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戟未沉沙WQ

    有關係。商鞅處在秦國崛起之初。韓非處在秦統六國初期。相隔幾代人。商鞅的法家理論得以在秦國實施,秦國也開始了開疆拓土。韓非總結學習了商鞅的思想提出了更加完備的法家理論。只不過韓非死的早年紀輕輕就死了

  • 2 # 魚兄讀歷史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先驅者,商鞅的法家改革實踐為韓非子的法學理念打下堅實基礎。

    商鞅 (前395年-前338年),衛國國君的後裔,年少時受法家李悝、吳起影響較大。商鞅是法家思想執行最到位的一名變革者,商鞅透過兩次變法改革了弱秦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軍功爵位制度,行政劃分,統一度量衡,重農抑商,制定嚴酷的法律,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韓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其治國思想吸收借鑑了商鞅的理念。

    韓非子 (前280年-前233年),韓王之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韓非子的理念未得到自己國家南韓的重視,秦君為了得到韓非子而攻打南韓。韓非子入秦後,理念併為得到重用,並最終被陷害致死,但其君主專制、富國強兵的思想卻被秦始皇重用,最終秦國得以一統六國。

  • 3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商鞅比韓非子早115年,商鞅死時比韓非出生還早58年。商鞅是法家的傳承者,其變法思想與韓非的法家思想極為相似,都有求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都主張依法治國,除了國君,所有人都必須臣服於法律。

    商鞅在秦孝公時期先後兩次變法,變法的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開展孝公變法,史記“立木之信”。商鞅讓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秦孝公時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不久秦國富民強,成為七國之首。只可惜他最後被反對b派車裂之死。

    韓非是南韓公子的才被秦始皇關注,讓李斯引進到了秦國。他總結了商鞅等人的思想,主張君主應該用法、勢結合起來治國。但他只取老子為為的思想,在老子的無為裡面,讓為處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和方式,只要順著大道即可。但是正當他在秦國實踐變法理論時被李斯陷害而死。

  • 4 # 小草菇呀

    商鞅:商鞅原名衛鞅,春秋衛華人;應該說,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觀念的思想家,奴隸社會雖然進行法制,但從來不向人民解釋為什麼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現,向人們闡述了法家為什麼要提倡法制;當時,商鞅在衛國並不得志,因此,他最終離開了衛國而到秦國,在一些機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並向秦穆公闡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援;商鞅執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點是,用簡單的事例向人們灌輸他的思想,並逐漸健全了秦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軍隊管理體制,其保甲制使秦國達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國的農民平時作農業,戰時則成為士兵,實際就是現在的義務兵役制,所以,秦國得到了強大的機會,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門賞金的事例就相當簡單,為了顯示秦國國君和他的誠信,他在城門立了一木,任誰只要移卻了此木到另一城門,就賞千金,終於有人嘗試,他就真賞了千金,從此,商鞅的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贏得了秦華人的尊重。

    韓非子: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遠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韓非本是南韓的王族貴人,但是,他的思想卻偏偏無法在當時的南韓實現,其中的原因當然複雜,韓非在流落到秦國時,向秦國國君闡述了他的法制理念,並詳細地為秦國制訂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規,秦國國君雖然沒有重用韓非子,但是,卻採納了他的思想和觀念;因為,秦國自商鞅以來,歷代都重視法制手段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華夏族,戰國末期南韓的都城鄭城

    綜上兩人不在同一時代,所處國家也不同,所以在血緣上沒有關係。而其兩人所具有的法制思想卻是在同一緯度上。

  • 5 # 14885143955

    兩個都是法家代表人物,的傳承者,改革變化基本相似,都是耍建立中央集權制,都主張依法治國,除國君外,所有的人都要依法來管理,推行新法令,決心圖改革,廢井田重農商,獎軍功,實行統一衡量度量,根本目的就是強化君權,抑制貴族,加強國君權威,打擊奴隸主豪強勢力。韓非子與商鞅都是戰國未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的傑出代表。

  • 6 # 王義君

    謝謝!商鞅與韓非子同為我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即公孫鞅生於公元前約390年卒於公元前338年,出身衞國公族,原名衞鞅,為魏相公孫座家臣。他依據李悝【法經】,結合秦國實際,制訂出一整套變法方案。公元前340年以功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號為商君。秦孝公死後,他遭反對者車裂。其重要政見經後人整理成《商君書》。爾韓非子即韓非出生於公元前約280年卒於公元前233年,原是韓國公族,與李斯同出荀卿門下。曾多次上書韓王倡議變法圖強,未被採用。後秦王政慕名邀他使秦,在秦為李斯、姚賈所誣害,冤死獄中。縱觀二人終身經歷及其影響來看,除有相同的畢生主張變法之外,因其各自所処年代的不同故並無任何關聯。謝謝!

  • 7 # 甬城阿斌

    韓非與商鞅都是法家代表人物,都主張嚴刑峻法治國,都主張中央集權,在軍功取士,重賞嚴罰這些方面,沒有區別。

    但韓非是荀子的學生,對法家思想作了發揚,使之更為完整,他著重強調下列幾點:

    一,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一定要恭恭敬敬,不得有半點疏慢,否則就亂了綱常,難以治理天下了;

    二,注重提拔基層人才,只要有才,無論什麼出身,都要重視;

    三,反對過重的徭役和賦稅,否則不但會使民不聊生,還會使臣下過於強大,對君權不利(因為當時土地都分封給臣下作為薪俸)。

    這些主張都是商鞅沒有的,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讀了後非常歡喜,說:“我若能與這人交談就好了。”後來,在秦國要求下,韓非到了秦國。但不久後,他就被秦王殺害了。

    為什麼呢? 一來 ,同是荀子學生、自認才學不如韓非的李斯已要秦當了大官,害怕韓非取代他的位置,因此進讒言陷害他;二來嘛,韓非自己也有責任了。

    當時,秦王派姚賈出使楚、燕等四國,三年後歸來,完成了使命。秦王很高興,重賞了他。韓非卻妒忌生恨,對秦王說:姚賈用國家的錢財賄賂四國君臣,為自己鋪路;還說姚賈的父親本是魏國看守城門的,這樣的人毫無社會地位,不能任用。秦王叫來姚賈詢問。姚賈辯解說:賄賂四國君臣是為了秦國辦事,沒有落到我自己的私囊裡,你可以查;若是我為自己鋪路,還敢回來嗎?

    這時,李斯站出來說:韓非勸大王先攻趙國,不要攻打南韓,是為他的母國著想,不為秦國出力,這樣的人很危險。

    秦王一想,對呀,韓非確實勸過我緩攻韓,先攻趙,再想起韓非曾主張用人莫管出身,現在卻攻擊姚賈的出身,這不是心口不一嗎?一生氣,就把他關進了監獄。

    韓非想不開,就在獄中自殺了。

  • 8 # 庸栢山人

    商鞅和韓非孑者是法家代表人物。都在秦國宣傳變法,法制,依法治國。商鞅並付諸實施。歷史上儒法鬥爭是相當殘酷的。

  • 9 # 董江波

    戰國時期的法家人物商鞅和韓非子,其實只能算是師兄弟的關係,法家,也只是觀點不同,並不是說,像道家儒家一樣,有明確的派系。

    傳說中,商鞅和韓非子都求學於戰國時神秘的人物——鬼谷子。不過,商鞅比韓非子早了一百多年,是秦孝公時期人物,韓非子是秦始皇時候人物,跟李斯也是師兄弟。

    不過,李斯嫉妒韓非子,把韓非子謀殺了。

  • 10 # 孔六十三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衛華人,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孝公三年和秦孝公九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包括頒佈法律,獎勵軍功,重農抑商,建立郡縣制等,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史稱“商鞅變法”。因商鞅變法損害了秦國貴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後,商鞅便被他們陷害,最後被車裂。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南韓貴族,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在國家政體方面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在國家治理上主張變法圖強、以法為本。秦王嬴政重用其法家思想,並最終統一六國。他和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卻遭李斯和姚賈所害,被毒死在獄中。

    商鞅和韓非子

    都不是秦華人,卻都在秦國出仕為官。商鞅在秦孝公時期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韓非子的法家思想為秦始皇所用,助其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兩人都是大功之人,卻都不得善終,真是令人唏噓。

    商鞅和韓非子都是法家的的代表人物。商鞅是法的實踐者,韓非子把“法”、“術”、“勢”相結合,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們的法家思想對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有深遠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擠出機頭主要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