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追風

    歸墟,應該是存在的。

    歸墟是傳說中的海中無底之深谷,所有的水都會匯聚到這裡。在《鬼吹燈·南海歸墟》中,歸墟也被形象的塑造了出來。

    那麼歸墟是不是存在?其實分析一下歸墟的記載就能推測出來。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這裡提到的就是歸墟,說是東海之外有一處深不見底的溝壑,是少昊建國的地方,帝顓頊的琴瑟還丟在深溝裡面了。有一座甘山,甘水從這裡發源,匯流成甘淵。

    是不是感覺完全像神話故事一樣?別急,接著看。

    到了《列子·湯問》之中,對歸墟的記載就更詳細了:“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這裡就具體提出了“歸墟”這個名字,而且很客觀的強調了歸墟是海中的無底之深溝。這樣說的還是有點模糊,歸墟到底是想象的,還是存在的,沒說清楚。

    再看後面的記載:“八絃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贏洲,五曰蓬萊。”

    這是對歸墟的更詳細描述,說所有的水都會注入歸墟,歸墟那裡有五座山: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

    熟悉了吧?這是五座傳說中的仙山。尤其是蓬萊和瀛洲,當年秦始皇求仙藥,就是讓徐福帶著一大群童男童女去的那裡。

    現在普遍推測徐福其實是去了現在的日本島,在那裡繁衍生息。如果真是這樣,那時日本列島有沒有人居住還真不知道。

    不過日本列島真是在歸墟里的嗎?

    如果我們接著推測,把記錄者的觀察範圍擴大一些,這些島嶼也有可能指的是從日本列島到東南亞的這一系列島嶼呢?如果覺得這範圍也太大了吧,那就看看《列子·湯問》下面的記載:“其山高下週旋三萬裡,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裡,以為鄰居焉。”

    雖然古書記載的數字大多是虛數,不過“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裡”,很明顯想說它們之間的距離非常遠。

    然後,我們再把太平洋上的大海溝拿出來一看,從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小笠原海溝,到著名的馬裡亞納海溝。

    這些是不是大海之中的“無底深溝”?

    所以,綜上所述可以猜測,《山海經》和《列子·湯問》中的歸墟,極有可能指的就是這些太平洋中的大海溝。

    這也側面印證了,《山海經》裡所講述的,完全有可能是古人認識的山川大海,是一部古老的地理書。

    只不過年代久遠,需要時間推測和破譯而已。

  • 2 # 祗樹

    山海經裡並沒有直接的關於歸墟的記載,只有一個大壑。歸墟二字最早出現,應該是在《列子·湯問篇》裡: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山海經又是如何記載的呢?《大荒東經》中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列子對山海經裡的大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讓我們知道了這個大坑是有名字的,它的名字叫歸墟。那麼這個大坑到底存不存在呢?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這個大坑是少昊建國的地方,少昊就是白帝。那麼,少昊為什麼要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建國呢?

    少昊孺帝顓頊於此

    白帝在歸墟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建國,是為了孺帝顓頊,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白帝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把顓頊養大。

    這特麼就很奇怪了,顓頊小時候有何罪之有,非得在這麼個荒涼的地方長大呢?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對這倆人有個具體的瞭解:顓頊的爸爸是韓流、韓流的爸爸是昌意、昌意的爸爸是黃帝,而白帝是昌意的哥哥。

    也就是說,白帝是顓頊的二大爺。講道理,就算不是親爺爺,有這層關係,也不能把孩子流放到這裡受罪,你說是吧?

    《呂氏春秋》有云:顓頊生自若水…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這點與大荒東經不謀而合,顓頊曾在歸墟扔了他的琴瑟(棄其琴瑟),若是不會,又怎會擁有?

    為什麼少年顓頊要被流放到歸墟?為什麼白帝要在這裡建國?這個國家是否真的存在?

    顓頊出生不久,炎黃二部落之間連續爆發了多場戰役。為了保護幼主之安危,黃帝不得不令他的兒子白帝,帶著顓頊出逃,逃得越遠越好。

    強如黃帝,也難自保,何況其子嗣乎?因為他的敵人太強了:炎帝、蚩尤、刑天,哪一個對手都不是泛泛之輩。

    歸墟又是什麼地方呢?黃帝當年有個手下,叫應龍,應龍乃是龍修行千年而成。他修行的地方就是這個大坑,要不然那麼深的坑,白帝敢去?

    故而,從山海經的角度來看,歸墟是存在的。既然白帝和顓頊是去避難的,為什麼要帶著琴瑟?真把逃往當旅遊了嗎?

    非也非也,琴者,禁也。禁人邪惡,歸於正道,故謂之琴。當時的顓頊已經被蚩尤的邪惡之氣侵染,若無禁制,必將入魔。白帝讓顓頊練琴,不過是慢慢煉化其心而已。

    顓頊在歸墟磨鍊了若干年,直到阪泉之戰平息,方才離開歸墟。離開時,一身邪惡氣息被封印在琴瑟裡,所以才有離開時將琴瑟扔了的說法。

  • 3 # 巫女阿滿

    《山海經》中並沒有直接關於歸墟的記載,《大荒東經》裡有少昊之國在東海之外大壑一說,很多人認為大壑即是歸墟。

    《山海經》中百川入海,意思即是海是所有河流的終點。基於這個海納百川的觀念,古人就會思考一個問題,每天都有無數的河水注入海中,海水為什麼永遠不會滿起來?

    對此,莊子在《莊子秋水》裡借北海海神若的之口進行解釋。

    海神若說,之所以大海不滿起來,原因是因為在大海之中有一個叫尾閭的地方,可以將這些水排洩出去。 因此,尾閭也被看做是歸墟的一個別稱。

    到了《列子.湯問》裡,歸墟這個名字被正式提了出來,裡面記載,在渤海東面極遙遠的地方,有一大壑,是無底之谷,名字叫做歸墟。

    《太平御覽》裡將歸墟記作了歸塘。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歸墟實際上是古人對自然的思考,是對海水不盈想出來的一個解釋。

    《山海經》中沒有對此解釋,可能是當時人的抽象思維還不足以思考這種問題,或者並沒有記載。

    而到了後代,解釋成為了必須,於是,歸墟就出現了。 與此同時,歸墟的位置在東邊,可能也與共工撞不周山,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神話故事有關,當然,這也是對自然地理的一種觀察。

    所以,歸墟不存在確切的地方,而是思考的產物。

  • 4 # 林屋公子

    “歸墟”應該只是想象的產物。

    在《山海經·大荒東經》裡,說“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原來東海之外有一道大溝,少昊之國就在那裡,顓頊也是那裡誕生,還有甘山甘水存在。之後在《列子·湯問》裡,又說“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實際上,在《山海經》裡,大壑應該只是個地名,那是少昊和顓頊的國度,還無關歸墟的事。少昊之墟在魯國(今山東曲阜)、顓頊之墟在衛國(今河南濮陽),都還是神人居住的地方;而就算在《列子》裡,歸墟和海底也沒有直接關係,大約只是個無底洞的稱呼。不過經過天下霸唱宣傳,大家都認為歸墟是在海底了。

    這裡的“歸墟”,也就是大海洩流的地方,在古代叫“尾閭”,這是《莊子·秋水》記載的。“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當然,我們透過現代科學知道,海水是透過蒸發成雲降雨了,但是古人並不知道,所以想象出了“尾閭”這樣的事物。

  • 5 # 符號帝國

    上古時代的九座聖墟,遠古最隱秘的神域,有通天的神木,為黃帝親手所植

    地球上有很多隱秘的地方,特別是上古時代,人神雜處的時期,有很多地方就相當於地表上的蟲洞,可以通向神域,一個個不同神秘時空。傳說在九州海內之地,就有九座神丘,有的掩埋著遠古大神的靈骨,有的則是隱藏人間神的居所。它們就是《山海經》中所記載的上古九丘。

    一、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九州境內有九座山丘,以溪水相連,組成了一個神秘無比的網路。他們就是陶唐之丘,叔德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和神民之丘。在這九座丘陵的中心地帶有一棵大樹,青色的樹葉,紫色的樹幹,開黑色的花朵,結黃色的果實。它的名字叫做建木,樹高百仞,沒有枝椏,傳說為黃帝親手所植,伏羲也曾經在這裡逗留過。

    陶唐之丘其實是一座遠古皇陵,其下所埋的是一位聖賢的靈骨。陶唐就是堯帝,他是帝嚳之子,姓伊祁,名放勳。因為一開始把國度建在陶地,後來遷徙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他是中國古代最賢明的君王之一,孔子曾經當著自己學生誇讚他:“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二、

    叔德和孟盈都是古代天子的號,所以叔德之丘和孟盈之丘就像陶唐之丘一樣是兩座古代皇族的墓穴。根據學者的考察,孟盈應該是蓋盈的誤傳。孟盈之丘其實是蓋盈之丘,是古帝盈氏的埋骨之地。根據史書的記載,盈氏的先祖就是蚩尤。蚩尤死後,他的後裔分為少吳和太吳兩個部族,盈是少吳一族中最主要的姓氏之一,後來被楚人所滅。

    昆吾是黃帝時期的陶正,也是中國發明陶器的始祖。據《呂氏春秋》記載,它是顓頊之後,己姓,本名叫做樊。

    三、

    黑白之丘具體是什麼書中沒有說明,後代學者也沒人考證。但根據《山海經》中的描述,應該所指的是鐘山神燭陰。《山海經·海外北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因為他是主宰白天和黑夜的神靈,只要他閉上眼睛,全天下就是黑夜,睜眼則天明。所以黑白應該是分別白天和黑夜的意思。黑白之丘也就是鐘山神的陵墓。

    赤望之丘目前也找不到解釋,猜想應該是火神祝融或者赤帝的陵穴,參衛和武夫應該是古代帝王身邊最有名的護衛。至於神民之丘,傳說是神仙居住的神山。晉代學霸郭璞說上古時期有一個叫做神民氏的部族,他們建都的高山就叫做神民之丘。神民氏是上古神族之一,開天闢地一來就已經存在於大地之上。

    四、

    所謂的上古九丘,其實是九座聖墟,都是遠古聖賢的靈冢或者古代神域,相傳他們大都可以透過建木上到天庭去。這樣說來,這無疑就是地球上規模最大也是最古老的皇家墓葬群了。同時也是人間通往天堂的通道,人神可以透過建木到達天宮。九丘下有九種構樹,各種古老的樹精,相傳都是黃帝親手栽種的。

    《山海經》中還有很多這種靈異的地方,據說凡是古代聖賢安葬的地方都會有一種神奇的結界,有惡念的人到了這裡就會心生恐懼,不敢朝著它的方向動刀兵。

  • 6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小雉哥。

    很多人對於歸墟的理解大多受影視作品的影響,認為歸墟是死人之國,是死在海里的人的最終歸宿。

    而單從字面意思來看,歸墟,是迴歸到曾經居住過的、如今已荒廢的廢址故地。如果這麼說的話,山海經裡有很多"墟"。

    但是,其實《山海經》中並沒有直接關於歸墟的記載,

    那麼歸墟到底是什麼呢?

    第一次記載歸墟這個地名的是《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dàhè) 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意思是說,東方渤海再往東走好遠好遠,有一個無底的深谷,名叫歸墟,大地上的河流,和天上銀河裡的水,都匯入其中,但歸墟不會滿溢也不會枯竭。

    這個明顯是古人對海水歸宿的一種解釋。大家眼見著江河的水匯入大海,日夜無休,但海水並不往陸地上溢,於是人們就腦補了一些海水的歸宿。這些腦補的海水歸宿,除了歸墟,有大壑、尾閭和沃焦。

    很多人認為大壑就是歸墟,《莊子·泰初》有關於大壑的記載:“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這裡的描述的大壑與《列子·湯問》裡的意思是一樣的。

    前面說過了《山海經》中沒有關於歸墟的記載,但是我們在《山海經》裡找到了“大壑”的說法。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這裡的大壑說的是少昊的國土,雖然沒有說明是在大海之中,也沒有提到任何關於海水永不枯竭的說法,但是從“東海之外”還是可以看出這個大壑是與海有關係的。

    所以我認為歸墟也好,大壑也罷,只不過是古人認為江河之水都流入大海,但大海卻不會滿溢,是因為海底有一個無底洞一樣的地方能吸收海水,那個地方他們管他叫歸墟(或者大壑、尾閭、沃焦)。

    至於歸墟是死人之國的說法,大概是因為死在海難中的人幾乎都很難找到遺體,於是人們就認為他們都順著海水流入了歸墟。

  • 7 # 陽Sir的考古之眼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時人創造從“大壑”神話到“歸墟”之地,是為了解決共工撞山、水向東南之謎!為何這麼說,且聽陽Sir下文分解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觀山海圖

    雖說共工神話回答了日月星辰每日不斷西移、中國大地西北高東南低這兩個自然之謎,但是同樣留下了兩個讓人無法迴避的問題:

    1.被共工破壞之後的天地秩序該由誰來修復,又怎麼修復?

    2.江河之水皆向東南,勢必會引發海水漫溢之害,為何卻沒有發生這種事?

    第一個問題可由“女媧補天”神話解答(雖然這倆其實並無關聯),而對於第二個問題的疑問,反映在屈原《楚辭·天問》中:“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說明戰國時期人們對於江河一律東流,然而海水卻未出現過漫溢之患,有過深刻疑問,所以為了解答這一自然密碼,戰國時期人們又創造出“大壑”——“歸墟”神話來完美解答!

    (一)大壑與歸墟

    大壑神話,最早出自《山海經》中,其中這樣寫道:在東海之外有大壑,是為少昊之國。少昊曾孺養幼帝顓頊於此,後棄其琴瑟。這裡有甘山,甘水從其中流出,甘水則彙集成甘淵。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大荒東經》

    甘淵浴日

    關於“少昊孺帝顓頊”之事比較複雜,後面撰文再述。從這段記載來看,兩點需要注意:

    “東海之外,甘水之閒,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大荒東經》

    “大壑”的確處於東海之外,也就是江河一路向東流的終點。此外,這裡的甘淵,同樣也是神話中的“羲和浴日”之地。

    所以,它能成為“歸墟”之地的源頭就可以理解了:日出於極東海外之地,必然就是眾水所歸之處。

    歸墟之境

    《莊子》一書中,也對《山海經》中的大壑,做了一番準確的描述:“大壑這個東西啊,怎麼也注不滿,怎麼也流不盡”但是卻幾乎沒怎麼解釋其中的原理。

    “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曰:“將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遊焉。”——《莊子·外篇·天地》

    有了《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大壑”,《莊子》也煞有其事地描述過,那麼自然就有人開腦洞地展開聯想的翅膀,還給它換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歸墟”,從此,“歸墟”就成為了與“崑崙墟”東西並列的兩個神話秘境!

    湯又問:“物有鉅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乎?”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列子·湯問》

    《列子》中說道:在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之處,有一個大溝壑,實際上就是一個無底之谷,下面深不可測、幾乎無底,名字叫做歸墟,而八弦九野的水,以及天上銀河,都注入其中,但是卻總是“無增無減”

    歸墟之地

    顯然,這裡的“歸墟”正是在“大壑”的概念之上設想出來的。按照大壑神話創造者的腦洞:大壑從八方九天以及天上銀河所接收的水量,正與“其下(即歸墟)”所洩掉的水量是相等的,正因為二者之間達到了完美地平衡,才使得大壑之水,不盈不虛、無增無減!

    (二)尾閭與沃焦

    神話也得與時俱進,所以到了東漢時期,人們又在“大壑”神話基礎上,再次創造出了“沃焦”神話出來:

    “大荒之東極,至鬼府山臂,沃椒山腳,巨洋海中,升載海日”——《神異經·東荒經》

    這裡的沃椒就是沃焦山,當然也有說法認為“沃焦”是一塊巨大的石頭。像《莊子·秋水》中所說:

    “在碧海之東,其處有石,闊四萬裡,厚四萬裡,居百川之下尾而閭族,故曰尾閭,海水沃著即焦,亦名沃焦也。”

    羿射九日

    此外,《莊子·秋水》成玄英疏所引的《山海經》中還提到了有意思的事:“羿射九日,落為沃焦”,有點像孫悟空打翻太上老君煉丹爐,而後落在地上便成為火焰山的感覺。雖然在如今的《山海經》版本不見此記載,可能其當初所引疑為《山海經》郭璞注的佚文

    火焰山

    而《神異經》也在這種說法上,進一步演繹,作為對“羿射九日,落為沃焦”的註解:

    “東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測,蓋至陽之為質也。海中激浪投其上,翕然而盡,計其晝夜翕攝無極,若熬鼎受其撒汁耳。”

    說是在東海之外的荒海中,有一座山峙然聳立,其上有熊熊火焰,且特別高大,正是因為其為至陽之物。每當有海中激浪拍打在焦炎山上,就會立馬被蒸發掉消失不見,晝夜不間歇,就像是在滾燙的鍋中撒上湯汁兒一個道理

    浪打焦炎

    顯然,焦沃神話的產生,顯然是為了回答“尾閭”把海水傾瀉到哪裡去的問題。既然沃焦是在尾閭之下,海水自尾閭洩下而注於沃焦上,即會化作霧氣消散,由此也有“臨尾閭而窺沃焦”的典故。

    所以整體看來,神話片段之間是存在有機聯絡的,從而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正如共工、女媧、大壑神話系列,是戰國秦漢之際人們對於宇宙自然之謎的一個完整闡釋。所謂神話思維也正是如此產生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勇士西部第一,庫裡場均30+,他有可能拿常規賽MVP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