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點歷史

    當然是號稱“俠王”的老十三了,在劇中十三阿哥愛憎分明,同時也有菩薩心腸,頗有俠義之風,在此我們拋開歷史,只談劇情。

    老十三出身軍旅,性格火爆,這樣一個人絕對不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當然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一開始和四爺同保太子,隨後又全力支援四爺,在雍正繼位後有多次化解危局,尤其是在各位旗主進京公然刁難雍正的時候,又是老十三關鍵時刻穩住了大局。

    老十三有那幾點最讓人佩服,我舉幾個例子

    1、追繳國庫欠款時,魏東亭找到老十三求助,老十三將自己府上的珠寶財物拿來給魏東亭還賬,這點一般人恐怕做不到。

    2、老十三救了張五哥一家,張五哥的妹妹願意以身相報,在這種情況下老十三還能佛袖而去,足以說明他骨子裡那種正直,不願乘人之危。

    3、太子被廢和十三爺一同被關,在如此寒冷的情況下,十三爺將自己的火盆讓給了太子,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 2 # 紅雨說歷史

    最佩服鄔思道,鄔先生。

    鄔思道先生睿智,看的清局勢。鄔先生作為雍正潛邸一員。雍正在九子奪嫡中彎道超車,一舉成功,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鄔思道神機計謀。比如追討國庫欠款,太子被廢后,大家都推八爺,四爺在鄔思道幫助下寫信退了胤礽,康熙看了連說三個好。後來力推十四爺做大將軍都深得康熙心意。這為四爺最後取得皇位加了太多分。懂得功成身退,不過多奢求

    他陪雍正一路走來,當初的雍親王胤禛即將是一個擁有帝王之術的皇帝的時候。他不得不重新審視眼前的主子,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啊。九子奪嫡的每一個細節幾乎都刻在鄔思道的腦海裡,每天如電影一般重複,登基前雍親王府高福的死,大概就是在告訴著鄔思道,你可能就是下一位。雖然高福是被雍正知曉已經被八爺收買,後來還有高無庸的死,雖然這時候鄔思道已經離開了。他看透了皇帝沒有私事的道理。

    為人仁義,點醒十三爺

    鄔思道臨走前和十三阿哥說的一番話“……你至今沒有看透世情,常言道與平常人往來,共吃苦易,共患難難,與君王往來,共患難易,共吃苦難。”十三阿哥雖然當場說“我相信四哥,不會鳥盡弓藏的”。最後十三阿哥還是記住了鄔先生的話,收斂了鋒芒,沒有接受鐵帽子親王,死後才被封了鐵帽子親王。大家還記得後來雍正那句“老十三,我多想讓你再叫朕一聲四個啊”。這句話飽含了多少互相的無奈。其實,有時候身不由己,這就是帝王家啊。

    功臣身退,退的很藝術

    鄔思道很聰明,他向雍正說我是個瘸子,當官影響形象,我走是,不是說要幹嘛,而是宣揚您的光輝形象。我去哪裡呢。我是去李衛那裡,不去別的地方。這三點使雍正很放心,尤其李衛是雍正自小在潛邸培養出來,很信任,去了李衛那裡就相當於在眼皮子底下。後來鄔思道又去了田文鏡身邊,田文鏡也是雍正的心腹。所以鄔思道會選人啊。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弗為不爭,天下莫與之爭。”《雍正王朝》印象最深的話來自鄔思道先生。

  • 3 #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看了諸君回答,大部分都是最佩服鄔思道,我也深以為然,鄔先生神機妙算,智計百出為雍正登基立下不世功勳。而且還能全身而退,繼續悠哉遊哉,的確算是一代奇人,令人神往不已。

    但是,鄙人最佩服的人不是鄔先生,也不是雍正皇帝,而是雍正的兒子弘晝,我這也算是非主流了吧!

    愛新覺羅-弘晝,雍正的第五個兒子,雖然雍正是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但是他生兒子的本領卻沒法跟老爹康熙,甚至兒子乾隆相比。活到成年的兒子只有四個,老三弘時,老四弘曆,老五弘晝,老六弘瞻。雖然繼承人較少,但依然沒有躲過兒子奪嫡的老路。

    對皇位的爭奪在老三弘時與老四弘曆之間展開,其血腥程度一點也不比其父親叔叔們差,最後在弘時被賜自盡以後結束。

    弘晝目睹叔伯兄弟們為奪嫡,鬥爭的死去活來,下場悲慘,早已失去了對皇位的覬覦。但是你不爭奪,並不能獨善其身,要麼加入其中一個,要麼就是被認為你在暗待時機,成為公敵。弘晝想出一個非常完美的解決方法,那就是裝瘋扮傻,成為一個糊塗荒唐的,對誰都沒有威脅的廢人。

    弘晝喜歡給自己辦喪事,他曾經說過,“人都會死,沒有什麼好避諱的”。並且親自指揮自己的葬禮,從搭靈棚,到買器具,陪葬品不計繁瑣親力親為。最喜歡一邊吃自己的祭品,一邊看著家屬祭奠哭泣大笑不止。

    每逢有事難以抉擇,或者為了避禍,他就舉行自葬儀式,也算是一種韜光養晦的手法吧。

    而且,他故意在滿朝文武面前毆打朝廷重臣納親,乾隆在一旁看著,既不出言阻止,也不發聲怪罪,自此,朝廷大臣再也沒人敢惹這個荒唐王爺。

    那他是不是原本就是這麼傻,是他在本色演出呢?自然也不是,乾隆一生做詩四萬首,卻沒有弘晝一首詩寫的好。“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這算弘晝的洗白自身的救命詩了。

    所以,對於這個瘋瘋癲癲,半真半假的弟弟,乾隆一直都非常寵愛和放縱。對於這個生在帝王家,而能激流勇退,保全自己,肆意過自己想要的人生,才是最大的贏家,也是我最佩服的人。

  • 4 # 翻滾吧腦洞君

    文史肆為張廷玉代言。很多人認為《雍正王朝》裡最老謀深算的人非鄔思道莫屬,其實還有一個人和鄔思道並駕齊驅,此人便是張廷玉。

    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從兩件事看出。

    第一件就是康熙立新太子一事。不可否認在康熙所有兒子中,二阿哥獨得朕寵,他之所以被廢,其實是康熙給他的一點教訓,教訓過後位子還是他的。重新立太子前,康熙表面上貌似支援八阿哥,是為了引蛇出洞,他要瞧瞧八爺黨的觸角到底有多長,這一點只有張廷玉和鄔思道看出來了,所以鄔思道建議四阿哥選廢太子,而滿朝官員也只有張廷玉選了廢太子,這就是兩個人的默契。第二件是康熙臨終時罷免了幾乎所有阿哥,所有近侍大臣的官職,大家都猜不出康熙用意,均以為是為了給老十四順利登基掃除障礙,此時也只有鄔思道和張廷玉猜到了他良苦用心(罷了你們的官,讓你們無主可投,也就站不錯隊,其實是救了你們,同時再讓新的皇帝啟用你們,你們也好為新帝效力)。

    可以說鄔思道和張廷玉是《雍正王朝》兩個bug級別的存在,他們兩個再加上康熙算是《雍正王朝》的智商擔當。

  • 5 # zero5198

    我在《雍正王朝》裡最佩服的人,當屬鄔思道先生了。

    鄔思道雖未象諸葛孔明那樣羽扇綸巾,但卻有足不出戶便洞明天下事態、人心善惡之智,僅憑風聲耳報就能洞穿錯綜複雜的朝野局勢,建言獻策,一語中的,在皇四子走向雍正皇帝的坎坷道路上竭忠盡智,居功至偉。大功告成後又不貪戀富貴榮華,急流勇退,半隱江湖,既有散仙逍遙自在之樂,又無達官遭疑召禍之憂,常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神龍現首,點到即退。讓我想起了那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也是急流勇退,退隱江湖不問世事。

    鄔思道是個真正的謀士,他深諳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不謀一世者,不足謀一時!這樣的人誰又能不佩服呢?

  • 6 # 永不放棄的飛

    智慧超群的鄔思道,因為他把每個人物的性格琢磨的很透徹,而且總是能夠在事情發展的時候,以恰到好處的方法處理事情。最後還能夠功成身退。真是上的廟堂,遊戲人間

  • 7 # 夢中小雅502

    說到《雍正王朝》最佩服的人,我佩服的既不是鄔思道,也不是有著俠義之稱十三爺,更不是最後的勝利者雍正,而且他的兒子弘晝。

    愛新覺羅弘晝,雍正帝的兒子,生母耿氏,是雍正為皇子時的格格,也就是妾,後雍正登基,封裕嬪,裕妃。

    皇位爭奪的殘酷,雖然不及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但看看弘時,因行為不謹慎,雍正五年被削除宗籍,同年八月卒,年僅24歲。就能看出,這也是刀尖上行走,而弘晝,充分發揮了八字方針“大智若愚,韜光養晦”。

    最終,弘曆登基,封其為和親王,追封其生母為純愨皇貴妃。

  • 8 # 待我施為地煞變

    《雍正王朝》裡臥虎藏龍,各個都非易於之輩,不像《康熙王朝》、《甄嬛傳》、《琅琊榜》一樣除了主角有人腦,其餘的都是人頭豬腦。

    我就不說康熙、鄔思道、張廷玉、佟國維、王剡、弘曆這些亮瞎人眼的人物了,我只說一個小人物就很讓人佩服。這個人不僅龍套,甚至連場都沒出,名字都沒留下。

    第三十七集,李紱進獻給三爺一塊上好的雞血石,三爺問他怎麼弄的。他說從湖北一個縉紳手裡弄的。一開始他拿五百兩銀子去買,這個縉紳就是不賣。後來打聽到他喜歡宋版的古籍,就用兩匣宋書去換,他還是不換。誰知道今年清明的時候,他託人找李紱為他去世的父親寫篇墓誌銘,並願意出兩千兩銀子作潤筆費。

    人家先給你錢——李紱作為一名著名的清官,五百兩夠誠意了——又給你搜集宋書,你不都不給面子跟人換,現在還有臉託人辦事。並且你給個清官這麼多銀子幫你寫文章,純粹看不起人啊。你腦子有病是吧?

    非也,非也,這正是這個縉紳的高明之處。咱們透過這個縉紳的手法,見識下《雍正王朝》於無聲處聽驚雷。

    李紱當時任湖北總督,一個高官,還是你頭上的父母官,看上了你心愛的東西,你怎麼辦?

    要麼是寧可得罪他,也死命拒絕;要麼是五百兩銀子不要了,白送他結個交情。因為你要收了那銀子,就算你們交易兩清了,他不欠你什麼了。所以,這縉紳不要銀子。

    又拿出古書換,已經表達出進一步誠意了,並且要錢顯得你俗,要書顯得你風雅。你現在換了,又結好總督,又落個名聲,一般人難以拒絕了。這個縉紳還是拒絕,顯示出他有非凡的魄力。

    他為什麼還找李紱為他父親寫墓誌銘呢?這李紱以不是道士,二不是和尚,不是他寫篇文章一燒,你父親就能從十八層地獄,撲稜撲稜飛到天堂上去。因為這樣:

    一,銀子捨不得換,酷愛的古籍捨不得換,為了給父親寫篇墓誌銘就捨得換,傳出去人肯定覺得,這人得多孝順啊。李紱又是清流的領袖,他孝子的美名傳的更遠。封建社會以孝治天下,有了孝子的美譽,對整個家族有不可估量的好處。

    二,銀子、古籍都換不來雞血石,李紱的一篇文章就能換到,他這文章得多值錢。看來李紱下筆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堪比韓愈、歐陽修,羞死蘇軾、司馬遷。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這個縉紳於無聲處,把李紱的馬屁拍的這麼舒服,以後有什麼事肯定會罩著他。並且這對於李紱來說,也是驕傲的事,他也願意傳播,讓更多人知道這縉紳的美名。

    三,銀子很快就花光,但墓誌銘不會。刻在碑上讓人知道,這是湖北總督,朝廷重臣為我家寫的,知道我家朝裡有人了吧,誰敢亂欺負我們。到了後世,人也知道大文豪曾為他家寫過墓誌銘,是書香門第。

    這人捨得一塊國寶,讓家族利益最大化,實在讓人佩服。

    同時,三爺一開始以為雞血石李紱是強取豪奪的,立馬讓他還回去,跟《紅樓夢》裡為了幾把扇子,把人逼的家破人亡的賈赦形成鮮明對比,也很讓人敬佩。

  • 9 # 楊角風發作

    這還用說嗎?《雍正王朝》,《雍正王朝》,既然是雍正王朝,自然是雍正帝才是主角,他的謀略豈是一般人能看懂的?

    我就來講講雍正帝即位之後,這一些謀略的運用吧:

    大家都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後,天下稍微安定,他就開始全力推行新政,他的新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推行攤丁入畝制度,取消過去的人頭稅制度;二是實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制度,取消過去不用納糧的制度;三是推行火耗歸公的制度,取消過去由各地方攤派的制度。

    當然,在推行新政的後期,還有迫使旗人自力更生的制度,那麼為什麼最後這項新政推行卻流產了呢?

    這就是雍正帝的大謀略!

    一、

    雍正帝所謂的讓旗人自給自足的政策,本就是一個障眼法。他壓根就沒想過讓旗人們有所改變,也不指望他們能自種,他的最終目的是旗務整頓!

    為什麼這麼說?

    前面三項新政我們之前解釋過,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有推行的必要性,至少可以增加國庫收入。但是分給旗人土地,讓他們自給自足這件事,卻怎麼看,怎麼都不靠譜:

    表面上看,那些無所事事的旗人,比如伯倫不歸酒樓裡的那群人,整天喝茶遛鳥,嗑瓜子鬥蛐蛐,沒有正事,還散佈謠言。關鍵是這些人不做事,朝廷還得養著他們,一把把地從國庫拿銀子給他們。

    雍正帝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就是分給他們土地,也就等於給他們活幹,讓他們自力更生,朝廷也就不再花錢供養他們了,這本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卻漏洞百出,這個問題,老十三胤祥其實也跟雍正帝講過的,那就是旗人分到土地後,反而又租了出去,根本就不會種,為什麼會這樣?

    很簡單,請問雍正帝分給這些旗人土地,收不收錢?

    當然不能收啊,收他們錢,不等於要他們命,他們更不會種啊。那好,既然不收錢,白送他們土地,那麼按照雍正帝推行的攤丁入畝制度來看,他們需不需要交稅呢?

    二、

    這就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他們需要交稅,那麼交多少合適?

    交多了,他們肯定不幹,分了土地也白分,根本不會收。可是交少了,其他老百姓也不幹,推行攤丁入畝制度是全國推行的,不可能到了旗人身上就變了。也就是說,不管這個稅收交多了,還是交少了,甚至不多不少,旗人和漢人都不會滿意的。

    而如果不交稅,那就等於雍正帝自己打自己的臉,還推行個毛的新政,乾脆講給旗人白分土地好了。

    而旗人根本不會種地,也不用指望他們會種地,他們只會把地再包出去。就等於平白無故多出來好多的地主階級,收成差了,他們會鬧事,收成好了,他們會兼併百姓土地。雍正帝熟讀歷史,不會不明白明朝各地的王公貴族是怎麼兼併土地的,明朝又是怎麼滅亡的。

    總而言之,這項政策,只要推行,只會以失敗而告終,這本就是一個頭腦發熱制定的制度,根本不具備可行性!

    那麼雍正帝明知道這項政策不可行,為什麼還要推行呢?要想講明白這件事,我們還得從雍正帝剛剛即位時說起:

    雍正帝剛剛即位就面臨著三座大山的壓力,一是自己陣營可用重用的人才太少,捉襟見肘;二是八爺黨陣營勢力較大,處處受制;三是中間派勢力左右搖擺,無法識別,也就無法為己所用。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就是從幾件事上可以看出來!

    三、

    因為無人可用,所以,雍正帝才會同意隆科多舉薦的諾敏,老八胤禩舉薦的張廷璐。甚至這兩個舉薦,對於雍正帝來講,還是沒得商量的,只能同意。

    這在雍正帝看來,心裡是不舒服的,至少他要做到一點,那就是任免權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執行了三項政策:

    一是追繳戶部欠款,並以追繳不力為罪名,狠狠處罰了一批人,用如此高大上的理由清除政見不合者,可謂高明。不要覺得雍正帝賜諾敏“天下第一巡撫”牌匾是一時腦熱,這個追繳欠款的差事他也幹過,箇中滋味,難易程度他最清楚。別忘了,賜匾的時候,還專門給李衛去了一個上諭,給誰看的,就是給鄔思道看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去揭穿諾敏,鄔思道不傻:

    “這明詔朝廷發給各省總督和巡撫的,你才是一個布政使,為什麼也發給了你一份?”

    諾敏被殺之後,雍正帝一下子就把官員任免權牢牢抓回手裡,也死死地抓住了隆科多的小辮子。

    二是開科取士,並在開科之前就派出了神秘道士去伯倫不歸樓迎接科舉三甲,不要把這個道士想得那麼神。這都是雍正帝提前設計好的了,後來那科舉前三名都成了雍正帝的骨幹。

    至於張廷璐被殺,其實有點釣魚執法了,雍正帝會不清楚誰能從自己手裡拿到試題?用腳指頭想想也能想出來,說到底張廷璐就是替死鬼,是用來震懾老八胤禩的。

    從此之後,隆科多和老八胤禩,就基本失去了任免大臣的權力!

    四、

    三是鑄造新錢,不要覺得雍正帝是傻子,新錢的弊政,別人都知道,就他不知道?

    他都是裝出來的,你真以為孫嘉誠就比雍正帝聰明,當然不是,雍正帝此舉就是識別誰才是心腹。最終的識別結果,就是把張廷玉識別出來了,同時摟草打兔子,還識別出來一個孫嘉誠。

    後來他跟老十三胤祥下棋那一段,正是他此舉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找出敢跟他說真話的人。

    這一系列的招數使完之後,朝廷這邊基本是穩定了,年羹堯在西北又打了勝仗,時機成熟,推行新政。

    推行新政可以理解成雍正帝的目的,也可以理解成這是一個手段,或者叫途徑。對於雍正帝來講,此時最不穩定的只剩下了旗人這一塊,別忘了四大旗主王爺進京,跟誰走的最近?

    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老八胤禩就已經衝旗人那邊搔首弄姿了,這一點雍正帝不可能看不到,那咋辦?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整頓旗務,讓旗人籠罩在自己的周圍,本指望年羹堯能帶領大軍護航此項政策推行。結果年羹堯掉鏈子,只得除去,當然,這不影響雍正帝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

    為什麼整頓旗務迫在眉睫了呢?

    這就要從外民族統治中國的特殊講起,跟當年的蒙古人統治中國一樣,蒙古大汗跟元朝皇帝不是同一個概念。同樣的,到了清朝,蒙古大汗跟清朝皇帝同樣不是一個概念。當年元順帝帶走的傳國玉璽被最後一任林丹汗後所有,1635年,林丹的兒子被皇太極建立的後金所滅。從此之後,蒙古大汗的稱謂就成了清朝皇帝的稱謂,當初熱河狩獵的時候,康熙帝帶領兒子們見的蒙古王公,就是以蒙古大汗的身份見的。

    五、

    也就是說,雍正帝其實有好幾種身份,對大清國來講,他是皇上,對蒙古人來講,他又是大汗,對旗人來講,他又是八旗旗主。

    雍正帝要想穩定統治,勢必要衝這些人下手,只有這些人穩定了,他才能真正的踏實。給旗人分土地,讓他們自給自足,就是一個投石問路,試探一下他們的心思。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跳出來反對,因為剛才分析過了,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只有一心想搞破壞的人,才會蹦出來反對,這才是雍正帝想要達到的目的。

    而旗人自種也不過是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卻是整頓旗務,讓所有滿人、蒙古人、漢人都圍繞在自己身邊,聽從指揮。

    也就是說,雍正帝不再是以皇上的身份跟他們制定規則,而是以蒙古大汗或者八旗旗主的身份制定規則。類似於民法跟軍法的區別,等於是大清朝的法律制不了你們,我們就來制定家法,用家法來處置你們。

    這才是老八胤禩聯合四大旗主王爺要跳出來反對的原因,別忘了老八胤禩在朝堂之上經常拿聖祖爺壓雍正帝,拿傳統,拿舊約來頂。這次連家法都給改了,這將對老八胤禩一夥執行了釜底抽薪政策,要了他們的命。

    後來就是雍正帝設計引誘老八胤禩跳出來了,也就是八王議政逼宮本就是在雍正帝的計劃當中。這個問題我們之前講過,這裡不重複了,總之,一切都在雍正帝的預料之中。不信大家仔細看看,當老八胤禩跳出來的時候,雍正帝臉色明顯出現一絲得意的微笑。

    當老八胤禩一夥被一網打盡之後,什麼整頓旗務,什麼旗人自種,統統都不再推行了,為啥?

    嘿嘿,別忘了雍正帝本就是一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主,旗人自種本就是一把刀,人都殺了,還留著刀幹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希望外星人來到地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