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雨冬雪41
-
2 # 長三角資訊
“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菸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就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著糖瓜兒彷彿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就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就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這就叫年味!”
記得小時候,距離過年還有一個月時,小夥伴們就已經進入過年倒計時,每天看著日曆,期待新年的到來。因為過年不僅意味著有好吃的好玩的,最重要的是有壓歲錢。
有了錢,小夥伴們就會買一些好吃的好玩的,當然鞭炮是少不了的。當小夥伴們聚到一起時,就會變著花樣的去放炮,扔到空中,埋到雪裡,丟到水裡,從早放到晚,樂此不疲。
過了年,然後就是走親戚,這也意味著有桌趴(好吃的)。過個年小孩子能長胖好幾斤,持續到初三初四後(有的要過了元宵節),基本這個年也就過完了,算下來,年的週期大概有個一週左右。而現在呢,年的週期還是這麼長,但年的味道只濃縮到除夕以及大年初一兩天了。
現如今,過年已經不是過年了,彷彿只是走個過場。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過年意味著來回顛簸,很多人都是回也匆匆去也匆匆,這也導致了人與人的關係不像以前那麼近了,年味自然淡薄了許多。對於小孩子來說,過年所謂的好吃的好玩的和平常無異,壓歲錢也全是毛爺爺了,如果不是鞭炮聲(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以及走流程般的拜年程式,彷彿就沒有在過年。其實,過年還是過年,只是我們變了。
還有現在的娛樂方式多了,具體說是人們接觸外界資訊的渠道多了,手機、電視、電腦等。不再侷限於人與人溝通交流,人與人之間的遊戲,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少了,一起遊戲的玩耍的少了,大家的期待少了,看的也淡了,年味淡我們每個人都是助力者。
所以說,生活條件好了,平時想吃什麼想穿什麼隨時買。不像以前那樣平時緊衣縮食,大家都盼望過年。
-
3 # 水河水河
不是年味淡了,年還是年年在過,而是人情淡了。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也就這樣了,年過的如同雙十一加生日聚會。沒有味道了。想起來母親生前常常說的“記得打電話,一分鐘就行了!”
-
4 # 新疆鑫鼎不良資產處置
為什麼現在“年味”越來越淡?其實是因為我們越來越“隨便”了!正值過年期間,不少好友都在感嘆,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也越來越沒意思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小時候我們總是非常期待過年,因為過年有新衣服穿,過年有各種各樣平時吃不到的美味,過年還會見到許許多多的小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放鞭炮,玩遊戲。而大人們則會更加忙碌,臨到過年他們會貼窗花、大掃除、辦年貨,一派忙碌喜慶的景象。這都是曾經我們盼著過的”年”,充滿著儀式感,也讓人充滿著希望。而如今,生活越來越科技化,人們也越來越有錢。想吃什麼隨時可以買,想辦什麼年貨手機點一點就能送到家。小孩們聚在一起,除了玩炮仗就是玩小霸王那種歡歡喜喜的人情味,再也難找到了。我記得曾經有一位作家說過一句話:年其實一直都沒變,變的是我們。是啊,你有多重視這個“年”,有多期待它,為它做了多少準備,年味就會變得多重,年就能變得多有意思,反之,亦然。我記憶最清楚的是我的童年,年關將近,媽媽就要開始大掃除起來,一邊打掃一邊招呼我幫忙,即使沒法幫到什麼,遞遞抹布,搬搬凳子總是能做到的。一家人風風火火的將家裡犄角旮旯都打掃得乾乾淨淨,就為了迎接這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那時貼春聯、窗花,用的都是新熬的漿糊,用漿糊貼的春聯那是平平整整,風吹日曬也不會掉下來。漿糊是麵粉澱粉這些東西熬出來的,小時候好奇,還偷偷嘗過一口!除夕晚上吃完年夜飯,一家人都是要守歲的,大人們打的打麻將,嘮嗑的嘮嗑,老人和孩子們就圍坐在客廳看春晚,反正是沒有一個人不熬夜的。初一一大早,爸爸會煮好餃子,一家人吃完餃子後,就要帶上禮物出門拜年了。先去爺爺家磕頭,再去其它的叔叔嬸嬸家。基本上還沒坐到椅子上,奶奶就會抓住我們,把壓歲錢塞到我們手裡,等著我們甜甜的說上一聲:“新年快樂!”可是到了後來,有了全年無休,甚至24小時不打烊的超市,再也不會有人著急忙慌的囤年貨了。新衣服隨時都可以穿,不用再等到過年。春聯、窗花也不用熬漿糊貼了,透明的膠布一粘,花不了10分鐘的時間。年夜飯越來越豐盛,但卻不覺得新鮮了,因為這些菜平時也能吃到。大人們雖然還是會打麻將,但不再是為了守歲了。我們也不再需要向老人們磕頭,因為接受跪拜的老人們早已離開了人世。過年的儀式越來越“隨意”,到了最後,連對過年的期待也不剩多少了。吃什麼隨便,穿什麼隨便,這一天變得不再那麼特別和重要,沒有人再能感受到穿新衣,吃大餐的喜悅感,春節成為了日曆上充滿著“懷念”的一天。儀式感對於小朋友更為重要。當你有了一個溫暖可愛的小孩,他剛剛脫離懷抱可以下地走路,正睜大著雙眼探索這個世界的奇妙。以前過年毫無“年味”你可能並不覺得有多稀奇,可是轉念一想:“難道自己的小孩,要在這麼冷清的年味裡,度過本應該屬於孩子美好回憶的春節嗎?”小時候那些過年的儀式感,讓我們擁有多少珍貴的情感和記憶?就因為現在事事都隨便、精簡,就讓孩子失去這些東西嗎?
所以,不要怕麻煩所以省略了生活中那些儀式感。比如吃飯時為孩子鋪一張漂亮的餐布,放上精緻的碗碟,精心安排一次旅行,認真準備一個春節。
不要看不起這些瞎折騰,正是因為在這些折騰裡,孩子學會了珍惜、感恩、尊重,同時也更能明白時間和成長的意義。儀式感也並不是需要多少繁瑣的細節,帶著孩子買一身新衣,留著初一才給他穿上。和孩子一起動手給家裡的窗戶貼上窗花,講講你曾經過年的故事。拍一張全家福,沖洗出來掛在牆上。一點點小心思,就能讓孩子的春節變得更豐富多彩!曾經我們捨棄了儀式感,最終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寡淡無味,那些充滿著人情味的時代,還需要我們自己再一點點的撿起來。
這一瞬間,……省略一萬字
-
5 # 曼曼的人生
人們的慾望閥越來越高,以前一個蘋果就可以讓孩子高興半天的日期不存在了,現在你給他一個蘋果手機他也不一定能高興一天
-
6 # 使用者310365181632
現在人們生活都好了物質越來越好不會因為吃的穿的發愁現在過年親戚朋友之間走的越來越遠小孩子們的零花錢越來越多人情問越來越淡人們到一塊現在只剩下攀比了。
-
7 # 綜藝龍哥
小時候是最有“年味”的。
那時候我們小孩子過年一定要早早買好新衣,端端正正疊好放在床頭,等著初一一早再穿。
有一年商場快停止營業了還是沒有備好新衣服,真是急得快哭出來。
而年關將近,媽媽最焦慮的是家裡的大掃除總還沒空搞起來,早晚都要瑣瑣碎碎唸叨著。
大掃除那天必定也是很鄭重的,要全家大幹一整天,掃屋頂爬窗臺,小孩子就算幫不了什麼忙,也會里裡外外地奔跑遞抹布,興沖沖參與迎接這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
大年三十貼春聯用的都是現熬的漿糊。漿糊粘上的春聯非常瓷實,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聯就是個大工程,非半天時間搞不定,還得全家上陣累得滿頭是汗。
再接著熬新一年的漿糊,爬高上低把春聯貼得裡裡外外滿滿當當。
除夕晚上小孩子都是做好熬一宿的打算的,沒有熬過去很早就睡下或者初一起得晚了的總要給鄙視。
我們家沒有住在孩子多又熱鬧的鄉下,我也懶,從來不會守歲,但也睡不好,凌晨5、6點就會給斷斷續續的鞭炮聲和親戚鄰居家來拜年的小孩們毫不顧忌咚咚咚的敲門聲給吵醒。
初一大早在家吃過餃子就開車趕回鄉下老家。先去爺爺家磕頭拜年,基本腿還沒著地爺爺就會半路攔住扶起來,拉著往桌子旁邊坐,再胡亂抓些糖果塞進小孩兜裡。
接著男人一幫,女人一幫,小孩一幫,在村裡轉悠著,是不是親戚的,只要認識,走在村裡的路上見面都問“過年好”。
到中午吃飯的時間,我們一家三口早就分散各家吃飯喝酒不知所蹤。沒什麼計劃,正好拜年到了飯點,就留在這家那家吃起來。
我們堂姐妹三個是同年同月生的,每年大年初一還有一個必須的儀式,是三姐妹拍一張合照。
在院子裡挑一個乾淨的背景,三姐妹整好衣帽穿戴整齊,擺出剪刀手露出大白牙,咔嚓!
當然是用膠捲相機拍的,拿底片各家多洗幾張存在家庭相簿裡。雖然每次都只拍寥寥幾張,但很奇怪當時的每張照片都拍得相當好,沒有撩頭髮閉眼睛各種奇怪的動作,面容姣好笑容純真。我們計劃著一直拍到80歲。
後來,
有了全年無休的商超,再也不用費盡心思地囤積年貨;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遲滿足”留到年初一;
貼春聯很少人家用漿糊了,隨便的透明膠紙一粘,費不了十分鐘功夫;
年夜飯越來越豐盛,也越來越吃不出不同;
春節晚會還是年年都播,但已淪落成我們刷手機的背景音;
沒有小孩會熬一整夜守歲,人們年初一起床的時間是越來越晚;
我不再是需要磕頭的年紀,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三姐妹各地求學工作嫁人,除了開啟手機的拼圖功能,真的找不出別的機會可以合影……
過年的儀式越來越精簡,到最後連對過年的期許都精簡掉了,才漸漸覺得丟了什麼。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麼一段話:“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
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隨便的結果是,節日不再像節日,也不難怪,年味越來越淡。
物質的豐富,讓我們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帶來的喜悅感,儀式的精簡,讓春節變成日曆上沉悶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儀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說起儀式感,人們最常喜歡引用《小王子》裡的那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是會讓平凡日子發光的魔法,是我們對庸常生活的復仇。
比如婚禮,很多男人會不理解女人為了一個做給別人看的儀式去花費那麼多心思和精力。
其實,婚禮除了是做給父母親朋看,也做給自己看。
當我們在婚後的一地雞毛裡甩門而出去買刀的路上,也許想起了婚禮那天他熱辣誠摯的誓詞心中為之一動,就放棄買刀轉彎去買了他最愛吃的菜。
宋丹丹在參加李小璐和賈乃亮的婚禮後說:“參加小璐婚禮,幾次眼淚湧入眼眶,突然明白:我,為什麼會有三次婚姻?因為,我從來就沒有一次像樣的婚禮。”
當然,並非少了結婚儀式的婚姻就一定脆弱不堪,而大擺豪華宴席的婚姻一定堅不可摧。
但如果條件允許,不在乎排場和花費,我們需要一個儀式昭告天下也告訴自己:從此刻起,新的人生開始了!
比如吃飯,你以為去米其林餐廳吃一頓繁複講究的法式大餐才是儀式?
我在微博關注了一個漫畫家,他把每天媽媽做的早餐都拍照,就是這份每天的早餐竟然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沒有華麗的擺盤,文藝範的濾鏡,但菜式多樣營養均衡,升騰起的是最真實的人間煙火氣。
正像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裡,霍莉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可頌麵包與熱咖啡,宛若變成盛宴。
儀式感,是心不在焉的生活裡一頓隆重的早餐。
當我看多了她隔三差五的濃妝大頭照之後才漸漸明白過來,原來每次化上大濃妝穿戴得超級美豔是要去赴一場特殊的約會——住院化療。
有時候儀式不僅僅是生活裡的小情趣,竟也是一種強大而積極的暗示。
-
8 # 每天報到
生活富裕了,電子產品多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遠了,都愛盯著手機不溝通。
記得我小時候各家親戚來回串,一起嘮嗑,嗑瓜子,放煙花,收壓歲錢買東西,現在呢,禮品越來越多了,包裝盒子越來越精緻,東西放下聊兩句就走了。
現在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過年回老家,好多親戚一年就見一兩次,沒啥可聊的,沒有共同語言,也就不熱鬧沒有年味。
-
9 # aliandf
先說以前年味為什麼重吧。以前生活條件差,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回水餃,更別提雞鴨魚肉了 ,但到了年,這些可以有,有時還管夠,你說幸福不幸福?還有新衣服穿,你說高興不高興,對孩子來說,最大的福利不是吃穿,而是還有壓歲錢,你說興奮不興奮?加上老一輩人過年講究習俗,從小年就開始忙活打掃房間,蒸饅頭,炸丸子,炸雞炸魚等等,然後就是請財神,請灶王爺,請家裡死去的老人回家過年,送火神,送瘟神等等,又是一通的忙活。鞭炮聲每天不斷,大街上大人小孩臉上的笑容綻開就沒收回過。大年初一拜年是重頭戲,街上都是人,互相拜年,如果家裡有去世的人的話,還要擺上供桌靈位,鄉鄰們都會去磕頭拜祭。也就是說過去的過年,習俗傳承的好。專案天天有,您說年味能不重嗎?
再說現在,不愁吃穿了,對年的興趣就失去了一半,地方也開始禁止燃放鞭炮,過年的專案越來越少,加上 現在手機網路盛行,很多人不願再參與過年的習俗了, 不但不參與,不少人還開始恥笑這些風俗了,也就是說現在習俗的傳承開始出現了斷層。開始幸好還有壓歲錢,雖然比以前給的多多了,但對壓歲錢的興趣卻減少了許多。
現在的過年,也就剩下一家人吃吃團圓飯了。
-
10 # 橙子xll
小時候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有個兩塊錢的壓歲錢,過年的時候才可以看電影,過年的時候才可以有新衣服穿,過年的時候才可以放鞭炮,而現在,一切都是隨時隨地可以去擁有………
回覆列表
因為現在的娛樂方式多了
具體說是人們接觸外界資訊的渠道多了
手機、電視、電腦等
不再侷限於人與人溝通交流
人與人之間的遊戲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少了,一起遊戲的玩耍的少了,大家的期待少了,看的也淡了
年味淡我們每個人都是助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