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呵呵hk
-
2 # 國科大科學與人文
謝邀!這個問題還真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然也是個非常難以作答的問題。所謂幸福感,雖然與客觀的物質生活有很大關係,但主要還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而不同的個人、不同的社會群體,感覺並不見得一樣。要想說清楚,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筆者不揣簡陋,僅以普通百姓為物件,斗膽嘗試回答一二。
毫無疑問,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肯定比過去,比如100多年前要好很多很多。那時候,哪怕是最有錢的人恐怕也夢想不到現今普通人就能享受到的物質條件。例如俗語說的“好吃不過餃子”已經完全過時,現在幾乎隨時想吃就吃,根本不用等過年才能開葷;就算是普通百姓的穿衣,不但數量多,而且也不再只有單一的禦寒功能,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的境界,已是普通百姓的現實。夏有空調、冬有暖氣的房屋不稀罕,百姓也過上了冬暖夏涼的日子;出門汽車、火車、飛機,快捷方便;電燈電視、手機網路,稀鬆平常。這些幾乎都是過去連帝王都享受不到的東西,現在不過是平民的標配。所以就絕對的物質生活而言,現在肯定比過去有了整體性的、翻天覆地的提高。
雖然如此,但是,毋庸諱言,還是有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甚至感覺不那麼幸福。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大概有三條:
第一,比較產生的感覺。除了個別最貧困的人,一般的百姓,就算是絕對生活水準縱向比較比過去有很大的提高,但橫向比較當今富有階層的生活,還是會產生相當大的落差。這當然會導致心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幸福感降低。但心理失衡是個歷朝歷代、只要有貧富差距都會存在的現象,所以這種幸福感落差,其實跟時代關係不是很大。
第二,跟時代有關係的是,過去普通百姓雖然也羨慕富人的生活,但社會結構簡單,滿足慾望的途徑較少、機會稀缺,像陳勝吳廣那樣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異類不多,絕大部分時候的絕大多數普通人只能安貧樂道,按部就班、該幹嘛幹嘛,不會急於求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今科技的發展造成社會結構日益複雜,生活節奏加快,同時發財致富的機會也相對增多。導致很多普通人都滋生了一顆滿足人生慾望、渴望成功的燥動之心。再加上現代媒體經常鼓吹的一些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案例的激勵,於是,大家為尋找機會而東奔西跑、追求迅速致富,追而不得所導致的壓迫感、焦灼感成為常見和比較普遍的心態。當然,即便是對那些並不想一夜暴富、只求安定生活的人們,也會被科技時代的快節奏攜裹著加入疲於奔命的行列。也長此以往,精神高度緊張,幸福感必然下降。這是科技時代帶來的特有現象,使人們不禁追憶和美化過去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時代田園牧歌式從容不迫的慢節奏生活,從而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第三、就生態環境而言,絕對的比較,也很難回到過去農業社會那種田野草木繁盛、天空乾淨透明、自然優美和諧,“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的狀態了。放眼望去,不是滾滾霧霾就是林立的鋼筋混凝土,想要到純粹的大自然中放鬆一下焦灼之心,對於很多數人而言,也變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由不得很多人心裡會質疑:以優美環境為代價,借現代科技所製造的眼前這一切,真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嗎?
西方歐美社會也曾產生過所謂“後現代主義”對現代化進行反思的思潮,其中一些極端的年輕“朋克”,打扮成原始人模樣,試圖用放蕩不羈的原始野人生活,以表達對現代科技工業文明的焦灼和反感。當然人類實際上已經永遠無法回到過去了,也沒必要開歷史的倒車。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要立足現代化的現狀,但必須做出某些改變。究竟如何改,需要大家的智慧。
-
3 # 流星Oli
試談一下自己的感想。所謂幸福感,也可稱謂滿足感,舒服感。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體的需求,古時人主要是追求消除飢餓,在幾千年前,多數人都在飢餓中掙扎生存,餓死是人的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次是傳染病和為食物爭鬥被打死的,弱肉強食,和我們在動物世界裡看到的狼群和猴群一樣,強悍的人會奪取弱小人的食物和尋食的領地。
滿足人體感覺的需求,消除飢餓感以後,就是精神享樂,奴隸社會的奴隸主和封建社會的皇帝,除了山珍海味,還會妻妾成群。所以,即使在古代,在科學技術很不發達的時候,有人會很有幸福感,有人就沒有什麼幸福感。
科學進步的今天,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幸福感的差距,由於能力的差距,人和人之間可能是天壤之別,有的大富豪,出去旅遊,有自己的飛機和遊艇,而多數人的出行還是擠在公用運輸工具裡。
可人們多是橫向比較,多是這樣比,我在中國二線城市掃馬路,一月才兩千多塊錢,聽說美國一個清掃工人一月薪酬合人民幣兩萬多塊,這樣一比,人就沒幸福感了。如果豎向比較,比解放前,比古代,比起奴隸時期,我們的幸福感就會陡然而生。
所以,幸福感有沒有,不在處在什麼時代,而在思維方式。就是在過幾百年後,科學技術使人類進入自動化,智慧化,許多現在想象不到的智慧機器都出現了,人類進入了全新的,現在無法想到的生活。人類的幸福感還是有差距的,因為人是有差距的,人的成就和成功就會有差距。科學的進步只會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會縮小人們的幸福感的差距。
-
4 # 我是朱小七
社會發展,人類進步,國家各種建設更加完善,設施更加齊全,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更加便利、快捷了。按道理說我們的幸福感應該提升了才對,然非也。
對於那些跟得上社會發展的人來說,上進、勤奮努力、緊跟時代腳步,能力強、經濟實力雄厚,自然幸福感提升。
而那些終究抵不過現實,能力、學歷、經濟都掉隊的人,在社會邊緣苦苦掙扎,肯定揹負很大壓力,幸福感可能沒那麼強了吧。
當然還有的人屬於佛系人生,不追名逐利,不攀比,有什麼樣的實力就過什麼樣的生活,心態坦然、淡然、欣然,應該也會很享受生活,很有幸福感吧
-
5 # 劉松拍
人的幸福感不因社會的發展而提升。人的幸福感是人在特定的環境裡產生的。今天當有人在為不滿目前的單家獨院,小汽車更新換代時,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為能在城裡買上房而感到幸福,為能買到一輛幾萬元的小車而幸福滿滿。當有人成天想著‘’去農家樂‘’,去幸福一次,還有很多農家弟子在城裡為父母能幸福地生活而吃著泡麵打工掙錢。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幸福感標高是隨著自己的心態而調整的。有知足常樂,也有知不足而常樂。也有不知足的永遠也樂不起來一永遠總感覺不到幸福的。
-
6 # 創藝視界空間設計
人類的幸福感是提升了的。
就如題主所述來說說
“五子登科壓力真的很大,房子,孩子,票子,位子,娘子”。
就讓我們就做到古今對比吧。看看發展前與發展後人類活著的方式及生活動力的變化
1 先說房子:
現代人所說的房子,可以說只是總是買不起房子,其實古代也是如些,很多詩都有舉證,這就不舉例了。現在要說的是,現代人買不起房子,但一定是有房子住的,而且基本不冬寒夏熱還飄雨,而在古代,大多數基本住的要麼就是沒有或就是漏屋,別說很遠了,我是來自農村,印象中下雨天得拿盆接雨的印象厲厲在目,冬天在屋子裡是可以吹到寒風的……印象中我家還是瓦房相對好一點,茅草屋在我們村都還是有很的。現在回老家看到基本上是平房並還有別墅了。相比之下,房子是能住人的,冬天是不會愛寒的,下雨天是不會漏雨的。
再就是說在城市拼博的人沒有自已的房子吧,那不是城市的錯,因為大家都到這個城市了,房子不夠住那也是現實,更何況有“能力”的人還一個人“住”幾個人的房子,但最基本的就是不至於睡橋底,第二天還能正常上班工作,因為我們能租到房子,租到不會太差的房子。30年前與30年後的現在,眼前這就是發展帶來的結果。難道我們不應稍有滿足嗎。或許對於我來說很是滿足。我買不起房只能是我能力還不夠(因為我眼前看到的一棟棟花園都會很快住滿了,也沒空著)。
2 關於孩子:
就不說孩子的生活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孩子都應不會再短缺了(就不舉個例,大多數應是這樣了)。再就是教育,現在的大環境基本可以讓每一個孩子得了教育,區別就是教育的不同罷了,但也趨於基本相同,整個國家的義務教育是相同的。醫療就不太多說了,這個與基本衣食住行一樣,至少不會如我小時候同齡人因為出痘而腰折的。對比之下發展了,人類的生活變好了,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是這個發展的受益人。如果說不感到幸福,那可能是對於與別人的差別,別人為什麼上貴族學校,而你的孩子卻只能上普通學校。想說,這不能成為不幸福的理由,總體社會發展了,整體是受益的是幸福的。
3 關於票子:
這個就不對比古今了,就簡聊幾句吧,錢這東西,多少才夠呢。所以這個得從心說話,從自身能力評價,錢不是生活的本質,如果能自我幸福的人,沒有錢,他也會是幸福的。
4 關於位子:
這個就不應是幸福的主要因素了。如果對比古今,現代人與古代人,人權上就是天壤之別吧,這個就不用說經不經歷過古代了,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法律保障……等。而位子,權力這東西,這也不應在基本保障之外還想擁有才幸福的東西,如果做為一個普通人,不是管理者,不應有這權力的人擁有了,那就是特權,那就是對別人權力的侵犯,這就叫你幸福了,別人遭殃了,有特權那就不是人類的幸福了,那是人類幸福的倒退。正因為位子大家差不多,公平公正法律有保障了,我們才會幸福,人類才會幸福,所以不是有位子才是人類的幸福。這個不是發展帶來的東西,而是發展削去的東西(人人平等,不應有人有特權,權力要用在合理的人身上,權力被關在法律的籠子裡,這樣才能保障大多數人的幸福)。所以慶幸我們生活在法律還算完善,權力相對合理的年代。所以我們應為有人人平等,沒有位子(特權)而感到幸福。
5 關於娘子
這個事,在哪 個年代都會一樣的事情,這個也是與發展不發展沒有太多關聯的因素。試問,在古代,你沒有能力或房子、票子,政府會發娘子嗎,還是上天會掉下來一個。或許還可以這樣說,在不發展的古代,娘子的分配只會是更不合理與不公平,三妻四妾這不只是一個成語吧,在古代,這就是一個常見現象(因為我看過我們的家譜上就5輩前的祖先,好像記得都有5房),或許現代也有,但那也都是社會中的強者,也許是精英吧。想想古代,古代的強者或精英名正言順的一個人擁有那麼多女人(娘子)“還有名不正言不順的,或妓院的合法性,奴才等”,古代的弱勢群體不難想像對比現代會是多麼的不幸福。所以還是慶幸一夫一妻制下的基本公平分配下的娘子機會吧。至於沒有或婚姻不好,這個是人類古今乃至動物界共同的問題,都得努力爭取,至少我們還能有一個公平的制度,這就是發展帶來的受益。所以就這個公平,我們就應感覺到是幸福。其次就是個人努力了。
就如題主5點,總結人類幸福感應是提升的,客觀上是這樣的。
至於感覺不到幸福,我也說上一點:那是因為主觀意識無法得到滿足原因,這也就是日益膨脹的需求與漫無目的瞎對比與自身能力產生強列的矛盾所帶來的不幸福感。所以我(我們)得提倡是理性知足常樂(奮鬥是要的,面對現實與自身能力幸福的去追求)。
-
7 # 思悟心蕾
感謝關注!
社會發展了,人類的幸福指數提升了嗎?有關這個社會發展之後的問題,我曾經想過很多,主要是我對外界的感應比較敏銳。社會發展主要體現在經濟和科技上,所帶來的福利更多的則是在物質上相對得到了更好的待遇,但是其精神層面上的修養與氣質則並不能因此而獲得同等量的提升。
俗話說的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人們在物質生活保障不足的時候,就會自我的激發上進心,勤儉持家,積極勞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但是隨著物質生活富麗堂皇之後,這些原有的節操與善舉就逐漸的被人們所遺棄。
今天我在反思自己的時候,之前總覺得自己很醜很無用,就一門心思研究心境通達,追逐愛心最大化的釋燃。當時規劃的路徑是三步走,第一步是要有一顆博愛的心;第二步是要有積極向上進取的智慧;第三步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逐漸的修飾自己的相貌。但是最近發現,在心境上卻一直處在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就是因為過於在乎自我之後,就是去了大我大愛的沃土。
我們應該發現,不管是那些精神病患者,還是那些心理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和社交恐懼症等等,都是在精神層面缺乏應有的認知和校對,才會使得看似物質上奢華豐富,但是在真正幸福上卻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總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有著其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如何提煉出當下我們所沒有的更高一重的境界與認知,才是我們存在的重要價值與意義。物質只是為我們走向下一個目標提供了生活的保障,而真正支撐並拓展我們思維意識走向下一個目標的則是精神境界奠基。
-
8 # 姚華興
社會發展什麼含義,應包含思想、意識、精神、文化、健康、人的狀態,……僅侷限在物質狀態如,錢多了、住房大了、吃得好了、開高階橋車,幸福感也不會、不能提高,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永遠不會滿足、貪得無厭,只有精神層面提高才能獲得幸福感,老一輩革命家在二萬五千里長徵最困難的時候還看到了勝利曙光,方誌敏烈士在最黑暗的時刻看到了中國的黎明、希望,……在現實現的生活還經常會遇到他很富有卻不幸福;有些人很清貧卻很幸福……為什麼?其一,心安、心平、簡單、知足,……就幸福。其二,想開、想通、看開、看明白,……就幸福。三,站得高、看得遠,寧靜致遠、站高望遠、高瞻遠矚,心中有大志、有遠大目標。四,幸福靠自己創造、爭取,不能依靠、依賴別人。總之幸福感不僅僅來自豐富、豐盛的物質基礎,更重要來源於自己的精神層面、心裡層面,甚至心裡狀態、精神層面有時顯得更加重要。
-
9 # 清爽怡人c
孩子,是幸福的天使,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業及綜合能力發展的需求也逐漸增大;成人是社會和家庭的脊樑,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讓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就業、住房、養老等多方面的壓力逐年上漲;老年人的歸屬感就是家庭,健康的體魄,和諧的氛圍,讓奮鬥了一輩子的老人更有滿足的幸福感。世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幸福感是自己給的,越奮鬥越幸福!
回覆列表
然而並沒有,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會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水平,社會的公平與安定,工作環境,生活水平等等,所以以上三個命題可以促進人類幸福感,但不是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