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貓40994931
-
2 # 戰略論
關於對蘇作戰的後勤問題一開始就得到了很大的重視,而且作戰計劃也是由陸軍總司令部的第一軍需部長保盧斯所起草的,身為軍需部長的保盧斯不可能不明白在蘇聯這個廣闊的土地上作戰後勤所佔據的重要地位。當時龍德施泰特元帥就曾說過“對蘇作戰戰略戰術尚在其次,後勤補給工作才是首位”。
事實上整個作戰計劃也都是圍繞著蘇聯的那些重要的交通樞紐為目標而制定的,德軍的裝甲部隊往往在這些交通樞紐的後方合圍蘇軍,佔領之後,德軍以此為前進基地繼續向前進攻。並且在整體戰略目標上德軍一開始也是選擇了列寧格勒為第一必須要奪取的地方,很大方面的考慮就是意圖利用列寧格勒這個港口打通波羅的海的海上航運,用海運來保證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後勤補給問題。達到這個目標之後再轉向莫斯科。
對於蘇聯鐵路的鐵軌寬度同德國的鐵軌寬度不一樣的問題也得到了德軍很大的重視,他們組建了龐大的帝國青年勞工隊緊跟在德軍進攻部隊的後方對佔領的蘇軍鐵路進行改造,以使德國的機車可以在上面形勢。此外德軍還組建了一支龐大的運輸車隊,負責將運至鐵路線盡頭的物資向前線輸送,總得來說在秋季這季節乾燥的情況下德軍的後勤補給還是基本夠用的。
然而德軍的進攻卻並沒有按照預計的計劃執行,並沒有選擇一開始就佔領列寧格勒,而是將目標轉向了南方的基輔和中路的莫斯科,這對德軍的後勤補給是一個極大的挫折,而且戰事也被拖入了冬季,德軍的汽車還有做好在冬季大規模使用的準備工作,他們連最基本的防凍機油都沒有,汽車的損耗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嚴重影響到了德軍在莫斯科會戰的補給工作。而這些一開始都不在計劃之中,計劃中在冬季到來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莫斯科,結束了在東線大規模的戰事。
德軍在東線戰場後勤補給最大的失誤就是沒能在一開始佔領列寧格勒,陸路上供應3個集團軍群的後勤和供應2個集團軍群的後勤顯然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
3 # 東龍45
蘇德戰爭期間,德國後勤出來的問題有很多,不提那些枝節問題,最主要是德國領導人過於簡單了,打算數個月滅亡蘇聯,完全不知道後勤的巨大壓力,和總領導是下士有關,。須知,支撐數百萬大男人去打仗,日消耗都是都是驚人的,巨大的,至少二保一算,德國已經是傾國之力了,隨著戰線拉長,更是力不從心了,施佩爾曾經抱怨,德國大量的吃穿用軍需品,大量的武器彈藥前送,傷員,掠奪品後送,佔用了巨大的運輸資源,加上道路不行,運輸線過長,游擊隊騷擾,後勤壓力大的幾乎無法應付,。鐵路原因較次要的,例如,曼施泰因元帥援救斯大林格勒的保盧斯時,就是坦克前面突進,後面幾列車的物資跟進,企圖突破蘇軍防線,保上將不接應,功虧一簣。後勤不行還有很多原因的,德國資源不足,油料不足,軸承廠被炸等等,。綜合國力不行就無法支撐連年戰爭。
-
4 # 陸家梧桐棲小鳳
簡單四個字概括——戰線太長。
稍微詳細點說就是——當時德國心大的沒邊了,求武力統一歐洲,順手接管非洲,想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橫跨歐亞非的超級帝國,想把地中海變成內海!實則卻不知不覺間犯了兵家的大忌:東線征討東歐及前蘇聯,西線佔領荷蘭、比利時、法國空襲英國,南線佔領希臘、兩牙並突襲北部非洲。
納粹德國透過改革在短短几年時間發展成當時全球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但是戰略儲備資源就那麼多,民力、軍力資源也就那麼多……而這些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發展是會逐漸消耗的,戰線一長,後勤補給跟不上就是常有的事,加上各國的游擊隊騷擾,破壞了公路、鐵路、橋樑……後勤運輸就更難了。後勤跟不上,最後彈盡糧絕人都打光了……
其實邪惡軸心不僅僅是德國處境艱難,而日本也一樣犯同樣的毛病,只有義大利這個豬隊友是扶不起來的阿斗,老西都氣瘋了,咆哮了,傻眼了,無奈了,絕望了,自殺了……
哈哈,所以理智很重要,狂熱極端不可取,戰後的德國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逐漸地變得很務實、很嚴謹、不好高騖遠了……
-
5 # 硯田劍影
謝邀請。縱觀二戰,德國閃擊波蘭後,又馬不停蹄碾壓西歐各國,至使大半個歐洲淪陷,德國在佔領區掠奪鋼鐵,石油,貴重金屬,源源不斷運往德國以支撐西線戰事,羅馬尼亞豐富的石油資源,波蘭的機械製造及造船和其它國家食品廠,煉油廠的裝置遭到掠奪控制,都為德國的戰損軍備和後勤給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戰養戰,德國後勤的有力保障又使德國戰車任意肆虐整個歐洲。自德國閃電襲擊蘇聯後,一路長途奔襲以最快的速度妄圖在冬季到來前兩月之內一舉拿下蘇聯,德國在佈列斯特,格羅德諾,第聶伯河,列寧格勒,莫稜斯克,基輔,庫爾克斯,斯大林格勒都投入了重兵及輜重,上有空軍,地有坦克裝甲車,對蘇軍實施瘋狂的打擊,由於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疲於奔命,信感拿下蘇聯頻難,由於戰線過長過於分散,在蘇聯廣闊的土地上,很少有象樣的公路,既使有鐵路線也被蘇軍及游擊隊破壞,加上夏季雨水多,道路泥濘,坦克裝甲車無法前進,再者麾託化部隊行進速度快,陸軍跟不上機械化部隊,後勤給養又被切斷,要油沒油要糧沒糧,隨著冬季的到來,德國官兵身無禦寒衣,冰天雪地零下42度的嚴寒和茫茫無際的大雪將德國的坦克裝甲車活活被凍住,官兵凍死傷無數,大本營有心派空軍空投給養,遠輸機勉強飛抵戰線德軍一側,只見白色一片,無法識別德軍方位,加之冽風呼嘯,德國空軍無法空投給養及棉衣,陸上的供給線也被突降的大雪淹蓋。如此惡劣的天氣,使得德國的供給通道被徹底打亂,進攻蘇聯莫斯科的鐵蹄被風雪凍住不能前進一步,這似乎預示著老天爺有意拯救了蘇聯。
-
6 # 愛之育之
德軍按照巴巴羅沙計劃,發起對蘇聯的軍事突襲。
開戰初期後勤供給尚能保證前線戰鬥的需要。
此後,一直受困於後勤保障的不足。
主要原因:
一.巴巴羅沙計劃實施時間的拖延,選成物資䃼給困難。
德軍將要實施巴巴羅沙作戰計劃時。
豬隊友義大利軍隊,在北非戰場,軍隊人數和武器擁有比英軍更大優勢。
但與英軍作戰後,敗績連連。
墨索里尼只得向希特勒求助。
希特勒忙於部署調集軍隊與作戰物資,援助北非意軍。
下令延緩攻擊蘇聯的命令,浪費二週時間。
希特勒再要下達攻蘇命令時。
南斯拉夫發生軍事政變,推翻了親德政府。
新政府上臺後,宣佈繼續執行親德路線。
希特勒,獲悉南斯拉夫居然未經其許可,擅自更換政府。
不由得怒火萬丈,氣憤難平。
全然不顧南斯拉夫新政府的親德態度。
下令德軍轉而全力攻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
兩週時間,德軍全面佔領南斯拉夫。
接著希特勒才下令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發起了對蘇聯的猛攻。
這樣就比原計劃的進攻時間,推遲一個月。
在進擊蘇聯時,希特勒獨斷獨行。
無端改變進攻方向。
沒有一鼓作氣,以鐮刀戰術猛撲莫斯科,拿下蘇聯首都,將蘇軍打蒙,隨後再清剿蘇軍。
給了蘇軍寶貴的喘息機會。
當年,俄羅斯的嚴寒提前降臨。
道路泥濘不堪,德軍油料抗凝結能力太弱,氣溫下降太快,油料凍結,汽車坦克很難行動。
士兵還是秋季軍服,無法抵禦嚴寒侵襲,凍死凍傷並不少見。
後勤保障幾近癱瘓。
二.希特勒視斯拉夫人如草芥。
對佔領區人民極其殘暴。
隨心所欲的搶奪被佔領區人民的財產與糧食。
人們稍有不滿,就遭殺害。
從而激起了被佔領區民眾,誓死反抗的決心與行動。
無數支游擊隊活躍在被佔領區。
襲擊德軍的運輸車隊。
德軍再瘋狂報復屠殺,民眾再堅決反抗。
使得德軍運輸線,無法保持暢通。
三.蘇聯國土面積廣大。
隨著德軍的不斷進攻,被佔領區日益增多。
造成運輸線不斷延長,使運輸效率大大降低。
德軍補給更加困難。
四.希特勒獨斷專行。
希特勒,常常會跟著感覺走。
對蘇作戰時,作戰目標和戰略主攻方向,時有變化。
給後勤保障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原定運輸計劃被改變,運輸物資忽運到東,忽運到西。
將寶貴的運輸力量白白的浪費不少。
使後勤保障工作雪上添霜。
故,對蘇作戰時,德軍作戰物資,很難有充分運輸的保證。
#凌遠長著#
-
7 # 漩渦鳴人yy
確實問題主的描述也沒有錯,當時德華人十分重視後勤保障的問題,德華人潛心數百萬的大軍之所以能夠維持這麼長時間的作戰,跟德華人優秀的保障系統是脫不開的。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蘇德戰爭會拖這麼長時間,結果時間一長,某一些微小的問題就會演變成大麻煩。主要是四個問題嚴重拖後了德華人的後勤保障制度。
第一點。俄羅斯糟糕的地理環境這一點德華人早先是預想過的,因此挑了一個良辰吉日才去進攻了前蘇聯,但是由於德國統帥部的拖延以及戰略上的失誤,導致德國對於前蘇聯的閃電戰一下子變成了消耗在接著俄羅斯人被陷入到了莫斯科的泥沼裡面。
我們都知道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有沼澤,凍土這樣的概念,但不知道這東西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我來跟大家稍微解釋一下。到了天冷的時候水分會結冰,土壤裡的水分也會結冰,這樣的話形成的就是凍土,但是天氣回暖的話,一般來講解凍先從表面開始解凍,因此土壤的表面已經解凍,變成了那種鬆軟的土壤,但是底下還是凍土,這樣的話水分沒有辦法下剩水分就儲存在那些上層鬆軟的土壤裡面,越積越多,最後水的比例超過的土壤吸收的比例,接著這個土壤就變得像稀泥一樣,這就成了沼澤。
德國的科學家,德國的環境學家,德國的氣象學家,不是不知道這個事情,但是德華人把進攻時間拖得太長了,以至於德華人一下子陷入到了沼澤裡面,那汽車在沼澤裡面輪子不斷地打滑,不斷的把那些稀泥給扔出來就是跑不動,你能有什麼辦法?
第二個問題,德國統帥部,她的天真,以及對於戰場形勢的不瞭解。古德里安在日記裡面曾經說過,我曾經就針對東線的防禦問題親自去見過希特勒,告訴其他人說前線沒有辦法防守你趕緊讓部隊撤回來,防止冬天的時候出現太多的損失。
希特勒覺得不以為然,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那麼多優秀的防守戰力,比如說拿炮彈去炸凍土,或者是我的不對,就地挖戰壕阻擋敵人,這都是可行的,鴨骨的臉說你多久沒上過戰場,你身邊的參謀人員多久沒有上過戰場了,那是凍土挖炮彈炸的開嗎?而且我們的炮彈也沒剩多少!你包括所謂的莫斯科300萬件棉衣的生產計劃,也是希特勒覺得自己的不對,能夠很早的進攻莫斯科能夠拿下莫斯科,在莫斯科的火爐裡面吃著燒烤,然後看著敵人潰敗,所以才沒有批准這個計劃!
第三個問題,當時盟軍對於前蘇聯的援助,再加上盟軍在以大不列顛島作為一個前進基地,對德華人實施戰略轟炸,對於前蘇聯的援助給前蘇聯及時的輸了心血,這樣的話保證前蘇聯戰鬥的一個續航能力。
至於說盟軍對於德國的戰略轟炸,這一點也是在歷史書上面可以大書特書的一筆,因為他提出了空軍戰略轟炸這樣一個先進的作戰理念,我們在這之後去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空軍對於陸上作戰行動的有力的支援,一級空軍在陸上作戰行動開始之前,對於敵人的大肆破壞,都是戰爭取勝的砝碼。德華人的軍工產業都位於西歐,這個時候盟軍對德國實施戰略轟炸,減少了德國的工業產值以及對於前線軍事工業生產品的供應。對於德國東線戰場上的天平有著微妙的影響,所以德華人當時最恨的不是前蘇聯,在他國境線內燒殺搶掠,而是美華人和英華人對於他們的戰略轟炸,這個態度了。這一招太毒了!
所以我說德華人在後勤保障系統上線大的問題都考慮到,就是一些小的問題沒考到時間長久之後,這些小的問題慢慢成為了一大隱疾,然後拖著德華人進入了泥沼之中無法自拔。
-
8 # 巴山夜雨涮鍋
題主附加說明中不是在打戰爭,是在玩紅警。以為修鐵路直接constructiong complete一點一拉就可以了嗎?蘇聯撤退還會把完好的鐵路幹線給你留著嗎?還要幫蘇聯修南北向的大鐵路調兵……
具體說德軍出現後勤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蘇德戰場超長的時間、空間和運輸任務。
一戰前的歐洲戰爭,一般持續時間不長,幾周,最多幾個月。拿破崙的法俄戰爭也就半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雙方兵力龐大,戰爭時間長,但距離又相對較短。比如東線德軍對俄軍,也不過打到波蘭。而蘇德戰場,一是持續時間長,單是德軍的進攻階段,從1941年6月戰爭爆發到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打完就有一年半;二是距離長,德軍進逼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城下;三是二戰模式下彈藥、燃油消耗遠遠多於一戰;最後投入兵力也比一戰更多。這就造成運輸任務本身比之前任何一次戰爭都要大得多,對後勤負擔更重。可以說,這是截至當時人類有史以來最沉重的運輸負擔。
其次是蘇聯的地形和氣候。
如嚴寒的天氣,以及糟糕的路況和回暖時候產生的泥濘。這也給德軍後勤帶來了很多困難。蘇聯方面雖然也面臨同樣的困難,但畢竟本土作戰,準備更充分。
三是德軍後勤部門自己的失職。
簡單是,就是沒有想到蘇聯的抵抗會這麼頑強,以及事先沒有預料到後勤負擔會如此重,後勤條件會如此糟糕。尤其還有個吹牛大王戈林,總是誇張德國空軍空投補給的能力。斯大林格勒中保盧斯吃很多苦頭就是因為希特勒相信戈林說的,他可以用空投讓保盧斯堅持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蘇德戰場本身的跨度和條件都是客觀擺在那裡的,德國後勤問題主要確實是自己評估不足造成的。現在很多把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歸於天氣,甚至說1941年冬天天氣比歷史上更加寒冷云云,無非是幫希特勒找面子而已。因為同樣的天氣下,毛子都開始反攻了……
-
9 # 千里巖
德國在戰爭資源方面,其實始終是存在著嚴重缺陷。德國本土的資源不足以支援如此大的一場規模戰爭,而德國的盟國之間的合作又並非是親密無間的,始終受到歐洲複雜歷史的糾纏,這進一步使德國不得不去分散資源來維持自己的同盟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德軍的後勤自然可想而知了。
首先,德國的石油資源始終是一個嚴重的短板。德國能夠依靠的石油,只有來自羅馬尼亞,就是距離這麼遠的石油如此寶貴,然後還不得不分給義大利和匈牙利等僕從國。石油的不足,首先就制約了德國運輸能力的快速擴充。德國的部隊雖然看起來是大規模機械化的,但是如果我們真的縱覽一下子整個德軍,我們其實還是可以發現德國有大量的騾馬用於保障運輸的,那些看起來風光十足的機械化部隊,實際上是德國的拳頭部隊並非是整體。
其次,德國的資源缺陷是當時德國統帥階層心知肚明的問題,也是成為他們制定戰略計劃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希特勒能夠突然掉頭去打烏克蘭,就很說明這一點問題的嚴重。資源原本就不足,戰爭中能夠搶到並且進行消化的資源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因此德國更傾向於打一場快速的閃擊戰,德軍的後勤供應體制實際上都是圍繞著這個戰略在進行的。比如說德君打到莫斯科城下在冰天雪地裡被凍得很慘,那是因為德國的統帥部門原本是打算殺進城裡去過冬,沒成想自己在城外就已經止步不前了,因此德軍的後勤供應部門也壓根就沒有為過冬的供應物資做什麼準備。
再次,納粹德國的詭異統治體制和荒謬謬的種族主義理論,嚴重的影響了德國在佔領區內維持穩定秩序。雖然有史佩爾這樣的管理天才,空軍米切爾元帥這種具有長遠眼光的技術管理人員,但是納粹高層內部的權利分配,使得他們的天才在很大程度上被嚴重浪費。舉一個例子來說吧,戈林在空軍內部一言九鼎的地位,就讓德國的戰鬥機部隊和轟炸機部隊的建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戰爭中拼後勤,不光是要讓自己的後勤物質足夠充沛,還要儘可能的消耗敵人的,甚至是去摧毀敵人的後勤供應。可是德國沒有像樣的海軍航空兵去封鎖英國,也沒有像樣的遠端戰鬥機和戰略轟炸機,始終就是一支戰術空軍。這樣子,德軍後勤好不容易集起來的一些物資,又被用到了錯誤的方向上。
再比如,前期德國國防軍進入東方佔領區的時候,當地的民眾實際上並沒有抱著敵視和抵抗的態度,反而有不少歡迎者。可是就是因為納粹的種族主義理論,把他們視為劣等民族,加上後來黨衛隊和蓋世太保無法無天的胡作非為,最終引起了他們的反抗,既然德君原本的兵力就已經不足,能夠用於後方警備的相當有限,德軍向前推進的又那麼的遠,佔領的國家有那麼的多,那麼現在這些廣大的土地上充滿了反抗者,德軍不僅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去穩定佔領秩序,就是向前線運送的後勤補給也會變得困難重重,大量的運輸隊和運輸列車被游擊隊襲擊。
所以總得來說,德國後勤方面的困難,實際上是因為德國錯誤的戰略造成的,而德國的錯誤戰略又跟其納粹黨統治體系中錯綜複雜的矛盾是分不開的。
-
10 # 止戈軍是我
在蘇德二戰期間,德軍後勤上出問題原因很多,不僅僅是火車鐵軌軌距的問題。鐵軌軌距只是影響了整個交通運輸的一部分,汽車運輸也是德軍後勤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德軍的三個集團軍群,都配屬一個平均運輸能力在2萬噸的汽車團,但也只能滿足作戰的最低需求。所以,在汽車運輸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靠馬車進行運輸,德軍每個步兵師大約有1300輛馬車。因此,如果僅僅從後勤運輸方式上來分析,鐵路、汽車和馬車三個方面的運輸能力都不足以滿足前線作戰的要求。
上圖為德軍用馬匹運送後勤物資
除後勤保障的運輸能力不足外,德軍在後勤方面出問題還存在其它的一些原因:
一是過於迷信“閃擊戰”的效果,對後勤保障的重視程度不夠。由於從1939年9月閃擊波蘭開始,到打敗宿敵法國,德軍閃擊戰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所以,希特勒在1940年6月就把儘早進攻蘇聯作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的重要方針。根據他的命令,德軍總參謀部在8月就擬製出作戰計劃,準備在8周的時間內打敗蘇聯。但總參謀部的計劃不知為什麼,並沒有讓陸軍總司令部軍需總監知曉,所以在同年的夏秋時節,軍需總監並沒有著手後勤方面的準備,準備工作遲至到1941年年初才開始。
上圖為德軍空地協同閃擊蘇聯
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總參謀部在擬製作戰計劃時,是按“閃擊戰”總體戰略制定作戰計劃的,同期後勤部門的保障計劃則是按西線作戰的標準準備的,總參要求後勤保障必須服從“閃擊戰”的總目標,致使對軍需物資的需要量和籌措量一減再減,這包括裝備、油料、物資等,甚至服裝都是如此。
二是對蘇聯的地形、氣候、道路的複雜性估計不足。一位名人曾說過,保護俄羅斯安全的有“三位將軍”,地形和氣候就是其中的”兩位將軍“。歷史上,拿破崙遠征莫斯科時,就曾償到這”兩位“將軍的厲害。蘇聯地廣人稀,道路質量差,大部分為沙土、凍土、雨季時間長,容易形成泥濘的溼地,冬天酷寒。這對交通運輸、武器裝備的抗寒能力、人員馬匹的生活都造成極大的考驗。這些不利因素,對任何一個入侵者都是客觀上存在的,不管是對拿破崙,還是對希特勒都是如此。問題是,入侵者都對此估計不足。
上圖為德軍坦克深陷蘇聯雪地
三是後勤保障的組織體制不健全。當時德軍的鐵路、水路運輸是由陸軍總司令部負責;而空運和海運則分別由空、海軍負責;武器彈藥、油料由陸軍總司令部負責派送到各集團軍群,不受各集團軍群的指揮。這樣由於體制上的問題,造成了上下左右之間的各種矛盾無法協調,嚴重影響了後勤保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上圖為因缺少物資停滯在莫斯科郊外的德軍坦克
四是太重視空海軍的實力,而片面壓縮軍工生產。希特勒對”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採用的是賭注方式,迷信的是”閃擊戰“,基於此種考慮,所以一再壓縮軍工生產,裁減陸軍軍備,進而加強空軍和海軍的實力。1941年下半年與前半年相比,陸軍武器生產下降了大約38%左右。當然,希特勒這樣做,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低估了蘇聯的整個作戰能力,包括戰爭實力和戰爭潛力。
上圖為二戰時德國的軍工生產車間
以上是對二戰期間,德國進攻蘇聯在後勤保障方面出問題的幾點分析。
蘇德軌距不一樣,這麼明顯的情報都德國肯定早就知道了,為什麼沒有拿出解決方案。個人認為就是把西歐俘虜的人力,包括猶太人都投入進去,這起碼幾十萬人力,就跟著德軍部隊後方改鐵路,蘇聯鐵路就是木頭枕木,道釘,直接把一側的鐵軌拆下來,向內側移動一下,拿道釘訂上就好了,資源就是把蘇聯其它支線鐵路拆了當資源,還可以火車順著修的鐵路開來補充物資,回去把蘇聯戰俘,搶來的物資拉回去。修上中下三天鐵路跟著德軍三大集團軍,一旦前方德軍攻擊受阻,就修一條豎著鐵路聯通三條橫著鐵路,就在前線德軍後方修,這樣整個前方軍隊可以上下來回調動,靠著鐵路提供的後勤,鐵路重炮防守,三天後勤線上下兩條運物資後勤,從豎線去中線鐵路,沿途給前線補給,運走傷病,從中線回去,行程迴圈,如此德軍就會立於不敗之地,上下兩線主打進攻,的手以後包抄莫斯科,有了鐵路後勤充足,調兵速度翻好幾倍,整個戰力翻幾倍,蘇聯就慘了
回覆列表
德軍漫長補給線是其後勤部隊噩夢,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糟糕的道路、游擊隊騷擾破壞、飛機襲擊,註定德軍攻到莫斯科外圍前線已是強弩之末。寒冷天氣只是德軍失敗的催化劑,戰敗被圍困、補給中斷又遇到嚴寒,導致非戰鬥減員超過戰鬥減員。
需要特別指出,蘇軍除正面作戰部隊,還有敵後遊擊部隊,人數最多時50餘萬人,主要破壞納粹後勤,消滅小股敵人,遊擊部隊配合了正面部隊每次大戰役,自己也付出巨大代價,納粹清剿時幾乎不留游擊隊俘虜活口,遊擊部隊僅少數人活到納粹被趕出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