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微雨青青

    古代沒有網路,大家透過書籍和作品,認識膜拜名人。成就五千年經典文化。現在人們認識世界主要靠電視,網路。所以經常上電視的就成了人們流傳膜拜的物件。網路電視成就瞭解放以來,新中國的精神導向,造就現在追星族的主要精神世界,這些明星能像李白杜甫一樣作為經典人物流芳百世嗎?

  • 2 # 生活者李哥

    追星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希望的寄託,每個人心目中的明星都有不同也有相同的,但是勸大家做現實中真實的健康向上的自己和心理,不要過分追求明星或他們的生活,不要愛慕虛榮荒廢一生,如果你想做明星的粉絲也要把握自己不過分追求,以自己的真實向上的健康生活為主。

    所以,追星要有適度的原則,做現實中真實的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自己才是重要的主要部分和目標。

  • 3 # 思維技術

    追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在如今這個充斥著選秀與明星的時代。平民偶像的一夜成名使得偶像崇拜已然成為了這個時代最有活力、也最具個性的娛樂方式。在此背景下,每個人都擁有了選擇自己所崇拜偶像的權利,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崇拜的偶像,還可以利用大眾傳媒感受到其崇拜的偶像明星的存在,體驗其作為一個明星的光鮮亮麗的生活。可以說,偶像在當今社會中已經演化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娛樂盛宴,而在這一盛宴中,出現一股蔚為壯觀的力量,言行舉止可謂是“創新性”的、是瘋狂的、是發入深思的追星族。

    一、追星族分類及特點

    1、超級追星族

    這一層次的追星族將自己全身心的激情都傾注在了自己所崇拜的明星身上。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似乎已沒有了自己本身的愛好,而是完全以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的愛好為愛好。在吃穿住行上刻意模仿自己崇拜的明星不說,還要以犧牲自己的學習、工作和家庭生活為代價,追隨和維護心中的偶像。更有甚者,可因明星而自殺。

    2、正宗追星族

    作為一名合格的追星族成員,不單要有熱情,而且還要具各自己所崇拜的“門派”的基本知識,這些基本知識大致包括基本概念、專業術語、基本理論、專業歷史、專業人物等等。正宗追星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現對明星的忠誠和熱情,但是卻並不是那種極端狂熱型,這一類追星族是追星族中的主體,大多追星族都是屬於此型別。

    3、準追星族

    這一層次的追星族只能說是有一些熱情,但缺乏追星的起碼熱情和條件。這一層次的追星族對各“門派”缺乏起碼的專業知識。比如什麼是時間差,什麼是越位,什麼是蒙太奇,全然不知,只憑自己有限的知識進行觀看,如在聽流行歌曲時注意的僅僅是歌詞,有時也能跟著哼上一兩句,但是對一首歌曲並不能唱全、唱到位。

    二、追星族心理透視

    1、表明自我實現的心理慾望

    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在激動入心的運動競技比賽中,被看作是一種力量的象徵。不管這種力量是體力還是腦力。都是一種人類力量的直接體現,是人類發達的肌肉和充沛的精力、高難技巧的一種直接實現。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潛能,也都有要將這種潛能發揮出來,變為直接的現實力量的慾望。體育明星之所以會引發追星族的追求心理,也許奧妙正在這裡。影視明星和歌星除了本身的藝術才能是追星族所追求的目標之外,還與其所飾演的角色和所抒發的感情有很大關係。作為影視劇來說,總是要塑造出一系列英雄形象,或是大眾情人的形象,這些英雄形象的一系列英雄事蹟和那些大眾情人形象的一系列愛情的悲歡離合故事,深深地打動了觀眾。演員們成功的表演又使影視迷們把演員和角色等同起來,在影視迷的潛意識中直接把角色和演員合而為一,認為他們就是那些英雄和情人,這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追星族所追求的目標。再加上明星超人的表現力、感染力和競技場上的拼搏精神,會產生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

    追星族下意識地把自我實現的願望化作了對明星們的追求,明星已成為一種成功的象徵。似乎明星們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明星的一切就是自己的一切。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追星族對明星的崇拜實際上是對自我潛能的肯定,也是對自己前程的幻想。由此也可以破譯追星族對明星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了對自己的熱情,對明星的支援,也就是對自己的肯定。

    2、追求時髦和從眾心理

    追星族一般是青少年,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於認知經驗和社會閱歷的缺乏,對自己的判斷往往還缺乏自信,所以在事物的判斷時容易採取跟從群體意見觀點的態度,即使有的人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但因不能標新立異,或怕被別人認為自己是不合群的人而被群體所孤立乃至諷刺,因而表面上也採取了從眾行為。這樣,當大眾傳媒製造出大量的明星讓其崇拜時,作為公眾人物的明星的生活方式、習慣就會廣為傳頌,成為青少年朋友們談論的熱點,倘若有誰不能知道幾位明星,就會被認為是“落伍”的人而被大家所不屑,因此,在這種從眾心理的驅使下,也就理所當然地對這些明星崇拜起來了。很多人並沒有自己獨特的喜好,只是跟著潮流走,社會上流行什麼,他們就追什麼,哪位歌星走紅,他們就追哪一位。

    3、獵奇心理

    明星之所以是明星,自然有與眾不同之處,與眾不同的人當然有與眾不同的奧妙,或有與眾不同的隱私。是什麼促成了明星的與眾不同?毋庸諱言,社會大眾中普遍存在著探究明星奧秘或隱私的心理,這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探秘心理的一種。這種心理構成了一股巨大的社會心理動力,驅使人們利用各種可能的渠道或途徑去搜尋明星的奧秘或隱情,於是就形成了大量的追星族。同時,傳媒又總是極力誇張明星們的特色,並極力渲染明星們的生活愛好和愛情婚姻,特別是婚變等新聞,這就更增加了追星族的獵奇心理。

    4、感情需要

    對於青少年追星者來說,他們生活在—個物質豐富而情感貧瘠的環境裡,獨生子女的現狀,使他們缺少父兄們所有的手足情:緊張、繁忙的現代生活節奏使他們的父母很少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正處於心理斷乳期,極需要情感撫慰與思想交流,內心敏感、恍惚,情緒波動極大。他們需要平衡自己,需要訴說內心的種種體驗和對青春的種種感覺,訴說自己友情的失落,訴說朦朧的愛情,訴說成長中的種種煩惱以及伴隨青春而來的種種苦澀。這時,以優美的歌喉動情地吟唱著溫馨的情感、美好的未來、艱辛的人生的歌星們款款而來,歌星們的形象新鮮時髦,歌曲委婉、真誠、直逼心靈。在這歌聲中,青少年彷彿聽到了來自心靈深處的自言自語、迷惑與憧憬,一時間歌星成了青少年最遙遠而又最親近的朋友。

    三、追星族出現的社會原因

    1、市場經濟的複雜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活躍,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炒股、買彩票等發財致富途徑增多,娛樂行業的發展使傳統價值取向發生動搖。明星拍戲唱歌,臺前盡顯風光,臺後結交名流,揮霍無度。明星們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讓很多青少年趨之若鶩。人生觀還不夠成熟的青少年無法正確看待娛樂行業的特殊性,導致在追星過程中出現一些偏激行為。另外,青少年的追星現象始於上世紀80年代,正是中國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改革、轉型的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大陸、港臺甚至國外的明星出現在大眾娛樂媒體中,從家庭背景、童年趣事到興趣愛好、個人隱私等等一覽無餘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在“光環效應”的渲染下,引發了青少年的“偶像”認同意識,於是追星現象發生了,當追星規模與日俱增,最終被以“族”來描述時,追星就不單是個人行為,而是已成為一個普遍存在於青少年群體間的社會事實,即社會現象。

    2、價值觀念的利己取向為“追星熱”提供了思想基礎

    中國青少年的“追星熱”,是對在文娛和體育領域取得斐然成就的公眾人物的崇拜和追捧。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任何因為在文娛和體育領域取得斐然成就而成為公眾人物的人,都同時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和財富。這種極高的聲譽和財富,在允許並鼓勵每一個社會成員放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場經濟社會下,對於憧憬著美好未來而又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來說,無疑有著極大的誘惑力。於是,青少年中相當數量的人,或主動或被動、或清醒或茫然地投入到了這種追求聲譽和財富的潮流與時尚中,期盼著和渴望著自己也擁有跟“明星”一樣的聲譽和財富,並且形成了“熱”的現象,這正是“社會成員放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現,因而,青少年的“追星”行為,是市場經濟社會中價值觀念利己取向的產物,具有鮮明的利己性。

    3、媒體責任的缺失

    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網路、影視、報刊等資訊工具無時不影響著青少年,傳媒一邊推行造星運動,一邊又炒作粉絲現象,雙管齊下,把追星行為引入了一個病態階段。在利益驅動下見什麼最吸引眼球就瘋狂炒作,集中在演藝文體界,近年一系列的選秀、做秀、模仿秀,拼命發簡訊、Q幣、上網等錢財源源不斷地流進主辦者的口袋裡,讓青少年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痴迷。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子女追星的非理智行為並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造成不健康心理,稍有挫折便信念盡失。媒體的引導對於青少年追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媒體責任的缺失會讓青少年追星的道路偏離正確的道路。近年來媒體對於影視明星、草根明星的瘋狂炒作使得星族們追星愈加狂熱。

    四、全文總結

    明星是社會穩定與進步的需要,時代推崇什麼樣的明星,就會創造什麼樣的未來。表面上看起來浪漫新鮮的追星熱,向人們訴說的不僅僅是它的有趣、它的刺激、它的瘋狂、它的荒唐。本文針對近年來追星族中出現的不健康發展,剖析了追星族出現的原因,進而反映了引導追星的必要性。合理的引導追星族的心理,就應當構建合理的社會文化結構,一種充滿生機的文化體系應該具有多元化的特徵,應該是在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感性文化與理性文化、通俗文化與高雅文化之間保持適當的比例關係。

  • 4 # 江山如此多嬌2494

    這是一種不成熟,長不大的心理。

    浪費了時間,荒廢了自己。

    到頭來知識沒學到,錢也沒掙著。窮盡了自己,富有了誘惑。

    如果你心中的星是國之棟樑、不是戲子靠陰(音)道、臉蛋子、屁股蛋子勾粉的所謂之星,而是各行各業的真英雄,你一定能有所作為與收穫。

    不久你也是被粉絲圍堵的大明星!

  • 5 # 愛笑呀小魚餌

    撒貝南老師曾經說過,無論怎麼瘋狂熱愛,最終還是不要失去自己。如果說是什麼心理,我覺得很多種吧,因為不同的訴求,不同的心態。

    追星有的是積極追星,有的人佛系,有的人守著螢幕,有的人努力一定要見上一面,有的人選擇了一些極端的方式,很難說對錯,適度就好。只要不是太狂熱過激做個腦殘粉就可以。

    你會喜歡一個偶像,多半是他教會了你以前你不懂的道理,而他發光的那些屬性是你也想擁有的。最好的支援,不是多狂熱,而是把喜歡的品質保留下來,讓別人知道,支援他們的人,是一群努力的人,我覺得這是正確的追星,和偶像一起成長,一起變成那個最完美的自己!

    像我上學期間,也有喜歡的明星,但沒有上升到追的地步,可能是因為歌唱的好聽,人長的帥或者漂亮…我覺得追他們,更大的意義是可以認為自己和他們是可以共同成長的。成年以後他們要在娛樂圈裡磨練,經歷沉浮。我要進入社會經歷沉浮。我希望,他們身上那份涉世未深的單純和自然,可以保留,我也希望自己也能如此,不會漸漸長大後,不再擁有。

    因為通常來說,我們身邊優秀的人是要比藝人中優秀的人多的。

    如果你身邊連一個看起來很努力的人都沒有,那挺可悲的。但是我覺得這時候你更應該反思自己,為什麼身邊沒有一個優秀的人?

  • 6 # 無書不行

    心理學界對追星現象已經研究了很多年,根據追星程度將粉絲分為三個型別。

    1.娛樂社交型:

    娛樂社交型粉絲表現為對偶像的喜愛和社交分享。瞭解偶像的資訊會給他們帶來愉悅感,粉絲們也願意與其他人分享並談論偶像,追星主要是作為一種娛樂和社交功能存在。

    2.個人情感型:

    個人情感型粉絲表現為覺得自己與偶像之間存在強烈的情感聯結,總想知道偶像的一舉一動,偶像不開心自己也不開心,此類粉絲與偶像間形成了一種虛擬的親密關係,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3.邊緣病態型:

    這種型別的粉絲就非常極端了,他們願意支付大量金錢購買偶像的一件私人物品,如果能與偶像見面,偶像讓其做一些非法的事情也願意做。那些李斯特的女粉和當年楊麗娟追劉德華就是這樣的例子。

    從娛樂和社交的角度講,追星心理是正常的,大部分追星的人群也屬於娛樂社交型。但還是有部分粉絲對偶像的崇拜已經到了痴迷,甚至喪失自我的程度,追星問題的背後主要有三種心理現象。

    1.關係妄想但感覺真實

    追星的本質是一種擬社會關係的聯結。這個詞最早由心理學家霍頓和沃爾在《精神病學》雜誌上提出,用來描述受眾對電視人物產生依戀,並發展出想象的人際交往關係。我們透過網路媒體認識偶像,瞭解他們的外表,行為,在場,但我們的大腦無法分辨真實人際交往和媒體營造的虛擬人際交往。明明知道偶像對自己一無所知,與他們的關係是自己想象的,但覺得和真的一樣。看見螢幕中偶像回眸一笑,彷彿面對的是自己,有一種戀愛的感覺。

    2.單向關係沒有被拒的風險

    由於擬社會關係是一種單向的關係,我們是這段關係的主人。可以決定關係何時發生,何時終止,如何走向,擁有絕對的掌控權的同時,不用承擔被拒絕的風險。現實層面中,我們都不喜歡被拒的感受,尤其是鼓起勇氣表白被拒(扎心了,老鐵)。通常焦慮依戀型和自尊低的人會傾向於進入這種單向關係,他們對現實中的親密關係不自在,或者經常擔心戀人不愛自己。你可以看看周圍迷戀偶像的朋友是不是屬於焦慮依戀型,追星的程度是不是和自尊程度成反比。

    3.ta就是我們喜歡的人

    通常來講,喜歡的明星與自己現實中的戀人或朋友有很多相似性。不管是真的還是想象的,因為你喜歡這樣的人,喜歡這樣的長相,特質,魅力,才華等等,所以你才喜歡ta。現實生活中,很多女孩無法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透過把偶像當作“夢中情人”的方式作為“心理補償”。

    常見追星五問:

    1.為什麼覺得偶像是完美的?

    答:我們看到的是媒體“放大”後的偶像,由於“光環效應”存在,認為偶像一好百好,內心會將偶像作理想化處理。

    2.為什麼追星多為女粉絲?

    答:相比男性,女性有更強的依賴心理,情感更加細膩敏感。同時也和社會追星文化有關。

    3.由粉到黑是什麼心理?

    答:由粉到黑多出現在偶像人社崩塌,或者從單身到戀愛等,多為對偶像的“理想化投射”破滅導致。

    4.腦殘粉互罵是什麼心理?

    答:把偶像和自己當成“我們”,甚至把偶像當成自己,分不清楚偶像和自己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認為維護偶像就是維護我或我們。

    5.為什麼腦殘劇越來越多了?

    答:一切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有什麼樣的粉絲,就有什麼樣的影視。

    你這麼崇拜ta,你偶像知道麼?哦對,ta並不需要知道。

  • 7 # 慾踐

    不知道我的回答會不會有點不一樣,emmmm。

    追星是一種什麼心理?

    這個問題的重點在於追星,意思是追星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那麼不妨試問一句:如果只是單純的掛在天空的星星,你追它是為什麼?

    追星,追星,這個詞代表的是什麼?

    明明可望而不可及,卻偏偏要盡力地伸長自己的雙手,想要去擁抱星辰。

    是不是傻?

    很明顯,不是。

    不可否認,追星其實從根源上是一種精神寄託。

    為什麼那顆星星就可以高高閃耀於星空之上?為什不是我?為什麼不是你?

    歸根結底,終究是現實不允許。

    但是,這種想法得不到實現,而自己又一次次,一天天的沐浴在星光之下。這種慾望被壓抑壓抑再壓抑,然後~炸了!

    這個時候,你也就管不了那麼多了,在羨慕嫉妒恨之後,你放下了一切,或者說,你放開了一切,你要表達對星星那種生活,那種狀態的嚮往。

    因為你想成為它,可惜卻不可得。

    因為你想擁有它,可恨卻不可及。

    因為你想擁有它,可憐卻不可知。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要記憶一樣事物,連續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去觀察遠遠比不上每天花一個小時去觀察而持續二十四天。所以不用糾結,當那顆星星天天可見時,你自然而然的就記住了它,熟悉了它。進而,你瞭解它的一切習性。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知道,當一個人在某個事物上用心了太長的時間,那麼就會越加的難以割捨。所以不用糾結,你在熟悉這顆星的同時,注入了你太多的感情,你的喜怒哀樂,你的悲歡離愁,你的貪嗔痴恨。

    當這一切都發生之後,你想離開都不能。

    是不是覺得這就像是罌粟一樣?是,也不是。

    因為它只能讓人瘋狂,而不會使人死亡。或許講的有的點過,但它確實讓人迷戀,不是嗎?

    所以,不難看出,追星時,首先是你的慾望得不到釋放,而後是你的感情注入卻不可得,最後演繹成你的愛恨兩難。

  • 8 # 欣欣幸也

    追星一詞已經不陌生。一部分人是因為明星的顏值,追他/她完完全全就是因為他長得帥或者長得美。比如創造101出來的明星,很多都是人喜歡某個錦鯉選手,大部分是因為她的顏值,還有就是她成立了某部分人的“精神寄託”。畢竟她人設擺在那,農村出來的孩子,靠顏值和“年少不懂事”的耿直被喜歡,讓一些人覺得“錦鯉”是可以存在。還有一部分是喜歡這個明星的影視作品,被他的實力征服,然後深入瞭解這個明星的其他人格魅力。比如胡歌,鄧超,他們的影視作品深得觀眾喜愛,觀眾由此愛屋及烏,深入瞭解他們其他方面,比如家庭觀念、教育觀念等,慢慢的喜歡上這個明星,追他不僅是追星,更是一份觀念的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知道和對方沒結果,可還會有期待,這病態嗎?如何才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