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鼎金樽

    難在這個學籍上了。本來現在家長學歷很高了教小學生是不成問題的。可是你沒這學籍寸步難行啊!不能參加考試不能升級影響將來考高中考大學。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為了這個學籍拼命的拖關係買學區房。農村的以為城市教育資源優質甚至賣掉老家地產進城發展殊不知將來農村戶籍比城市的還有價值。

  • 2 # 向天空說拜拜

    很難很難,學校本是國家育人之所,現在卻成了一種稀有的資源。既然是資源肯定會有很大的競爭,學校以及政府要門就會設定了更苛刻的門檻,沒有資源在手的普通老百姓家小孩上學肯定就會難上加難

  • 3 # 喵星人emmmn1314520

    恐怕不止是上小學吧,上幼兒園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很早不就有入園難的情況了嗎?小學的問題也是八九不離十,學校的收費問題,公立學校的數量有限和離家遠近和交通問題等一直困擾著家長們;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入手: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政府了,政府需要多建立好的學校,加大扶持小學的建設力度,同時也應考慮好地區問題 ,儘量平衡資源;其次家長們也應考慮好自身情況,不可一味攀比,愛子之心人人皆有,但這不意味著就要為了孩子賣鍋砸鐵,考慮好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學校才是最好的辦法。

  • 4 # 物理老師老李

    目前孩子上小學難,也是分割槽域的,我作為一個準小學生家長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人口的流動。大城市就業醫療教育等各方面都優於中小城市和農村。大量農村和中小城市的年輕人,來大城市就業學習生活紮根。導致城市教育資源相對緊缺。而相對來說農村地區的小學,不但不存在上學困難的問題,部分學校招生都有些困難了。不僅農村學校,現在一些縣城的小學入學也非常容易。

    所以說人員的流動是造成大城市小學入學難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遠勝以往。今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知識能改變命運。別說小學了,現在連兩三歲的孩子都有上輔導班的。大城市的學校也有區別,一些重點小學重點初中是大家重點爭取的。家長拼了命買學區房,沒有學期房的找各種關係把孩子送進重點中小學。

    所以說城市裡的重點中小學上學的難度那是難上又難!

    其實家長朋友們沒必要這麼焦慮,孩子的成長不僅學習這一件事情。上不了重點小學也不代表這輩子沒希望了。好好的陪伴教育孩子,賠他長大成人,就挺好的。

  • 5 # 黎32557236

    小學一般都是按戶口所在地,就近安排入學的。 上小學並不難,難就難在擇校上。很多家長可能都提前做了很多準備,比如學區房等等。其實個人覺得上小學的話,知識也相對簡單,就近上學就好啦。但是上個好初中太重要了,不妨提前多做這方面的準備。再說上了個好的小學,也有很多學習特差的學生,能上一個好的小學固然好,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但是能遇到一個讓你孩子進步的好老師才是至關重要的。相信孩子,只要孩子肯努力學習就可以啦!這些只是個人的觀點,有什麼不同的見解歡迎發表。

  • 6 # 有書教育

    現在孩子上學的確是難了!我作為一名在校教師,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了。

    上學難,主要體現在上小學。以前沒有人能想到如今國家建設這麼強,學校那麼多,會出現孩子上學難的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目前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家長擇校難

    現在全國中小學都實行按學區分配入學制度,這個政策一出臺,真是有人喜有人憂。

    居住在優質學區的家長,特別開心,孩子可以就近入學啦!學校環境一流,教學裝置一流,關鍵是教師一流!而且還沒有擇校費,就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師資教學啦,不用說啊,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了,這真是心裡美美噠,睡覺都能笑醒了。

    而居住在一些非常普通的學校周圍的家長,心裡就像打到了五味瓶一樣,真不是個滋味啊!!普通小學,學校環境差,教學設施一般……

    關鍵是家長都想把最好的給讓孩子,眼瞧著有好學校,可是孩子必須接受派位!派位後,必須領取回來,否則就不能入學了!入這樣的學校,家長不甘心啊!怎麼辦?花錢找人,後門也要擠進優質學校去。

    據說某優質學校的學位,前年5千,去年2萬,今年6萬,而且是有價無市。因為即使家長肯花錢,一般人根本找不到門路。

    家長真是都想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特別是有了學區分配以後,為了能進最好的學校,家長開始買學區房。

    目前學區房成了房地產商最大的賣點,家長都“血拼”啦!

    這樣導致普通小學招生難,重點學校學生爆滿,有錢人擠進了好學校,好學校也難收到好學生……其實不只家長難,學校也挺難的。

    二、進城務人員工子女入學難

    以前進城務人員工子女,入學只要有暫住證就可以就近入學,現在需要暫住證、無房證明、工作證明。而且學校十分不願意收流動人口的子女,現在都是全國聯網,錄學籍後,辦理轉學比較麻煩。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流動人口越來越多,孩子也會更多,上學轉學都會經歷一番考驗。

    三、家長接孩子難

    現在學校基本上都是下午四點左右就放學了,而大多數的家長工作時間,大都是早八晚五。

    學校放學了,家長還沒下班呢。孩子無人看管怎麼辦?沒辦法,只好讓託管班代替家長接。這也導致出現了託管班這個產業的大量滋生。

    託管班良莠不一,而且都是小作坊式的,家長不放心,但是又實在沒有辦法。並且送託管班又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每月千頭八百的工資,就因為每天不能及時接孩子回家,說沒就沒了。

    最主要的是孩子學習怎麼樣,家長也不是很清楚。孩子作業是寫完了,自己又沒有辦法知道孩子學的如何。如果再讓孩子複習複習吧,孩子又覺得自己學完了,不想再學了。一來二去,孩子的學習可能真的成了問題。無良的託管班,讓孩子養成了各種各樣的壞習慣。

    針對這個問題,2017年全國小學開展了“春蕾計劃”,實行放學後免費託管。國家這下覺得家長該滿意了吧?實際上這麼做,根本上就沒有改變家長的實際問題。放學時間依舊還是比家長下班的時間早,家長還得花錢讓託管班去接孩子。這個舉動,只不過給託管班減輕了“作業”輔導的負擔。

    四、學生作業“難”

    這是每個老師心知肚明的事情,如今教師給孩子留作業,例如“手抄報”,這是每學期孩子都要做的。而且很多節日都必須要求孩子完成一篇。

    學校要求“手抄報”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只能要求孩子越做越好。低年級的孩子小,根本做不了,只能家長代替完成。很多家長原來就沒有什麼藝術細胞,為了完成這項作業,家長是又查資料,又寫又畫。學校的牆上貼的都是家長的“作品”!家長們也不想那麼做,孩子確實不會做啊。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寬,上學難的問題,在短期內還會凸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相信國家會慢慢進行宏觀調控,在地方上也會因地制宜地整頓和治理。

    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會逐漸解決吧。

    文 / 於千原

  • 7 # hhh66558

    從2001年國務院發文到2012年緊急叫停,“撤點並校”執行了整整十年,大量農村中小學被撤併,學生集中到城鎮學校讀書;在城市,也曾掀起過一輪中小學合併風潮。其帶來的後果是,新的“上學難、上學遠、上學貴”問題。

    【導語】

    據《齊魯晚報》報道,山東鄆城縣唐廟鄉陳里長中學,兩年前突然撤走,併到規模小其一半的唐廟二中。因周邊10餘個村莊村民堅持,學校雖被保留下來,但這兩年來,該校教師陸續被調走,原有宿舍不準入住,食堂“熄火”。許多學生無奈轉學,目前仍有200餘名學生上課,卻面臨教師嚴重不足問題。

    陳里長中學的遭遇正是過去一些年農村中小學的縮影。從2001年國務院發文到2012年緊急叫停,“撤點並校”執行了整整十年,大量農村中小學被撤併,學生集中到城鎮學校讀書;在城市,也曾掀起過一輪中小學合併風潮。其帶來的後果是,新的“上學難、上學遠、上學貴”問題。

    全國小學數量十年間減少一半

    “撤點並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經存在、2001年正式開始的一場對全國農村中小學重新佈局的“教育改革”。

    開啟這場“教育改革”的,是2001年國務院出臺的一份名為《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檔案。檔案第十三條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該條具體規定: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佈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併,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佈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

    2010年,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曾在《求是》雜誌上透露:“2001年至2010年,全國小學由49.1萬所減少到25.7萬所,其中農村佔減少總量的87.6%。初中由6.7萬所減少到5.5萬所,其中農村佔減少總量的91.7%。”

    2011年發生的“甘肅校車事故”,造成21人死亡,也引發了社會對“撤點並校”的反思。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緊急叫停“撤點並校”,但學校減少的大趨勢仍然沒有扭轉。今年8月,教育部公佈的資料顯示,2014年全國共有小學20.14萬所,比上年減少1.22萬所。

    雖然不在“撤點並校”的範圍內,城市中小學數量在近20年裡也大幅度減少。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教委的統計資料顯示,北京市小學數量最多時候是1973年的5888所,此後基本呈減少趨勢。1995年北京市有2867所小學,2000年減少為2169所,2004年是1504所,到了2012年僅剩1081所。

    生源少是撤校的直接原因

    2011年12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回答人大委員的詢問時將農村學校撤併的原因概括為“一少”、“一多”、“一高”。

    “一少”,農村學生數量減少,學齡人口減少。全國6—14歲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從2000年的2.05億減少到2010年的1.58億,減少了4700多萬。

    “一多”,就是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增多。2010年隨遷進城讀書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約1200萬。

    “一高”,就是對高質量教育需求提高。農村學校的規模小了,老師就少了,家長擔心質量難以保證,也導致了學生向城鎮學校流動。

    城市也有類似的因素。北京小學入學人數最高時曾達到將近40萬,隨著生育人口的減少,2005年只有7萬。於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北京市開始基礎教育佈局調整。這一辦法就是撤併小學,從1996年到2004年間,撤併掉46%的小學。

    減輕財政壓力才是地方政府推行“撤點並校”的最大動力

    2001年以前,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投入主要依靠鄉鎮,包括教育附加費、教育集資和縣鄉一級的財政撥款三個部分。這其中,教育附加費和教育集資佔了大頭,換句話說,完全是農民自己掏腰包,在維持整個龐大的農村基礎教育體系。我是吉濤住家創業導師:如果你也想改變,週薪過萬,月薪十萬以上,微信見:一八二,六六四一,六四八一,2001年,中國啟動了稅費改革和義務教育體制調整。稅費改革廢除了農業附加稅和各種集資,不少縣鄉財政收入銳減;而義務教育體制調整確立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於是,地方政府對“撤點並校”表現出異常堅決的執行力,因為這可以大幅度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

    “撤點並校”能給縣級政府減輕多大的財政壓力?2009年華商報《鄉村教育調查報告:走向“空殼”的鄉村學校》中,曾記載了2008年8月陝西漢中市西鄉縣所搞的一個調研,該調研顯示:

    “以30年投入資金為單位進行比較,按2007年的校舍建設、維修、教職人員經費支出為依照,如果不調整,共需投入263816萬元;調整後,生源聚集,辦學效益提高,教職工相應減少,經費投入隨之降低,總計投入213744萬元。也就是說,今後30年可以節約資金50072萬元,平均每年節約1670萬元。”

    農村學校的撤併還為了拉動城市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曾說:“江西前幾年推行‘教育園區’政策,把所有農村學校‘連根拔掉’,集中到園區裡。學生要上學,就必須進城買房、租房,就這樣拉動城鎮化。”

    據教育部的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農村小學生在這十年當中減少了3153.49萬人,減少了37.8%;農村小學卻減少22.94萬所,減少了52.1%。農村學校撤併的幅度遠遠大於學生減少的幅度。

    上學遠,學生步行一兩個小時去上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撤點並校”直接帶來的結果就是“上學遠”。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10省農村中小學的抽樣調查現實,農村小學生學校離家的平均距離為5.42公里,初中生離家的平均距離為17.47公里。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康健曾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說:“一些地方政府做規劃時,總喜歡拿一些紙面資料說話,比如孩子上學的距離,有時候地圖上直線距離只有兩三公里,由於地形崎嶇,山路綿延,實際距離可能七八公里。”2013年,新華社曾報道,在多山的貴州,學生步行一兩個小時去上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一些地方透過開行校車來解決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李濤的調查,在1185個樣本縣中僅有288個縣配備有校車,僅佔調研縣的24%,在9639輛配有校車的縣中,5%的車輛駕證不相符,35%的車輛未配備專職管理人員,22%的車輛未配備逃生錘等安全裝置。2011年,甘肅、江蘇等地接連發生校車事故,也促使國務院叫停“撤點並校”。

    上學貴,因為經濟原因輟學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多

    如果不想每天走路,可以選擇在學校住宿,不過住宿將給本不富裕的農村家庭帶來更為繁重的經濟壓力。

    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東農民代表楊月娥說:“學校撤併,孩子們不得不去鎮上上學,一些孩子離家就是二三十里,車費、住宿費、伙食費,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實際上農民的負擔反而加重了。”

    負擔加重的直接結果,是大量農村學生輟學。廣東省四會市江谷鎮小樂村原屬於江林鎮,2003年江林鎮和江谷鎮合併,江林中學也隨著江林行政機關的腳步,被併入了十幾公里外的江谷中學。小樂村的孩子要想讀初中就得住宿,對於以打柴為生的小樂村村民來說,刨去家用,剩下的錢根本不夠讀書。2008年一年,僅幾十戶人家的小樂村就有4個初中生放棄了學業,十五六歲就外出打工。

    而且住宿對孩子的成長也有著不利影響。由西北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和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學者共同組成的“農村教育行動計劃”專案組透過抽樣調查發現:因長期營養不良,樣本區許多孩子的體格發育滯後。其中,非寄宿學生的身高,比世界衛生組織同齡人的平均身高低5釐米,而寄宿學生的身高,比世界衛生組織同齡人的平均身高低9釐米。

    上學難,“非京籍”在北京上學要辦28個證

    撤校引發的“上學難”不僅影響農村,也出現在城市。北京小學數量依然在減少,可新入學人數卻由2005年7萬多的“低谷”漲到2015年的超過15萬,升學壓力陡增。全華人大代表、北京市基礎教育專家吳正憲調研後發現,入學高峰還不是最可怕的,目前北京各區縣的師資嚴重供不應求,小學專職老師在編需求缺口高達47%。就在2010年,北京還曾將700多小學教師轉崗為幼教。

    面對小學新生入學壓力,北京開始出臺限制政策。北京市教委公佈的資料顯示,義務教育階段“非京籍”學生佔近一半。“非京籍”學生入學需要提供“五證”,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北京各區的細則讓“五證”延伸出了多達28個證件。

    美國也曾搞“學校合併”,但最終還是恢復“小規模辦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震驚了美國,人們開始反思美國教育的不足之處。當時的哈佛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科南特在著作《今日的美國中學》中,從學校規模與學生學業成績關係的角度提出“規模效益”理論。他認為,美國小規模學校的普遍存在,不能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成為許多地區建設優質學校的嚴重障礙,因此應該合併小規模學校。

    科南特的“規模效益”理論,使得美國農村“學校合併”運動達到高潮。1961年,美國有學區36402個,1970年減少至17995個,全國2/3的學生都在大型綜合中學就讀。

    然而,即使美國在撤點並校中做了充分投入,在校車等教育資源的供給上做了充分準備,但仍有多項研究表明在教學質量、教學投入、學生成長等方面,合併學校不一定有什麼裨益,還可能帶來壞處。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竟又開始了一場“小規模學校”運動,開始拆分大規模農村學校,還原和保留小學校。為了扶持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2000年12月,美國政府開始了“農村教育成就專案”。這個專案擴大了小規模學校使用聯邦撥款的自主權,並幫助農村學區更多地獲得和使用聯邦教育資金。

    在那些偏遠地區和山區,小規模學校是不可取代的。不僅是美國,日本、瑞士、澳洲等國也有這樣的小規模學校,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國家就要提供教育服務。小規模學校並非必然“小而弱”、“小而差”,也可以做到“小而美”、“小而優”

  • 8 # 無語爭渡

    師資力量不均衡,教育環境參差不齊,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社會風氣推波助瀾,種種因素導致了小學生上學難的大問題。

  • 9 # 123木子小李

    因為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生源又集中,所以上好學校難是普遍存在的,國家也一時半會改變不了,至於普通的鄉鎮就沒這種情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倉儲貨架生鏽了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