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應該認識到內向跟外向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外界刺激的需求量不同。外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需求量大一些,內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需求量小一些,但不管是哪種,性格的擁有者對自我都應該是肯定並認同的:外向內向都是好性格。
但是很多培訓班都只在培養孩子的體態、發音方法等教條的技術上下功夫。須知,教孩子溝通跟教孩子朗誦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比起報各種看似能讓孩子變得外向的培訓班,試試以下幾條建議或許更有用:
1. 家長應該認識到:外向不是社交的唯一前提條件,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模式是家長的責任。
外向或者內向,乃至合不合群,都具有相當的先天性因素,而且因人而異。不管孩子喜不喜歡與人打交道,只要孩子能夠很好地認可自己,過得開心、快樂又舒服,其實就可以了。我們不應該也不能逼迫內向的孩子時時刻刻左右逢源,也不能逼迫外向的孩子安安靜靜地枯坐一整天。我們應當讓孩子找到最適合他自己的生活節奏與生活方式。
2. 家長應該認識到:所有孩子都不是生來就能跟其他小朋友一起互動的,同齡人互動的能力也隨著孩子的長大而逐漸發展。
3. 投入同齡人互動的是孩子本人,但家長完全可以幫助孩子,為他們在互動前、互動中和互動後提供更多資源。
如何提供更多資源?比如提前準備恰當的玩具,別讓“玩起來”變成“搶起來”。最好不要給3歲以下的孩子們提供不可拆分的玩具,這非但不會刺激他們合作,反而會刺激他們爭搶。這個階段的孩子本身就不擅長多人互動,所以才動不動就搶汽車、搶娃娃、搶變形金剛。給他們提供積木、大數量的模型、多本圖書,才能解決問題。
4. 家長要幫孩子“長臉”。
如果你只有100塊錢的儲蓄,那你大概沒什麼興趣逛奢侈品店。同理,孩子在新環境裡的互動,跟新朋友的接觸,也需要有充足的自我認同和資源儲備做前提。自卑與害羞的孩子之所以不愛跟人積極互動,其實還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以及缺乏資源。當孩子要出入同齡人眾多的場合時,家長其實也該給孩子準備一些資源:穿得體面點兒,帶著屬於自己的玩具,以及擁有夠酷的父母。
首先應該認識到內向跟外向最大的區別,就是對外界刺激的需求量不同。外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需求量大一些,內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需求量小一些,但不管是哪種,性格的擁有者對自我都應該是肯定並認同的:外向內向都是好性格。
但是很多培訓班都只在培養孩子的體態、發音方法等教條的技術上下功夫。須知,教孩子溝通跟教孩子朗誦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比起報各種看似能讓孩子變得外向的培訓班,試試以下幾條建議或許更有用:
1. 家長應該認識到:外向不是社交的唯一前提條件,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模式是家長的責任。
外向或者內向,乃至合不合群,都具有相當的先天性因素,而且因人而異。不管孩子喜不喜歡與人打交道,只要孩子能夠很好地認可自己,過得開心、快樂又舒服,其實就可以了。我們不應該也不能逼迫內向的孩子時時刻刻左右逢源,也不能逼迫外向的孩子安安靜靜地枯坐一整天。我們應當讓孩子找到最適合他自己的生活節奏與生活方式。
2. 家長應該認識到:所有孩子都不是生來就能跟其他小朋友一起互動的,同齡人互動的能力也隨著孩子的長大而逐漸發展。
3. 投入同齡人互動的是孩子本人,但家長完全可以幫助孩子,為他們在互動前、互動中和互動後提供更多資源。
如何提供更多資源?比如提前準備恰當的玩具,別讓“玩起來”變成“搶起來”。最好不要給3歲以下的孩子們提供不可拆分的玩具,這非但不會刺激他們合作,反而會刺激他們爭搶。這個階段的孩子本身就不擅長多人互動,所以才動不動就搶汽車、搶娃娃、搶變形金剛。給他們提供積木、大數量的模型、多本圖書,才能解決問題。
4. 家長要幫孩子“長臉”。
如果你只有100塊錢的儲蓄,那你大概沒什麼興趣逛奢侈品店。同理,孩子在新環境裡的互動,跟新朋友的接觸,也需要有充足的自我認同和資源儲備做前提。自卑與害羞的孩子之所以不愛跟人積極互動,其實還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以及缺乏資源。當孩子要出入同齡人眾多的場合時,家長其實也該給孩子準備一些資源:穿得體面點兒,帶著屬於自己的玩具,以及擁有夠酷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