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獨家新天地
-
2 # AI財經社
社長認為拿到核心地塊是李嘉誠的本事,至於後續如何,商人當然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再李嘉誠的觀念裡,他只是一個商人,而不是我們認識的慈善家和古建築的保護者。
李嘉誠拿到核心地塊的最大的原因無疑是地方缺少資金,和他在商界的影響力。拿到核心地塊,商人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我該如何把我投資的錢收回來,並盈利。其次才是建築的規劃問題。而那時候收回利益最快的可能就是將專案全部散賣。其次他公司也需要盈利,來實現公司人員,資金的正常運轉。在當時即使有人反對,也只是要服從大局罷了。
李嘉誠曾經說過“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商業的歸商業,政治的歸政治。我就是一個商人,會去努力理解政治,但是我絕不僭越政治,那是政治家們的事情。”正像古建築是歷史學家去做的事。李嘉誠以商人的邏輯對核心地塊處置的確實沒有毛病。
雖然社長對於商人永遠在於逐利這種做法有些不齒,但是社長也不能強行對李嘉誠進行道德綁架啊,況且社長認為,李成功的原因就是堅持了商業邏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時在賺到錢之後,拿出一部分來進行慈善,加大品牌建設增強社會影響力,可以說商人總是利用優勢來追逐利益。
最後社長想說李嘉誠商人角色扮演的很成功。
-
3 # 冰點185491274
那怎麼賣呢,你教李嘉誠做生意嗎?還是讓他買下來不開放留著古建築,那他為什麼要買?做慈善人家也沒少捐,但做生意人家不違法怎麼做都行。
-
4 # 大廚老齊
李嘉誠是商人,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本性。把愛護古建築的責任寄託在商人身上,是不現實的,等於痴人說夢的“天方夜譚”。
話說回來,保護古建築,做切實可行的長久城市規化,本應是政府職責許可權之內的份內事,但這一權利卻被有些人給發包了那些不關政治發展前景,只管經濟利益的投機商人,該追糾責任是某些政府職能部門,而不是商人李嘉誠。
如果發包之前有明細保護古建築合同細則文字,並有強有力的官方監管監督,大家應該知道在沒有相關政府蓋章,即使李嘉誠想賣,他也賣不成的。職能部門的監管不到位是難辭難辭其咎的…
-
5 # 陳瘦瘦
第一,這是一個很不切實際的問題,如果城市開發時覺得“古城”古建築好,為什麼要舊改,為什麼要把這些地拍賣,直接找個空地重新建城唄?何況在90年代,很多地方都沒得吃飯,地就是用來換飯吃的最後資產。盛世古董亂世金,別在饑荒的時候把家產拿去換饅頭,而來年開春有收成了就拿饅頭去討回家產。
第二,古話說的好“後人開路前人挪位”,當有發展需求時,前人的墳墓都要為後人挪動,這是為了延續人類的生生不息。
第三,古建築的保護屬於地方政府的範疇,國有市有房地產很多,可以找其介入開發古建築群旅遊商業價值。
-
6 # 財經視覺I
如何看待李嘉誠總是拿到核心地塊,卻不愛護古建築,一味追求利益將專案全部散賣?
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看待問題的方法也不同。
李嘉誠在90年代可以說是去哪都是受到接待的人物,因為他憑藉自己的成績讓人敬仰,受到貴賓的待遇,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李嘉誠拿到核心地塊,卻不愛護古建築,代表之一就是福州的三坊七巷,原本三坊七巷原共有古建築268處,如今來看已經物是人非。
城市發展來看:
一個城市發展不但看經濟,文化與底蘊也是非常重要的,拆除舊城,建新城這一點是沒問題,但是不該觸碰到具有歷史意義地方,其實在福州的三坊七巷規劃時候,其負責規劃人都表示不會去承接此專案,後來李嘉誠也是另尋他人。
商人角色:
從商人角度來看,我靠著我自己拿到核心地塊,我作為商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為自己帶來利益,如何使公司日益發展壯大,不可能顧及那麼多,至少作為商人李嘉誠是非常成功的。
人民群眾:
我們需要發展,但是我們也需要一些回憶。
領導:
某人親自去拉橫幅接待李嘉誠,本以為是雙贏的,沒想到的是,至始至終,李超人都是衝著自己利潤最大化而去的商人,只要自己的利潤,自詡從不做虧本買賣。
李嘉誠:
“香港需要尋找未來,大陸需要尋找未來,大中華區需要尋找未來,全世界都需要尋找未來,但是我需要尋找的只是利潤。對我來說,誰是趨勢、誰利潤更大才是我要考慮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虛假的道德說教。不要試圖讓商人去承擔國家的政治責任,也不要試圖用政治去影響商人的經營理念。”確實,我們的社會角色不同,擔當的責任也不同,我們也沒有權利去要求別人做什麼。試想,李超人能有今日的成就,靠的不是慈善之心,而是他作為商人的睿智。
-
7 # 一隻無聊的胖紙
商人沒有義務承擔城市格局的規劃、古建築統籌開發和保護、區域商業格局的規劃和奠基,這應該是城市管理者的工作,商人在城市管理者劃定的格局和規則之下進行開發。請勿本末倒置,此類事件的發生,只能充分說明城市管理者缺少管理能力。
-
8 # 波士財經
這個問題很嚴肅。但問的有點兒玄虛。不能將和記黃埔或者長江實業旗下某一個專案部的具體專案,不愛護古建築這個“罪名”,硬生生地套在李嘉誠頭上,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不客觀的。不能因為一位鄉長貪汙,就說省長不作為,這是兩碼事。
李嘉誠統管著累計萬億市值的幾家集團公司,企業旗下業務無數,你叫他具體關注一個房地產專案是否不愛護古建築,本身就不合理。
要知道,集團董事長只是負責宏觀戰略方向。在董事長下面,還有董事會;董事會下面,還有Quattroporte,Quattroporte下面還有不同的業務板塊;不同的業務板塊下面,還有地產行業的董事長、航執行業的董事長、投資行業的董事長等不同行業一系列高管。
在每一個行業下面,尤其是房地產,還有各個地方不同的分公司;不同的分公司下面,還有不同的專案部。如果李嘉誠能夠管到一個房地產業務的專案部是否愛護古建築,那麼就像一個軍長,去指揮一個排長怎麼打仗一樣,本身就違背了常識:要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連長幹嘛呢?同樣的話,李嘉誠關係到一個具體地產專案是否愛護古建築,公司下面聘請那麼多的職業經理人用開吃乾飯?
同時,“李嘉誠總是拿到核心地塊,卻不愛護古建築,一味追求利益將專案全部散賣”這麼表述,本身就不準確。因為李嘉誠的地產專案,絕大多數都不牽涉古建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福州的三坊七巷,當年是打包7個億賣給李嘉誠,後來只開發了一小部分被叫停。
李嘉誠開發房地產有一個特點是注重地段,也就是喜歡核心地塊,這是李嘉誠的“秘笈”之一。因為核心地塊屬於人流、物流資金流彙集地地方,商業就是講究人流。這樣房子賣掉快而且價格高。而李嘉誠因為名氣足夠,可以為一個城市帶來巨大影響,還是招商引資的成果,所以李嘉誠總是能夠拿到核心地塊。
其次,作為一個企業家,他的首要責任就是為股東帶來回報,為員工帶來收益,為政府帶來稅收,為社會創造就業、價值。顯然,在這一方面李嘉誠是做到了。
第三,李嘉誠不愛護古建築,這本身判斷就比較武斷,你叫一個商人去維護,本身就不合理。愛護古建築,事關文化、歷史的價值傳承,這種價值傳承絕不能被商業獲利的衝動所打破,需要在更高層面上防止地產發展對價值傳承的破壞。
在商業的領域,好的遊戲規則的形成,遠比對一兩個個例指責有益。
-
9 # 大信精舍
有具體案例嘛,不愛護和將專案散賣這是毫無關聯的兩個問題,專案散賣還是整售是地產商的經營策略與外人無關,而且李嘉誠也整售過很多物業,提問的人應該不懂房地產,至於不愛保護古建築請指出具體案例,如果存在可一譴責他以及看有無違背國家法律規定可以舉報他,但沒有具體案例的話不要亂指責,影響他人信譽
-
10 # 地產大運營
再見,李嘉誠。再見,港商時代
本文關鍵詞:活化石 別讓李嘉誠跑了 啟蒙恩師 學生逆襲 師生決戰
90歲的李嘉誠李超人,在萬眾期待中,隆重而略帶喜感的退休,一代傳奇港商的精彩大幕徐徐落下。
去年的業績會上,他還回憶往事,哽咽落淚。身體、衣缽、輿論,都讓他傷感很多。
如今終於解脫放飛自我。他的一生是勵志、傳奇的一生,更是見證大國百年崛起,兩種商業力量戲劇變遷的一生。
活化石
活到老學到老,李嘉誠90年的人生傳奇與個人奮鬥史,就是一本“知識改變命運”的教科書。
正像媒體人畢亞軍所說,有些人是真正生命不息,就奮鬥不止的。這跟財富,跟榮譽,跟寵辱統統無關,活著就要奮鬥,是他們融入血液,滲進細胞,甚至要帶上天堂的信仰。
他的慈善事業至少有三個專案值得人們記住: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汕頭大學培養一批又一批年輕學子。長江商學院則培訓了大量牛逼企業家,甚至傳說王石的紅燒肉的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也是頂級學者的資助專案。
這些都是對未來幾十年,有深遠影響的慈善工程。
研究李嘉誠的經商史,關鍵節點都是以10年、20年為週期計算的。基礎投資、穩健投資成為其成功秘笈。他是香港奇蹟的代名詞,香港曾被稱為“李家城”。他買下半個英國,佔有天然氣30%、電力25%的市場。
他往往看中的都是那些幾十年不變的商業機會,他以長遠的眼光及最底層的邏輯,抵抗經濟社會的風浪和時間的流逝。
他一生穩健,近70年沒有虧過本,更不負超人名號。典型的港企追求利潤回報,穩健投資的模式。不像大陸激進的企業家,賭博式發展,追求規模擴張,動不動就資金鍊斷裂,最終跑路與跳樓。
他是華人首富。90歲高齡,雖然經歷小風波,但得以安全榮退。這是很多大陸企業家的夢想。富豪榜被稱為殺豬榜,一代代首富結局難以自我掌控。
李嘉誠的生命意義不僅僅是勵志、慈善、商業裡的偶像價值,更是觀察改革開放40年外資企業發展變遷的活化石。
別讓李嘉誠跑了
別讓李嘉誠跑了。
這是近年來社會輿論對李嘉誠的態度。
2013年開始,李嘉誠堅定的出手內地和香港的資產。2017年10月,以402億港元的價格,出手李家族在香港的標誌性建築中環中心。
儘管是純商業行為,仍然讓社會情緒充滿了戾氣。改革開放40年,這個民族骨子裡對商人的仇視和玩弄,時隱時現。
當年港商受到特別的禮遇。如今,情況在改變。
從鐵幕開啟,外資崇拜的癲狂上演,到今天眾人指責落寞撤退,這是一個大時代下的戲劇一幕。
李嘉誠家族企業戰略轉移,可以看成是老派資本家投資邏輯的全球變遷,更是美國模式對香港模式的勝利。
但根本原因卻是國家的強大。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3645億元,世界排名第29位。2017年是83萬億,世界第二。再也不是當時的經濟弱國了。
今天我們的移動網際網路引流世界潮流,我們的航天和科技開始崛起,我們的國際專利在世界領先,我們的世界500已經佔據了115家,我們的經濟總量在強勁增長,超越美國也在十年之內了。
大陸企業在走向全球,在李嘉誠眼裡國內的商業機會越來越少。
40年前,李嘉誠從西裝換成中山裝,是愛國情懷的驅使、也是商業機會的誘惑。而40年後的今天,他進行投資轉移更多是看著商業機會。而大陸官員從中上裝換成西裝,卻暗示出政治家理想與價值觀的符號化變遷。
啟蒙恩師
1978年,天安門國慶典禮上,一個名叫李嘉誠的香港商人穿著一件緊身的藍色中山裝,侷促地站在一大堆也同樣穿著中山裝的中央幹部身邊觀禮。天安門廣場是那麼的大,讓這個從小島上來的潮汕人很有點不習慣。吳曉波激盪系列如此記載。
港商曾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推動力。他們憑著千絲萬縷的華人背景第一個透過“政審”進入大陸,給內地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然後才有外資如決堤的潮水湧入中華大地。在外資的帶動下,才有國企的改革順利地擺上檯面,才有今天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的民營企業。
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開發商,是內地開發商的啟蒙恩師。
1992年,在一切還未曾明晰的政策環境中,李嘉誠在距離天安門一公里遠的地方,蓋起一個面積龐大、尺度誇張的東方廣場。當時,東方廣場是亞洲最大的商業建築群之一,被稱為北京的“城中之城”。
他敢冒風險的精神,當時讓絕大多數人驚掉了下巴。
從那以後,香港四大開發商和記黃埔、恆基地產、新世界、新鴻基,成為內地開發商從零開始榜樣。
1998年商品房市場化以後,內地地產走出波瀾壯闊的20年,是這個星球上絕我僅有建設盛況。
如果說深圳是全國的“樣板房”,那麼,香港則是深圳的“樣板房”。深圳都是跟著香港亦步亦趨學過來的。制度方面包括土地出讓、賣樓花、按揭、上下游產業鏈;產品方面包括超高層建築、園林營造;營銷方面包括樣板房、售樓處等等,
深圳學香港,沿海學深圳、內地學沿海,香港模式遂在全國推廣開來。招商、萬科、金地、中海等等如雷貫耳的房企都是從深圳起家的。香港模式在促進內地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快速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在港企最鼎盛的2007年,長江實業在內地的業務共32個專案,土地儲備超過1860萬平方米;恆基地產的土地儲備達到1400萬平方米。
25年後的今日,李嘉誠仍然是東方廣場的最大股東,東方廣場仍是北京最好的商業綜合體之一。一線城市最優秀的商業運營都是港商在做。
學生逆襲
沒想到的是,
在樓市大爆發的不久,以萬科為代表開始學習美國模式,高資金快週轉,追求規模擴張。大部分房企的負債率在80%以上,而專案利潤在5%都願意幹。
這與低資金週轉率和單盤高利潤率的“香港模式”差別很大。他們透過囤地,賺資產增值的錢,追求30%的利潤回報,實現百年企業。大部分港企的淨資產負債率只有20%左右。
師徒分道揚鑣的結果是,大陸房企快速佔滿百強榜單。TOP3的銷售額在5000億以上,過千億的將近20家。內地TOP3就是世界的房企TOP3,當然也是宇宙TOP3。1-2年之後,“萬億房企”也將在大陸誕生。未來5年很可能世界前十都被大陸包攬了。
而港企在銷售額排行榜上,日漸隱退。2017年和記黃埔銷售排行在96名,相對激進的九龍倉也經常拿不到地,排名大概在70多位。所有港企的房產銷售收入也趕不上萬科一家。他們隨時都可能從百強中滑落,消失在內陸地產主流視線中。
內地房企與香港房企的一進一退,彰顯了內地房地產市場崛起、香港模式進攻乏力的時代變遷。
師生決戰
更戲劇的是,
內地房企在1997年樓市泡沫破裂後退出香港,20年後再次捲土重來。2017年,香港的土地供應超過一半被大陸房企所購得。
大陸房企,視乎要解放香港樓市。
港企不僅在大陸買不到地,在香港也快買不到地了。
如果說20年前,陸企仰視港企,那麼現在更多是鄙視。他們鄙視曾經的老師是如何迂腐與老派。
恆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說,我知道他們的心態,從前是很羨慕香港的房地產商,也很尊敬香港的房地產商,經過20年之後,現在他們相當一部分是瞧不起我們。
然而,以往30年香港地產市場,日本人來過,美華人來過,英華人來過,新加坡人來過,馬來西亞人都來過。但是還留下來活得下來的沒有一個。
與大陸市場不同,香港不是一個開發為主的市場,是開發+經營持有為主。港商的資產運營仍是世界一流的。同時,每年政府出讓的土地也是很少,香港的今天可能是內地一線城市的明天。
“各種經濟危機幾年來一次,在洗牌的時候你活得下去還是活不下去? 天曉得。”香港自由市場,沒有政府就救濟的。但是香港的房地產大概活得下去,因為他們都是身經百戰。
或許早已看到學生們資金鍊吱吱作響的軟肋,老師們已經準備反戈一擊,教訓一下這些未經自由市場的風高浪急、不知大海深淺、一時張狂的學生們。
陳啟宗明確表達,
一眾財力雄厚的本地開發商,包括我們在內,已經準備就緒、參與殺戮,部分更有機會以低價“拯救”這些新來者。將來內地開發商在香港遇到熊市的時候,“地頭蛇”將來宰殺這些“過江龍”。
習慣了大陸市場上升週期,習慣了政策市、習慣了高槓杆的大陸佬,能否習慣在自由市場的大風大浪,頗讓瓜眾擔心。
師生之間,將要上演一幕驚天鉅獻。一邊是資深老辣的師傅,一邊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徒弟。
或許,這將是港企給陸企,教授的最後一課。
一個是高度管制的政策市、一個是世界自由港,兩種經濟、兩種商業模式,水火不容,極端對立。
究竟誰主沉浮,下一個十年或見分曉。
但無論如何,
地段、地段、地段。李嘉誠的經典名言,仍然是地產投資者信奉的聖經。這或許是他留給這個行業最大的貢獻。
90年代香港開發商進大陸,引領大陸房地產快速進化。未來5年,大陸的開發商到香港,也會引發香港房地產洗牌。
曾經的學生已經風雲際會梟雄一時,長江後來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不是香港衰落,而是祖國更強大了。未來30年,肯定是大陸經濟來反哺香港民生。
再見,李嘉誠
一代港商傳奇,見證百年崛起。
從內陸投資排頭兵,到房地產先驅、到大陸撤資、到全球佈局,李嘉誠的每一步都留下這個時代變遷的腳印。他和李氏企業是這個時代經濟變遷的一個活化石。
不會再有第二個李嘉誠。個人進取、特殊年代、特殊社會制度、特殊地理位置、多種因素造成傳奇的李嘉誠,恐怕再難以出現了。
再見,李嘉誠。
再見,港商時代。
過去20多年裡,李嘉誠因為華人首富這個身份而得到了的各種便利和機會,本以為是雙贏的,沒想到的是,至始至終,李超人都是衝著自己利潤最大化而去的商人,只要自己的利潤,自詡從不做虧本買賣。但和福州一樣,李超人讓魔都也失望了。古北專案一直拖著拖到最後一個開發,李超人把黃金城道、古北路沿街商場、店鋪全部散賣,本來高大上的規劃,變成了只能開小型超市、蘭州拉麵、羊毛衫市場。
回覆列表
他是一個企業家而不是一個考古學家
企業家每個企業家每個商人來講利益追求最大化,是他們的最終目標而並不是說要保護什麼古建築,因為一個商人,他們的目標是利益而不是去保護古人的建築 ,中國有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也講明瞭對於商人來講利益才是至高至上的。
其實包括很多人都為什麼要在災難之後,他們又捐錢又捐東西了,並不是他們想捐,而是他們作為正面人物,如果不捐的話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也會產生很大的輿論 ,這也是一種銷售策略能夠讓人們知道他們的企業,他們所做出的貢獻,這也是在間接的為自己的企業在利益,。
對於企業家來講他們沒走一步或者他們每做一個決定,都是會導致間接利益的產生,同時也會影響他們自身的利益,他們必須要將所有的利益最大化對他們有利。
很多事情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古建築的利益能夠讓它最大化,他也會保住古建築,同時如果能夠寄保重古建築又能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也會選擇這個決定但是如果保護了古建築卻不能讓他獲得更大的利益他會選擇更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