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離枯l
-
2 # 蓮之愛_東方
引導他不要自卑,不要亂來,家人的理解和尊重特別重要,首先家人不要覺得丟臉啊,孩子有病啊,什麼的,家人的態度特別重要。
-
3 # 謝謝你這個被風吹過
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在性愛、心理、情感上的興趣主要物件均為同性別的人,無論這樣的興趣是否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那些與同性產生愛情、性慾或戀慕的人被稱為同性戀者。 小南 / 女 / 17歲 / 高二 / 父母陪同前來 初步觀察瞭解:小南外觀上基本看不出女孩特徵。身穿黑色寬鬆休閒運動裝,腳穿黑色運動鞋,短髮、很內向、不苟言笑、情緒低落、內心封閉,與母親關係最差。 個人自訴:從初中時內心就特別煩躁、壓抑。自感這些緊張情緒均來自於家庭,尤其是母親。父親膽小軟弱依賴性強,早年家境優越,讀高中時爺爺急病去世,奶奶改嫁,沒讀完高中的父親開始工作,期間換了很多工作,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根本沒有責任心,長這麼大,我都不記得和父親同桌吃過飯嗎?母親做生意很有頭腦,嫁給父親以前已經小有成就。下嫁父親純粹是因為父親長相很帥。在我看來,父母的結合就是悲哀。母親強勢愛財,父親安居樂業。他們的價值觀不可能在一個點上。從小到大,感覺到的只有家庭氣氛的壓抑。當我進入小學時,母親因為對父親的失望,又開始控制我,她眼中只有分數。總拿我和其他孩子比,我的優點她從來不理,要改的缺點倒是一大堆,從日常習慣到學習態度,我沒一樣讓她看著順眼的地方。說實話我沒有一點自信,我不自信自己能吸引男生,我也不想,我現在真的無所謂,男生都是懦弱無能的,我討厭他們。你說我再不接交女同學,我還有活下去的必要嗎? 來訪者成長生活狀況<母親介紹>:小時候很聽話很乖,只是不愛說話。小時奶奶帶養較多,怕小南受調皮男孩子的欺負,不準小南與男孩子玩。進入初中突然間像變了個人似的,經常對父母言語衝撞,最近看小南的日記,竟然在裡面罵母親,女兒對母親極度的怨恨讓母親非常震驚。說到傷心處,母親潸然淚下:‘總想讓她過上最好的生活,我一直在努力,她也要努力吧?難道我有錯嗎?辛辛苦苦一直不敢放鬆對女兒的教育,最後卻是這樣的結果!’一個月前發現女兒日記中寫有對班上一個女同學的親密語言,聯想到平日裡女兒的一些行為。無法接受,狠打了女兒一頓,現放學接送,不許女兒和任何同學往來。 小北/ 男 / 22歲 / 現在部隊服役/父親陪同前來 初步觀察瞭解:在農村,訂親結婚都比較早。家族只有小北一個男孩,所以著急讓他成家。可近幾年,介紹無數個姑娘,都是沒了下文。在父親的追問下,小北才說自己在部隊有“朋友”了。搞了半天父親方明白,兒子是同性戀。這位父親介紹的時候仍然覺得很可笑。他一再對心理師強調:最好一次就把他兒子的心病給扭轉過來。 個人自訴:父親對我的教育不是很嚴厲,母親個性非常嚴厲急燥,強勢得讓人受不了,記得三年級時不小心把一碗葡萄打翻了,母親命令我從地上一個一個撿起來必須吃完,還不許吐皮。高二時母親車禍去世,我當時的心情沒有一絲難過。從小我就是個懂事的孩子,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要做。父親注重我的品質培養,初高中時基本不和女生說話。現在和戰友相處甚好,如今的生活個人覺得很滿意,唯一苦惱的是家人逼迫婚姻問題,確定自己內心真的不喜歡女生,不想給別人和自己造成一生的痛苦。後來無奈才對父親說出這個秘密。本以為心情會輕鬆下來,卻發覺家人在這件事上根本就不會放過自己。今天陪父親來只是想給他一個安慰。 來訪者成長生活狀況<父親介紹>:小北小時候一直當女孩養育,上一年級時,在老師要求下,不得不剪去長辮子。因為在小北上面一個哥哥夭折,依當地習俗如果再有孩子反著性別養育才能順利長大。 當第一次瞭解到子女是同性戀時,大多數父母都會經歷一個伴隨著震驚、否認、憤怒、愧疚和失落的痛苦歷程。 以當今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態度來看,家長經歷的種種感受都是可以理解的。在這種情況下,希望你不要去埋怨自己,也不要去責備孩子,而是客觀冷靜的度過子女亮相後的心理煎熬,瞭解他們,理解、接受並支援他們,並更加地愛他們。 一些父母會覺得,如果他們不知道孩子的性傾向該多好,因為在孩子亮相前的日子裡,家庭裡一直充滿著平靜與溫馨。但是你想錯了,在這平靜與溫馨後面所隱藏著的,正是你與孩子的日益疏遠和孩子備受煎熬的內心。 接受和了解孩子的性傾向非常重要,因為同性戀不僅僅是一個詞。向你亮相的子女需要克服許多困難,他們要鼓起勇氣走出始終籠罩他們的陰影,還要承擔極大的心理壓力。事實上,孩子對你亮相意味著他對你的深愛,他她此時此刻需要的是你的支援和理解。亮相需要很大的勇氣,它顯示了孩子期待著與你建立一種開放和誠實關係的強烈願望。 對於年輕的同性戀者來說,父母的理解尤為重要。受到父母排斥的同性戀者很有可能走向自閉,自甘墮落甚至自殺的道路;一些青少年為了保護自己,則儘量和父母保持疏遠的距離。如果你的孩子自願向你表明身份,你可以自豪的相信在理解孩子這方面,你做得非常出色。同性戀現在仍然受到很多人的排斥,如果孩子向你坦誠公開自己,這就意味著他對你懷有深切的愛與信任,如果你同樣是深愛著他們的話,現在就該是你拿出勇氣,同樣給予他們信任與理解的時候了。 若發現孩子有同性戀傾向,既不能當面粗暴地羞辱責罵孩子,也不要斥責別的孩子是壞孩子或禁止往來,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應讓孩子多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分散他們對性的注意力,同時要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性教育,使孩子消除對性的神秘感。(試問中國家庭又有幾個做到在這方面引導過孩子)。而有的家長對孩子上述行為採取諱疾忌醫、不聞不問的態度,長此以往可能使孩子心理狀態畸形發展,長大後更難以矯治,有可能導致真正的同性戀行為發生。也有的家長知道後因為一時很難接受這個事實,行為言語上折磨自己也折磨孩子,讓一家人情緒更低落,家庭氣氛更壓抑。案例一就是一個個沉重的事實,心理諮詢最先要做的是對家長孩子心理情緒的支援援助。 糾正孩子的同性依戀現象,更多應從心理上尋找原因,採用心理療法如支援性心理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和社交技巧訓練等方法,家長老師配合教育引導。當然,如果孩子現階段強迫抑鬱的情緒更重的話,那麼,抑鬱強迫是當下要優先解決的問題。(遵循法律法規和職業心理師尊重保密原則,案例已加工合成,所有案例中 女性姓名:小南--不分年齡男性姓名:小北--不分年齡 僅希望提供大眾更多心理健康知識,萬勿對號入座
-
4 # 皓月若白
先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畢竟不論孩子好奇還好,是真的同性戀也罷,他終究是你自己的孩子。
-
5 # 育兒良策
首先,我們來看看同性戀的成因
一先天因素
1研究表明,同性戀與遺傳基因有關
2身體中異性激素佔比多於同性激素
3中樞神經系統的性別特定分化出了問題,決定性取向的腦部中樞有了障礙。
二後天因素
1與異性父(母)關係親密,與同性父(母)關係疏遠
2生存環境中缺少異性
3父母從小把孩子當成異性教導(多是女孩)
4受過性侵犯,導致害怕異性
5父母關係不和
當發現孩子有同性戀傾向是,要觀察或旁擊側敲找出同性戀成因,如果是先天的那就去支援孩子吧。如果是後天形成,就要進行正確開導,對症下藥。
-
6 # 才瓜止僕
同性戀傾向產生於人的內心情感,它可能是伴隨從人類的一開始就有。
所以,這應該屬於一種自然現象。
但是,由於它的存在,跟幾千年所形成並積澱下來的公序良俗激烈的衝突著,而且,在這個現象由隱秘地存在,趨向了公開化的時候,人們卻對此瞭解的實在是很不夠,以至於無所適從。
有個年過30歲,孩子剛滿一週歲,家庭關係也很和睦的朋友,也是因為這傾向有點苦惱。他找我來聊天,想以此找到消除疑慮的方法。
剛開始我的確有點懵,怕是亂說了一氣,將這敏感的話題推向了更加糟糕的境地。
我捋了捋心緒,定神想想。
最後我問他:你希不希望,你的兒子將來也有跟你一樣的傾向?
很意外的,他竟然堅定地回答說:不想。
這個“不想”二字提醒了我。
然後我就說,人生在私有情感上面,想什麼都是自然的,不應該是罪過。但是,當私人隱情跟道德倫理相悖禮時,就看你做如何選擇。這雖然也是自由的,但一定要選擇對社會,對他人影響最小的,傷害最低的路走。最重要的,也是最為自己的人生未來考慮,就是絕不作違法的選擇。
他聽了有些釋然,說:聽你說,這個現象不是什麼怪病,而是自然現象,我就放心了……
-
7 # 成長樹下
有一種說法,孩子同性戀是因為缺少父親或母親的關愛。比如,男孩同性戀是缺少父親的關愛,所以對於孩子有這樣的傾向,父母就要檢討自己了。
家庭暴力、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孩子,都會讓孩子缺失一方面的關愛,孩子正常的性心理得不到發展或者被扭曲。比如,男同性戀缺少父親的愛,就會與母親異常的親密,對母親過度依賴和崇拜,對於別的女性很難看得上眼,與異性交往失敗就會變得排斥異性。
這種情況的同性戀,只要父母及時糾正對孩子的教育,多關心孩子並進行正確的性引導,孩子慢慢會恢復正常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同性戀是天生的,有遺傳的因素在裡面,或者是性激素分泌異常。這種情況就比較難糾正,好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同性戀的瞭解和包容越來越多,多少能減輕一些患者的痛苦。
同性戀不可怕,可怕的是世俗的眼光。父母發現孩子有同性戀傾向,不要反應過激,而是改變以往的教育方法,找出缺失的愛彌補孩子。
-
8 # 父母之道Parenting
至今為止,科學家還未發現造成同性戀的具體原因。大多數都傾向於同性戀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 孩子有這六個“跨性別行為”“需要特別關注1、反覆出現想要成為異性的慾望,或堅持自己是異性。
2、喜歡反串異性。
3、玩角色扮演遊戲時,對異性角色有強烈和持續的偏好。
4、對成為另一性別有著持續的幻想。
5、對參與異性經常玩的遊戲或與異性玩耍、消遣時間有強烈的慾望。
6、對異性玩伴有著強烈的偏好。
二、 發現孩子有同性戀傾向,父母怎麼辦?1、 保持冷靜
衝動行為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惡化。孩子同性戀傾向跡象可能是由於:
(1)生活或學習環境缺少異性造成的。
(2)經歷了異性戀的打擊,轉而向同性尋求安慰。
(3)尋求某種“刺激“或彰顯自己的個性。
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從源頭找到孩子出現這種傾向的原因,才能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2、 開放式溝通
一定不能給孩子貼標籤,這樣會強化孩子的同性戀觀念。由於羞恥和畏懼,孩子很難主動和你溝通。
給孩子營造一個開放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你尊重孩子的性別取向。找合適的機會引導孩子談論它,這樣你才能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
3、 正確引導
找到孩子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針對性的引導。
(1) 和孩子溝通,給予孩子關心與支援能夠增強孩子內心的力量去克服心理問題。
(2)改變造成孩子行為問題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為孩子創造更適宜他/她心理成長的環境。
(3) 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或醫師的幫助,專業心理醫師能深入瞭解孩子問題背後的成因,給出更為系統和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最後無論孩子最終的性取向如何,我們都應尊重和接納他們。
他們在揹負社會巨大輿論壓力的時候,父母一如既往的愛與支援,才能讓他們直面挫折、幸福生活!
-
9 # 聽說吧心理諮詢
當發現孩子性取向存在“異常”,絕大多數家長們會非常震驚和痛苦,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好?
一、
15歲男孩,單親家庭中長大,平時喜歡借用父親的手機瀏覽網頁、玩遊戲。某一次未及時退出,父親發現他瀏覽一些同性戀的網站、俱樂部,瞭解同性文化,而且還看到他受一個成年男同引誘的肉麻的聊天內容。
父親顫抖著看完,內心非常崩潰、著急,但又不敢跟孩子去談。於是小心翼翼地跟孩子提出,帶他過來心理諮詢。在諮詢中,孩子吐露,他覺得自己是同性戀。
二、
16歲的女孩,喜歡上隔壁班的一個女同學,並瘋狂追求對方,要對方做自己的“女朋友”。女同學很害怕,但因為對方追得太瘋狂,避無可避,最後女同學告知了家長,家長投訴到學校。
父母跟女兒交流後,女兒覺得自己是同性戀,只喜歡女孩,不喜歡男生,表示那個女同學就是自己心中的“女神”,只要看到她的背影都覺得很舒服,看不到她就有點魂不守舍。
父母當時蒙了,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畢竟是傳統家庭,他們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狀況,於是不停地對女兒做工作,勸說她你是女孩子,不應該喜歡女生,應該喜歡男生。但是女兒堅持認為自己是同性戀,無法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女兒一開始不肯進行心裡諮詢,父母先單獨諮詢後,在諮詢師的指導下,父母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帶孩子過來接受心理諮詢。
三、
25歲男孩,因為到了適婚年齡,父母逼他談戀愛。父親介紹了戰友的女兒,女孩很優秀,比兒子小兩歲,是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兒媳婦。剛好女孩大學畢業來了廣州,於是父母囑咐兒子多上點心跟她交往。兒子聽了之後,反而對女孩子冷淡了,甚至不願意跟她來往。
父母追問兒子,被逼無奈下兒子出櫃了。父母非常震驚,無法相信自己的兒子竟然是一個同性戀者。因為兒子從高中到大學期間,經常帶不同的女孩子回家過夜,父母當時還為此教育了兒子,讓他不能這麼“花心”,怎麼可能是同性戀?
他們第一反應是認為兒子在故意找藉口,不願意跟女孩來往。
兒子卻堅稱自己是同性戀,之前帶回家的那些女孩都是他的好姐妹,他是不會與女性戀愛結婚的,讓他們死了這份心。之前這麼久憋著不告訴父母,是不想讓父母傷心。他覺得自己對女性沒有感覺,即使和女孩子交往,也是對別人的一種不負責任。
父母與兒子無法達成一致,雙方都希望透過心理諮詢讓對方改變觀念。
兒子希望諮詢師說服父母,接受他同性戀的事實;父母則希望諮詢師“糾正”兒子,恢復正常的異性取向。
瞭解情況之後,諮詢師從幾個方面著手。
(一)關於同性戀的解釋
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是一種對同性產生性愛的思想和情感,並以同性為滿足性慾物件的性取向。
性取向有絕大多數群體和少數族群之別,但並無高貴和低賤之分。以前人們對同性戀有偏見,覺得同性戀是病,是性變態。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性取向的態度更寬容。
根據性質,同性戀可分為相對性同性戀和絕對性同性戀。
相對性同性戀,即我們所說的雙性戀,他們不僅對同性有性愛活動,對異性也同樣可產生性愛活動。
而絕對性同性戀(又稱“真性同性戀”)則只是單向地對同性有感覺。
從人的性取向來看,真正的絕對性同性戀是極少數,即使很多自認為是單向同性戀的,其實絕大多數是雙性戀,只有極少數是真正的絕對性同性戀者。
在絕大多數的異性戀者中,絕對性異性戀也是極少數,多數的人也是雙性戀。
所以,絕對的同性戀或絕對的異性戀,都是極少數的。這一點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學習瞭解。
(二)同性戀的形成原因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比較複雜多樣,分為先天遺傳和後天因素導致。
先天即是遺傳因素所致,後天則與孩子的家庭關係、養育方式、成長經歷、文化傳統以及其他因素有關。
在同性戀者中,有一部分人屬於先天因素導致,有一些更多是後天的養育環境和成長經歷導致的。比如:
(1)孩子從小在異性圈中長大,或被當做異性撫養,或者童年時代的性別偏好認知習慣錯誤,比如男孩喜歡玩洋娃娃扎蝴蝶結等,養育者沒有引起重視,未及時正確有效地引導。
(2)在青春早期,形成了先入為主的認知
每個人在性的發展中,都會經歷一個“潛伏期(同性期)”—“兩性期”的階段。有的人身體已經到了青春期,開始產生性的衝動和慾望,但心理上還處於“同性期”中(對同性更有興趣,還未發展出對異性的興趣)。此時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奇怪,跟其他人不一樣,甚至懷疑自己是同性戀,透過網路等不同途徑瞭解同性文化後,會形成一種“先入為主”的認知,給自己貼一個標籤,然後不斷地自我暗示、自我催眠,強化自己是同性戀。
(3)受到過同性戀者的誘惑或侵犯
有些人被年長或有經驗的同性誘惑,有的人是透過網路上一些社交平臺,或加好友見面後,被誘惑了。
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雙性戀,所以跟同性的交往也會給自己帶來性愉悅,加上之前從未有過跟異性互動的愉悅體驗,所以當他們享受了這種同性的戀愛和性的體驗後,就將性快感與同性物件聯結在一起,認為自己是同性戀。
事件發生時,當事人年齡越小,越無全面判斷、將多種經驗加以比較的能力,也就越容易形成對某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關係的固定看法,就如性快感與同性物件之間的關係那樣。
(三)關於同性戀的調整
首先,孩子在成年之前的所謂同性戀傾向並不一定就是同性戀。若孩子處於青春期,這個期間是人一生中性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對性資訊及與性有關的資訊充滿好奇,因此,孩子對於性的認知和取向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定性。
其次,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同性產生好感甚至發生過性體驗,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同性戀”,需要視情況而言。
此時,適時地尋求專業諮詢師的幫助,瞭解孩子對同性產生好感的潛意識動機和需求,是引導他們調整的有效方式。
很多人剛認為自己是同性戀的時候,都會有一個痛苦的過程。如果他已經渡過了那個痛苦的階段,接納自己的性取向,並且在同性文化中,與他人戀愛過,或與他人發生過性行為後,就降低了調整的意願和動力。
如果孩子不願意調整同性的取向,即使父母跟孩子溝通,做了很多工作之後,孩子依然選擇同性取向,父母就要考慮是否先天因素?不宜太過強逼了。否則,孩子違心而痛苦地找個無辜的異性伴侶,最後也無法一起生活。而有些孩子在高壓下會選擇逃離父母,更有極端者在焦慮抑鬱中放棄自己。
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無果的情況下,要學會消除偏見和誤解,接納孩子的性取向,特別是遺傳因素所致的孩子,要充分的理解與支援。無論孩子是同性、異性,還是雙性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幸福、快樂,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然而,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都很難面對和接受子女是同性戀的事實,都希望孩子調整。這種情況下,最好的狀況是父母跟孩子好好溝通,得到孩子的理解與配合,而非強逼,只有孩子有調整的意願,才會有良好的調整效果。諮詢中過來的孩子,大多是因為自己的同性取向不被父母接納,也有一部分因為自己本身接受不了同性戀取向,或主動、或被動地過來接受心理諮詢的幫助。
若同性戀的傾向是遺傳基因所致,是不可調整的。若是成長經歷、環境因素引起的同性戀,如果其在生活中感到痛苦,或有意願調整性取向的,是可以透過深度的催眠進行調整的。若選擇調整,越早調整,效果越好。
透過持續的深度催眠,當事人能夠建立對異性的性興趣,成年後可享受愉悅的異性性體驗,達成自己與父母的意願,正常戀愛結婚生子,收穫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的美滿!
ps:本案例已徵得當事人書面授權同意,其個人資訊已經作技術處理。
回覆列表
先天的是沒辦法引導的。後天的應該在有點端倪的時候可以引導,培養孩子的男子漢氣概,避免跟同性過多親密接觸,性方面更要注意,性的最初就跟毒藥一樣很容易上癮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