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然壺韻

    1、宋鈞有“紫口鐵足”現象,元鈞則沒有。

    宋鈞窯玫瑰紫釉尊區域性

    金元鈞窯天青釉單把洗區域性

    2、宋鈞的“棕房”孔洞破口四周有褐色雜質顆粒,元鈞則不存在。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底

    元—明均窯花盆底

    3、宋鈞未施釉的底部“刷芝麻醬色釉”,元鈞則沒有這種現象。其次是有無“蚯蚓走泥紋”。

    宋鈞窯瓷器上的“蚯蚓走泥紋”

    由於宋鈞“其配製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顏料與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經火乃現離合狀態,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紋’,”而元鈞“其配製色釉之法,則調和後,再加研乳,顏料釉汁務令熔合”,因此沒有“蚯蚓走泥紋”這種特徵。第三是釉層墜積現象不同。

    金-元鈞窯葡萄紫仰鍾式花盆

    金-元 鈞窯月白鼓釘洗

    由於元鈞與宋鈞所施用的釉質有所不同,因此造成釉層墜積現象不一致:

    元鈞釉層流動性強,因此呈現墜釉至器物底部的特徵;

  • 2 # 貓滿

          鈞瓷至宋代達到鼎盛階段,成為當時的五大名窯之一,與汝、官、哥、定窯並駕齊驅。

          從宋代開始,河南禹州逐漸成為鈞瓷燒造的中心,在發現的百餘處鈞瓷窯址中,無論是燒造規模或產品質量,鈞臺窯均為禹州諸窯之冠。

           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

           金元時期,鈞瓷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爭相仿製,風靡一時,鈞窯播火全國。

           元代,北方鈞瓷逐漸趨於衰落,而江南地區仿鈞瓷又悄然興起,蔚然成風。

           明代鈞窯 丁香紫瓷尊 

          鈞瓷以釉厚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懸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渾活,釉層乳光瑩潤,層次繁多,透活欲滴,立體感極強。鈞瓷以窯變為神。

           燒製中同施一種釉,一經燒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入窯 一色,出窯萬彩。千變萬化的窯變效果,形成了色彩變幻無究的神奇,紅裡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五彩滲化,相映生輝。

            金-元 鈞窯天藍玫瑰紫盤

           由於燒造瓷器的年代有異,制瓷工藝有所不同,使用的制瓷原料也不一樣,因此其質地和外觀表徵也會有很大區別。

           宋代鈞窯玫瑰紫釉尊式花盆

           金—元鈞窯玫瑰紫釉尊式花盆

           元鈞與宋鈞的明顯區別有如下幾點:

           第一,宋鈞有“紫口鐵足”現象,元鈞則沒有。

          宋鈞窯玫瑰紫釉尊區域性

           金元鈞窯天青釉單把洗區域性

          第二,宋鈞的“棕房”孔洞破口四周有褐色雜質顆粒,元鈞則不存在。

           宋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底

            元—明均窯花盆底

          第三,宋鈞未施釉的底部“刷芝麻醬色釉”,元鈞則沒有這種現象。

           第四,宋鈞有“蚯蚓走泥紋”的,也有無“蚯蚓走泥紋”的,而元鈞則沒有。

           宋鈞窯瓷器上的“蚯蚓走泥紋” 

          由於宋鈞“其配製色釉,法用調和,不加研乳,顏料與釉汁未能十分熔合,經火乃現離合狀態,致有大如‘蚯蚓走泥紋’。”

          而元鈞“其配製色釉之法,則調和後,再加研乳,顏料釉汁務令熔合”,因此沒有“蚯蚓走泥紋”這種特徵。

           金-元鈞窯葡萄紫仰鍾式花盆

          第五,釉層墜積現象不同。由於元鈞與宋鈞所施用的釉質有所不同,因此造成釉層墜積現象不一致。

          元鈞釉層流動性強,因此呈現墜釉至器物底部的特徵;

          宋鈞釉層流動性相對較弱,因此造成宋鈞在器物口下或腹部的墜釉現象。

           金-元 鈞窯月白鼓釘洗

          金-元鈞窯天青紫斑釉盤底

          金元鈞窯天藍釉紫斑盂底

           宋代均窯區域性

          宋代鈞瓷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器物造型都非常規整。

          民窯釉色多以天青為主,也有月白、天藍、蔥青;官窯則以運用金屬銅“窯變”呈色之美妙著稱。

           民窯較之官窯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當,所見瓷器流釉、粘足的極少。

    宋鈞窯月白釉海棠式盆託

            金-元 鈞窯月白鼓釘洗

          宋代鈞瓷大多施滿釉,且器底多塗褐色(俗稱芝麻醬色)護胎釉。鼓釘洗、花盆和盆奩,以及盤類以支釘支燒,其它則以墊餅燒造。

            宋鈞窯月白釉海棠式盆託

            宋鈞窯鼓釘三足洗-北京故宮

           宋鈞胎質細膩緻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聲鏗鏘圓韻悅耳。從胎質斷面可以看出,純淨無雜質,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現釉層剝落等現象。

            元 鈞窯天藍紫斑如意枕

            元代鈞窯缽

          金代鈞瓷是戰亂之後的恢復之作,是為滿足民間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窯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從這一點來講,它並不十分嚴格要求鈞瓷胎釉的選料精細,製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確:實用為上。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燒製出的金代鈞瓷除少數精品外,普遍出現胎料粗松、胎質泛黃等現象。

            金-元鈞窯天青紫斑釉盤

            金 -元 鈞窯天藍玫瑰紫葵花式花盆

            元·鶴壁窯鈞瓷窯變水盂

           金代鈞瓷較少支燒,大多以墊餅墊燒,輪制產品不規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統旋直足,所掏窩子一刀而過,窩子不正,深淺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現在胎體上下不加任何修飾。

  • 3 # 國際藝術品收藏家

    金、元時期的鈞瓷製作,從某中意義上講,還是對宋代鈞窯工藝的繼承和延續,金、元時期的鈞瓷工藝特徵不可避免地有時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與宋鈞有差異的工藝特徵。

    宋代鈞瓷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器物造型都非常規整。民窯釉色多以天青為主,也有月白、天藍、蔥青;官窯則以運用金屬銅“窯變”呈色之美妙著稱。民窯較之官窯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當,所見瓷器流釉、粘足的極少。宋代鈞瓷大多施滿釉,且器底多塗褐色(俗稱芝麻醬色)護胎釉。鼓釘洗、花盆和盆奩,以及盤類以支釘支燒,其它則以墊餅燒造。宋鈞胎質細膩緻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聲鏗鏘圓韻悅耳。從胎質斷面可以看出,純淨無雜質,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現釉層剝落等現象。

    金代鈞瓷的製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風格,並燒製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鈞瓷作品,如一些瓶、爐,不僅造型講究,而且窯變美麗。河南開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鈞瓷窯變罐,可稱得上是金代鈞瓷中的傑作,被定為一極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雙系。通體飾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護胎薄體。

    罐內外釉面上共裝飾有17塊窯變斑彩,窯變斑色澤絢麗,大體有三種色調;中心為蔥綠色,外層為硃紅色,最外層為葡萄紫或玫瑰紅色。基礎釉的天青色和窯變斑的紅、綠、紫色交相輝映,五彩斑斕,炫人眼目,堪與宋鈞相媲美。金代鈞瓷中的碗、盤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漸變大。

    總體來說,金代鈞瓷是戰亂之後的恢復之作,是為滿足民間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窯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從這一點來講,它並不十分嚴格要求鈞瓷胎釉的選料精細,製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確:實用為上。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燒製出的金代鈞瓷,除少數精品外,普遍出現胎料粗松、胎質泛黃等現象。金代鈞瓷較少支燒,大多以墊餅墊燒,輪制產品不規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統旋直足,所掏窩子一刀而過,窩子不正,深淺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現在胎體上下不加任何修飾。

    釉色以天青、天藍為主,窯變色彩不及宋鈞自然,其釉彩流動性小,與宋鈞窯變神奇美妙、變幻莫測的藝術效果形成鮮明對比,成為金代鈞瓷色釉變斑一大特點,這也真實地反映出戰亂之後的金代鈞瓷的藝術水平。

  • 4 # 李926577

    金、元時期的鈞瓷製作,從某中意義上講,還是對宋代鈞窯工藝的繼承和延續,金、元時期的鈞瓷工藝特徵不可避免地有時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與宋鈞有差異的工藝特徵。

    澱青釉紅斑盤 宋鈞瓷

    宋代鈞瓷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器物造型都非常規整。民窯釉色多以天青為主,也有月白、天藍、蔥青;官窯則以運用金屬銅“窯變”呈色之美妙著稱。民窯較之官窯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當,所見瓷器流釉、粘足的極少。宋代鈞瓷大多施滿釉,且器底多塗褐色(俗稱芝麻醬色)護胎釉。鼓釘洗、花盆和盆奩,以及盤類以支釘支燒,其它則以墊餅燒造。宋鈞胎質細膩緻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聲鏗鏘圓韻悅耳。從胎質斷面可以看出,純淨無雜質,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現釉層剝落等現象。

    窯變紫斑雙耳罐 金鈞瓷

    金代鈞瓷的製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風格,並燒製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鈞瓷作品,如一些瓶、爐,不僅造型講究,而且窯變美麗。河南開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鈞瓷窯變罐,可稱得上是金代鈞瓷中的傑作,被定為一極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雙系。通體飾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護胎薄體。罐內外釉面上共裝飾有17塊窯變斑彩,窯變斑色澤絢麗,大體有三種色調:中心為蔥綠色,外層為硃紅色,最外層為葡萄紫或玫瑰紅色。基礎釉的天青色和窯變斑的紅、綠、紫色交相輝映,五彩斑斕,炫人眼目,堪與宋鈞相媲美。金代鈞瓷中的碗、盤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但又適應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習俗,器形逐漸變大,顯得更為實用。

    總體來說,金代鈞瓷是戰亂之後的恢復之作,是為滿足民間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窯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從這一點來講,它並不十分嚴格要求鈞瓷胎釉的選料精細,製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確:實用為上。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燒製出的金代鈞瓷,除少數精品外,普遍出現胎料粗松、胎質泛黃等現象。金代鈞瓷較少支燒,大多以墊餅墊燒,輪制產品不規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統旋為直足,所掏窩子一刀而過,窩子不正,深淺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現在胎體上不加任何修飾。釉色以天青、天藍為主,窯變色彩不及宋鈞自然,其釉彩流動性小,與宋鈞窯變神奇美妙、變幻莫測的藝術效果形成鮮明對比,成為金代鈞瓷色釉變斑的一大特點,這也真實地反映出經歷戰亂之後的金代鈞瓷的藝術水平。

    天藍釉窯變紫斑碗 元鈞瓷

    元代是鈞窯瓷器蓬勃發展的時期,燒製鈞瓷的窯場遍及各地。鈞窯瓷器在這一歷史時期已經成為民間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這種大量的需求雖然刺激了鈞瓷的生產,但也同時帶來了負面影響,只片面追求鈞瓷生產的數量,而忽視了鉤瓷產品的質量,所以整個元代鈞瓷的生產給人總的印象是:量大質粗。

    與宋、金時期的鈞瓷相比,元代鈞瓷品種單一,器物多大件,給人以笨重之感。其特點具體表現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勻,厚的則肥過度,釉流下垂處聚釉達到了“垂若蠟淚”的程度;薄釉露胎處則又可看到胎上的輪指和刀痕。釉質較粗、燒成後多有氣泡和棕眼,釉面光澤度較差。釉色以天藍、月白居多。器體上的紫紅窯變斑似人為之作,形成彤雲密佈之景象,或聚成物形,顯得呆板,不及宋鈞窯變美妙自如。元鈞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甚至有些器物的底芯因為採用疊燒法也露胎無釉。

    元鈞器形不僅較之宋、金時大了許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裝飾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元鈞在器物表面所採用的堆雕、鏤孔等裝飾技法在宋、金鈞窯瓷器中是不見的。透過實物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元鈞與宋鈞的主要區別在於:

    1.宋鈞大多為滿釉支燒,底足刷有醬色護胎釉;元鈞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宋鈞釉厚而勻;元鈞釉厚而垂。

    3.宋鈞胎釉細膩;元鈞胎釉粗糙。

    4.宋鈞器體上的紫紅窯變斑瀰漫全體;元鈞則聚成塊斑。宋鈞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渾然一體;元鈞釉濃處起斑彩或條紋,淺處仍見水浪。

    縱觀整個元代鈞瓷的生產,窯場的分佈範圍,產品的數量都較之宋金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在造型和裝飾藝術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進,為鈞瓷藝術增添了新的內容,充分體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及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但是,這樣的鈞瓷精品已屬鳳毛麟角之作,它的主要服務物件還是在廣大的民間,所以這一階段已是鈞瓷生產的“粗製濫造時期”,發展至元末,已逐漸喪失了藝術生命力的鈞窯瓷器,本身的製作已是名存實亡了。

  • 5 # 何必藏天下

    首先確定一點,宋代有沒有鈞?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窯址發掘過程中發現了宋代的錢幣。其次,鈞窯的工藝跨度。以前一般大體區分是宋金為一個區間,元為一個區間。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劃分也越來越細緻,分為宋,金,元,三個區間。關於宋,金,元的特徵區別問題,我們逐一來講解。先說宋,宋早期的鈞窯幾乎沒有窯變的,追隨汝窯,以天青為上,以支燒為良,以故宮館藏的出戟樽為代表。其後,以花盆,盆奩,鼓釘洗為多。官鈞燒製,一挑土二洗土,洗土完成之後沉澱,其後成腐土,腐土後成坯土,後經拉坯稱為胎,做胎素燒溫度不能高,不裂不變形為好,其後上釉再燒,所以官鈞胎質密而重。窯變佈滿全身,以海棠紅,葡萄紫為最。

    金鈞,開始進入平常百姓人家,器型多見盤盞等民用器,開始有明顯的人為控制窯變的痕跡,以觀復博物館金代三潭映月盤為代表。金早期延續了宋鈞施護胎釉的工藝。至金晚期元早期,開始不施護胎釉。

    元鈞,工藝相對最為粗糙。器型以大碗為多,燒造溫度明顯高於宋金。釉面玻璃質感更強。工藝有明顯的區別,不施護胎釉。

    總之,宋代,窯變暈染自然,金鈞略顯生硬,元鈞最硬。

    其次,元鈞燒造窯口較多,胎土各有不同。不像宋金時期,多為一種胎土。

    附幾張圖片,供各位藏友學習,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 6 # 以瓷惠友

    宋代鈞瓷與金元鈞瓷的特徵如何區別?

    1、“宋代鈞瓷”分為“北宋鈞瓷”和“南宋鈞瓷”兩個部分,而“南宋鈞瓷”與“金代鈞瓷”基本處於統一歷史時期,恰好南北對峙而已。

    “北宋鈞瓷”是所有鈞瓷的楷模和典範。“北宋鈞瓷”無論是“泥的藝術”也就是“成型工藝”方面的造詣、境界和成就,還是“火的藝術”方面的自由奔放、瑰麗璀璨、豐富多樣,亦或是“泥與火的綜合藝術”方面的互相映襯、相得益彰、互動烘托,都是“南宋鈞瓷”、“金代鈞瓷”和“元代鈞瓷”所不能比擬的。

    “北宋鈞瓷”的器型種類最豐富,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非實用的純藝術觀賞瓷佔據了相當大的產品比例,仿春秋青銅禮器者眾多,其造型最符合“黃金比例”和“中庸之道”,最契合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審美需求,中正典雅,平和大方,秀美飄逸,雍容雋秀。

    “北宋鈞瓷”的釉色最靚麗、最飽滿、最豐富、最多樣,不僅燒出了通體一色高貴典雅的玫瑰紅、玫瑰紫、海棠紅等名貴釉色,而且象恬淡的天青色、悠遠的天藍色、寧靜的月白色、淡雅的牙白色等也都有呈現,至於“一體二色”、“一體多色”以及名貴的“蚯蚓走泥紋”等等多姿多彩、奇妙無窮、奇趣無窮。

    2、“金代鈞瓷”與“南宋鈞瓷”以長江為界南北對峙,“金代鈞瓷”基本是“北宋鈞瓷”的老班底,但由於受到契丹外族統治者的歧視與壓迫,總體工藝水準和藝術成就大幅下降,產品的種類、樣式急劇減少,色彩趨向簡單和單一,很多藍釉之“紅斑”皆是人為點染、點綴而成,業已失去了“渾然天成”的奇妙與趣味,呆板凝滯,乏善可陳。

    “南宋鈞瓷”雖有燒造,但總體工藝水準和藝術成就尚不及“金代鈞瓷”,也許是窯工南遷水土不服,也許是最好的師傅沒有南遷,總之“南宋鈞瓷”有名無實,成型工藝尚不及“金代鈞瓷”多樣與精細,只好在多次復燒、薄胎厚釉上找回一點所謂的“臉面”,已經墮落為一種“畸形病態厚釉之美”,形體變態,手感沉重,形態滑稽。

    3、“元代鈞瓷”已經完全沒落,被新興的“元青花”、“元釉裡紅”、“元青花釉裡紅”以及“元五彩”等衝擊得不成體系和樣子,器物多以碗盤等圓形實用器為主,做工粗糙,釉色單一,彩斑多人為點染,器外壁多施半截釉,胎質粗松,修足隨意,工藝水準和藝術水平與“北宋鈞瓷”有天壤雲泥之別,即使是跟“金代鈞瓷”和“南宋鈞瓷”相比也相差太多,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總體而言,“北宋鈞瓷”工藝水準和藝術成就最高,精美度、精細度、精準度最佳;“金代鈞瓷”次之;“南宋鈞瓷”再次之;而“元代鈞瓷”最差,雖為鈞瓷,已至頹廢。四者同為“鈞瓷”,但差距巨大,等級明顯,極易區分。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經驗,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上幾件鈞瓷圖片,以證上言,以餉瓷友。

    以上是北宋“神品級”玫瑰紫隆起和平坦型蚯蚓走泥紋筆掭。釉色之鮮豔瑰麗、瑩潤飽滿、豐富多變,蚯蚓走泥紋之神奇絕妙令人歎為觀止、驚為神物、愛不釋手。

    以上是北宋“絕品級”48瓣荷葉口玫瑰紫彩斑蚯蚓走泥紋特大斗笠碗。器型碩大,工藝精湛,色澤亮麗,紋飾精絕,渾然天成,耐人尋味。

    以上為北宋“聖品級”紅綠彩蚯蚓走泥紋仿青銅禮器爵。同一器物,紅如雞血,綠賽松柏,對比鮮明,相映成趣。

    以上為“神品級”瓜皮綠暗隱蚯蚓走泥紋雞心小罐。內外通體一色,瓜香盈溢,溶洞隱隱,幽深靜謐,遐思無盡。

    以上為“南宋鈞瓷”天藍釉蚯蚓走泥紋葫蘆瓶。釉層厚度很大,手感極其沉重。

    以上為“南宋鈞瓷”灰白釉雞心小罐。

    由於本人並沒有收藏“金代鈞瓷”和“元代鈞瓷”,就不從網上去搬運圖片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看看,等級差別極其明顯,不多贅述。

  • 7 # 使用者名稱精美的瓷器之家

    宋鈞釉色肥厚,釉的內部材料不同,白色霧壯象雪花在飄落,或別的比喻。釉面有針孔洞。立件好象疊坭條成型?這件器物底部二字的寫法,和別的看過不一樣。大家鑑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桂圓是補什麼的?陰補還是陽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