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有所思
-
2 # 君颺
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秋興八首其三》
秋興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時的作品。八首均為七言律詩,其結構嚴密,抒情深摯,體現了詩人晚年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其中第三首,是寫晨曦中的夔州,描寫了詩人日日獨坐江樓,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作者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面臨種種矛盾,感嘆自己一生的事與願違,抒發了自己心中抑鬱不平之氣。全詩對仗工整,格律優美,是不可多得的律詩典範。
本詩格律:首聯平起首句押韻,頷聯、頸聯均採用對仗格式,尾聯直抒胸臆,結束全篇。這也是一般七律需要遵循的格式。
不才學習對聯絕句律詩半年有餘,寫過一些律詩,拿一首出來獻醜。
《元旦跨年有感》
多少樓臺夜未央,霓虹放彩媲興唐。
金階玉樹奢尤貴,畫棟雕闌燦更煌。
幾換欽差頻拆建,惟圖私績那鋪張。
爾曹厚祿三千石,還剗膏脂與庶傷。
-
3 # 憂鬱的風35
《秋興》是大型組詩,是無與倫比的作品,更不是一兩本書能說完的。你要寫詩最好不要以《秋興》為例,從古到今都沒人能學得來。
-
4 # 梧桐樹邊羽
765年,嚴武暴病離世,失去關照的杜甫攜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曆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游刃有餘,功力已臻化境。
《秋興八首》組詩就成於夔州,這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思想為主題,以夔州秋景,詩人的身世飄零為基調。在第一首巫山、巫峽秋聲秋色的描寫後,經過第二首獨處古城,翹首北望長安的情緒烘托,第三首寫晨曦中的夔府,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詩人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抒發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嘆。我們具體來看這首詩,從這首詩看律詩的標準:
秋興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律詩作為近體詩,是需要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杜甫作為近體詩的巨擘,特別是在老年詩作成熟之際,言必有章法,意必有縱橫。
我們來看杜甫的律詩。起句“千家山郭靜朝暉”,很容易得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二字為平,尾字為平,所以這是平起押韻的平仄格式,押平水韻“五微韻部”,正格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五不論的情況下,第三字可平可仄,這裡的“山”字為平聲,不會影響整首律詩平仄關係的推導。根據“對、粘”規則,得出整首詩的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可以自行對照一下,看看是不是平仄相符。第六句“劉向傳經心事違”,“心”字和首句“山”字一樣,這個位置可平可仄。可以看出整首七律是合平仄格式的,韻腳“暉”、“微”、“飛”、“違”、“肥”均屬於平水韻“五微韻部”,合韻。
律詩格式要求第三點就是對仗,頜聯“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頸聯“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都是對仗的。
所以,從格式上來講,這是一首完全符合規則的七言律詩。當然這只是格律,詩的好壞更重要的是看內容和寫法。律詩類似於一篇小文章,講究“起承轉合”,我們逐句來看。
起句“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從寫景入手,交代時間地點環境和狀況。白帝城裡千家萬戶都靜靜地沐浴在朝暉裡,我天天去江邊高樓裡,坐看江岸翠峰。這大概就有些了時間空耗,身不由己的況味。
承句“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承接首句,繼續寫景,用對仗手法開始鋪陳細寫,並用“清秋”點出具體時間。“信宿”就是連住兩夜的意思,“信宿漁人”其實就是指一直在江上勞作不上岸的漁民。那些幾日不曾上岸的漁人還在江上泛舟,時間已經是清秋了,燕子卻還在飛來飛去。這兩句是繼續寫景,但是隱隱透著人在江湖飄,清秋燕子不得歸的意思。
轉句“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不再看眼前景色,寫起了典故,點明詩意所在。這裡用了兩個典故對仗,也是詩人回憶自己的仕途遭遇的兩次重大變故。《後漢書·匡衡傳》載,漢元帝初,匡衡數上疏陳便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漢書·劉向傳》載,漢宣帝令劉向講論五經於石渠,成帝即位,詔向領校五經秘書。
天寶十年,杜甫在長安獻“三大禮賦”,玄宗卻只給了個參軍之類的小官。安史之亂中,杜甫亡命投奔唐肅宗,任左拾遺,因上疏救房琯,被貶。杜甫借用匡衡抗疏、劉向傳經影射自己的兩次重大遭遇,感嘆自己不如匡衡、劉向,功名事業一事無成,悲憤感慨隱而不發。
合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用少年時同學飛黃騰達來反襯自己懷才不遇的境地。人家都是“五陵裘馬自輕肥”,而我呢?“日日江樓坐翠微”。從意思上合回首句的登樓傻坐,也加深了頸聯中仕途不遇的哀怨。
這麼樣細細捋清楚,大家對這首律詩也就沒有疑問了吧。至於說如何從這首詩說起,作一首標準的律詩。其實——每一首合標準的律詩都是可以作為樣板的,只要做到前面分析這首詩的平仄格律、韻腳、對仗和詩意文筆上的“起承轉合”,就跑不了調。
如果還有些文采和別出心裁的構思,那就是一首好的律詩了。
你看,這就是近體詩格律化的好處。
-
5 # 夕陽233734493
要寫好一首七言律詩並非一日之功,首先要從語文基礎知識入手,掌握字,詞,句的屬性及平仄,由淺入深,然後要掌握七言律詩的的格式,嚴格按要求去寫,值得注意的是上下兩句的平仄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八句末尾的字必須押韻。三四句和五六句對仗必須工整。這是重點。
-
6 # 各馬1985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這是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三,其中最後兩句為千古名句,整首詩也強烈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鬱悶之情!格律詩難寫在現在普通話的語境下更難!
一 律詩要求壓韻一韻到底,中途不能換韻!出句可壓可不壓,對句必須壓,也就是二四六八句必須壓!如詩中“微”“飛”“違”“肥”都壓韻,而且都是平聲韻極為工整 ,旁人要學作詩先得去把《平水韻》背一下!而且有些韻和現代漢語是不一樣的,比如斜 和 家 古代是同韻,應該讀xia 不然遠上寒山石徑斜 和下句白雲深處有人家就不壓韻了!
二 平仄相對 古音分平上去入 ,上去入為仄聲,平為平聲 ,現代音基本上,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聲,但古今會有些不同!基本規則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形成逢雙必反的節奏感,但有時也並非如此!就詩分析,第一句平平平平仄平平 第二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來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作者進行救拗 將第一句中本平聲的第五字改為仄聲,把第七字改為平聲,也滿足第一二句尾字可以不用仄平收的要求! 所平仄並非嚴格死板會救拗就行!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工整並使用疊詞用的極妙! 第五句平平仄平平平仄 第六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薄應讀薄荷音 第五句第四字應仄,沒救拗!是的杜老爺子沒救, 在律詩中也是可以的 最後兩句就不分析了……
古代的詩歌作創作是要拿去唱的, 所以要求格律,現代的流行歌壓韻就行! 好的歌更多的是傳達出真摯情感! 非要寫律詩,陶冶情也是可以,只要稍稍格律,別寫成大白話就可!
-
7 # 好吃的蚊香片
先來回答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七言律詩是怎麼出現的。
七言律詩起源於南北朝,定型於盛唐,為何要以杜甫的詩來定標準是有原因的,盛唐之時李白崔顥(hao)王維等的作品雖然對七言律詩都有錘鍊,但仍然是半古半律多有失誤。而到了杜甫,七言律詩才真正開啟自身的魅力。可以說是杜甫全面開闢了律詩的境界,把七言律詩提高到了古詩絕句之列。
然後我們來看七言律詩的詩體格律。
第一是篇幅,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han第四聲)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第二是韻律,一般全是四五韻,逢偶句押韻,就是說二四六八句最後一個字要同韻。
第三是對仗,頷(han)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其它對不對都可以。
接著應問題來看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三:
千家山郭靜朝輝
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
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
五陵衣馬自輕肥
篇幅就不說了,我們來看押韻。
首句入韻,這首詩為常格。
二四六八最後一個字全部押一個韻,微飛違肥四個字,這就是偶句押韻。
再說對仗,三四五六句是頷聯和頸聯,要求對仗。
我們來看是怎麼對仗的(一般把詩詞中嚴格的對偶稱作對仗,對仗包含詞語的對仗和句子的對仗)對仗首先要求上下兩句平仄相反。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分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正好相反。
那麼怎麼透過學習這首詩而進行創作呢?
首先是平仄格律的熟練掌握,然後是胸中要有感情需要描述,接著表達出你的思想。
當然重點還是多看多讀,希望你能喜歡我的答案。
-
8 # 老街味道
問題:從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三》說起,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前言杜甫的秋興八首是一組關聯的七律,不能完全割裂開看一首詩。
學習這首詩注意幾個方面,基礎格律,對仗中如何使用寬對,情和景的安排,起承轉合的理解。
一、基礎格律七律是格律詩最見功力的詩體,學會了七律才能算詩詞創作基本入門。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1、平仄
格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式,按照黏連和對仗規則組合成4種律詩。看第一句的句式,可以判斷律詩的種類
四種基本句式:
1).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3).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4).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杜甫這首是平起平收,看第2字和第7字的平仄:
千家(平)山郭靜朝暉(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2、押韻
首句平收的七律,首句也必須押韻(首句可以用鄰韻),這首詩五個韻腳都押【微】韻。
3、對仗
中間二聯要對仗,對仗要求句子結構相對,詞性相對,平仄相對。其中【】表示此處平仄都可以。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黏連
唐朝以前就有不少格律詩了,但是很多格律詩都失黏,包括唐以後也有不少失黏的格律詩,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韋應物滁州西澗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七律中有三組黏連處:2、3句;4、5句;6、7句。上面的日、宿,都是仄聲;秋、衡都是平聲;向、學都是仄聲,這就是黏連,假如平仄不同,就是失黏。
二、對仗中如何使用寬對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匡衡對劉向,人名對人名,是標準的工對。
抗疏、傳經;功名、心事,都算是工對
漁人對燕子,人對燕子,都是動物,小類不同。略寬。
薄,違,一個形容詞,一個動詞,略寬。
細看古人的對仗佳作,不可完全拘泥於工對,特別是很多人剛開始作詩,常犯合掌的毛病,就是因為不敢用寬對。
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
1、有人物對時間的:新主,昔時;
2、有人物對地名的:王母, 函關。
三、情和景的安排這首詩前二聯寫景,後二聯寫情。
錢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景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景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情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情七律一般來說,要注意中間二聯的情景安排,一般是一聯寫景、一聯寫情。杜甫這首詩頷聯景,頸聯情。
這並不是嚴格不變的規則,但是創作時要注意變化。唐詩善於使用意象,因此寫景會多一些,常常景中有情。
四、起承轉合七律的一般說法,把起承轉合分屬於四聯。但是我一直認為轉折的關鍵在第七句。
1、關於轉
第三聯與第二聯之間不是轉,而是變,情景之變,句子結構之變。
這首詩的轉折也是在第七句:同學少年多不賤。
單看這一句略微有點突兀,前面沒有任何鋪墊直接出來這麼一句,並不是詩家作法。
但是秋興八首是一組詩,不可割裂來欣賞。杜甫人在夔州,雖然孤苦飄零卻心念長安以及國家命運。因此有匡衡抗疏、劉向傳經、同學不賤、裘馬輕肥的感慨。
2、起、承
這首詩的起承都是寫景,起句寫山郭,次句寫自己臨江而坐,頷聯寫眼中所見。頸聯變成寫心中所想。
3、合
這首詩的結尾是:五陵衣馬自輕肥。 並沒有“合”的特點, 更像整組詩中的連線處。
杜甫這兩句寫出對於長安同學的回憶或者想象, 卻是下一首詩的 伏筆。因此後一首詩直接寫到了長安: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振,徵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結束語從格律詩的四個要素來說,這首詩很標準。情景的安排也很典型,另外中間二聯的句子結構也有變化: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2212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2221
但是從起承轉合來說,這首詩並不能獨立來看。末句的“合”並不能照應到起句。我們單獨作做律詩的時候,可以學習秋興八首的第四首,“故國平居有所思”就很好的照應了“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回覆列表
教你一個偷賴取巧又無懶的妙計!容小可慢慢道來!
理論上,吃不透秋興八首,是寫不出合格的律詩的!
我也沒有資格說吃透,但在這個操淡的網路時代,任何一個半斤八兩都可以裝成一帽舉重若輕的熊樣,因此,並不妨礙我也裝出一副力大無窮的損色來胡亂掰扯一番!
其它方面好像都有人說過了,那麼我只說其中另一個方面,就是語法結構的應用。先列出原詩。然後我在後面標上語法及應用事項。
千家山郭靜朝暉,
結構:數詞,量詞,數量詞所形容的名詞,該名詞的形容詞或動詞,賓語性名詞(或者形容詞,動詞,名詞)
日日江樓坐翠微。
結構是:形容時間的疊詞,地點名詞,動作或狀態的動詞,賓語類的典故名詞。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結構是:時間名詞(或狀態名詞),主體名詞,形容主體的副詞,疊詞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結構是:古人名,該古人事件動賓片語,該古人結果(名詞,形容詞)
同學少年多不賤,
結構是:代稱性名詞,形容年齡或階層的名詞,形容詞,副詞,形容詞。
五陵衣馬自輕肥。
結構是:地名名詞,比喻性名詞,副詞,形容詞,形容詞。
那麼,按照這個結構,是否可以寫出一首律詩呢。
現在時間是2019年二月初三晚上8點,我坐在電腦旁寫這個回覆,就以這個事情來寫一首七言打油律詩,特油膩特LOW那種,要求結構基本與秋興八首的第三首相符。
OK!禿筆厚顏開整!
聊賴樓光猶惘惘,遲留弦月更寥寥。
賈誼論策湘江冷,李廣迷途朔漠凋。
總角昔時應自重,重樓高閣豈相邀。
當然,也可以換一下平仄,那麼頜聯和頸聯就切一下順序,就變成了
樓光聊懶依稀著,弦月淹留些許同。
李廣迷途書恨恨,賈誼論策路濛濛。
鄰家昨日拆遷地,杯酒華車更做東。
寫得很扯淡,但基本上語法結構是和秋興第三首相同的,這種玩法只是其中之一,但比步韻更能體會得杜公的做詩之法。哪怕只是皮毛,但這個皮毛也聊勝於無。
當然,真正的學法是吃構思,品結構,找關聯,煉詞句,這都不是一個小時能整完的,在這個快餐時代,誰有心思肯細細琢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