌在凍害後立即施肥。
施肥方法:對輕度受凍的田塊,可噴施葉面肥,如0.2%~0.5%磷酸二氫鉀900~1 200 kg/hm2,增強植株抗性,促進生長恢復。對出苗後中度或嚴重受凍及尚未出苗的田塊,追施沼液、糞水等速效性全肥,或追施尿素150 kg/hm2,促進植株恢復、塊莖萌發。
⑤防病。受低溫凍害後,馬鈴薯田間易發生黃萎病(主要是已出苗部分)和立枯病(主要是播種、已萌芽但未出苗部分)2種土傳性病害。因此,除對晚疫病、青枯病等進行常規的防治外,應積極採取藥劑防治。
防治方法: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3%廣枯靈600~800倍液灌根預防黃萎病、立枯病;用3%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1 500 g/hm2對水900~1 200 kg/hm2或農用鏈黴素(200萬單位)2 000倍液噴霧,預防青枯病等細菌性病害的發生;用80%大生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甲霜靈(瑞毒黴)400~500倍液預防晚疫病。
⑥注意再防低溫霜凍。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如有霜凍天氣出現,有條件的地方在霜前用地膜等覆蓋物覆蓋,霜後撤膜,一般用地膜150 kg/hm2;條件不允許的地方要增加燻煙密度,一般設燻煙點60~75個/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