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朱八八

    17世紀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讓法國登上法蘭西曆史上的巔峰,傲視整個歐洲,文學,藝術和科學也隨之蓬勃發展,盛世繁華。

    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他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確切記錄在世界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獨立主權君主。

  • 2 # 商丘全媒體宋州夜話

    他是法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國王,卻一生不愛洗澡卻極為長壽。真相原來如此——

    西方第一個說出“朕即國家”這樣狂言的便是法國曆史最偉大的國王——太陽王路易十四世,更是在後期享受著“路易大帝”的神聖稱號,在他的領導下法國開始稱霸整個歐洲大陸。

    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君王卻一生不愛洗澡,世人都說他極為邋遢,但事實真相果然如此嗎?

    路易十四世是法國波旁王朝的著名君主,他統治法國期間進行了多次聲勢浩大的對外戰爭,使得法國成為了稱霸歐洲的強國。其人也因為強力推行君主集權制、統一的宗教政策成為法國強人的代表,而且他非常長壽,是世界上最為長壽的君主之一。但是他卻有一個讓人生厭的惡習——不愛洗澡。路易十四一生都沒有洗過幾次澡,只能用香水掩蓋惡臭,這一惡習也成了他的標誌之一。

    路易十四世不愛洗澡的原因可能並非他一個人的惡習,彼時整個歐洲都被一股愚昧的恐怖氣息籠罩,由於人們對於傳染性疾病的認知缺乏,加之醫學治療手段極為匱乏,導致當時歐洲對於一些現代醫學看來十分平常的疾病也無法治療,於是採取了十分可笑的治療手段。如果讀者老爺們對於黑死病/鼠疫對於歐洲的危害史有所瞭解的話,便不會覺得歐洲的先民們愚昧可笑了。

    而不洗澡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預防疾病的手段,當時歐洲醫生認為洗澡會導致毛孔張開,病菌傳入身體,所以上從王室下至平民都恐懼洗澡,而作為國王的路易十四自然也不例外。路易十四還將自己的長壽也歸功於不洗澡,而且導致整個法國都不洗澡,直到他死後的一百年後法華人才重新接受洗澡。

  • 3 # 星空下的凱旋歌

    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其稱號原為(銀狐)後為(奧古斯都)意為(大帝),他的出現使法國的一個低潮時代終結,併為法國贏來了一個高潮時代,哪怕是短暫的

    擁有強大的國家,並創造豐功偉績的君王是偉大的,但是,在逆境中奮力拼搏,最終反敗為勝,化困難為動力的君王是更加不易與偉大的

    大家可能聽過(法蘭西島伯爵)這樣的笑話,但事實是,這個笑話是真的,當時的法國,中央權力衰落,法王的有效直轄地極少,地方諸如弗蘭德斯,諾曼底,阿基坦,勃艮第和圖盧茲都不把君主放在眼裡(因為當時英王在法國擁有很多土地,但那些土地名義上還歸法國)

    在腓力的父親路易七世時期,法蘭西和阿基坦分據南北,路易透過和阿基坦公主埃麗諾結婚來吞併了阿基坦,但之後由於路易七世因懷疑埃麗諾出軌,埃麗諾放縱的生活態度和埃麗諾多年不生男孩所招來的惡毒傳言,十分憎恨她,於是和她離婚,後來埃麗諾後和英王亨利二世結婚,因此英國獲得大量土地,金雀花王朝實力空前強大,作為死對頭的法蘭西,夾在英格蘭和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瑟瑟發抖

    憂鬱的路易七世在腓力僅僅14歲時就讓他早早地加了冕

    腓力治國理政能力強,同時生活簡約,品行良好,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援,他開始剷除反對他的諸侯,擴大自己的直轄地,不斷提高王權,讓法王不再只是龜縮在(法蘭西島)上的小伯爵,對外也參與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在阿克粉碎撒拉遜人的進攻,並和英格蘭國王(獅心)理查一世攜手攻克阿克城

    但腓力也遭遇了很多挫折與困難,結束東征後的腓力開始支援理查的弟弟造反,並開始蠶食英國在大陸的領地,理查回國並粉碎叛亂後投入了對法國的戰爭,在理查的領導下,英軍一度佔據優勢,不過在一次小型攻城戰中,一名法國士兵用弩殺死了正在指揮攻城部隊的理查

    理查死後,弟弟(失地王)約翰即位,國內諸侯的暴亂導致約翰無法騰出手來對抗法國,即使約翰後來展開了幾次大規模反擊,也因層出不窮的內亂和補給問題而最終失敗,但是約翰並不是許多人口中的廢物,而是太過倒黴,約翰還是有一定的指揮能力,軍事素養和優秀的後勤組織和部署能力的

    之後腓力二世在大陸勢如破竹,幾乎收復了所有英國在大陸的領地,並擊敗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率領的入侵部隊,如此豐功偉績,無愧於後來人們稱其為(大帝)!

  • 4 # 黎塞留的野望

    腓力二世(生卒年:1165.8.21-1223.7.14;在位:1179.11.1-1223.7.14)

    綽號“奧古斯都”。1179年在蘭斯加冕。開始一直由他的舅父香檳伯爵亨利一世,蘭斯主教紀堯姆,布魯瓦和沙爾特伯爵蒂伯五世攝政。為了擺脫這種束縛,1180年,腓力二世與弗蘭德伯爵阿爾薩斯的腓力的侄女伊莎貝拉結婚,妻子帶來的嫁妝是阿圖瓦地區的領地,後來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直接到阿圖瓦與腓力二世談判,使得香檳的攝政們陷人孤立、尷尬的地位。由此腓力二世得以獨立行事。後來佛蘭德(在比利時,荷蘭一帶)伯爵與香檳黨叛亂,腓力二世於1185年與佛蘭德伯爵達成妥協,使他得以全力對付英華人。

    英國在法國的領地有諾曼底、曼恩安茹、阿基坦、布列塔尼等地,幾乎佔了法國領土的一半,對法國構成嚴重威脅。從1187年起,腓力二世採取打打停停的手段,每次都從英華人那裡得到一些土地。英國理查世繼位以後腓力二世和他一起參加了1189年第三次十字軍遠征。中途腓力二世退出,回到法國立即向英國領地發動進攻,使英王不得不趕快回國。1199年,理查一世去世,約翰繼位。約翰為尋求法國的支援,與腓力二世訂立“古勒條約",約翰用一些土地,換來法國對他王位的承認。腓力二世又慫恿約翰的侄子亞瑟反對他。

    因為約翰第二個妻子娶的是普瓦圖的呂濟昂家族的未婚妻,因此惹怒呂濟昂家族。於是這個家族奉腓力二世為宗主,與約翰對立。腓力二世趁此機會於1202年宣佈取消英國在法國的采邑,並進攻諾曼底。1204年,腓力二世佔領離英國最近的加萊港。魯昂的英軍抵抗40天后投降,接著腓力二世又佔領曼恩、安茹等地。

    1206年,約翰登陸法國,直取盧瓦爾,佔領了普瓦圖。次年腓力二世進攻普瓦圖。約翰與神聖羅馬帝國,佛蘭德伯爵,布洛涅伯爵等組織反法聯盟,於1214年從法國西部登陸,進攻安茹。同年7月27日在布汶一戰,徹底打敗約翰,從此沒有敵對勢力可以動搖腓力二世的統治。腓力二世在位期間,王室的領地擴大了三倍。

    1193年,腓力二世與丹麥國王克努特四世的妹妹結婚,但不久即告離婚,因此造成與教皇之間的衝突。但是腓力二世與法國教會的關係一直保持良好。同時腓力二世與各地貴族,領主的關係也很密切。他為了爭取各城鎮的擁護給商人以更多的權利和自由。腓力二世最重視巴黎的建設,修築了堅固的城牆,規劃街道,使巴黎從很早就有整齊劃一的市政面貌。

    腓力二世武功輝煌,文治斐然。1200年,他頒發特許狀,巴黎大學的師生享有免稅權,免受民事刑事裁判,只服從他們自己選出的官員和巴黎主教。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第一個沒有在生前為兒子加冕的國王,因為他的國家已經強大到無需其他國家來承認了。法國在他的統治之下,成了歐洲最富足、強大的國家。為法國十三世紀的繁榮鋪平了道路。腓力二世不愧是法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君王。

    腓力二世於1190年在塞納河畔修建了一座用於防禦的城堡,後來經過歷代國王的改建和擴建成為了今天的盧浮宮。

    亨利四世(生卒年:1553.12.13-1610-5.14;在位:1589.8.2-1610-5.14)

    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是個極具性格與魅力的人物。他猶如希臘神話中的宙斯一般,威嚴、勇敢、仁慈、有點狡詐,還同樣好色。他擁有眾多情婦,最後的死亡多少也與好色有關。亨利幼年由外祖父那瓦爾國王恩裡克二世撫養,這位老人將外孫作為一名戰士而非貴族公子培養。幼年的亨利與鄉間孩童一樣在山野中長大,他體格強健,不論是登山還是奔跑都不輸他人,14歲就率軍支援叔父初代孔代親王參加宗教戰爭,所以年輕的亨利.波旁給人的印象是強健、質樸、早熟的。

    亨利三世被刺後,亨利四世繼位。但是當時全國只有五個城市承認他的王位。“天主教神聖聯盟”仍然佔據著大部分的地盤,而且巴黎仍然掌握在“神聖聯盟"手中。亨利四世打了幾次勝仗,攻克了一些地方後,來到巴黎城下。他起初想用強攻的軍事手段拿下巴黎,但是他看到那樣即使奪得王位,也未必能夠收復人心。36年的戰爭說明任何一派都不可能單獨掌權,國王參與一派是不明智的做法,更何況天主教徒仍佔法國的大多數。於是1593年7月25日,亨利四世在聖但尼教堂再次宣佈改信天主教。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在人民的熱烈歡呼下,凱旋式地進人巴黎。

    亨利四世即位後,努力結束戰亂,恢復和平秩序。在幾次打敗吉斯家族和其西班牙盟軍後,1598年4月13日公佈“南特法令",宜布天主教為國教,恢復天主教的原有特權,承認新教的信仰自由;新教徒有權擔任國家公職,允許新教徒保留一支兩萬人的常備軍,和75個設防的城鎮等。極大地緩和了宗教矛盾。他起用蘇利擔任財政總監,鼓勵生產,發展經濟開源節流竭力醫治戰爭創傷。儘管政治鬥爭仍未結束Political stuggle和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不斷有人要謀害他,但是法國畢竟又復興、繁榮起來。因此亨利四世深孚眾望,被尊稱為“亨利大王”。

    與此同時當上國王后的亨利依然不改自己的個性,他恐怕是那個時代最為隨和的統治者了。他不喜歡展示國君的威儀,雖然喜歡別人奉承自己,但同時也樂於傾聽別人對自己的批評,財政大臣蘇利公爵嚴厲的批評曾經數次讓國王當眾下不了臺,但是蘇利卻從來沒有失去國王的重用與信任。亨利喜歡聽笑話也允許他人拿自己開玩笑,國王甚至曾微服私訪去觀看市井百姓諷刺自己的戲劇,結果國王自己的笑聲震驚四座。

    亨利四世最為令人稱道的就是他的仁慈之心。他生在一個被宗教偏執與敵對仇殺荼毒的時代,父親波旁旺多姆公爵安託萬(戰死)、母親那瓦爾女王讓娜(疑似毒死)、叔父初代孔代親王(戰死)、堂兄二代孔代親王(疑似被毒死)、最尊敬的長者海軍上將科利尼(被謀殺),還有無數親朋摯友都死於非命。(大屠殺中亨利四世的同齡好友死傷殆盡)這樣的環境與經歷卻沒有扭曲他偉大的人格與善良的品質,對於別人的過錯他總是易於寬恕,對於反抗自己的人他也幾乎從不報復。他能輕易的寬恕與自己有著血海深仇的吉斯家族,也能夠寬恕曾經反抗並阻擋自己達5年之久巴黎人民,這在當時都是難以想象的寬大胸襟。

    大臣們曾經抱怨國王對於反抗者過於仁慈,有失威儀。國王卻用詼諧的語氣答道,如果那些曾經反對我成為國王的人都要吊死的話,那就是砍盡全法國的木材,也做不出足夠的絞刑架。(畢竟亨利剛當國王時,佔全法華人口超過九成的天主教徒都反對。)這樣的仁慈即使在現代也是值得稱道的,更不用說在那個因為宗教偏見而相互殘殺的時代。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一顆仁慈之心,亨利四世才能團結各派,領導法國走出宗教戰爭的泥潭,把國家帶向了復興之路。

    如果亨利四世只是他那時代最勇敢、最寬厚、最正直、最誠懇的君主,那麼他的王國就已經滅亡了。法蘭西需要有一個能戰能和、能瞭解和醫治國家的創傷、管理大小事務、改革一切、建設一切的君主,而亨利四世身上就具備這一切。賢王查理五世的治理才能、人民王路易十二的善良、以及騎士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勇敢率直,他兼而有之。

  • 5 # 我沒忘記home

    當然是“太陽王”路易十四(拿破崙是皇帝,高一個段位),路易十四是歐洲絕對君主制的楷模,他的名號代表了一個王朝、一個時代、一種制度。我覺得應當如此評價路易十四:在曇花一現般的明智的政府間隙,總有愚蠢行徑大行其道。在法國波旁王朝時期,這種愚蠢行徑更綻放出絢麗的花朵。(借用自其他資料)

    附圖,路易十四畫像

    我們來了解一下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一生

    路易十四是法國波旁王朝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在1643年至1715年期間在位,是有確切記錄的世界歷史上在位最久的主權國家君主。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長子,登基之初由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攝政,1661年法國宰相紅衣主教馬薩林死後才開始親政。

    幼年苦難(投石黨運動(1648年-1653年)與法西戰爭(1635-1659年))

    路易十四登基初期正逢歐洲宗教戰爭最為激烈的時候(新教國家與天主教國家),三十年戰爭更是波及整個歐洲。三十年戰爭後法國又發生了針對首相馬薩林政策的大規模暴亂(投石黨運動),年幼的路易十四在暴亂中兩次逃出巴黎,這對小他造成深遠的影響。投石黨運動爆發之時,法國仍與西班牙作戰,因此法國在內憂外患中被嚴重削弱弱。

    就像歷史學者保羅·肯尼迪所形容的:“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以後的法、西11年戰爭中,兩個對手就像被打得昏頭昏腦的拳擊手一樣,在幾乎耗盡體力的情況下,互相緊緊地抓住對方,而不能將另一方打倒。雙方都遭受國內叛亂、普遍貧困化和厭戰情緒的折磨,也都處於財政崩潰的邊緣。”

    附圖,路易十四

    親政與絕對王權

    1661年馬薩林病逝,死前密矚路易十四親自掌權、不再任命宰相,路易十四正式親政。路易十四以無比的熱誠與精神治理國家,他創立了歐洲有史以來無與倫比的絕對君主制。借天才宣教士博旭哀主教宣傳君權神授與絕對君主制,他徹底馴服法國貴族與教會從而將權力集中於宮廷。而三級會議在1614後至1789年間從未召開,最高法院也屈服於國王的意志,各省的總督和軍隊的司令官變得絕對服從。

    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參加了五次重要戰爭:1667年至1668年的遺產戰爭,1672年至1678年的法荷戰爭,1683年至1684年的重盟戰爭,1688年至1697年的大同盟戰爭,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荷戰爭勝利後,路易十四於1680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尊號,獲得“路易大帝”的頭銜,成為歐洲霸主。路易十四生前擴大了法國的疆域,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和文化中心。在17和18世紀裡,法語是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

    附圖,法荷戰爭

    經濟發展與重商主義

    從1660年代開始,法國財政大臣柯爾貝爾進行的經濟改革獲得巨大的成效,他讓政府介入民間生產,督促產業技術的進步與制定細則,使得民間工商業配合國家軍事的擴張而蓬勃發展、利潤激增。重商主義的推行使得法國的東、西印度公司得以重設,法國的殖民與商貿大幅擴充套件並使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這提供了路易十四建立霸業的根基。

    柯爾貝爾死後,路易十四推翻了他所維持的宗教與外交政策,於1685年迫害法國的胡格諾教徒,這使法國的工商業蒙受重大損失,柯爾貝爾的心血喪失近半;1688年後,法國又與西歐各國兩度大戰(大同盟戰爭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飆升的軍費與海上劫掠使法國的工商業毀於一旦,柯爾貝爾努力華為烏有。

    路易十四統治晚期大肆揮霍,法國稅收的一半用於凡爾賽宮的開支,柯爾貝爾建立的官僚機構也變得貪汙橫行。同時沉重的稅務負擔使農民和中產階級(市民)與國王離心,這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原因之一。

    附圖,柯爾貝爾

    偉大國王的歷史性錯誤——楓丹白露敕令

    路易十四認為宗教自由使他無法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他對新教徒施加壓力,1685年的楓丹白露敕令為甚。路易十四天主教徒(戰爭部長盧福瓦侯爵與大主教博旭哀等人)的鼓動下,推翻了亨利四世於1598年對新教寬容的南特敕令。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敕令的頒佈和實施導致法蘭西王國遭受大量的人才外流,因為這些新教信徒大多是手工業者,他們的技術和知識隨著他們一起流亡國外,例如勃蘭登堡的“大選侯”腓特烈·威廉在同年10月底就頒佈了《波茨坦敕令》以吸引新教徒的遷入。

    成也戰爭,敗也戰爭

    大同盟戰爭(1688-1697)

    路易十四在遺產戰爭(1667年至1668年)以及法荷戰爭(1672年至1678年)中獲得輝煌勝利,“太陽王”的名號響徹Continental,但路易十四決定繼續對外征服,以完成在歐洲徹底稱霸的夢想。但廢除南特詔令、迫害胡格諾教徒的政策卻激起了歐洲新教國家的敵意,原來的盟友普魯士與瑞典等與舉戈相向。

    同時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在外交上合縱連橫,醞釀打擊路易十四的霸權。1686年7月9日,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在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的號召與牽線下,組成奧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國加入後改稱“大同盟”),意能阻止法國在德意志地區的擴張。大同盟的結使法國速戰取勝的計劃遇到阻礙,並且被迫在無作持久作戰準備的情況下打了一場長達九年的大型戰爭。

    附圖,路易十四的擴張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查理二世死後絕嗣,查理二世死前遺囑外甥安茹公爵(法王路易十四的次孫腓力即位)即位,這引起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滿,他們認為西班牙的王位應該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奧地利大公查理(神羅皇帝查理六世)繼承,因此他們積極尋找同盟以奪回西班牙的王位。神聖羅馬帝國與英國、荷蘭、勃蘭登堡、漢諾威以及多數德意志小邦國及大部分義大利城邦組成新的反法“大同盟”,1702年5月大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

    法國最終成了西班牙王位繼承的最大贏家,西班牙王位被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繼承,但《烏得勒支和約》規定奧、薩瓜分西班牙帝國的Continental飛地,同時法國與西班牙名義上不可合併。法國在這場戰爭中損兵折將:海軍幾乎全滅,海洋上已經被英國所壓倒;陸軍只剩全盛時的三分之一,不能再像30年前那樣傲視Continental。

    同時,寒冷的天災與鉅額軍戰費垮了法國經濟,饑民大量死亡更使得造成社會瀕臨崩潰,法華人口從1670年代的2100萬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萬。路易十四晚年喪失了其偉大形象與超高民氣,人民不再把國王比作太陽,“路易大帝”的稱號更從此消失法華人的言論與記憶中。

    附圖,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路易十四的一生

    如果不是繼承了法國王位和黎塞留建立的官僚機構,他或許只是一個平庸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勤勉於政務、建立了現代軍官制度、極力削弱法國貴族、營建奢華的凡爾賽宮、妄圖統一歐洲、對平民階級橫徵暴斂、迫害新教徒……這使法國成為當時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

    文學家歌德這樣稱讚路易十四:“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樣本,但是這樣做,卻使他自身耗竭,且毀掉了模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所謂“快樂教育”真的有毒嗎?讓孩子愛上學習有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