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hello綿陽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華人。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後發生分裂,至戰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孟子名軻字子輿,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他在40歲以前,主要活動是教書。42歲那年,帶著車子數十乘、侍從弟子數百人遊說齊、魏等國。晚年回家著書立說,今存《孟子》7篇就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體現。孟子宣揚「仁義」提倡「仁政」,主張「法先王」。他說:「仁政必自經界始」,就是說實行「仁政」首先要恢復周代奴隸社會的井田制。他認為古代比當代好,要人們「遵先王之制,守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著《荀子》一書,他讚揚富國強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讚揚秦國。他對孟子等的陳舊學說有過激烈的批判。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戰國初期魯華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要求有一個社會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要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墨子提出「兼愛」的理論,使「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對卑賤的人也要給予平等的地位。這種抹煞階級界限的抽像的人類之愛,在階級社會里,只能是幻想。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的說學,雖然主流是進步的,反映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要求,但存在軟弱改良的一面。如他把政治革新的希望寄託在「聖君」身上;提出「明鬼」學說,相信鬼神,鼓吹鬼神的作用,反映出他的思想侷限性。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華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大約是戰華人編纂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兩種,是研究道家思想的珍貴資料。在《老子》一書中,提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柔弱勝剛強」這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是非常可貴的。由於老子站在沒落奴隸主的立場上,反對新興地主階級的「有為」措施,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一種反動的、倒退的主張,反映了奴隸主階級對前途喪失信心的思想傾向。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

    國漆園吏的小官。後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莊周對老子唯心主義的「道」解釋得更加神秘。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

    「道」是無限的東西,它生出天地萬物,連鬼神也是「道」生出來的。只有「真人」才能得「道」。他認為事物萬變無常,沒有什麼是非標準。莊周把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演化 成相對論,這是道家思想的大倒退。他認為社會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毀滅,人活著也沒什麼意思,只不過是一場大夢,不如死了痛快,死了才是「大覺」。這種厭世思想表明奴隸主失掉政權後的絕望。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於南韓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秦始皇讀了《孤憤》、《五蠹》這些文章,曾感嘆地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從旁介紹說:「此韓非之所著書也。」不久,韓非來到秦國。李斯妒其賢能,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了韓非。然而,韓非的學說卻成為秦代的官學,對秦始皇統一中國、鞏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

    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他認為「法」是根本,就是說,新興地主階級的政策、法令是社會的準則,要大張旗鼓地宣傳,使之深入人心。「術」是政治鬥爭的策略手段,包括按照人的才能來派定官職,對群臣暗中考察。「勢」是指君王的地位和權力。韓非認為只有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就是主張「罷黜百家」,崇尚法制。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鬥爭的激烈和複雜。雖然流派很多,但

    階級陣線非常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 2 # 幸有你來不悔初見

    廉頗

    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晉陽;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後,又擊退了燕國的入侵,並令對方割五城求和。

  • 3 # 如去亦如來

    秦國大良造商鞅

    商鞅原名公孫鞅,因是戰國時代衛華人,又叫衛鞅。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裡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有說他師承屍佼,也有說師承鬼谷子,這些都無從考證。

    年少時衛鞅在魏國丞相公叔痤座下擔任中庶子,鬱郁不得志。後被秦孝公《求賢令》感染,隻身赴秦國。

    當時秦國還是滿目瘡痍,窮的叮噹響,被戰國其他諸國視為西部荒野之地。列國眾多士子們擠破腦門為了能在魏國趙國尋求一官一職,而衛鞅自己卻跑到落後貧窮的秦國求職。這就好比如今大部分人願意在北上廣打工,但也有少部分人在西部偏遠地區支教一樣。沒有誰對誰錯,誰好誰壞,人各有志。

    衛鞅選了個地獄難度來挑戰自己,後面的事就如大家在歷史書裡所見,衛鞅推動秦國變法,一舉使秦國從羸弱之國發展為戰國時期諸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國。衛鞅立不世之功被秦孝公賜贈商於郡為其封地,衛鞅因此被人尊稱商鞅。

    後世之人對商鞅褒貶不一,使秦國由弱變強這是目力所見的功勞,但商鞅變法的手段及其編著的《商君書》被人冠以是馭民之術,歷朝歷代的皇帝更是把《商君書》奉為馭民法典。

    任何人和事都脫離不了他的時代背景,商鞅變法亦如此。商鞅身處在戰國時代,那是個戰火風飛的時代,每個諸侯國家之間打戰已是習以為常的事情。正因這樣的時代背景,才能理解秦孝公和商鞅變法的目的就是讓秦國不惜一切代價提升軍事實力,從而打敗其他國家。

    正是這樣不惜一切代價,商鞅得罪了秦國百姓,也得罪了秦國貴族,他似乎得罪了秦國所有人。但最關鍵的是,秦孝公信任他,自始至終,秦孝公作為商鞅的靠山一直放任他去變法。今天的我們可能不以為意,幾乎各朝各代都有變法發生,但若告訴你這些變法均以失敗告終,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至大清滅亡兩千多年間唯一一個變法成功的案例,你是不是會不相信。雖然商鞅最終結局被五馬分屍,那是秦惠王要借刀殺人消滅貴族舊勢力,但商鞅制定的秦國律法卻一直傳承下來直至秦始皇時期。我們這才能理解變法的艱難之處。後來劉邦攻入咸陽城,蕭何還特地把皇宮內大秦律法等書籍全部拿走,這些大秦律法也為之後的漢朝建立繼承秦制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商鞅變法及其《商君書》被認為是馭民之術害人不淺,這該怎麼理解。這就好像一把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殺人,問題不是菜刀,而是用菜刀的人。

    都說秦始皇一統天下,把四分五裂的中華大地第一次凝聚在一起,這樣的成就可謂是功蓋天下的。但必須考慮到這份功勞可是由商鞅變法在背後支撐,使秦國曆經百年由弱變強,才有秦始皇時期橫掃天下的軍事實力。

    因此,商鞅是劃時代的人物,他是推動歷史的洪流向前前進的那個人,他理應被人們所銘記。

  • 4 # 史得其說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其中樂毅,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戰華人物。

    樂毅輔佐燕昭王,燕昭王想攻打齊國,樂毅則認為攻打齊國就一定要聯合其他國家。最後,樂毅聯合韓、趙、魏、楚,再加上自己燕華人馬,五國軍隊,浩浩蕩蕩,大舉伐齊。

    在樂毅指揮下,連戰連捷,半年時間,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兩處沒被收服。齊國險些被滅國!此時樂毅採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樂毅認為不能單靠武力征服,要讓其心服口服,想用攻心為上的方法,瓦解齊國。

    然而,燕國振興,有望滅齊國,這一宏偉藍圖隨著一件事情而改變: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

    燕惠王對待樂毅的態度與燕昭王截然不同,燕惠王做太子的時候就對樂毅不滿。齊國大將田單正是抓住了這一空隙:派人到燕國實行離間計,說樂毅之所以遲遲不滅齊國,是想自己稱王。這一計策果然奏效,本就不喜樂毅的燕惠王派了騎劫去替回樂毅。結果樂毅去了趙國。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騎劫根本無才能,被田單用火牛陣打敗,一戰收回了之前失去的七十多座城池,樂毅之前的成果付諸東流。

    戰後,燕惠王非常後悔,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認為樂毅應該“善始善終”,想用這種方法責備樂毅,

    讓樂毅羞愧而回。樂毅為此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將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若是燕惠王不撤下樂毅,田單也未必會取勝。就算滅不了齊國,以樂毅的本事,也絕對保得住燕國,燕國也不會從此由盛而衰。

    戰國時期能人輩出,樂毅自是其中一位,而且也是影響最終結局的一位關鍵人物。我之所以喜歡樂毅不僅是因為他指揮有方,行軍打仗非常厲害,更佩服其為人,尤其是他對伍子胥的事蹟引以為戒,同樣有伍子胥的本事,卻避免了伍子胥的悲慘結局。有本事而不“愚忠”。

  • 5 # 黑厚的人厚黑

    鬼谷子,姓王名詡(xǔ)(或利),又名王禪、王通,號玄微子,華夏族,一說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一說是戰國時期魏國鄴地人(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香菜營鄉穀子村)。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兵家、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周陽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一說是山西呂梁交口雲夢山(現仍存棋盤山,和清溪一條。環境優美如世外桃源。是隱士生活的不二選擇。也是北方少有的清幽之地。)“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谷子的稱呼,是先秦諸子之一。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他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一是神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二是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是遊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學究精深。

    鬼谷子在戰國時期“大仙”級的純在,此時戰國時期各國都重視“士”的存在,有了諸子百家,而鬼谷子正是在一時期,培養人才間接也推動著戰國年代的政治格局和歷史發展,不愧戰國第一人。

  • 6 # 副班長看世界

    樂羊,生卒年不詳,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樂毅先祖,戰國時期魏國將領。樂羊初為魏相翟璜門客,後因大敗中山國而成名。

    本名:樂羊

    所處時代:戰國時期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

    主要成就:滅亡中山國

    人物生平

    樂羊起初是魏國相國翟璜的門客。魏文侯三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國國君姬窟發兵進犯魏國,翟璜舉薦樂羊。但是樂羊之子樂舒是中山國的將領,而且曾殺死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樂羊為人,不計恩怨,力保樂羊擔任主帥出兵討伐中山國。

    樂羊出兵後,由於敵強我弱,於是施行緩兵之計。訊息傳來,朝中大譁,群臣誣告樂羊通敵。此時,中山國君殺死樂舒,煮成肉羹送給樂羊。樂羊為表忠心,於是坐在軍帳內端著肉羹吃了起來,一杯全部吃完。

    連環畫《樂羊怒喝中山羹》中畫面

    魏文侯對睹師贊說:“樂羊為了我的國家,竟然吃了自己兒子的肉。”睹師贊卻說:“連兒子的肉都吃,還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隨後,樂羊大敗中山軍,攻佔中山國。魏文侯雖然獎賞樂羊的戰功,將其封在靈壽,但卻懷疑起樂羊的心地來 ,認為樂羊心地殘忍,沒有父子骨肉之情。

    樂羊死後,安葬在靈壽,樂羊的後代子孫就在靈壽安家落戶。

    趣聞軼事

    樂羊攻克中山國後,回國向魏文侯報告,顯出誇功驕傲的神色。魏文侯察覺到這一點,就命令主管文書的官吏說:“群臣和賓客獻上的書信,都拿來進上。”主管文書的官吏搬著兩箱書信進上來。魏文侯讓樂羊看這些書信。書信都是責難攻打中山國這件事。樂羊轉身退下幾步,向北再拜說:“攻下中山國,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勞。

  • 7 # 應州公子

    我最喜歡戰國時期的藺相如!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他奉命帶和氏璧入進入秦,當廷力爭,完璧歸趙,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

    從此,大長了趙國的志氣,大滅了秦國的威風,因功得任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結果使廉頗很不高興。

    為了避免與廉頗相爭,誤了國事,他每次外出都避開廉頗,經常裝病,不想與廉頗排地位和名次。最後,廉頗又感動又慚愧,兩人結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這使得秦國長期不敢出兵攻打趙國。

    司馬遷說他“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完璧歸趙”、“將相和”、“負荊請罪”。藺相如的傳奇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

    捨身護璧,成就威名

    戰國後期,秦為第一強國。趙國雖然也有一定實力。但是,就其軍事力量而言弱於秦國。

    這一年,秦昭王寫給了趙王一封信,上面提道:“聽說天下名玉和氏壁在貴國,寡人十分喜愛此玉,情願拿15座城來換取。”

    趙王知道秦昭王仗著國勢強大,企圖騙取和氏壁。於是,召叢集臣商議,大家都想不出很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交出,顯然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騙。如果不給,恐怕秦國會以此為藉口派兵到趙國。

    “誰能出使秦國交涉這件事呢?”趙王環視著各位大臣問道”。沒有人膽敢迴應這個問題。

    繆賢說:“臣有個門客叫藺相如,智勇過人,我看他行。”趙玉召見藺相如,徵求意見,藺相如說:“強秦願用城換壁,我們不同意,它就找到了侵略的藉口。責任在我們一邊。我們給他壁,他不給我們城,那麼秦方理虧。在權衡兩者時,我看先答應他,也不能理虧在我方。”

    趙王問:“誰能出使秦國,去交涉這件事呢?”藺相如對曰:大王如果真的沒找到人,臣願當此任,“城人趙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請完壁歸趙”(《史記》卷八十一)。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就來到了秦國。秦王在章臺召見了他。藺相如將和氏璧獻上,秦王看了非常高興,姬妾和近臣爭相傳看這塊天下奇玉。

    藺相如眼見著秦王不願意交城,就對秦王說:“可藉此壁有一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秦王忙把玉遞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接過和氏壁,往後退了幾步,倚在柱邊。對秦王說:

    “大王,在我來之前,很多人不同意把和氏壁送給秦國,恐怕被秦國欺騙。今天我見大王根本不提交城之事,所以又拿過玉來。如大王強取,我的腦殼將會與和氏壁一塊碎在這根柱子上。”

    秦王害怕摔壞了玉,連忙命人拿來地圖,指著從此以往十五城都給趙國”。說罷,伸手欲接和氏壁。

    藺相如說:和氏壁乃天下至寶,來時趙王齋戒5天,恭恭敬敬地送來。按理說大王接壁也應該齋戒5天,設九賓於廷。我才敢向大王獻壁。

    秦王無奈,只得安排趙使住下。藺相如覺得秦王無意以城易壁,於是派人抄小路把壁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5天,接見藺相如。藺相如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二十幾位國君,沒有一個信守承諾的。我實在怕被大王欺騙而有負於趙國的重託,所以派人把和氏壁已送回趙國。”

    藺相如繼續說:“秦強而趙弱,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者到了趙國,趙國便立即把玉送來。試想倘若秦國割15座城先給趙國,趙國敢留著和氏壁得罪大王嗎?”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啼笑皆非。秦王心想:殺了此人,也不會得到和氏壁,反而會有損於兩國的關係。只好送藺相如等回國。

    藺相如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受到趙國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趙正破格提拔他為上大夫。

    秦王依仗國力強大,本想騙取和氏壁。不料被一個趙國使者捉弄得哭笑不得,實在咽不下這口氣,總想戲弄趙王一番。

    趙王雖然明知道秦王心懷鬼胎,也怕被劫為人質,不敢去,可是又不得不去。趙王於是和藺相如一齊去澠地。

    大將廉頗送至國境。 智者往往就是在最關鍵的環節上發揮最重要的作用。善於抓住主要矛盾,椐理力爭,藺相如很好地作到了這點。

    澠池設宴,智全國威

    秦王在澠池設宴與趙王共飲。秦王說:“聽說趙王擅長彈瑟,請您彈上一曲。”趙王無奈,只得彈了一段。

    秦御史立即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這時,藺相如走上前來,捧起一個盛酒的瓦盆對秦王說:“我們趙王聽說秦人歌唱時,常敲瓦盆伴奏。請泰王敲上一段。”

    秦王面有慍色,不肯敲。藺相如說:“我和大王靠得很近,如果大王不賞面子,請讓我把我脖子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

    秦王頓時緊張起來。衛兵上前,要刺殺藺相如。藺相如大喝一聲:“誰敢動!”秦王無奈,拿起筷子敲了一下。

    趙國御史立即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大臣們見秦國沒佔便宜,大聲喊道:“請拿趙國15座城為秦王祝壽!” “可以!”藺相如答道,“只要秦國肯拿威陽一城給趙王祝壽!”咸陽是秦國的都城,給了都城、等於亡國。

    秦國眾大臣在藺相如的勇敢機智面前折服了。趙國大將廉頗率大軍防備著秦國,秦國在車事上也不敢輕舉妄動。 藺相如的勇敢是建立在他的機智之上,沒有機智的頭腦,沒有周詳的計劃,就不會有這樣勇敢的行為。

    因公廢私,將相和睦

    廉頗是趙國上卿。多有戰功,威震諸侯。澠池之會後,趙玉宣佈藺相如為上卿,位次在廉頗之上。廉頗很惱火,他想,我乃趙國大將,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戰之大功。

    你藺相如不過動動三寸不爛之舌,竟位居我上,實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氣急地說;“我見相如,必辱之。”

    從此以後,每逢上朝時,藺相如為了避免與廉頗爭先後,總是稱病不往。 有一次,藺相如和門客一起出門,老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連忙讓手下人掉轉車子躲避開。

    門客見狀,對藺相如說:“我們跟隨先生,不過是仰慕先生的高風亮節。現在,您與廉將軍地位相同,而您見了他就象老鼠見貓一樣。就是一般人這樣做也太丟身份了,何況一個身為將相的人呢!連我們跟著先生也覺得丟人。”

    藺相如問:“你們嫌我膽小,你們說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答道:“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既是秦王那樣厲害,我都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們。難道我連秦王都不怕,卻單單怕廉將軍嗎?”

    藺相如接著說;“我想強秦不敢發兵攻打趙國,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位。如果我們二人爭鬧起來,勢必不能並存。我所以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前頭,把個人的事放在後頭啊!”門客們恍然大悟。

    廉頗聞之,深感內疚,於是負荊請罪,演出了一幕千古流芳的“將相和”。 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保證清醒的頭腦。不應逞一時一事的快樂,喪失了理智。在這一點,藺相如顯然要比廉頗高出一籌。

    對於廉頗的無理威懾,以國家大局為重,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最終迫使廉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歷史上因此留下“將相和”的美談。

    總結

    藺相如在處世為了整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區域性利益,顧全大局。在諸侯爭戰時期,他始終把國家的大利益放在第一的位置,對內善於團結,對外利爭主權。

    只有這樣的信念在心,才能充分將其智慧運用到各種場合。藺相如能夠抓住主要矛盾,掌握對方的心理。

    所以,不論是令人生畏的秦王還是德高望眾的廉頗,他都能夠針對根本採用恰當的策略。與人為美,善於協作,矢志不移,任何時候都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不以私利所屈服,犧牲區域性利益顧全大局。

    為人處世是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能否有一個較為理想的交際環境,能否網路一些人才,都關係到是否能在事業的道路上順風順水。

    處世首先是做人,正如藺相如一樣,如果他沒有將國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上的大智大義,沒有這樣的人品,也就無從談起他的處世之道。

    所以,要不斷的學習、積累經驗,加強自身的修養,提升自身的品味。才能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使自己始終處於一種優勢的狀態下。

  • 8 # 陳家生活記

    莊子是中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生豆腐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