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一樣的七色
-
2 # 娛影之花
首先先明白,是什麼給你生活和工作帶來焦慮和恐懼,如果想不明白,他會一直存在,你很難驅趕走他。
2017年,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了焦慮,一個多月都睡不著,有一天聽了“知識就是力量”,我開始花時間在學習心理學和擴充套件自己視野上,透過一年多的學習,我的認知不斷提升,回想當初的焦慮來源,發現我的焦慮其實是我腦子記得墨水太少了,對未知東西沒有方向,但我現在每天都很開心的工作,就算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我都可以透過分散注意力來慢慢消磨它,
推薦你去得到APP,購買一些課程學習。
-
3 # 實用心理驛站
這種莫名的恐慌和焦慮表現在個體對於可能造成心理衝突或挫折的某種特殊事物或情景進行反應時的一種狀態,同時帶有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種事物或情景包括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危險或災難、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應付的東西。如果對比無法預計其結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決,這時心理的緊張和期待就會促發焦慮反應。過度而經常的焦慮就成了神經症的焦慮症、衰弱症,因此必須及時予以合理治療,建議到正規心理醫院接受專業心理醫生治療。
另外,在心理輔助方面,我給大家介紹幾種自我療法。
①暗示療法。
自信是對恐慌和焦慮症狀的必要前提。應該暗示自己樹立信心,正確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有處理突發事件和完成各種工作的能力,多一些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些。
②深度鬆弛療法。
這方面需要自己利用潛意識力量,暗示自己在緊張情境中,首先要想象最弱的情境,重複進行,就會慢慢有所改變,就是說在意識中出現與焦慮中所見相反的反應。
有些焦慮者將經歷過的情緒體驗和慾望壓抑到潛意識中後並未在頭腦中消失,這時候如果成天憂心忡忡、惶惶猶如大難將至,痛苦焦慮,不知其所以然。這時候一定要分析出產生焦慮的原因,或透過心理醫生協助,把這個深藏的病根挖掘出來,必要時候可進行發洩,這樣,症狀會削弱一些。
④刺激療法。
⑤催眠療法。
篇幅有限,後面兩種療法會在以後合適時間再給大家一一展開!
祝開心好運!
-
4 # 點非點
在文字中感受到“前途未卜,迷茫失措”。
“恐懼”情緒的心理動因可能是感覺未來會傷害到你。
如果可以的話,接納自己的情緒。
把自己處在情緒中,並問自己“我在怕什麼?”“是什麼讓我如此的低落、恐懼、焦慮?”
相信你會有一個自己的答案。
之後可以細化問題並落實在文字上。
之後再思考,需要補充什麼樣的能力以應對未來的危機,現在可以做的、落地的具體方法。
低谷之後必定有提升。
-
5 # 布衣公子一、焦慮猛於死神
死神來到一座城市,決定帶走100人。一個人知道了,趕緊去提醒這座城市的居民:「死神來了,要帶走100人!」。
結果死了1000人。這個人問死神這是為什麼呢?死神說:「我的確帶走了100個人,但焦慮帶走了其他的人!」。
【公子點評】:焦慮對身心有害,比死神更甚,沒啥事就別瞎合計;①淡定: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②從容:按照自己的節奏,過好自己的日子,珍惜當下,不虛度光陰。③勇敢:遇事不怕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若是處處擔憂,心懷恐懼,那還活個什麼勁啊。
二、樂觀的心態有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哥哥是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弟弟則像個天生的樂天派。在他們 8 歲那年的聖誕節前夕,家人希望改變他們極端的性格,為他們準備了不同的禮物:給哥哥準備了一輛嶄新的腳踏車,給弟弟的則是一盒馬糞。
拆禮物的時候到了,所有人都等著看他們的反應。哥哥先拆開他那個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來:「你們知道我不會騎腳踏車!而且外面還下著大雪!」,弟弟打開了他的禮物———房間裡頓時充滿了一股馬糞的味道,「快告訴我,你們把馬藏在哪兒了?」
【公子點評】人活著,就是要快樂,總是焦慮,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裡面最關鍵的就是一個人的心態。悲觀的人看什麼都消極;樂觀的人,下一頓有的吃,就開心。
現在的人真是太容易焦慮了,收入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否則就焦慮,失業那就更可怕了,從絕望直到崩潰。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收穫的季節讓人欣喜,播種的季節也充滿希望,不能因為冬天土地不產糧就焦慮。另外,這收成還跟天氣掛鉤,並不能保證風調雨順每一年,難道都要焦慮?
當然,公子個人認為,儘量不要超前消費,量力而行,要讓家庭的財務規劃更安全一些,不要因為意外失業就面臨破產的邊緣,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焦慮。
如果家庭財務相對安全,比如一年半載不工作問題也不大,若意外失業,在努力找工作的同時,不妨趁著這個機會好好陪伴家人,踏青、郊遊等等,不也非常難得?如同過去的農民,冬天無事時,蹲牆根曬太陽,不也挺好!
三、活在當下有個小和尚,每天都要掃落葉,覺得很辛苦。有一天,他想到一個辦法,使勁的搖樹,期望把明天的樹葉也一次性掃乾淨了,好輕鬆點。結果,第二天,依然滿院落葉。
【公子點評】①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搖樹,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如果明天有煩惱,那就等到明天再說吧,先活好今天再說!
②不要奢望一勞永逸的財務自由,未來的變數太多,踏踏實實的活在當下,保持穩定的現金流,保持健康的家庭財務規劃即可。或許,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本就沒有財務自由這個選項。
四、人比人、氣死人豬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牛,工作雖然累點,但名聲好,讓人愛憐;牛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豬,吃罷睡,睡罷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賽神仙;鷹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雞,渴有水,餓有米,住有房,還受人保護;雞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鷹,可以翱翔天空,雲遊四海,任意捕兔殺雞。
【公子點評】很多人的焦慮,來自於跟別人的對比,但人比人,氣死人,一個人應該跟自己的過去比,只要比過去有進步,就好!
何況,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際遇,成功不可複製,踏踏實實做自己,不必豔羨別人。錢掙多少才是多呢?掙的再多有馬雲的多麼?可能馬雲還羨慕你的生活呢,「悔創阿里傑克馬」。
五、杞人憂天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點評】現在大家都說大環境不好,有一句話,說「2019年是過去十年來最壞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這句話更增加了大家的焦慮感。
①大環境好不好,是我們普通老百姓能改變嗎?我們可以考慮,但不要焦慮,如果我們無法把握大環境,不妨抓住小趨勢。
②不要拿大環境作為藉口,如果大環境不好,對每個人都不好,該咋幹活還咋幹活,不要拿大環境當擋箭牌。
六、永不滿足的沙鼠在撒哈拉沙漠,有一種沙鼠,每當旱季到來之時,都要囤積大量的草根,即使草根足夠安全度過旱季,沙鼠仍然要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刻不停地尋找草根,並一定要將草根咬斷,運回自己的洞穴,才會踏實。否則便焦躁不安,嗷嗷叫個不停。
【公子點評】與朋友談起過這樣的一個話題,一個人究竟要永遠進取還是知足常樂呢?小時候學過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就告訴我們要知足常樂。但實際上,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是永不滿足的狀態,被慾望裹挾著,在永無止境的追求著更高的目標,這難道錯了麼?
公子認為,如果一輩子都活的那麼累,那麼人生的意義又在哪裡?錢和快樂是成正比嗎?未必吧,因為我們要考慮到我們的付出,要犧牲很多休閒娛樂的時光,要犧牲很多陪伴家人的時光。這裡面有一個度,關鍵如何把握這個度,其衡量的標準就是人生的體驗,勿忘初心,快樂才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
6 # 我說精神
總是感到焦慮和恐懼的人就是焦慮症,如果自己無法調整就需要系統治療。
焦慮問題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最普遍情緒,幾乎所有人都出現過焦慮問題,上班會焦慮,沒班上也會焦慮,考試前會焦慮,考完試也會焦,婚前焦慮,婚後也焦慮……為什麼我們總是會焦慮?焦慮了就是患了焦慮症嗎?
焦慮症是什麼?焦慮症是指無明確客觀物件刺激下產生的主觀的緊張、不安,莫名的恐懼,常常伴有一些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比如出汗,發抖,心悸,胸悶,尿頻等等。
焦慮症可以說是人群中最常見的情緒障礙
WHO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慮症的終身患病率為13.6%-28.8%,90%的焦慮症患者在35歲以前發病,女性往往多於男性。
焦慮症往往起病早(80%-90%,35歲前;10-25歲),遺傳和社會心理因素對起病均有影響,預後與個體素質和臨床型別有關。
心理分析學派認為焦慮症是由於過度的內心衝突對自我威脅的結果(考試、安全、遊戲)。基於“學習理論”的學者認為焦慮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由於致焦慮刺激和中性刺激間的條件性聯絡使條件刺激泛化,形成廣泛的焦慮。
我的看法比較簡單,客觀事物本就沒有焦慮的屬性,是焦慮的人,人為的給客觀事物添加了焦慮的屬性,所以焦慮的人看這個事物才會感到焦慮,同樣的一個事物,對於其他人就不會感到焦慮。
題主的問題算是焦慮症嗎?應該如何緩解?題主的詳細描述說明,因為長期的負面情緒影響,起碼近一年總是感到緊張、不安,莫名的恐懼,所以從症狀特點和病程上考慮都達到了焦慮症的診斷標準。沒錯,是焦慮症了。
關於焦慮症的緩解問題,主要也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兩種方式。藥物治療主要是苯二氮卓類的阿普唑侖、勞拉西泮、氯硝西泮,或者SSRI類的抗抑鬱劑,或者鹽酸丁螺環酮和枸櫞酸坦度羅酮這樣的抗焦慮藥物。
但是因為焦慮症的特點往往需要長程治療,所以讓焦慮症的患者長期服藥控制可能出現的焦慮表現也不太適合。對於慢性焦慮還是推薦心理治療改善焦慮情緒。
焦慮症的心理治療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認知行為治療(CBT),透過增加患者對於焦慮症相關知識的認識,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重建健康和正確的認知,進而改變患者的焦慮情緒,最終改變患者的行為和軀體症狀。
-
7 # 身心健康那點事兒
其實,世界上本沒有抑鬱,沒有焦慮,不過是一時的想不開,恐懼也不過是對未知的擔憂。
這些負面情緒讓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進入了負迴圈,進而讓身心的相互作用也進入了負迴圈,久而久之,身體內氣血生成執行代謝會紊亂會產生病理產物,反作用於情緒,情緒反作用於你接觸到的環境,環境又反過來作用……
如此,不良迴圈而已……
要走出負迴圈,需要認清真相,順勢而為,接受無力改變的,放下已經發生的,改變能夠改變的,從點滴小事入手,與環境良性互動起來,趁著勁良性迴圈起來。慢慢就好了。
必要時,需要同步清除病理產物,調理氣血執行……
記住,充實自己,過好每個當下……
-
8 # 向日葵李林
一般焦慮症患者通常感覺到很痛苦,軀體症狀很嚴重,其實這些真的沒什麼,相比其他心境障礙,如抑鬱症,狂躁症,驚恐症,分裂症,,焦慮症其實算比較容易痊癒的,,,焦慮症看起來會有很多軀體症狀,各種各樣的軀體症狀表現都有,看起來也比較嚴重,但當患者學會自我調節後,這些皆可慢慢自行消失的,,,焦慮症的核心是恐懼害怕,沒有安全感,害怕身體得病,害怕失去身體的控制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人的慾望在作祟,,焦慮症的人一般都有一個共同表現,那就是完美主義,,,,做人做事喜歡追求完美,,,,其實追求完美這種心態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凡事過猶不及,,過頭了就會起反作用了,
,過於追求完美的心態其實就是人的虛榮心,好勝心,攀比心在作祟,很多人或許不會承認,其實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什麼都想做的比別人好,比別人多,這其實就是你的不滿足的慾望在作祟,如果想拜託焦慮症對你的困擾,放下慾望,放下攀比,學會放慢生活的節奏,,學會正念生活,什麼是正念生活呢,,,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只想一件事,比如吃飯就是吃飯,,,不要吃飯的時候思考別的事物,也不要想著趕緊吃完然後去幹別的事,,洗碗就是洗碗,,走路就是走路,正念就是正念,,,沒有情緒與慾望的摻合,,,不要在意別人的看自己的眼光,,談論自己的話題,,人生下來就是為自己而活著的,不是為了討別人開心,的,,,別人怎麼看自己,說自己,那都是別人的事情,與自己何干?。。。。自己生活開心,,舒服就好,,,或許有人會說,,自己壓力大,,責任重,,,不努力不行,,這種心態其實也是有問題的,,,這種人其實內心深處就是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太自以為是了,,,其實你真的沒那麼重要,,,工作崗位離開你照樣有人頂替,,家裡離開你的那點工資同樣也餓不死,,只不過生活水平低點而已,,父母家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跟生存手段,,沒必要你過於操心,,現在你明白了嗎?,,,每個人從出生到離開都有屬於自己要承擔的責任與使命,,你的過多幹涉其實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比如工作的時候,,,由於你的拼命與努力別人確實可以變得輕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讓別人變得輕鬆其實就是讓他或者她變得懶惰,,時間久了,,這種懶惰有可能會毀了他或者她以後的生活,世界萬事萬物都有其因緣果報,,,,你的過多幹涉,,過多投入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成為你自己的痛苦,也無形中傷害到別人了,,,,焦慮症抑鬱症狂躁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服用藥物只是一部分,,,還有另一部分。。。那就是心裡治療,,,關於心裡治療方面可以以佛教教義經典為基礎,,對調節身心有很大幫助,本人重度焦慮,,,現在一邊吃藥一邊沒事翻看佛教教義書籍,,就當沒事打發時間了,之前軀體症狀嚴重。。沒法正常工作與交流,,頭暈頭疼,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胸口疼,眼花繚亂,,渾身沒勁。。多汗,,坐立不安。。。莫名的恐懼與瀕死體驗感覺。。總覺得自己有心臟病或者其他病,醫院檢查不出來罷了,,,現在控制的也還好,,正常工作於生活了,,
關於心裡療愈這方面其實不比藥物治療作用小,如果只是服藥而沒有輔助心裡治療那麼最後複發率幾乎為百分之百,,,下面是我對關於焦慮症患者朋友心裡的一些活動軌跡做出的分析與開解方法,,希望對焦慮症的朋友有些幫助,,我們人活在慾望的世界,對於物質的需求是很恐怖的,,幾乎每個人的心態都是錢越多越好,權利越大越好,媳婦越美越好,日子越幸福越好,,,等等,,,,,
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們一直是缺乏的。因為缺乏,所以要更多,所以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的思維,體現在我們人生的方方面面。在所有方面都是錯的。沒有一個方面是對的。這個思維不破,不可能幸福,不可能快樂,也不可能健康。修行更是談不上。
終極真相是,我們本自具足,什麼都有。我們現在認為的,那些很重要、非常重要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工具而已。假如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工具,我們就能創造出來。這不是比喻,這是終極真相。既然是終極的,當然是難以理解的。如果搞不清楚“我”是誰,沒辦法理解。
玄的不談。講點實際的。以健康為例。在我們一直缺乏的思維模式下,如果生病了,我們會覺得,是缺營養了,缺運動了,缺能量了,缺自愈能力了,缺藥了。我們認為,我們是缺乏的,因此要補充營養,吃保健品,要多鍛鍊,搞各種運動。吃各種藥,做各種檢查等等。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種可能是,我們其實不缺,從來都不缺。不但不缺,反而是太多了。身體本來應該通,但多了用不上,反而堵了。心裡本來應該空,但太多了,導致空不了,反而胡思亂想。總體來說,我們總是怕自己太少,所以把自己搞得很多,於是生病了。
吃得太多,所以積食和消化不良。工作太多,所以積勞成疾,甚至過勞死。想得太多,所以有心理雜念,然後又引發身體疾病。身體生病以後,我們越多越好的思維,仍然沒有變。仍然覺得身體是少了什麼才生病。而從不去想,是因為太多了。生病是因為能量不足,是因為自愈能力下降。可能這不足和下降,正對應了大家的缺乏心理。但為什麼能量不足,不就是因為身體用得太多嗎?不減少對身體的損耗,能量怎麼能多起來呢?越多越好,是最大的思維錯誤之一。
我們去看養生經典,無一不是叫你減少。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慾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戒嗔怒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少思慮以養腎氣。為什麼要減少,因為我們各種東西太多了。
在健康諮詢的過程中,我給的飲食建議比較少,如果給到了,我通常會建議少吃多嚼,而不是說吃這個去補,吃那個更有效。但沒人重視這個。為什麼不重視,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缺乏,總覺得越多越好的思維模式,根本就沒有變過來。
靜坐練氣,也是我常給到的建議。很多人,就一味的去追求氣感,氣感越多越強烈越好。如果沒有氣感了,還要用力、用意,非要去搞點氣感出來。這還是缺乏思維的體現。放鬆不用精,氣自成。哪怕沒有氣感,只要你心是靜的,也大有益處。
有些人,練真氣執行法,練了幾十年,也沒什麼進步,健康問題沒解決,小周天也沒有通。問題在哪呢?他們沒有找到關鍵。書上寫得很清楚,要及時收回自己的雜念,反覆收回自己的雜念。還有種種教人靜心的細節。意思是心靜,才是關鍵的。這些練氣不成功的人,只想著怎麼呼吸,怎麼雙盤,放任腦袋裡的雜念不管。看似在打坐,其實在胡思亂想。
這個問題,就是你的念頭太多了。這些人,平時裡腦子就容易胡思亂想,早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態,所以靜坐時也不加以重視。說到底,他們不知道,多是不好的,少才是好的。為道日損,你不減少念頭,怎麼修行呢。
越快越好
這是行動主義者的核心思想。幾乎每一個人,都是這麼想的。即便某一件事,他可能不這麼想。但總體上,他的思維就是如此。根本原因,無非是人的壽命,是極其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出更多的成就,所以要快。
從生命角度看,有形皆壞,我們的肉體,確實會死亡。但人的意識體,或者叫靈體,是不滅的。既然是不滅的,你那麼急匆匆的幹什麼。生命的意義,在於體驗。你急匆匆的,沒有完全的體驗,沒有完成此次生命給你的任務,那你下回還得接著來體驗。直到體驗圓滿了為止。這個就是所謂的輪迴。
這個話題,不多講。雖然不講,但它是對的。是真相,也是真理。不講,不是因為不對,是因為不容易理解。我們講點容易理解的。已經有科學家證實,比如愛因斯坦就說過,時間其實是不存在的。這個也不容易理解,知道有這回事就行了。
為什麼不是越快越好,因為欲速則不達。這是我們老祖宗,對於生命執行節律的深度總結。你要按照生命的節奏辦事,不是你想快就能快的。快,一般都會出錯。為什麼會出錯,因為只掌握了部分,或者很少很少的資訊。資訊不全面,也就不正確,你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凡事都從忙中錯。快必然忙。
快,意味著在追逐未來。意味著,沒有活在當下。意味著,你認為當下是不好的,你要快速的達到,你認為好的那個未來。實際上,有一條很殘酷,但又非常真實的規律,那就是:你不喜歡你的現在,你的未來必不會好。你要讓自己的未來變好,必須從喜歡現在開始。
活在當下,當下就是好的。你的意識,如果活在過去或未來,忽視了當下,這意味著你認為當下是不好的。你所謂的未來,由你的當下構成。當下不好,未來必不會好。不要求快,快是無法活在當下的,這是欲速則不達的合理解釋。那麼快,你要去哪裡呢,去哪裡不也是為了好嗎?現在就很好,此時此地就很好,那你的心,幹嘛還要去別的地方。全然的感受當下,讓自己處於松靜自然的狀態,你自然會愛上當下。
若以健康為例,多少失敗的例子,無一不是敗在了快字上。醫學是救急的,救急就必須快。因此醫學的顯效時間,是比較快的。若是不快,意味著無效。很多病人,本不是急症,本不需要救急,卻一直在用醫藥的方式,用救急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身體問題。所有的藥源性疾病,都是這麼來的。據統計,藥源性疾病,佔到了疾病的三分之一以上。
不要求多,夠用就行,不要求快,自然就好。只有這樣,我們身體上的疾病,心理上的煩惱,才會慢慢減少。我們才會健康,幸福和快樂。一切錯誤,都是意識思維的錯,不追到根子上,你又如何能夠圓滿。
-
9 # 謝汶青
每個人都會焦慮,恐懼,我也會,可以說我很多時候都處於焦慮和恐懼中,這種感覺很不好受,它讓我坐臥不寧,它讓我痛苦不堪,我很想走出去,可是怎麼走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心理學家、認知療法主要的發展者之一戴維·伯恩斯寫的《伯恩斯焦慮自助療法》,裡面的技巧為我解決了這個痛苦。
我很想把方法分享出來,讓那些和我一樣處在焦慮、恐懼中的人也解脫出來。
這本書中教給我們的方法都是不使用藥物的,但是這些技巧你用後,會有很大的效果。
1.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焦慮和認知之間的關係。焦慮是一種思維方式,它和認知模型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認知模型有三大特點:
首先,你的感受服從你的認知。你怎樣看待外物,你就會有怎樣的感受。
例如:晚上你出去在月光下看到一個影子,你認為它是個鬼,那麼你的感受就會害怕;假如你認為它是一個物的倒影,你自然就不會害怕了。
其次,焦慮是思維扭曲後的一種感受。當你感到焦慮時,很多時候其實是自己嚇自己。在心裡學上,它被稱為“精神騙子”。
也就是很多事情本來沒有你想的那麼的恐怖,也沒有你想的那麼的糟糕,即便真的事情到了哪一步,也不是你焦慮,恐懼就能解決得了的。
所以,焦慮,恐懼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消耗了你的精神核心,事情還得不到解決。
最後,當你改變了認知方式後,你的感受也會跟著改變。
遇到事情,你假如思考的方式改變了,你的感受也是會改變的。
例如:父母對待孩子的學習。有的父母孩子考試不好,他們認為分數不能決定孩子一生,考的不好只要孩子努力了就行,以後出了社會做一個平凡的人,也是不錯的。所以他們對待孩子的考試不好就不會焦慮,不會恐懼,更不會歇斯底里。
而有的父母可不這樣認為,他們會認為學習對孩子以後的人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假如考試成績不好,孩子就不能上很好的大學,就不能過好下半生,於是看到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就會焦慮,為孩子以後的人生擔心,恐懼。
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認知導致了不同的感受。認知左右看法,看法左右行動,行動左右結果。
所以,要想改變我們的焦慮和恐懼,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我們的認知。
2.焦慮是認知的混亂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亞倫·貝克博士在做了大量研究後,發現每一種想法都會創造出一種特定的感受。而想法和現實的錯配就會帶來焦慮。
用你目前面對的事情做例子,你再次就業,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排斥,儘管能保質完成工作任務,但是對工作總是充滿了恐懼。
你的這種“恐懼”的想法和現實錯配在哪裡了呢?
工作幹好的一個大前提是:努力工作,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和領導同事處好關係,與時俱進的不斷學習。
假如你都盡力了,也做到自認為的最好,最後你的工作成績還不能得到領導的滿意,你也是學習到了在這行乾的一些技能。
即便技能不是很好,你也是有了經驗的。這個時候假如被迫失去這份工作,你出去也是很有底氣,很快就能找到如意的工作的。
如果你害怕失去工作,你要做的是提升你自己,增加你的能力,多做融洽關係的事情。而不是把焦點放在對工作的恐懼上。
假如你每天的注意點放在對工作的恐懼上,你就會忘記提升你自己,忘記幹好工作的本質是:努力,上進,做出業績。
對內我們是可控的,對外我們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就會恐懼,焦慮。你現在要做的是把你的焦點放對位置。
你所產生的焦點是錯配了自己關注的點,把焦點放在了未知、他人和意外上。改變自己的焦點,你的恐懼就會消失。
3.梳理你的認知,恐懼和焦慮就會消失“由於自己太作,將好好的央企穩定工作辭了去朋友介紹的工作,然而事與願違堅持了不堪回首的一年再次辭職,巨大的落差給心裡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你的恐懼和焦慮來自於之前工作失敗給你造成的創傷,你面對之前工作變換上的落差,要做的是尋找問題,
找到為什麼,而不是沒有源頭的胡亂恐懼。
你要做的是在自己身上找問題,而不是變換工作。人一輩子不可能只從事一種工作,每個工作都做好,顯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做不好的工作肯定是存在原因的,這個原因是在自己身上。
到底你變換的工作是自己不擅長的,還是你在工作中和領導、同事處理關係上出了問題呢?亦或者是突發的事件造成的嗯?
你對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視而不見,成天盯著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把責任和問題都推給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上,焦慮和恐懼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要解決你目前恐懼和焦慮的問題,就要找到你上次變換工作,再次辭職的原因所在,假如是你自己能控制的了的,
你就要想辦法去改變,去避免,但是;假如不是你能控制的了的,那就不要管,你要做的就是管控自己能控制的事情。
你梳理好讓自己焦慮和恐懼的事情你自然就不焦慮和恐懼了。
-
10 # 心見解
人的所有焦慮和緊張,都來自對死亡的恐懼
早在遠古時代,瘦小人類為了在大型野獸扎堆的世界存活下來,對擁有死亡恐懼相關基因的人類越來越崇拜。因為過度放鬆、或者無所畏懼的人類,大機率都在戰鬥中被野獸吃掉了。
最後,只剩下有自知之明,時刻懷著恐懼、擔憂的人類活了下來。他們因為害怕死亡,所以時刻充滿焦慮、緊張,時刻防範著野獸,並主動團隊協作,最終反而戰勝野獸,延續了這種死亡恐懼的基因。
因此幾萬年傳遞下來,一旦我們有死亡恐懼感時,就會下意識焦慮、緊張。所以說:經常焦慮的人,就是對這種死亡恐懼非常敏感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到了現代社會,我們並沒有時刻受到死亡威脅,那麼哪些人才容易對這種死亡恐懼更加敏感呢?
答案是,自我存在感薄弱的人,最容易感受到死亡帶來的恐懼感。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心中對自己是否存在這件事越來越懷疑時,這個人的自我存在感將會非常低。在潛意識中,沒有存在感,等同於失去生命。存在感降低,就意味著面臨死亡恐懼。死亡恐懼一出現,焦慮感必然出現。
反覆閱讀上面這段話,一旦你能夠理解它的含義,那麼對焦慮這件事本身的理解就能加深。
因此講到這,一個人要想徹底消除焦慮,根本途徑是消除死亡恐懼感,但這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的。死亡恐懼在關鍵時刻其實非常有用,例如危急關頭的躲閃、快速的躲避。
而一個人要想解決頻繁的焦慮、緊張,是完全有可能的,方法就是:解決自我存在感薄弱這個問題。
仔細想想,你通常什麼時候,對自我存在的感覺最為強烈?
沒錯,正是劇烈運動過後,當你大口喘著粗氣,汗流浹背,站都站不穩的時候,這時候,你根本不會有一絲一毫焦慮和恐懼。因為這時,你可以強烈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所以運動、健身,是提升自我存在意識的一個好方法。
另外,愛、親密關係,也是提升存在感的一個重要方式。當你可以從心底感受到,有那麼一個人特別在乎你、關心你,你的自我意識、自我存在感將會大大提升。相反,如果你內心認為,沒有人真的在乎你,沒有人愛你,那麼你的存在感就會非常低。
現代很多治療抑鬱的藥物,也可以緩解焦慮,但它們往往是從生理層面讓我們的身體放鬆下來,本質上治標不治本,想真正解決頻繁焦慮、恐懼,還是得從心理層面真正想通。
-
11 # 半學究心理
如果焦慮和恐懼能夠讓人變好,更加順利地工作、生活和學習,精神飽滿地迎接未來的生活,每個人也會拍手稱快。可事實並非如此。
適度的焦慮激發個體潛能,但是長期深處焦慮與緊張情緒中極有可能抑制潛能發揮,甚至連既有的水平都發揮不出來。換言之,焦慮和恐懼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越來越糟。
具體可以分為兩種人:一明知深度焦慮不利於解決問題,甚至衍生新的問題,但自身無法控制,不甘心卻久受其害;二不知焦慮與恐懼的負向作用,較多的精力沉浸在緊張的情緒中,無暇給理性認知分配注意力。
對於前者,遇到越複雜的難題,越焦慮;此時尋求外部幫助是至關重要的。
焦慮造成個體對內在世界的過分擠壓、壓迫,你把焦慮視為內在的一部分,黑暗的影子。內在的陰影太重,注重走不太遠。當內求沒有答案時,試試外索。
也許九死一生我們還是無法逃離焦慮,但可以讓焦慮的強度降低一些,降到剛好激發我們潛力的數值附近。
對於後者,聚焦在情緒上,抽一個不那麼焦慮的時間,強迫自己認知到焦慮的存在
抽一個不那麼焦慮的時間,週六上午是個不錯的時光。讓思緒舒緩下來,強迫自己認知到焦慮的存在:回顧下本週最焦急的時刻,引發焦慮的事件?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怎麼處理,還會這樣處理嗎?焦慮有助於還是不利於當時情景的解決?如果焦慮的強度再低一些,是否更好?
在私企的不順利,更多是因為不習慣,那麼多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好掌握度。
如果短時間改變不了心境,那就不強迫改變了。接納這是你本真的模樣,從來不是慢性子的人。以前只不過是在央企舒緩的氛圍中,沒有激發出來而已。
最後,持續的焦慮說明你很上進。上進者的出口還是要自己開拓出來,外部支援力量只能起協助作用。
-
12 # 惰惰的瑜伽行
您可以試著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因為總在焦慮和恐懼並不能解決任何實質問題,那不如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比如出去旅遊,做體育鍛煉,練習瑜伽,或者學個興趣愛好,都可以。
-
13 # Style84
這是典型的應激障礙,央企、事業單位等工作的內容及要求都要低於私企,不論工作的好壞,基本都是鐵飯碗,工作也是憑心而坐,有心人自我要求高一些,完成的質量也高,沒有心得,只要完成就可以,領導也不會如何,除非向上爬,但向上的職位個崗位也是有限的,往往還存在嫡系關係提拔的,所以無望,但工作輕鬆自在,無壓力,私企就不一樣的,要求工作質量,大部分需要憑本事掙錢,但凡能力差點的,都有可能淘汰,還有央企的工作都比較固定沒有挑戰性,私企往往面臨的問題比較多樣性,即使同樣的問題,影響的因素也多樣性,導致很多時候都是面臨未知的挑戰,所以有焦慮和恐懼的感覺,但有一點好處就是鍛鍊自己的抗壓能力,同時肯定比央企掙得多,崗位有提升,不然也不會選擇辭職,既然選擇了,就要面對,慢慢適應這樣的環境
之所以出現你現在的情緒還有一點就是留戀過去,羨慕在央企的生活,現在既然沒有回頭路,那麼就不要回憶留戀,向前看,向著你的工資和崗位看齊,把每一次挑戰當成一次鍛鍊,鍛鍊一次就強大一次
由於自己太作,將好好的央企穩定工作辭了去朋友介紹的工作,然而事與願違堅持了不堪回首的一年再次辭職,巨大的落差給心裡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雖然再次就業,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排斥,儘管能保質完成工作任務,但是對工作總是充滿了恐懼,我告訴自己調整心態,調整心態!但是我似乎改變不了我目前的狀態。我放不下的東西太多,每天都不快樂。
回覆列表
沒有幾個人喜歡工作,除了是真正的感興趣,如果不是因為錢很誰會想去工作。所以現在的工作可能並不是很好,那就等自己賺到錢了,感覺可以了,然後再去做自己想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