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5858666love
-
2 # 漫漫史話
我覺得評價起丞相來有必要分為演義中的諸葛亮和歷史上的諸葛亮。
先說演義中的,這絕對是四千年一遇的完人,沒有任何汙點,武力值除外,各項能力指標都在全書中屬於第一梯隊的人才型人才。集治國理政、行軍打仗、文采韜略、創新發明於一身的超級演說家,人品還沒得說,長得還帥氣,人間是出不了這樣的人才的,所以魯迅說他近乎妖。
再說歷史上,這也是個受萬人敬仰的信仰式人物,演義只不過誇大了部分優點,但這不能否認丞相本身就很優秀。而且在演義之前,丞相就已然封神,這是源於其自身人格魅力。歷史上的諸葛亮依舊是治國能手,品行高潔,能言善辯,會搞發明,還長得帥……
當然,我們最應該銘記丞相的,是他的品質,為劉氏季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的精神,他看透了時局大勢,卻依舊懷揣夢想追求志向,向著漢室一統努力,這是屬於中華民族的獨特魅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
3 # T66382945
諸葛亮功過相抵。功與東吳合作,抗曹!為劉備放心入川,掃平川南。過,過份北上功打曹,令政府超負荷,不論人力,物力過快損耗!加速亡國,用人太過執著,自以為事,太重用姜維,沒有相信魏延。使國家後期沒人可用。
-
4 # 徐國麟一功書法
說起諸葛亮,從古到今,沒有不被他才能所折服的,三國期間,可以說蜀國因為他的偉大才能才確保了有一席之地。
然而,縱觀諸葛亮的光輝一生,他也並非聖賢,雖然小說《三國演義》試圖將他演繹得出神入化,但小說終歸是小說,有他的虛構成分,歷史終歸是歷史,容不得參雜個人感情。
一、諸葛亮的功
1、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2、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出山之後更是一展雄才,輔佐劉備南征北戰,打下了蜀漢江山。
3、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
二、諸葛亮的過
1、沒能直言勸誡劉備,導致劉備一意孤行。
當時劉備決定讓關羽留守荊州,這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可是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心高氣傲,不可當此大任,卻也沒堅決讓趙雲代替關羽鎮守荊州,從而導致了後來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對這件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沒能及時挖掘培養新人才。
五虎上將在世時,確實是威震四海,可是隨著老將一個個撒手離去,諸葛亮並沒有及時挖掘培養新人才,從而導致蜀國軍中青黃不接,沒有特別出類拔萃的人才,甚至無將也用。所以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尷尬局面。
3、六出祁山使得國庫空虛。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一心想完成先帝恢復漢室的心願,可謂是嘔心瀝血,舉全國之力,六出祁山,使得國庫空虛,百姓水深火熱。無奈由於曹魏實力強大,北伐大業未能順利完成,反而令蜀國背上了一個大包袱,需要好多年才能修養緩過來。
最後借用毛主席評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感謝
-
5 # 小濤說天下
諸葛亮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來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國歷史上,德才兼備的人不少,但像他這樣集智慧與人格於一身,可謂絕無僅有。他所張揚、實踐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忘我精神,為歷代所推崇備致。諸人對他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正確認識:第一,優點:1.博學多思,當年躬耕南陽,閉門十年精讀經典,因而成為飽學之士。2.一個戰略理論家,一篇《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勢,非常透徹。3.勇於承擔責任,如失街亭後,自貶三級。4.重視科學,親自發明木牛流馬。5.正確確定和執行少數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縱。第二,缺點:1.架空劉禪。劉備死後,由於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當劉禪長大成人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幹,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監視後主的一舉一動。令劉禪敢怒不敢言,劉禪想搶回大權,但滿朝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只好信任宦官黃皓,造成千古遺憾。2.窮兵黷武,禍國殃民。諸葛亮在執政期間,僅為完成先主之心願和他自己的隆中對的策略而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由於力量相差太遠,無法收復中原,反而令國家背上一個大包袱,並直接影響他的繼承人姜維,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6 # 知不足書齋
相反,諸葛亮最大的優勢變成了他最大的劣勢。他親自處理朝中和軍隊的事務,領導軍隊作戰。雖然這是對國家忠心耿耿的表現,但並沒有給別人一個表現忠誠的機會,這直接導致了蜀中沒有有用的人。恰恰相反,這反映了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不足。
不能挖掘、吸收和培養人才,官職越高,重用能力越重要,需要任用人才從宏觀上控制大局。比如,就業不好造成的荊州和街館損失,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劉備死後,有勞動能力的人相繼離開,人才嚴重短缺,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五次失敗的原因。五次北伐後,蜀中人才短缺更加嚴重,使蜀中陷入嚴重危機。劉備死前,他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劉禪還年輕,諸葛亮當朝掌權,親自出徵。
-
7 # 東門立雪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好多人拿這句話來揶揄諸葛亮性格過於謹慎,像司馬懿,當時雖然還沒有這句話,但話裡話外總透著諸葛亮不如自己。《三國演義》中,倍道降孟達之後,司馬懿曾對張郃說,
諸葛亮平素謹慎仔細,不肯造次行事,他卻不知吾境內地理;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只怕有失,不肯弄險,必然軍出斜谷,來取郿城也;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
司馬懿說得好像自己比諸葛亮強多少倍,其實他骨子裡也是一樣謹慎。火燒上方谷之後,司馬懿蠱惑人心,對郭淮說,
孔明若出武功地名,依山而東,我等皆危矣!真為可憂。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可保無事矣。
武功在渭北之東,蜀軍如果沒有消滅魏軍就東出武功,必然糧道被斷,全軍覆沒。諸葛亮肯定會屯兵渭南,他熟知地理,怎能不知道這點?他這樣做是為了安撫眾將,避免不必要的出擊。他的邏輯是,不作死就不會死。他這樣做還不是因為謹慎?一定程度來講,司馬懿多疑勝過諸葛亮,謹慎必然更甚於諸葛亮。做大事的人,怎能不謹慎?謹慎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也不是諸葛亮的缺點。正相反,諸葛亮之所以在蜀國屹立不倒,無他,就是謹慎。說他是權臣也罷,奸臣也罷,他就是不給你任何打敗他的機會。
諸葛亮這輩子,在外做官,在家做人,第一要務就是謹慎——謹慎,謹慎,再謹慎。劉備入川后大行賞罰,彭羕曾因受賞不均,酒後誹謗劉備,被馬超舉報下獄。彭羕情急之間給諸葛亮去了一封絕命書,信中痛陳前非,立志悔改,夾敘夾議,總之是一篇很有力的求情文書。諸葛亮收到信後如何回覆的呢?諸葛亮沒有回覆。為什麼?這又涉及另一封信。
《三國志·法正傳》記載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有人向諸葛亮抱怨法正私設公堂,擅動私刑,這些是不是事實呢?肯定是。
諸葛亮怎麼答覆呢?法正有功。
這簡直答非所問。乍看這一段,諸葛亮前言不搭後語,甚至讓人懷疑記載有誤。《蜀科》出臺後,法正曾向諸葛亮抱怨刑法太峻,諸葛亮答以大義,要依法治國。可事情到了法正身上,依法治國好像不存在一樣。為什麼?因為劉備看重法正,而諸葛亮對此洞若觀火。出於謹慎也是自保,他絕不觸及劉備和法正之間的關係,用後人的話講“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言外之意,劉備和法正、自己和法正,這兩條線是警戒線,但凡和它們有一絲關聯的,自己動都不要動,別人萬一動了,自己也要裝作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彭羕就是這樣的例子。法正“宿自知羕”,“遂(與龐統)並致之先主”。彭羕入獄是因為誹謗劉備,彭羕沒有找法正求情,而是找到諸葛亮,這其間的關係波譎雲詭,一時難以分辨。到底是法正授意,還是他自己要這麼做?諸葛亮摸不清。彭羕是法正舉薦的,現在惡語中傷了劉備,而法正又是劉備的股肱,保彭羕無異於保住一個隨時可以中傷法正的利器。萬一彭羕拜錯了廟,自己又上錯了船,劉備極可能遷怒自己。那怎麼辦?信,我沒收到,也不會回覆的。他是要等法正出面。人是法正舉薦的,彭羕獲重罪,真想救他,法正也必須要表態;如果法正不說話,這件事就到此為止。最終,“羕竟誅死,時年三十七”。
馬伯庸在《三國配角演義》中寫有一篇《白帝城之夜》,涉及蜀漢隱秘的奪嫡之爭。就在諸葛亮用特殊方法解決兇手後,主角氣喘吁吁地趕到,驚異於現場,“如此,日後史書如何記載?”諸葛亮氣定神閒地回答,“很簡單,日後不設史官。”我認為,在馬伯庸對蜀國史官之謎的戲劇化“解讀”中點到了諸葛亮做官為人的精髓之處。
就在諸葛恪的身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諸葛亮的謹慎。《三國志·諸葛恪傳》注引《江表傳》記載,
江表傳曰:權為吳王,初置節度官,使典掌軍糧,非漢制也。初用侍中偏將軍徐詳,詳死,將用恪。諸葛亮聞恪代詳,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遜以白權,即轉恪領兵。
諸葛亮作為蜀國真正的執政者,和孫權直通書信,常人看來並無不妥,何況諸葛恪是自己的侄子,書信內容若論及親族,大家第一反應大概都是去信直言,但諸葛亮這封信並沒有交給孫權,而是給了陸遜。第一,如果諸葛恪將來任職節度官,就是陸遜下屬,由陸遜轉陳更為妥當;第二,諸葛亮在家不談公事,在官不及私言,倘若貿然給孫權去信,如果被拒絕,便是吳國皇帝駁了蜀國丞相,如果答應,則是孫氏捲入諸葛氏內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自己雖是蜀國實際執政者,但畢竟只是丞相,公議往來,丞相交給丞相才最妥當,也不會授人以柄。諸葛亮的行事特點在這件事情上得到充分體現。
反觀諸葛恪做事,雖然時而成果顯著,卻也常有明顯闕失。很多時候,他並不是力所不及,而是心思疏忽。就在諸葛亮的這封去信之前,有這樣一句話:“節度掌軍糧谷,文書繁猥,非其好也”——諸葛恪覺得不喜歡的事就可以不做,他可能不知道,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就是從排程江南三郡錢糧起步的。掌握錢糧排程,便可知道行軍打仗的補給需求,對軍隊的瞭解就更深入也更直接。退一步講,統帥全軍,豈能不熟知軍隊最基本的運作?在陳留起兵時,曹操都曾親自動手打鑄兵器。別人勸他說,安天下不必掃一屋,他回答說,小事也有大用,何況打鑄兵器並非小事。看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曹操在扯雞湯話,但類似的經歷在諸葛亮文集中得到了印證。
諸葛亮曾在佔領武都陰平後為某部統一更換刀斧,原因是砍斫鹿角毀壞該部刀斧千枚。先前他以為這是正常損耗,後來才查知是後勤偷工減料,便重新曉諭全軍,上陣刀械必須是十折鋼刀,更請刀神蒲元親自淬鍊寶刀千口,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回成都取蜀江水淬火。如此看來,曹操所做的事情,是小還是不小呢?他們做這些事情都有明確的目的,並不以事情的大小作為衡量標準。
-
8 # 靜水流深2020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一、功績
治軍:
1.諸葛亮足智多謀,目光長遠,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
2.赤壁之戰抓住契機,一戰成名,助劉備轉危為安,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
3.西進圖謀劉璋,北上佔定軍山。
經典之戰:空城計,草船借箭,六出祁山,舌戰群儒,七擒孟獲和巧借東風等等。
治國:諸葛亮廉政奉公,為官節儉,力戒奢華,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修為:濟世愛民,謙虛謹慎,才華橫溢。篆書,草書,八分等都十分出色漂亮,他還精通音律,並且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諸葛亮的前半生可謂意氣風發,為建立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居功至偉。
二、過失
1.不善用人。譬如:用人不善導致痛失荊州、失街亭,這對蜀國來說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在劉備死後,能人相繼離去,人才極度短缺,這也是諸葛亮為何五次北伐沒能成功的原因。雖是一心為國,忠心耿耿,但是這樣造成別人無一絲表現的的機會,這樣直接導致了蜀國沒有可用之人。這反映了諸葛亮不善於用人。
2.事必躬親。諸葛亮雖然胸有雄才偉略,但管理欠缺。身為國家輔政重臣,應該把重點放在戰略和國家謀劃上,放手讓下屬幹自己的事。但諸葛同志事事親力,件件操心,這實際上打亂了國家的行政;再者,他也沒有建立起好的人才機制,用心培養下一代人才。這就造成人才斷檔,文官如此,武將如是。最終落得個‘’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綜合評價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雖有過人之處和不可測度的智慧,但也有馬失前蹄的過錯,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了一個千古傳頌的歷史巨人。
-
9 # 東方乙說易
總的來說,諸葛亮還是一個名人,也是一個易學家、軍事家,尤其是在易學方面,可以說是到了一定的境界,而且他把易學運用到軍事實踐,至今無人所超越,在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易經》,這本國學著作真的是任何國家都超越不了的。
舉個例子,諸葛亮的借東風,草船借箭等,運用到軍事,直接到戰場,這種能力真的太強大了,至於他的過錯,我覺得就是違背了天意,是他個人所造成的,也是明知故犯。
為什麼說他違背天意?主要還是因為他“裝神弄鬼”(騙人),還有所謂的“天機不可洩露”,這就是違背天意。
-
10 # 釋然周無極
一、諸葛亮的功
1、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2、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出山之後更是一展雄才,輔佐劉備南征北戰,打下了蜀漢江山。
3、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二、諸葛亮的過
1、沒能直言勸誡劉備,導致劉備一意孤行。
當時劉備決定讓關羽留守荊州,這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可是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心高氣傲,不可當此大任,卻也沒堅決讓趙雲代替關羽鎮守荊州,從而導致了後來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諸葛亮對這件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沒能及時挖掘培養新人才。
五虎上將在世時,確實是威震四海,可是隨著老將一個個撒手離去,諸葛亮並沒有及時挖掘培養新人才,從而導致蜀國軍中青黃不接,沒有特別出類拔萃的人才,甚至無將也用。所以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尷尬局面。
3、六出祁山使得國庫空虛。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一心想完成先帝恢復漢室的心願,可謂是嘔心瀝血,舉全國之力,六出祁山,使得國庫空虛,百姓水深火熱。無奈由於曹魏實力強大,北伐大業未能順利完成,反而令蜀國背上了一個大包袱,需要好多年才能修養緩過來。
擴充套件資料
近現代著名人物評價諸葛亮:
1、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2、毛澤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3、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回覆列表
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功過,必須持客觀公正的態度,把此人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全面的評價,今天我就簡單的說說諸葛亮吧。
諸葛亮可以說是戎馬一生,為了輔佐劉備,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對於他的評價,有好有壞,那應該如何理性的評價諸葛亮的一生呢?對於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來說,肯定是有著不同的人生。
諸葛亮簡介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位於今湖北襄陽)隱居,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世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後來正是因為好友徐庶的推薦,才讓劉備發現諸葛亮,與諸葛亮一同打天下。
諸葛亮的優點
1、博學多才
諸葛亮年輕時就熟讀兵書,善於察言觀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利用陰陽五行以及奇門遁甲,讓劉備在打江山的時候,走了捷徑。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傑出才幹才會讓劉備的戰力不斷增強。
2、從不以貌取人
這一點看諸葛亮的夫人就會知道,諸葛亮可以說是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而找的夫人卻比較醜,在諸葛亮的眼裡,只認才學不認相貌,這樣的擇偶標準是現在大部分人做不到的。
3、有戰略思想
從隆中對就可以看的出來,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已經把天下格局看的十分透徹,這也是為什麼劉備三顧茅廬的還是會出現隆中對的原因之一,天下的形勢透過一篇短短的隆中對就能輕易分析,可見諸葛亮的戰略性思維。
4、勇於承擔責任
當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作出的決定是自貶三級,對於一個謀士來說,這個懲罰是比較嚴重的,如果把這個懲罰放到現在的社會,相信不會有很多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5、對於科學非常重視
比如諸葛亮當時發明的木牛流馬,以及當時大修水利工程,對於這些措施,有很多地方現在依然造福於百姓。
6、對於少數名族的政策寬鬆
諸葛亮在政期間,正確的確定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這才能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一種穩定的態勢。
諸葛亮自幼不被人理解,現在看來諸葛亮是一個志向高遠的人,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確實不被人理解,當時的諸葛亮常常和管仲樂毅相比,在常人的眼裡自然就是不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