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嗨嗨希
-
2 # 淡漠千里1
準確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基於儒家天人合一核心理念而推論出的人與人相處最基本的行為準則之一。任何人文領域理論的核心思想都是指其形而上的部分,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3 # 待曉兒
其實儒家思想也好,道家思想也好,兵家法家墨家等等學說也好,都很難找到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代表整個學說的核心。所以這些文化的真正研究者也被不會去費勁心力地去找這麼一個詞或一句話來代表一個學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是儒家的一個觀念,也可以說是核心之一,但並不能代表整個學說,儒學是包含了很多方面的。
相處之道在於真這裡麵包含著和有不同社會關係的人應該如何相處的準則。比如對父母要“孝”,對兄長要“悌”,對晚輩要“慈”,對朋友要“信”,對君主要“忠”,對治下要“仁”……這是儒家編織的一張大網,對各種階級、社會關係都分門別類,只需要按照各個要求來做,社會自然便會和諧起來。
其實這個思想在今天一樣沒有過時,我們對父母要孝順,對兄弟要友愛,對祖國要忠誠,對夥伴要信任……這些都是好的思想,同樣也被當今所提倡。
治國之道在於禮儒家是一個講求規矩的學派,甚至比法家還要嚴苛。它所提出的“禮”就是規矩,禮法不分家。在法家眼裡,違背了律令會被懲罰,同樣,在儒家眼裡,違背了禮教要被譴責。
其實禮教沒有一些人想得那麼不堪,比如孔子說的: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什麼意思呢?孔子在感慨竟然有人擅自僭越使用天子威儀,這是想做什麼?也許有人會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事情,不就是跳個舞嗎?有什麼大不了,封建專制太落後。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的人民大會堂是國家的象徵,有人私自在別的地方蓋了一座一摸一樣的建築,也是同樣的用途,這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國家只有保持著一定的規矩來執行才會平穩,一切不和諧的事情都會影響國家的發展。
修身之道在於志儒家不僅僅是孔子那個時代的儒家,孟子到清末,尤其是作為統治思想以後,每一代都會有發展。但每一個儒學者都是有修齊治平的氣魄的,他們不是像如今的學者教授一樣,只去研究典籍,為的是文化的傳承。古代的儒者是政治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所以,他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抱負。把這種理想描述的最準確的人是宋朝的張載,他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那個時代的人,很多人會覺得腐儒、愚忠等等,網上很多人跟風在罵儒家罵禮教罵孔子,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懂得儒家是什麼。魯迅曾經講過民族的脊樑,中國兩千餘年處在世界巔頂的位置,正是在這些為國為民的儒者治下取得的輝煌,他們也曾是支撐起我們民族的脊樑。
-
4 # 文刀沐子
巫儒最蒙人的說教是:仁者愛人。西方世界就是因為這句話,而被蒙了幾百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廢話雖然不是儒術的核心意函,但,也算儒教的經典之一。和巫儒的其他咒語一樣,這句話看起來把"將心比心"的人性特點發揮到了極致,讓人覺得很公平善良,很舒服,但,實踐中卻是人性的毒藥,實行起來禍國殃民。
沒人願意被收稅,國君也不欲一一不願意被收稅,按照這段巫儒邪說,那國家就應該全免稅賦。國家不收稅,大家當然高興了,但是,我不知道在此條件下,國家會不會因缺少財源而分崩離析!
沒人願意打仗送死,可敵人入侵了,大家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地拒絕當兵打仗,那除了亡國滅種當漢奸,我實在找不出第二條路子來救國濟民!
自古巫儒多漢奸!儒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令人不齒的敗象,孔二的這段咒語,要負相當大的責任!
巫儒孔二的這段咒語,否定了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對自然客觀上負有使命和義務的真諦,否認了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人的愛好,慾望指向的不同,你不欲行,不想幹,不喜歡的東西,別人未必不喜歡。
泛泛地教人以己之心為標準,度人度國度天下,往往形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的結果。因為個人的視界思界思維通量實在太有限,完全以個人的好惡去衡量,干涉世事,其結果只能成為自欺欺人的阿Q!
在現實當中,這種主觀臆斷,好心辦壞事的情形,比比皆是。對此,我們要有高度的戒懼心。
-
5 # 樂活光陰
簡單說,就是保持自律,尊重他人,和而不同。
儒學,其實就是“生活世界裡的生命倫理學”,立足於自己當下的生活。
儒學是一整套禮樂教化系統,在孔孟時期已十分成熟,民間私學很繁盛,以“五經”和“六藝”為內容,教化聖賢與普通民眾,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處理的是最為微妙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讓人以“恕道”保持自律,尊重他人、和而不同。是一種君子之道,是文明高度成熟的標誌,也可以作為現在和平年代,處理對外關係的原則。
儒學精神是活生生的,應機而發,不是“歐幾里得”的定律,或“神學教條”的語錄,是完全不同於歐西人的“拜物拜神”的神道戒律。所以處處彰顯人類文明紀元之光,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在現今遭遇西方文化殖民、宗教滲透、威脅之時,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弘揚儒家文化的人本主義,拒絕一切“怪力亂神”。
現在雖然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但仍有相當民族國家由於文化傳統,推銷他們認為正確、“文明”的價值理念、宗教信仰,這我們得鑑別有取捨,象歷朝歷代一樣開明的對待各種文化,即尊重他國又要體現我們本土的文化特質,“和而不同”,不被忽悠同化,不再被“文化殖民”。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會珍視、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嘆其把人從鬼神恐懼、野蠻落後解放出來的進步意義,現在看來好像沒什麼,但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首創,想想許多民族還停留在多神或一神的文化,爭端頻發,就會覺得我們中華民族多麼幸運,應感謝我們的古聖賢的遠見與大智慧。
樂活的國學,是從生命學角度闡釋經典,迴歸溯源到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取“價值中立”態度,反對“斷章取義”,把人“一棍子打死”的痞子作派,那是宗教裁判所的“木馬”餘毒,這個瘟疫必須清理,不敢任其在華夏大地上蔓延。
現在的問題是,華夏文脈道統被西方殖民文化所遮蔽,真正的原儒精神早喪失殆盡,大家口裡說的是被汙化矮化、有些滑稽的儒學,根本與歷史上的儒家不搭界,是王陽明痛徹論述過的“拔本塞源”,就是說現代人已譭棄了根本,早背離了華夏文脈道統,所以根本不可能理解儒學,不能達成學術意義上的對話。
對儒學的正確態度是,停止標籤化、情緒化的“抹黑”,還原其在歷史上的價值地位,理性解讀,把它當作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理性開掘,使其服務於世道人心,創生性的繼承下來。必須從學校,從娃娃抓起,不能讓文化斷層,毀在我們這幾代人手裡!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共勉!
關注樂活,重建中華文化自信,共勉!
-
6 # 鴻鵠迎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了儒學思想中的“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寬恕,若把它看做儒學思想的核心,不夠嚴謹。
儒學的核心思想基本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俗稱五常。“仁”指仁愛之心,對待任何事物要具備以人為本的情懷。“義”有小義和大義之分,小義指正義感,講義氣,是非分明,大義具備家國情懷。“禮”指講禮儀,重禮節,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智”指大聰明,大智慧,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通曉大道理的智者。“信”指誠實守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儒家經典讀物《論語》中的《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是孔子跟名叫“仲弓”的弟子的對話,對話目的是向弟子傳授什麼是“仁”。
原話為: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字面意思為,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就沒有必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就像孔子看不起勞動,他就不能要求弟子也看不起勞動。這樣做,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這句話引申意思可以理解為,自己都做得不夠好,就不能要求別人比自己做得好。
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寬容之心,用寬容心去和世界進行溝通,才會給自己少樹立敵人。否則,會四面樹敵,人生路越走越窄。
從處理人際關係的層面來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當有用處。比如,老闆給甲乙兩名員工佈置了相同的任務,甲因為綜合能力要遠遠超過乙,他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而乙沒有完成。這時,不管是老闆還是甲員工,都不能去訓斥,甚至挖苦乙員工。
因為乙員工本身跟甲員工沒在一個級別上,如同讓一個小學生跟一名大學生比賽誰的力氣大,顯然是不公平的。
有多大的力氣就拉多大的車,作為老闆或甲員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能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那樣只會覺得你的智商不夠。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怕不能相互理解而產生隔閡,那樣會破壞團結,更會把事情弄僵。聰明的人,往往知人善用,懂得如何調動每個人,讓其發揮各自的作用。
一個集體就像一臺機器,需要重要零件來幫助正常運轉,也需要次要零件來維持穩固性,它們都必不可少。
-
7 # Compromiser
兩個小夥好朋友,都在找女朋友,其中一個碰到一個女孩,不適合自己,他覺得適合朋友,是否介紹給他?己所不欲,可施於人。
-
8 # 皛川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不屬於儒學的核心思想。而是傳統的做人理念,準確的說就是古人的“辯證法”。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這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和為貴。
這個觀點說著容易,執行起來相當的難。因為,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想問題做事情的。沒有達到一定思想境界,很難做到“將心比心”處事的。
就比如父母對待孩子,無不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而疼愛。
可等到孩子長到一定年齡,能不能將心比心,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對待孩子呢?!恐怕很少有人做到。
現實生活中,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的。但凡有責任心、要強心的家長,對孩子的管教特別嚴格。可問題是,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嗎?!
這就難怪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會產生叛逆心理了。
-
9 # 琴心入道
很多人攻擊儒家都是別有目的,那是在破壞中國文化。
儒家的核心是聖人之學,古有儒釋道三家一體之說。
蓮花綠葉白蓮藕,三教原來是一家。
儒家的核心是仁,仁究竟是什麼?你看仁字怎麼寫的,他是一個二人歸一之象。這個用於治國可平天下,用於軍事可所向無敵,用於修行可以成聖。
這樣的學問哪裡有什麼糟粕。
-
10 # 楊朱學派
儒家的道德規範中,包含了私德和公德。公德包括見利思義、與人誠信、君子救急不救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公德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是儒家道德規範的核心。
儒家的道德核心是仁愛。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就是愛自己的親人: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
孔子弟子曾子是儒家思想的道德楷模。也是華夏兩千年文明史的道德楷模。
曾子殺豬,以身作則,是個好父親。曾子不續絃,從一而終。是個好丈夫。曾子是大孝子,是個好兒子。
曾子做到了孔子之言:父父、子子。首先,以父道的標準要求父親。然後,再子道的標準要求兒子,
回覆列表
儒家的核心思想價值觀!是“天地君親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專門用來束縛人們思想,最有力的“道德綁架”武器!當你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我又無力反駁時,這句話就能把你的嘴堵死!你再說,就是強加於人,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的行為!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這就是儒家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