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松i
-
2 # 和古人談心
乾隆六下江南,政治目的是肯定有的,比如視察河工,安撫民心,發現人才,體察輿情。但他帶著皇后妃子太監侍衛等三千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所耗費的國庫之銀絕不是一個小數字。乾隆到晚年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六次南巡是勞民傷財。乾隆自認為風流倜儻,其實他的所謂風流倜儻是建立在皇帝的威風上。他並沒有真正地微服私訪過。影視劇裡寫他微服私訪時與多少民間女子一見鍾情,都是在胡扯。倘若乾隆沒有皇室的派頭,哪個民間女子能看中他?一個皇帝六次南巡竟然四次去海寧陳家,更是不正常的事,難怪民間會有很多傳聞。地方官員搜刮民脂民膏,他一概笑納。這是安撫民心的姿態嗎?他是借關心民間疾苦之名,行遊山玩水之實。
不能說乾隆六次南巡沒做有意義的事,如興修水利,考察吏治,都有一定的成績。但這些事未必要六下江南才能做。皇帝離開京城,國家機器就要重新除錯。古代通訊落後,大臣們有事上奏不能得到及時回覆。如有外敵入侵,更是慌了手腳。皇帝巡視是可以,但時間不宜太長,空間跨度不宜太大。乾隆六次都是去江南,為什麼不去西南西北?為什麼連他的老家東北也極少去?因為哪些地方都不富庶,也沒什麼好玩的。
所以我認為,乾隆六下江南,一則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二則為了遊山玩水,享受與皇宮不一樣的風情。結果是,他的炫耀和揮霍,讓大清輝煌不再,榮光漸失。
-
3 # 遵義陸歌
謝謝邀請。民間有乾隆幾次下江南尋找生父的傳說,最出名的莫過於金庸的小說《書劍恩仇錄》。書中生動的描寫了乾隆作為人子拜祭生母,賜匾“愛日堂”“春暉堂",與親兄弟陳家洛一起觀潮,並贈玉留念,寫得煞有其事,幾乎以假亂真。由此衍生的很多影視作品幾乎都離不開找人,不是找爹就是找老婆要麼就是找格格。其實乾隆下江南還真不是去玩,至少不全是。
江南自古為中國最富庶之地,乾隆一生六下江南。他在《御製南巡記》中寫道:“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由此看來,南巡是關乎國家和民生的大事。西師是外患,南巡便是內憂。江浙自古就是中國最富庶之地,錢糧賦稅佔近三分之一,而且文人學士輩出,江浙亂全國必亂。籠絡人心,利用江浙的財力人力來鞏固清朝統治,這才是乾隆下江南的根本原因。
乾隆帝在六下江南期間,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大事。一是多次下旨,免去江、浙、皖上千萬兩賦稅銀子,給江浙皖的百姓減輕很多負擔。二是巡視河工海防,江浙經常發水災,乾隆動用了幾千萬兩白銀,完成了多項工程,對減少洪災、保護百姓田園和生命安全,是有很大功勞的。三是開恩科選拔人才,發掘人才。四是閱兵,閱兵除了檢查部隊之外還起到威懾亂黨的作用。當然,風景秀麗美女眾多的因素也有,不然怎擔得起風流天子的名號。
-
4 # 七仔聊歷史
我們都知道,乾隆曾經效仿康熙六下江南,但是,康熙六下江南主要是為了民族團結,國家穩定,畢竟康熙年間國家還比較動盪,而且清軍入關後,也發生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慘絕人寰的歷史事件,江南地區對於清朝統治者的怨念極大,而江南地區又是國家的經濟中心,江南地區也是出士子最多的地區,所以需要下江南對江南人民安撫。
乾隆下江南就主要是為了玩了。首先從他的排場上就可以看出,康熙下江南時所帶隨從不過數百人,而乾隆隨從就達2000餘人,康熙乘坐的舟船也是普通船,而乾隆乘坐的舟船是長達10多米的龍舟。其次,乾隆每到一處都要賞景,作詩,乾隆皇帝是歷史上留下詩篇最多的皇帝。
乾隆六下江南,花費的金額巨大,但雍正勤政14年,給他留下了豐厚的家底,而且當時清朝已經閉關鎖國,有外華人做貿易,只往外出口中國的瓷器、綢緞,卻不進口國外的東西,導致國內白銀總量激增,所以乾隆畢竟不差錢。
我是小七,一個熱愛歷史的小同志,請大家多多關注,讓我們一起談古今,聊風月。
-
5 # 老頑童374236889
乾隆老兒三下江南,一為視察河工,二為體察民情,三為拉攏江南士紳,緩和民族矛盾。四為遊山玩水。結果,窮奢極欲,揮霍民脂民膏的結果就是滿清逐步走向衰亡。
-
6 # 醉臥紅塵已是癲
乾隆下江南真的就是為了玩嗎?
如果一國領導人天南海北的到處跑,只是為了玩,那麼這個領導者不是傻子就是白痴。那麼乾隆作為一國之君,下江南只為了玩,那他早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哪還有康乾盛世之說。
所以乾隆下江南第一瞭解民情,第二整治吏治,第三搞活經濟,第四安撫士族,第五才是玩。不然早把他定為昏君之列,哪還談得上盛世王朝。
然而,大清馬背上的民族,目光著實短淺,世界風雲變幻,卻還安樂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樣的領導者只能說太自戀了。可惜落後就要捱打,打破了封建家天下的鎖鏈,人民的覺醒,推翻了滿清帝制,讓中國走向了現代國家的行列。此中的陣痛,刻骨銘心,百年的屈辱,歷歷在目,只有奮發圖強,才能讓我們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
7 # 張峰149764346
對乾隆的6下江南因為勞民傷財人們眾說紛雲,而乾隆自已把它名命為政績工程而宣耀。
從北京去江南,現在飛機動車幾個人時就一個往返。
清朝時期乾隆下江南幾千里路程全靠兩條腿完程,乾隆拖家帶口的用幾個月時間下一次江南真的就是為了玩嗎?
我的解釋以下。
一,當然是為了錢,錢是國家運轉的命脈,皇帝也是人,比常人更貪婪,江南是清朝時期全國物產最富庶的地方,是乾隆的糧袋子,米袋子,海鮮場,錢袋子,老活有江南收,天下足的說法,他當然不會坐視自己財源被下面一邦蛀蟲吞噬。
二,政治目際,熟悉近代史的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小小的南宋,在強大的蒙古和女真夾擊下在縫隙裡生存了156年,而南明在大明朝滅亡後頑強的生存了2O年,有這樣一個剽悍民風的地方,當然是乾隆防範的重點。
三,當然還有工作娛樂兩不誤的成份在裡面,乾隆是帝四代,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會玩,老話講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枯燥的京城裡呆久了,到勝過仙境的江南園林魅力水鄉一遊,一來散散心,二來嚐嚐江南的海鮮一舉兩得,和樂而不為。
-
8 # 小風嗖嗖de
大家好,我是小風嗖嗖的我來回答。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怎麼可能六次去同一個地方玩呢。事實上,乾隆是被冤枉了,因為他下江南的主要原因並非如此,而真實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會相信。
乾隆“六下江南”主要有2個原因:
1、政治原因:安撫民眾、籠絡文人、鞏固統治!
清朝入關時,江南是反抗最為激烈的地區,為此,清軍對江南進行了血腥的鎮壓,比如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正是因為如此,江南地區百姓的反清情緒遠遠高於其他大部分地區。
為了消除江南民眾的反清情緒,乾隆才多次下江南體察百姓疾苦、視察河工海防、減免賦稅(累計減免的賦稅超過1000萬兩白銀)等。此外,乾隆下江南還有另一個政治原因,那就是選拔江南地區的讀書人,挖掘人才。
2、經濟原因:穩住清朝的錢袋子
江南自古以來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前清最富庶的地區之一,清朝每年的賦稅收入,至少有一半是江南地區的省份所貢獻的。正是因為如此,乾隆才必須透過安撫、籠絡等手段,穩定、掌握這裡。
-
9 # 燕子來時2019
乾隆帝下江南除了飽覽江南秀美山川之意,還有以下原因:
其一,視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視了浙江的海塘工程。
其二,乾隆皇帝一生以詩人自居,寫詩自然不能光在頤和園裡寫吧。乾隆要出去走走,自然要選擇山川秀美的江南。
其三,閱兵。乾隆歷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向江南人民顯示大清朝的力量。
其四,品茶。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皇帝幾乎嚐盡天下名茶,更是在六下江南之時留下許多茶事軼聞。
-
10 # 超越愛電影
清軍入關時,曾對頑強抵抗的江南人民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殺,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也效仿康熙南巡,唯一不同的是康熙治理黃河的,乾隆是高調的邊玩邊視察。
第一次南巡,皇太后,皇后及嬪妃還有大臣,士兵等,達兩千餘人,當地的官員深知乾隆好排場, 都爭相逢迎,佈置行宮,陳設古玩,採辦各種名餚特產,更乘機向百姓敲詐勒索,搞得民間怨聲載道,叫苦連天。乾隆對此不聞不問,還獎賞佈置行宮的官員兩萬充用。
第二次南巡,排場就不用說了,和第一次差不多了,這次減免了賦稅。但官員藉此中飽私囊也是有的。
第三次南巡,也是如此,第四次南巡,賑災及遊玩共126天。這四次,皇太后都跟隨出行,
第五次與第六次南巡,已是乾隆中後期,排場就更大了。花費了更多的民脂民膏。
-
11 # 流雲有聲
根據史書記載,乾隆分別於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下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寧(南京)、蘇州、杭州、揚州,後四次還要到浙江的海寧。六下江南所經之地和所做之事,雖然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縉紳,培植士類,閱兵祭陵。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為了探訪民情,古代資訊不發達,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間走走。其二是為了加強清朝政權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絡,江南在清軍入關後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慘烈的屠殺,而江南經濟發達,帝國財賦又大半來源於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為加強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絡,以鞏固統治。其三是為了河工,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視察黃河大壩,還視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他自己也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
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透過六巡,乾隆相當清楚地瞭解江南的官風民情,又大興河工,廣蠲賦稅,禮遇致仕大臣,培植士子,宣揚聖恩,對爭取縉紳士民,安定江浙,保護百姓的身家性命財產,發展生產,豐富文化,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開支確實十分巨大,每次南巡,歷時四五個月,隨駕當差的官兵一般是3000名左右,約需用馬6000匹和船四五百隻,還有幾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萬銀兩,也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騷擾。
回覆列表
乾隆下江南的目的,是政治的需要,不是去玩。吃喝玩樂當然是少不了的,但不是主要意圖。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乾隆不會這麼眼光短淺。更不是小說家演義的尋找生母之類的無稽之談。
1.視察河工
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河工。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視察黃河大壩,這關乎民生的大局,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視察浙江海寧縣的魚鱗海塘等水利工程,期待江南豐收,維持京城供給、保障戰爭所需的糧食。乾隆自己也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
2.考察京杭大運河
考察當時的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這是京城皇家貴胄、黎民百姓衣食供給的命脈。同時,京杭大運河沿線的賦稅,佔了當時國家大部分的份額,據明代資料顯示,從運河沿線徵收的稅金佔全國稅收的九成以上。滿清鼎盛時期,有所減少,也能佔到百分之五十,一條大運河就是政府的錢串子。全國九大鈔關,有七個是在運河沿線。沿著大運河南巡,以考察大運河本身的管理、維修,沿線稅賦的徵收、管理,糧倉的儲備和管理。
3.安撫民心籠絡知識分子
江南文化發達,又是是明朝起家之地,當地居民對明朝最擁護,清軍入關後反抗也最激烈。公元1644年,滿清公佈剃髮令,次年即發生揚州十日(本博有介紹)、嘉定三屠。反抗雖然平息,但是民心不服。許多著名學者,拒絕為清庭服務,例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他們還四處講學,影響很大。身在朝廷的國子監博士孔尚任還寫了桃花扇,褒揚反清思想,因此被罷官。說明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是不穩定的。把知識分子搞定,天下就安穩了。乾隆南巡就是為了安撫知識分子,籠絡和利用他們,江南出才子嘛。還可以發現人才,為其所用。 乾隆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爵;將一些原來受過處分官員恢復原職。特別是對前來接駕的老臣,他問寒問暖,賞賜人參、貂皮等物品,還要賞賜他的子孫功名。
4.檢查江南吏治
5.加強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絡
京城的供給仰仗江南,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的機會加強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絡,鼓勵他們發展經濟,活躍市場,保障供給,鞏固統治,凡是他經過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減免了賦稅。
6.探訪民情
最後,效仿其皇祖父康熙,探訪民情。古代沒有現在的通訊手段,資訊產業不發達,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間走走。像乾隆這樣成熟的政治家,非常懂得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