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如林TV
-
2 # 震公常平
是13億年前的引力,這是肯定的!
. 地震也是引力,所以才有人監測地磁電資料變化。但是這是宏觀的不能應用地震預報,震雷爆能量候風漂浮在天體,人類無法接觸到,這是不可預測的一面。可以預測的是震爆聲音動物波,地震儀收到動物波,銅丸墮落報信地震了。地球才開始吸引震爆能量候風流體,汶川地震5.12的能量,就是五月七日驚恐我和南寧眼睛蛇的聲音,同時產生的能量。就是因為吸引力才滯後的地震。
-
3 # 專注太空新鮮事
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並在次年6月發表的新論文中預言,發生黑洞合併、脈衝星自轉以及超新星爆發等一些強引力場事件時會產生引力波。那麼這次發行引力波也證明了愛因斯坦確實是一個“外星人”。
01什麼是引力波引力波是一種時空漣漪,如同石頭被丟進水裡產生的波紋。黑洞、中子星等天體在碰撞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引力波。 關於引力波的強度,愛因斯坦也很快計算了出來——非常微弱。
100年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廣義相對論的其他預言如光線的彎曲、水星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證實,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學家的“視線”之外。
也就是說,通常引力波並不容易產生,像地球圍繞太陽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前進,發出的引力波功率僅為200瓦,還不如家用電飯煲的功率大。只有宇宙深處大質量的天體發生加速、碰撞和合並等劇烈活動才可以形成強大的引力波,對所在的時空產生擾動,時空自身的波動也會向遠處傳播,但能產生這種較強引力波的波源距離地球都十分遙遠,傳播到地球時變得非常微弱。02回顧事件科學家探測到的是由黑洞合併產生的一個時間極短的引力波訊號,持續不到1秒。它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於2015年9月14日抵達地球,被剛改造升級的LIGO的兩個探測器以7毫秒的時間差先後捕捉到。
據研究人員估計,兩個黑洞合併前的質量分別相當於36個和29個太陽質量,合併後的總質量是62個太陽質量,3個太陽質量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在不到1秒的時間內釋放,釋放的峰值能量比整個可見宇宙釋放的能量還要高出約50倍。
小結:這個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兩個黑洞發生碰撞產生的引力波,13億年後我們地球人類探測到那麼一下,然後就沒有了!
13億年前我們地球每年有546天至588天,每年有13個月至14個月,每月為42天,每天為14.91小時至16.05個小時。那個時候地球基本都是藻類,細菌,細胞的時代。那個時候就有2個黑洞產生碰撞,到2015年被地球人類探測到! -
4 # 語境思維
——這是典型的本不該出現的時間悖論,主要源於基礎物理普遍存在的兩個謬論:
①慣性參照系皆等效,違背能量守恆定律,導致鐘慢、尺縮、質增的參照系悖論。
②電磁波傳播無介質,違背質量守恆定律,導致聲波/機械波、光波/電磁波、磁波/引力波的量子超距論。
為什麼“慣性參照系皆等效”是謬論?這個論斷,筆者相信,定叫吃瓜群眾大跌眼鏡,叫物理大咖懷疑人生。這裡有三個簡單理由,大家評評有無道理。
其一:車速只能以近空參照系為測量基準
所謂“近空參照系”,即以研究物件附近的空間某點作為測量基準的參照系。相應的,所謂“遠空參照系”,即以研究物件遙遠的空間某點作為測量基準的參照系。
近空與遠空都是不同天體的在本處的疊加空間,動力學性質截然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已知,你駕駛Accord2.0汽車,質量為m₁千克,以v=108千米/小時或30米/秒速度行駛,耗油的流量m₂[千克/秒],汽油燃燒值為Q焦耳/千克,熱效率μ=55%,
那麼,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汽車獲得的動能=燃油提供的熱能,即:½m₁v²=μm₂Q...(1)
只有以近空參照系,例如地表上的某點,作為測量基準,則不考慮地球自轉速度(466米/秒)與繞日公轉速度(3萬米/秒),方程(1)才能成立,才能遵循能量守恆定律。否則會很荒唐。
其二:狹相的質能方程是自相矛盾的
質能方程的推導,從牛二定律與動能定理出發,摻雜了基於任意慣性參照系的洛倫茲變換因子γ(v),其最後一步對質量的積分式是:
Ek=ʃc²dm=mc²-m₀c²,即就力學物件而言,動能=總能量(E=mc²)-靜能量(m₀c²),寫成:
½mv²=mc²-m₀c²,將m=m₀γ代入檢驗,有:
½m₀γv²=m₀γc²-m₀c²,即:
½γv²=(γ-1)c²,即:γ/2(γ-1)=v²/c²...(A)
而洛倫茲變換假定:γ=1/√(1-v²/c²)...(B)
顯然,(A)與(B)是自相矛盾的,這就從數學上證否了質能方程。其根源,筆者不敢貶低讀者智商,大家自己琢磨吧。
其三:本題時間悖論,問題出在濫用參照系
如果以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那個超級恆星的近空參照系,作為時間為測量基準,似乎我們地球的時間滯後於13億年。如果以地球近空參照系為測量基準,接受引力波的時間,就是此時此刻。
地球時間基於自己的近空參照系,太陽時間基於自己的近空參照系,超級恆星時間基於自己的近空參照系......,這種抽象的近空參照系,就是經典動力學的絕對參照系。
因此,任何天體的時間基準都是平權關係,我們只能選擇唯一的近空參照系。否則就會違背能量守恆、動量守恆、質量守恆三大定律。
請大家想一想,遙遠天體的動力學引數,諸如時間、位移、質量、能量、動量,尚未到達我們的地球,對地球而言就視同不存在。
我們有必要傻乎乎的調整地球時間嗎?我們有必要調整人造衛星的時間嗎?又如,有必要調整日光效應滯後8.3分鐘嗎?
真心奉勸:那些被灌得醉醺醺的可憐人,還是別醒過來的好,否則,又吐又嘔的很難受。
當然,莘莘學子與銳新思者,另當別論。
為什麼“量子傳播超距論”是謬論?其一,先釐清物理思維的大致頭緒
大家知道,我們的基礎物理學,重點研究兩種物質運動的動力學規律:
其一,以離散性實體為物件的動力學,簡稱“進動物理學”,諸如天體、物件、分子、原子、質子、電子的自旋與繞旋機制。
其中,質子與電子統稱亞原子,是研究的核心物件,中子無非是質子與電子的複合粒子。
注意,各種天體的運動、各種塵埃的運動、各種分子的運動、各種原子的運動、各種細胞的運動,本質上都是亞原子走曲線軌跡的旋進運動。旋進,包括自旋翻滾與切向進動,
二是,以連續性空間介質為物件的動力學,簡稱“波動物理學”。諸如聲波和/或機械波、光波和/或電磁波、磁波和/或引力波的推湧激發機制。
其中,聲子、光子、引力子,本質上可以統稱真空介質的場量子,是研究的核心物件。
注意,各種力的傳播、各種能量的傳播、各種動量的傳播、各種壓強的傳播、各種波的傳播、各種場的傳播、各種流體的傳播,本質上都是場量子之間徑向推湧,不存在隔空打牛或者亞原子裸接觸的超距運動。
其二,亞原子位移與場量子波動,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相互制衡的超對稱關係。
根據光電效應方程(這是愛因斯坦的傑出貢獻),電子脫出功=電子切向動能增量≡光子輻射動能增量,即:
△Ek=△Eγ...(2),即:
△½m₀v²=△hf=△hc/λ...(3)
我們不難推出,電子切向進動的動能必然激發真空場量子徑向推湧的輻射動能,即:
½m₀v²=hc/λ...(4),
推而廣之,實體進動或位移的動能必然激發n個場量子徑向依次推湧的輻射動能,即:
½mv²=(m/m₀)hc/λ...(5),
方程(5)是電磁波的場效應方程,可求實體位移動能所對應的輻射動能以及電磁輻射的波長與頻率:
λ=2hc/m₀v²=ξ/v²...(6),
方程(6)中的常數,ξ=4.37×10⁵[Jm/kg],叫場效應係數。
可見,實體位移激發的電磁波強度,只取決於實體的位移速度,與實體質量無關。
其三:場效應方程(5)表明電磁波不像子彈波
長期以來,由於人們深受“光的傳播無需介質”的影響,從洛倫茲變換建構函式、狹相的質能方程,都以為“電磁波是波源發射的一個個光子的粒子波”。
瓜民們篤信愛因斯坦的“純幾何的彎曲空間”,不相信麥克斯韋的“真空場的介質空間”,從來不承認電磁波是介質波,即電磁波是由場介質傳播的波。
事實上,只要有物體位移運動,只要有粒子的繞旋,只要有機械震盪,就必然會推壓場介質,迫使空間固有的無數場量子吸收被施加的動量或動能,進而做徑向依次推湧,進而表現為電磁波。
如果按“光無介質論”,那麼請問,從光源發射出來的一個光子,怎麼可能在1秒鐘裡一下子超距跳躍到30萬千米之外呢?
▲卡西米爾效應是對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之後光無介質論的無情諷刺,被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早在1946年,卡西米爾就證實了機械震盪擠壓真空腔可以激發電磁波。現代量子場論早已證實,真空不空,真空有零點能(固有勢能)。咀嚼冰糖效應:機械壓迫冰糖晶體會發光。
其四,機械波聲子模型,就是真空場量子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機械波與電磁波,都有同一個關係式:波速=波長×頻率,即:c=λf?
我們以空氣傳播聲波為例。常溫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40米/秒。
人們以為這是空氣分子之間相互推湧的結果。事實上,空氣分子在空間的體積佔比不足1%,真空佔比超過99%。
顯然,空氣分子之間不可能做直接的彈性碰撞,換言之,分子邊界層之間是不可能裸接觸的。
況且,即使分子邊界層有彈性碰撞,也不可能是核外電子之間的裸接觸。
殊不知,核外電子的近空間領域,有超級強大的簡併壓,可謂秋毫無犯,核外電子之間距離也是非常廣闊的。
那麼,分子之間、原子之間、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又是怎麼傳遞到對方粒子呢?
只有唯一的解釋,就是經由真空場量子作為中介載體,實現相互作用力的傳播,即量子場論所謂的傳播子。
在聲學原理中,科學家們把這種場量子或傳播子稱作“聲子(phonon)”,把諸如空氣分子、原子晶胞、分子晶胞稱作“激元(exciton)”。
他們的機械波的聲學支的傳播模式是:震源→聲子→激元→聲子→激元,即機械波。
▲聲學支的振幅大vs震盪慢vs波速慢,光學支的振幅小vs震盪極快vs波速極快。顯然,聲子速度=真空光速,激元速度=聲速,只是激元主控瓶頸效應,只表現為聲速。
根據筆者的場效應方程,他們還漏掉另一個光學支:震源→光子→光子→,即電磁波。
其五,引力波,是天體所含亞原子的光速自旋,推壓或激發真空場量子依次的徑向推湧。
每個亞原子的固有勢能,來自光速自旋的角動能,也叫引力勢能:Ep=mc²...(7)。
根據電子湮滅方程,電子可以急遽膨脹為最高頻率的引力子,引力子質量≡電子質量,即:
m₀=0.511MeV/c²...(8)
電子的引力勢能≡引力子固有勢能,即:
E₀=m₀c²=0.511MeV...(9)
質子的引力勢能=n個(m/m₀)引力子固有勢能:
Ep=mc²=(m/m₀)m₀c²=1836E₀...(10)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
天體的引力場勢能:Ep=GMm/R...(11),
其實是亞原子自旋勢能因同斥異吸效應被弱化的場效應。我們有:
Ep=GMm/R=hc(M+m)/m₀λ=Eg...(12)
Eg=hc(M+m)/m₀λ...(13),叫引力輻射勢能。
方程(12)是兩個天體相互作用的場效應方程,也是強力與引力的統一方程之一。
小質量天體質量也可認為是天體引力場的試驗質量,故令m=1kg,方程(12)改寫成:
Ep=GM/R=Eg=(M/m₀)hc/λ...(14)
由方程(14)解出引力波的波長與頻率:
λ=(hc/m₀G)R=ζR=3.27×10⁵R...(15)
f=c/λ=(c/ζ)/R=917/R...(16)
顯然:引力波的波長或頻率只與天體的引力場的場效應半徑有關,與天體質量大小無關。
本題超級恆星的場效應半徑為13億光年,即:R=13×10⁸×9.46×10¹⁵=1.23×10²⁵米;其頻率:f=917/1.23E25=7.45×10⁻²³赫茲,
再如,求太陽到達地球的引力波波長與頻率。已知太陽到達地球的場效應半徑為1.5億千米,即:R=1.5×10¹¹米,故:
λ=ζR=3.27×10⁵×1.5×10¹¹=4.9×10¹⁶米。
f=917/R=917/1.5E11=6.11×10⁻⁹赫茲。
可見引力波,幾乎沒有波動,完全可以看成絕對靜止的真空場。
有人一定會說,201614公佈雙子合併前後頻率分別為:50與500赫茲。似乎這是實驗事實。但是,筆者不以為然。因為:
我們實在不具備這樣的測量技術,而無法分辨遙遠天體的各種引力波、原發電磁波、宇宙線激發二次電磁波....的無數可能的噪音干擾。
據說,LIGO課題組為了的避免噪音干擾,用兩個數千米的測試臂,這依然是不可靠的,詳細解釋,恕不贅述,我也相信大家的智商。
▲本圖,不是如示波器的真實圖景,而是純粹有計算機模擬的人造畫面,其可信度是有存疑的。其六:13億年的引力波歷程,並不是一個個引力子,分別從那個超級恆星像發射一顆顆子彈一樣,旅行了13億光年到達我們地球,而是:
那個超級恆星所含的亞原子自旋震盪,推壓無數個空間場量子依次徑向推湧的場效應。最後一圈場量子就在地球附近,所有場量子都在本地震盪,沒有位移。
結語1. 迷信“慣性參照系等效原理”,導致所謂的鐘慢尺縮質增效應,不是採用唯一可靠的近空參照系作為測量基準,導致時間悖論之荒謬。
2. 迷信“電磁波傳播無介質論”,導致電磁波、引力波、機械波傳播的量子超距論。事實上,最後一個波陣面的場量子就在此時此地。
Stop here。物理新視野與您共商物理前沿與中英雙語有關的疑難問題。
-
5 # 貓大呀
只能說,設想應該是13億年前發生的。因為太陽系之外的廣闊宇宙,我們無法證明時間和空間是均勻分有序各向同性的。
-
6 # 時空通訊恭喜你,你的回答很正確。引力波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傳播了13億年到達地球的引力波,當然是13億年前發生的事情。
2015年9月14日,科學家們首次監測到了兩個黑洞合併所發射的引力波訊號,這個訊號來自13億光年距離。之後又陸續探測到多次引力波事件,從而給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關於引力波的百年預言一個鐵證。
這項發現是2016年LIGO與VIRGO兩個科學團隊共同宣佈的,為此發現引力波的三位科學家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那麼為什麼來自13億光年的引力波就是13億年前發生的事情呢?這得從人的感知功能與光速的關係說起。我們人類感知的所有事物,都要看到或者聽到或者感覺到,而任何事物傳遞到我們的眼中耳中都是有速度的,這個世界最快的速度是光速,所以透過光速來感知世界是人類最快的一種感知速度。
人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透過光來傳播的,因此我們看到的所有物體,都要光傳到我們的眼睛裡才能夠看到,沒有光我們就看不到任何東西。
這些光有物體本身發出的光,比如恆星、燈光;有光源發出的光照射到物體上反射出來的光,如月球、房屋、世間本身不發光的萬物等等。
這些光源或者反射的光,以每秒約30萬千米的速度傳遞到我們的眼睛,我們就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光速雖然很快,但傳遞還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過去時,中間有時間延滯,這個延滯時間就是距離除以光速。距離我們1米遠的物體,傳到我們眼中時間約需3億分之1秒,因此我們看到的物體就是3億分之1秒之前的樣子,100千米遠的物體,傳到我們眼中要3萬分之1秒,因此就是3萬分之1秒前的樣子,我們看到的國際空間站距離我們約400千米,就是萬分之13秒前的樣子。
在地球上物體普遍距離很近,人的眼睛時差解析度大於0.2秒,小於這個時差就很難分辨出來,因此普遍忽略掉了這個時差,所見即所得,習慣上認為看到的就是即時的樣子。
但到了太空就不一樣了,我們看到的月球,距離我們約40萬千米,因此就是1秒多鍾前的樣子;太陽距離我們約1.5億千米,我們看到的太陽就是500秒前的樣子,照著到我們身上的Sunny,也是太陽表面500秒前出發的。
太空中更遠的距離就是以光年計了,這就更好理解了。1光年約9.46萬億千米,就是光在1個儒略年(365.25天)傳遞的距離。這樣1光年就是光走了1年才傳到我們的眼睛裡,因此我們看到的這顆恆星就是1年前的樣子,以此類推,我們看到13億光年遠的任何天體,都是13億年前的樣子。
引力波雖然不是以光的形式發出,我們看不見,但它的傳遞速度與光速相同,我們接受到13億光年遠的引力波,當然就是13億年前發出的嘍。
人類不管是用眼睛還是儀器感知宇宙中的存在,都需要測算出這個傳遞媒介的速度,然後計算這個傳遞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就能夠得出這個看到或感知到的事物與我們的距離。比如在地球上人類常常用聲波來測距,就是根據聲波在空氣中、水中、不同材料中的傳遞速度來進行的,還可以探測一定距離物體的狀態,這種探測儀器叫聲吶。
聲波傳遞速度很慢,所以人眼看到的與聽到的就是不同時的。比如電閃雷鳴,就會總是先看到閃電,才聽到雷聲。
聲音的傳遞速度太慢,在空氣中每秒約430米;在水中每秒約1400米;鋼鐵中最快,約每秒5000米。而且在太空中沒有空氣和其他傳遞介質,聲音是發不出去的,因此不會在太空中使用。
在太空中,主要透過可見光和不可見光、電磁波等來探測天體,這些方式傳遞速度都是光速,快捷而準確。同樣是光速的引力波是新的發現,為人類今後對遠距離天體狀態和過去發生的天體事件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和方法,尤其對研究宇宙大爆炸初期沒有光的那段時間(38萬年)有著特殊的期待。
2015年科學家探測一個引力波,說是經過了13億年才到達我們地球. 那是不是意味著這個引力波是13億年前發生的呢。這麼理解是否錯誤?請科普大神幫忙解答!
回覆列表
其實我個人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我們人類渺小得不能再渺小,我們人類是有液體組成的,人類都還沒搞清楚人的來源就要去探索宇宙簡直就是井底之蛙。宇宙其實是有邊緣邊界的,只是人類太過於渺小而已,人類連最基本的“夢”都搞不清楚,你說還能去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