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狼主1970
-
2 # 知未是也
任何人的崛起都是要有一定條件的,機遇、人和與地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項羽當年起事,天下不滿暴秦,叔父項梁的提攜和他自己的勇敢與努力,范增和一批強兵猛將的扶持與響應,江東父老的擁護和支援等起了很大作用,使項羽成了勇冠三軍、名垂千古、滅亡秦王朝的英雄好漢之一,許多成語和典故如釜底抽薪、破釜沉舟等都與項羽打仗滅秦有關,但此一時、彼一時也,垓下之戰,項羽被劉邦徹底打敗,讓項羽到了窮途末路和孤家寡人的地步,有人根據項羽以往的表現,認為項羽不該自刎,應該乘船過江去,再招集一幫江東子弟來和劉邦爭鬥,一定會戰勝劉邦,重新奪回天下,把項羽想象的有三頭六臂,再奪天下如探囊取物,完全忘了項羽今日的處境,已遠非過去可比這一事實,夢想項羽還再有過去的作為,完全在自欺欺人和異想天開!
假設項羽過江去,劉邦手握重兵,絕不可能放虎歸山,讓項羽輕而易舉的去發動江東父老跟著他和劉邦爭奪天下,這是其一。二是江東父老還能象過去支援項羽嗎?我認為不大可能,想項羽當年所帶江東八千子弟,今日只有項羽一個人回來,面對戰爭的殘酷和劉邦的百萬大軍,江東父老不可能再冒著死亡的風險跟著項羽和劉邦幹,何況劉邦不比暴秦,他的老家還與項羽的老家相距不遠,這是其二。兵敗如山倒,自古誰也沒有辦法,包括項羽。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不是天亡項羽,而是他項羽滅了自己,項羽大軍所到之處,一路燒殺搶掠,與暴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麼項羽後來處於兩線作戰的境地?都是因為項羽軍紀不嚴,在山東激起了民憤,讓他被山東軍民死死捆住了手腳,最後被漢軍弧形包圍,導致垓下之敗,與其說劉邦滅了項羽,不如說項羽自己滅了自己,這是其三。其實項羽對自己的處境比任何時侯都看得清楚,他不是一個隨便就能服輸的人,他如果逃到江東,他就不是頂天立地的項羽,所以他才最終選擇了烏江自刎,不是糊塗人想象的那麼簡單,逃過江東就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
3 # 幻影沐風
不該!
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許多人都為項羽不肯過江東感到惋惜,的確,此時項羽雖敗,仍有江東數千裡土地,江東父老仍然願意以項羽為王。
項羽本人,頗有軍事才能,鉅鹿之戰,憑藉著幾萬人打敗章邯30萬大軍,彭城一役更是以三萬人打敗劉邦五十六萬人,這樣的戰鬥力,此時的項羽只需渡過烏江,召集人馬,完全有機會再次逐鹿中原。
此時的項羽,尚有季布,鍾離昧等良將,還有一批擁護自己計程車兵,為什麼會說項羽不該過江東呢?
項羽軍事上的才能無可挑剔,就連號稱兵仙的韓信也不敢與他交鋒,劉邦,英布等人更是被他揍得懷疑人生,有人會說項羽失敗是因為他不會用人,不!不會用人雖然是他失敗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項羽軍事上堪稱完美,政治上卻如同孩童。
首先是目光短淺,不都咸陽,而都彭城,放棄了這經濟文化中心,為的竟然是衣錦還鄉?不設郡縣,反而恢復分封制,將各地的人口,經濟,土地分封出去,這樣做總有人不滿意吧?如果他們只是郡守,所擁有的兵力有限,財富又歸國家所有,那麼諒他們也翻不起什麼大浪。可是,他們即為諸侯,可以只配轄區的土地,人口,財富。這樣的諸侯任意一個都能成為心腹大患,好嘛,你竟然封了十八個?
在加上項羽為人殘暴,面對敵人動不動就大肆屠殺,使得他失去民心,相比於劉邦的秋毫無犯,項羽可謂是輸的非常撤底。
如果項羽渡過江東,捲土重來,以他的為人和政治手腕,勢必會報這敗走烏江之仇,所到之處更是大肆屠殺,此時他要面對的,不僅是劉邦,韓信,英布,彭越之流更是天下百姓,咱們先不談,江東的兵力和糧食能不能支援項羽再次逐鹿中原,單憑項羽失去民心這一點,都註定了他要失敗。
項羽所到之處:一打不過投降,項羽走後造反;二打不過投降,項羽為了杜絕他們造反全部屠殺,結果是項羽沒到一處所有人都萬眾一心,拼死抵抗,這樣一來,項羽最後兵力耗盡只得自刎。
項羽渡過江東,捲土重來,結局不是稱霸天下,是給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秦末的人口有三千萬以上,而到了漢初,就只剩下了1500萬左右,皇帝出行,竟然找不到六匹顏色相同的馬,大臣出行,竟然找不到六頭顏色相同的牛,短短數年的戰爭,就使中國損失了將近一半的人口,如果項羽在捲土重來,以他的政治能力,無法坐擁天下,只能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局面。
此時的北方匈奴已經崛起,劉邦年事已高,而劉邦的兒子又是溫室裡的花朵,根本上不了戰場,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抵禦匈奴,只能造成亡國滅種的局面。
所以,項羽不該過江東,這樣一來,保住了天下不落入匈奴之手,也會因為項羽沒有再次造成殺戮,最終成為令人惋惜的英雄。
-
4 # 傲視蒼穹39
因為,秦末的人口還有三千萬左右。而經過了僅僅是數年的反秦戰爭、楚漢戰爭後,人口已經銳減至一千五百萬左右。如果項羽過了江東,再成立一個“國”、再組織起一支軍隊。那麼,劉邦是絕不會允許的。項羽不滅,劉邦自然就不敢對韓信動手。因為只有韓信能對付項羽,其他人對項羽來說,都是擺設。那麼,韓信必然會組織大軍團,也渡過江去剿滅項羽。原來沒怎麼受到戰火摧殘的江東,就陷入了連天戰火的災難之中。而此戰韓信贏了,尚可保證江東人口的儘量少損失,儲存中華大地的主體民族。但如果是項羽僥倖贏了,以項羽的殘暴、記仇的心理,那就是華夏民族滅頂的災難臨頭了!
項羽必定會大舉反攻,殘破的中原就會重燃遍地戰火,屍積如山。如果連韓信也頂不住項羽的攻擊的話,其他人遇到項羽,都會望風披靡。而且,即使投降了項羽的人,也不一定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單靠劉邦、張良、陳平等的一些陰謀式的小詭計,根本就不是項羽的對手。當項羽橫掃華夏之日,華夏民族還能存活下幾個人,那就十分的難說了。中國是肯定不會再有漢族,至於是否會稱為“楚族”,是十分難說的。因為,匈奴正是這個時候崛起的,並變得最強大的時候。到項羽取得天下後,華夏族可能人口已經不如匈奴了。匈奴如果瞭解這種情況,那就不會再是騷擾式的入侵了,定會大規模的南下奪取中原。在匈奴的強大進攻下,強如項羽,僅有孱弱的中原,也未必能抵擋得住。或許,現在都只能稱為“匈奴族”了!
-
5 # 緣分天空9628
項羽沒有過江東是正確的,他也明白,就算過了,江東大勢已去,也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了,只是徒增傷亡罷了。鑑於當時的情況,大部分領土都已被漢軍所佔,自己已無容身之地,就算倉皇逃往江東,招集人馬也需要時間,劉邦是不會給他時間的,所以根本沒有時間,去集結和動員大量的青壯年,並要訓練成一支軍隊,那是根本來不及的。那種情況,他已打過江東,劉邦的大軍也會尾隨而至。
-
6 # 凡人摸史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一首小詩,流傳千古,也提出了一個大疑問——
項羽該不該過江東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李清照是什麼觀點。
顯然,她覺得,項羽既是人傑,又是鬼雄。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
但他之所以為後人所讚譽,更主要的原因在,他——不肯過江東。
(項羽劇照)
我們知道,死得恰到好處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如果項羽真過了江東,會有些什麼結果叫?
其一、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東山再起,重奪天下。
其二、振臂一呼,少人響應,東山無法再起,於是歸隱山林。
其三、振臂一呼,少人響應,東山無法再起,最終被漢軍追殺,還梟首示眾,數落其各種罪過。
其四、還沒到江東,河上一個大浪,打翻了小船,淹死了……
看到第四點,可能有人要笑了。
我告訴你,真還別笑,陰溝裡翻船的事,多得很。
千多年後,攻破了北京城、嚇死了崇禎皇帝的李自成,不就是在九宮山被小股當地武裝給殺了嗎?
曾經何等叱吒風雲啊,結果呢?竟然死在幾個泥腿子手裡。
正是因為各種可能都有,才會顯示出項羽毅然返身,衝向敵陣,最終戰死的難能可貴——這樣死,豪氣干雲。
而這也是李清照詩裡所表達的。李清照覺得,不該過江,死也要死得壯烈。
李清照為何會這麼想呢?
因為她所身處的環境啊。
她的人生,跨越南北兩宋。靖康之變,實為漢人王朝之奇恥大辱。在李清照看來,趙宋就該組織軍隊在北決戰,就算老趙一族全亡了,也不枉悲壯。
然則,現實卻是,兩帝被擄北去,受盡屈辱;趙構偏安江南,志氣全無。她恨啊,她不爽啊!
(李清照劇照)
於是才用不肯過江東來譏諷那些高高在上者。
可是,世事都是人在做,你李清照有李清照的不爽,他趙構也有趙構的理由啊。
第一、被異族所滅,並非趙宋開始。西周就是亡於犬戎之手。算不得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第二、避敵鋒芒,也不是從趙宋開始。周室東遷,保有東周;李唐皇帝更是幾度逃入川蜀;司馬氏衣冠南渡,東晉亦延續103年……
既然硬碰硬就是個死字,為何不能屈能伸一下呢?
如果從這些角度來說,項羽到江東,完全可以有所作為,他應該過河。
過……不過……這都是後人的想法,但如魯迅所言,中國歷史寫的多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如果我們穿越到當時,變成江東一介普通百姓,你是否願意項羽回來?你是否會追隨他再戰?
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楚漢你爭一次、兩次、八次、十次……都是百姓在吃虧,他們的孩子被徵兵、他們的糧食被徵收,他們自己顛沛流離……
你項羽或許是你家鄉的驕傲,但江東如此大,我跟你不認識啊……
(項羽劇照)
項羽之敗,不但是戰力的對決,更是人心向背的一次考驗。
到了烏江邊,現實已很明顯地擺在眼前了。
何況,晉室南渡、趙宋南遷,哪一次不伴隨著對原有勢力的大洗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百姓也高興不起來,連豪族都難以為繼,我們不也朝不保夕?
儘管項羽未必考慮了這些,但他烏江自刎的客觀效果,是使百姓少受了刀兵之苦。
所以我覺得,項羽的選擇了正確的。而如今仍有人覺得他牛,也正證明了他決定的正確。
-
7 # 冷清先生
《項羽在東城被漢軍斬殺,項羽自刎不肯過江東是虛構的。》
“項羽該不該過烏江”是個偽命題,因為項羽根本沒有到達烏江邊,垓下突圍到東城就被灌嬰手下五個營團長共同殺死。既然項羽在東城就死了,那麼《項羽本紀》裡“老頭指錯道、項羽走錯路”,“項羽和28騎殺入5000漢軍,項羽獨斬漢軍數百名”,“烏江亭長一葉小舟”,“項羽不肯過江東為王,自刎於烏江”等等情節,就失去了客觀存在的依據,全都是司馬遷為了拔高項羽胡編亂造的。
關於項羽死在東城,被灌嬰手下的五名團、營長共同斬殺,記載在《項羽本紀》和《灌嬰傳》裡面。斬殺項羽的五個人是:郎中騎(郎中令的副官、營長)楊喜,封赤泉侯,1900戶;騎司馬(騎兵團長)呂馬童,封中水侯,1500戶;郎中騎(郎中令的副官、營長)王翳,斬項羽之首,封杜衍侯,1700戶;騎郎中(騎兵營長)呂勝,封涅陽侯,1500戶;騎郎中(騎兵營長)楊武,封吳防侯,1700戶(又曰700戶)。
《灌嬰傳》:“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
《項羽本紀》:“太史公曰……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攻伐,奮其私智而不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寫史記共二十年,李陵兵敗投降前十年,司馬遷已經寫好《史記》的一半,而前一半《史記》比較公正客觀。司馬遷為李陵脫罪,被漢武宮刑以後,司馬遷憤恨之極,以至於精神變態,拋棄了史學家的職業操守,篡改史實,抹黑漢高祖劉邦、漢景帝、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一切和漢武帝有關係的人。司馬遷篡改史實,胡編亂造刻意拔高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歷史人物,因此後半部《史記》的水分很大,真實性大打折扣,這就出現了一個歷史人物,在《史記》的各個傳記裡面記載不一、相互矛盾的問題。
項羽之死,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司馬遷為拔高項羽,篡改史實、狗尾續貂,項羽不肯過江東,烏江自刎;一個是項羽在東城被灌嬰手下五人共同殺死。顯然,項羽死於東城是真實的,項羽烏江自刎是虛構的。
《灌嬰傳》是司馬遷被宮刑以前寫好的,司馬遷被宮之後,記不清楚《灌嬰傳》裡關於項羽之死有關情節,而沒有進行篡改保留了下來。《項羽本紀》裡項羽烏江自刎的情節,不能和《灌嬰傳》相互對照,尤其嚴重的是《項羽本紀》裡的項羽之死也是兩個版本,項羽本紀狗尾續貂的項羽突圍烏江自刎的情節,和《項羽本紀》最後司馬遷自白既太史公曰,項羽死在東城,結果都不一致。
古代沒有電腦連紙都沒有,寫作是用刻刀筆在竹簡上進行。一卷竹簡只能寫五六百字,而《高祖本紀》《項羽本紀》的字數都在五千字以上,需要用十幾卷竹簡,對每一卷竹簡都要編號管理,而查詢搬去竹簡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項羽本紀》裡項羽突圍到烏江自刎的這段情節,是司馬遷後來單獨寫成一卷加進去的。太史公曰這一段在《項羽本紀》的最後一卷竹簡裡,司馬遷記不清內容而忽略了,這就造成項羽之死在《項羽本紀》裡都出現了“東城被殺”和“烏江自刎”,兩個不同的版本。由於項羽在東城被殺,在《灌嬰傳》裡可以對照,因此項羽就是在東城被灌嬰手下五人共同斬殺,就成為了鐵證。
由於項羽在東城就被漢軍殺死了,根本就沒有到達烏江邊,那麼項羽烏江自刎就是虛構編造的。但是由於《史記》是個大部頭的史書,歷史上沒有幾個人認真的通讀過全本的《史記》,人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愛好讀取其中一段,就很難發現《史記》的矛盾之處,以至於李清照都誤以為項羽真的不肯過江東。
今天,由於簡化字的實行,絕大多數華人讀不懂文言文,認真通讀過《史記》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了。包括很多歷史專業的專家教授,歷史研究工作者,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沒有認真通讀過《史記》。既然,項羽就沒有到達烏江邊,更沒有烏江自刎之說,那麼,建立在虛假的“烏江自刎”之上的,“項羽該不該過烏江,過了烏江會怎麼樣”,就成了更可笑的“無稽之談”。
-
8 # 帝國的臉譜
華人的英雄崇拜,在項羽身上得到了極致的體現,也在項羽該不該過江東的問題上,而產生了明顯的分歧。
項羽到底該不該過江東?這既是項羽自身的選擇,也是他被很多後人目為英雄的關鍵。
項羽實際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他堅持著東方貴族的思維,以王權正統自居,秉持著正統思維下的忠貞和信義,追求至高理想而一往無前,且以仁義之師自詡;另一方面,他的頭腦裡卻又有著武夫的兇狠和窮漢的暴戾,外界環境稍不如己意便怒火中燒,以毀滅性的摧殘來逞一時之勇、一己之快,殺人不眨眼而引以為自豪。
項羽是否過江東,直接決定了他對歷史和自己歷史地位,過了江東,歷史必將改寫;拒絕過江東,他就成了一個悲劇英雄,得到了那些容易被煽情鼓動的人們的無限愛慕,悲劇英雄,畢竟比普通的英雄有更多的淚點。
公元前202年隆冬,劉邦、韓信、彭越、劉賈合併40萬大軍,會師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與項羽所率10萬楚軍最後決戰。先是“十面埋伏”,給項羽佈下天羅地網,一兵一卒地蠶食,一行一伍地消滅,首次交鋒,項羽之師便被打得只剩下三成。接著“四面楚歌”,讓本來就人心不齊的楚軍散去大半,第二日天亮,項羽才發現身邊僅剩800親兵。雖然他已知大勢已去,但好性的他,仍作困獸之鬥,打到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時,身邊只剩28人,他還揚言“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還要發起衝鋒,痛痛快快打一仗,果然殺了很多敵兵,最後戰到身邊只有2個親兵,突出重圍後,虎不倒威的項羽還得意洋洋對身邊僅剩的2名親兵說:“如何?”親兵佩服!
當他到達烏江邊,烏江亭長駕船來救,動員他先過江,以圖東山再起。興盡之後的項羽卻長嘆一聲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做什麼啊!”遂自刎,在歷史的天空留下了一個永遠悲壯的背影,正是這個背影,給後人以無限的崇拜和喟嘆。
縱觀項羽一生,他成於時勢,而敗於個人英雄主義,而這個英雄主義,恰恰又是以屠殺他人為鋪墊的。項羽嗜殺成性,多次屠城殺降,《史記•項羽本紀》裡明確記載了他襄城、城陽、新安、咸陽、齊國等5次屠城殺降的惡行,所過之處,血流成河,屍骨壘壘。如此一個毫無人性的戰犯,哪裡又有什麼值得人們去崇拜的地方呢?
那麼,項羽到底該不該過江東?
不過江東,是項羽性格的選擇,生就要生得天下戰慄,死就要死得全民僕伏,性格使然。
過了江東,或許歷史會有所改寫,但結局並不會比自殺更好,因為他的敗不是戰爭的敗,而是人性的敗,一個眾叛親離、人心盡失的惡棍,即使機會重來,誰會願意跟著他東山再起?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詩曰: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可謂至理之言。
所以,結局似乎是項羽已經預料到了的,還不如自刎。
-
9 # 使用者9684969430364
項羽應該過江東。過江東還有機會,總比自殺強。如果“含羞忍恥”過江東,那些“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10 # 浩蕩揚子江
主席有詩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項羽----西楚霸王,一代英豪,自刎於烏江,結束了其轟轟烈烈的一生,何其壯哉。大丈夫可殺不可辱,以這種方式與這個世界告別,成就他英雄的氣概。
他的死,對劉邦來說,肯定是樂觀其成的,主要對手自動了結了,消滅其餘的對手也就是捎帶腳兒的事了,對天下百姓來說,也是一大幸事,打仗最倒黴的是老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劉邦一統江山,老百姓也可以享受太平。
其實項羽過不過江,他的命運已經註定,楚漢爭霸勝負已定,項羽對待老百姓殘暴,一夜就坑殺十幾萬秦朝降卒,進入都城咸陽,瘋狂搶奪奇珍異寶及宮中的美人,然後一把火把阿房宮燒個乾乾淨淨,一看就是山大王的作風,沒有一個預備坐天下的姿態。反觀劉邦,廢掉秦朝的暴政只約法三章,人心所向,得天下是早晚的事。
項羽過了江,以他在家鄉的威望再拉起一彪人馬和劉邦對戰,完全有可能,但結果是不會改變的,劉邦手下戰將如雲,能人輩出,而項羽單單一個范增都容不下,失敗是命中註定的事。
回覆列表
項羽攜百戰之威,拔山之力,值身後家國未滅之時,吻劍烏江,成千古英雄悲壯之名。
夫觀今古凡稱英雄者,幾有善終者。蓋因性剛烈而輕生死,項羽戰輒身先士卒,將士用命,其勇自不可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用謀而不失其剛正;鴻門宴飲,不忍輕殺,更見英雄磊落之心。嘆其襟懷不闊,王一隅而殘天下,懷其恩者唯楚地爾。無衣錦還鄉之炫耀,那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愧怍。一愧如斯,何其烈也!
項羽過江非過江也,改其心性也,其性早改,天下為楚也!若使項羽苟延,那得真英雄之萬千氣概,青史之譽,民族之戰神,精神之聖主也!縱令歷史回車,不過江矣!
莫以成敗論英雄
何如錦衣沐楚風
夕陽久望凝血色
怎攜殘照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