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頂的太陽
-
2 # 湘水微波
荀彧,字文若。漢末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謀略家,曹操重要謀臣,被稱之有王佐之才。
他開始在袁紹陣營,見袁紹不是成大事之人才轉投曹操,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他為曹操謀劃,每在曹操重大的決策關頭,都能起重要的修正和導航作用,曾為曹操集團推薦過大量人才,建樹諸多。
他曾力排眾議,建議曹操奉迎皇帝建都許縣,後形成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在官渡之戰期間,他多方位建議得曹操採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後來在曹操與袁紹兵力懸殊而又嚴重缺糧之時,已感到無力堅持,有退兵之意。遠在許都的荀彧寫長信力挺堅持作戰,並提出具體應對措施,終使官渡之戰大獲全勝。可以說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說荀彧為首席功臣也決不為過。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為魏公,並加封九錫,享有大臣的最高待遇,這時遭到了荀彧的反對,理由是曹操起的是義兵,是維護朝廷安定國家的善舉,應在權力地位上退讓,多彰顯德行。他的此言引起曹操憤怒,後調其離開中樞而隨軍供職,後因病閒居後方,不久憂慮而亡。也有一種說法,說曹操寄給他一盒點心,他開啟一看是個空盒,立刻明白曹操不希望他活在世上,便服毒自盡。
荀彧忠於的是漢室而不是曹操個人,這是無疑的。在三個方面可得到充分體現。
一、荀彧成名較早,被舉孝廉,在朝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物品)。後因不滿董卓弄權、擅行廢立之舉,遂辭官回家。後袁紹起事,便成了袁紹謀臣,因為袁紹也是反董卓而走出朝廷的。後見袁紹不能成大事轉投曹操,而曹操也是刺殺董卓未遂逃亡後起事的。維護漢室他們完全是志同道合。漢朝末年群雄並起,打的旗號都是匡扶漢室,也難辨真假,況且無論袁紹還是曹操,其初衷都是好的,出於忠心和義憤起兵,荀彧輔佐誰都不是錯,都是在為漢室出力。
二、荀彧提出奉迎皇帝,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的皇帝經歷了由董卓、王允、李傕郭汜輪流脅持的過程,朝廷幾度蒙難,皇帝艱難逃亡。荀彧是想讓顛沛流離的皇帝得已平安,朝堂復恢正常,當然也希望曹操成為權臣,達到拱衛皇室的目的。就連曹操在消滅大多數諸侯後說道,如不是有我在,不知天下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此言並非虛話,當時的天下就是那樣一個狀態,能安劉氏者非曹操莫屬,這才是荀彧的內心。荀彧傾其力幫曹操謀劃,無一不是為了漢室而謀。
三、作為臣子曹操權力達到頂峰時,其野心也在逐步呈現。他自任丞相,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聰明過人的荀彧不可能不察覺,但在他的職責範圍內,難以控制了。當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時,他終於開始了阻撓。當然只能以性命抗爭了。
荀彧死,曹操多有內疚,諡其為敬侯,其子荀惲繼其爵。曹操暫緩了獲取權力的步伐,直到第二年才進封為魏公。
-
3 # 小怪軟體管家
小青春個人認為荀彧是真的忠於漢室朝廷的,但也不是單純的向著漢室,荀彧有著他自己的行為準則!
首先我認為荀彧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漢朝官員的,這個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但他也不是一個純粹的漢臣,他的合作伙伴曹操,注意這個稱呼,是夥伴,荀彧支援曹操代替天子實行天子之權,這本就是一件暨越的事情,後來曹操封魏公,雖然荀彧心裡不舒服,但也沒有提出反對的意義,這就說明了荀彧已經不是單純的漢臣了!
雖然荀彧不是單純的漢臣,但這並不能改變荀彧忠於漢朝的心,這是他的底線,也是他的原則!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甚至沒有之一,這是有原因的。
荀彧是曹操最早期的謀士,而且當時的曹操並沒有什麼名氣,但荀彧卻是被稱為“王佐之才”的名士,可見荀彧對當時的曹操有多麼重要!荀彧絕對是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荀彧支援曹操稱王,或者沒有反對曹操稱王,甚至對於曹操稱王不發表,或者他沒有自殺,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的地位仍然不會改變,荀彧有著這麼多的選擇,但他唯獨選擇了自盡,足以見得荀彧對漢朝的忠心了!
-
4 # 過去即歷史
就《三國演義》說《三國演義》吧。感覺荀彧這個人內心挺矛盾的,但無疑他還是心向漢朝的。
荀彧是曹操的謀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荀彧做曹操的謀士的時候一直稱曹操為丞相,誰的丞相?大漢的。荀彧也知道曹操並非善類,但他願意尊奉漢室,這可能是荀彧在當時情況下做的最優選擇。
凡是曹操有代漢自立的心思的時候,荀彧都異常警覺,曹操估計是故意試探荀彧對漢室的態度,這種試探曹操做了好多次,曹操肯定了荀彧是身邊最大的支援漢室的人,後來曹植乘坐的馬車要過只有皇帝才可以過的門最終被荀彧攔下了。直到最後曹操羽翼漸豐,不再需要荀彧,因為荀彧已經成了曹操完成大業上的絆腳石了,所以賜死了荀彧。
-
5 # 靜園雅居書畫苑彭博
荀彧是忠於漢室的,但他有一點看錯了曹操。
1.荀彧是曹操的謀主。曹操外出征戰,一般都是荀彧居中主持後方。在獻計、謀劃、匡政、薦才等方面,荀彧對曹操的幫助是最大的。平定中原、迎接獻帝、官渡之戰、統一北方等等,這些大戰略基本都出自荀彧。曹操視荀彧為吾之子房。
2.荀彧與曹操的隔痎。在北方統一這段時間,兩人配合極好。但曹操的野心逐漸暴露,想要加九錫。以往加九錫的重臣,不是篡位就是獨攬大權,雖然榮耀,但也容易讓人望而生畏,失去民心。因此荀彧勸阻,導致曹操對荀彧的忠誠產生了懷疑。
3.荀彧看走眼了。荀彧在當時可謂看人極準,當初家族和同鄉眾人投奔袁紹時,獨荀彧投了曹操,認為只有曹操能安定漢室。他薦舉的荀攸、郭嘉、司馬懿等人,俱是良才。但荀彧沒有想到,曹操一時豪傑,居然有了謀位的打算,這與荀彧的觀點產生了分歧。最後被曹操疏遠自盡。
但在當時,漢室已名存實亡,荀彧也沒有料到,自己一心扶助漢室,最後卻扶助了漢賊。
-
6 # 東皇
所謂復興漢室,這事其實不用那麼較真。
曹操迎過漢獻帝;孫權說過“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孤與老賊,勢不兩立”;袁紹南征曹操,陳琳寫檄文,也說“當今漢道陵遲,綱弛紀絕,乃忠臣肝腦塗地之秋,烈士立功之會也。”一個個赤膽忠心的樣子,好像真的都是大漢忠臣似的。所以說荀彧是否真的忠於漢室,歷來也沒有說清楚,我們也沒有必要深究。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僅僅是“曹操在荀彧心目中到底是一個什麼位置”。
世人對於曹魏的謀士,公認荀彧是排第一的。曹操誇他是自己的張良。這個稱呼,一點不過分。荀彧不僅給曹操作出許多正確決策,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而且推薦了人才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從荀彧長期擔任尚書令看,荀彧處理政務的能力應該極強。同時,荀彧為官還很清廉,得到的賞賜都分給族人和朋友,家無餘財。可以說,荀彧幾乎是位完人:上懂天下大勢,下會各類政務,能識世上英才,不愛俗間錢財。能得到這位完人相助,曹操應該三生有幸。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荀彧並未把曹操當成主公,在他心裡,曹操只是他實現人生理想的工具。荀彧所忠於的,只是心中的道義。
世人都說荀彧忠於漢室,其實未必。早在189年,荀彧26歲的時候,就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物品,如果真是死忠,那時就與漢獻帝不離不棄了。董卓掌權,自為相國後,荀彧棄官回鄉了。這說明他知進退,查兇吉,明生死。他若是以漢室為天,應當站出來與董卓為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再看212年,已經當了4年丞相的曹操,想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其實應該叫做九賜。九錫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給予大臣規格最高的一種賞賜,它主要包括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朱戶、弓矢、鋏鉞、櫃鬯九類物品。九錫,是當人臣的最高榮譽。荀彧認為曹操這種想法不妥,他說:“(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被自己最重要的謀士反對,是不開心的,甚至是憤怒的。
同年,在征討孫權時,曹操讓10多年沒離開許昌的荀彧勞軍。荀彧到後,曹操讓他留在軍中。後來,荀彧因病死在壽春。在隨軍期間,不知道曹操和荀彧如何交談和溝通。兩人之間,肯定有對話。從197年開始,荀彧就沒離開過許昌,這次征討孫權,完全沒有必須請他出山,之所以請,肯定有曹操的用意。最直接的用意,是爭取荀彧對他的理解和支援。
關於兩人的交流和溝通,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留有痕跡的,是兩年前,210年,曹操寫的《述志令》。在《述志令》裡,曹操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文章最後,曹操還把自己食邑三萬戶,退了兩萬戶。東吳攻擊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述志令》,是曹操對東吳的反擊。
曹操認為荀彧是不理解他的,也徹底激起了他的怒火:劉備、孫權不懂我,你荀彧還不懂了嗎?我哪裡是不知道忠貞、退讓、愛人的人?
或許,曹操在想:我一個年近花甲之人,還要親自帶兵打仗,你荀彧比我小8歲,你來勞勞軍,再體驗一下其中的辛苦吧。坐在許昌的宮殿裡,也許同樣案牘勞身,但肯定比不上行軍打仗的艱苦和危險吧。
或許,曹操想借勞軍,加深和荀彧的感情。
或許,曹操想讓荀彧出來看看,除了他曹操,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還沒有更好的道義之路?
這三個現實,也許才是擊倒荀彧的源頭:於情於理,曹操都是他和他的家族必須支援和依靠的人;於道於義,曹操還不是他心裡理想的人。
只能說,荀彧本身就很矛盾,他一生在保曹操,卻也是在為漢朝效力,曹操內心對荀彧絕對是感激有加的,畢竟曹操剛起兵直到荀彧死之前,荀彧的功勞之大蓋過曹營任何人,但是後期確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了,荀彧和曹操之間有了間隙,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和漢室,漢室氣數將盡,可荀彧仍然在漢臣與魏臣之間掙扎。曹操其實也算仁至義盡了,他讓荀彧位極人臣,食邑萬戶,甚至女兒也許配給了荀家,他能給的他都給了,可荀彧還是不能一心向他,他還能給他什麼呢?一隻空碗,也許也代表了曹操心中的無奈:什麼都給你了,再沒什麼可給你的了,可是你還是不能回心轉意。
-
7 # 李杜文
縱觀《三國志》,最忠於漢室的兩個人,第一諸葛亮,第二就是荀彧。
1.荀彧出生河南潁川,這地方名士輩出,比如徐庶、司馬徽、郭嘉、陳群、鍾會、鍾繇、荀攸等等,都是大牛人。其中荀彧是代表人物,他被曹操稱讚為吾之子房,堪比劉備的張良,這地位沒有更高的了。
2.荀彧一開始是袁紹手下,但是袁紹一來不是幹大事的,二來跟他弟弟袁術一樣,有不臣之心,所以荀彧投奔曹操。至於曹操,後來他的兒子雖然篡漢,但他自己一直到赤壁之戰前後,都是忠於漢室,一心輔佐皇族恢復中原,攘除奸兇。
3.也正是因為曹操晚年變了心,荀彧的觀點與曹操發生了巨大的矛盾,才落得被賜死的下場。要知道漢高祖劉邦死的時候,明令非劉姓不封王。荀彧原先對曹操封公開府都有意見,何況封王了,這是要跟漢獻帝平起平坐,甚至篡位的前奏啊。
綜上所述,荀彧忠於漢室,只可惜所託非人,只要權力在手,誰都想自立!
-
8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荀彧是忠臣嗎,是忠於漢朝的忠臣嗎?
是!身家性命都搭上了,這點毋庸置疑。
荀彧一度是曹操最親密的戰友,曹操能夠統一北方,荀彧其功為首。後來曹操想要進爵國公,加封九錫{後面解釋},二人產生裂痕,後來荀彧憂慮而死,也有曹操逼迫其自盡一說。
本是死黨,最終不合。很多好讀古史和演義的同好,大多是持著曹操奸逆荀彧忠直的大概略評析。雖然說不出哪裡不失正確,但總感覺評析的給人還欠一點點什麼似的。
散發弄舟今就人物性格、心裡邏輯方面,侃聊一下二人失和的深些的可能。姑妄言之,姑且聽之。
潁川{河南許昌}荀家是名門望族,世受皇恩。荀彧是文化人,忠君禮教思想在古時士人大環境下,肯定從開始識字時就開始耳濡目染。
漢室垂危,亂雄四起。荀彧恨不得展其智、用其力,報效皇恩,亦達名士扶漢於將崩,建功立名之志。起先他投奔扶漢吆喝的最響的袁紹,發現袁紹慕虛心驕,格局難是當大任之人,於是轉投曹操。那年他29歲,曹操36歲。二人正是一番掃滅群亂,懷有大志年齡之時。
荀彧的大智慧、好頭腦,曹操的大魄力、一腔血,同為了匡扶漢室的心氣,讓四隻手緊緊握在一起。
有人看到這說了,曹操什麼一腔血,還復保漢室,不一奸雄嗎?!那隻能說你看演義看多了。
從人的閱歷成長來看,20歲左右與40歲左右,通常人的性格是有變化的,尤其是官場中人和大起大落之人。曹操是人,曹操的心路成長,也脫不了這一邏輯。
簡要試著看透史料的背面,分析下曹操的心路。
年輕時,曹操任濟南相,不畏權勢,棒打過朝廷寵臣的親眷。圖的是什麼?血氣,嚴律奉法,國正民安。
諸侯聯軍齊討董卓時,眾皆私心畏尾,獨曹操憑千把人,敢於向前孤軍一戰,圖的是什麼?血氣,為國鋤奸,匡扶漢業。
曹操曾言,為國家討賊立功,我死後墓碑上能刻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足矣。
可以推測年輕,不惑之年之前的曹操,是一條真漢子、真性情男兒。基於此,同樣渴望報效國家的荀彧,如何不有一遇知己之心。想是同心扶漢,他日你為漢相,我為司馬的心願,於荀彧心中都豪情了數次吧。
於是,荀彧鐵心赤膽幫襯,曹操在外平亂,我在內保好獻帝、後方安寧,竭盡心力。於是,每有與獻帝閒談,也多會美言曹操,也多會亮其與曹操一定會誓死除亂興漢的心志,讓獻帝多多安心。因為他覺得曹操與他是那麼相投,那麼如一心志。
一路刀林箭雨,曹操之雄,荀彧之策,滅袁術、擒呂布、敗袁紹,北方安定。
曹操之女姻獻帝,曹操上表請封荀彧侯,一切是那麼的順行。可以想象,多少個夜晚,曹操、荀彧促膝邀杯,暢想彩虹。
然而風霜雪雨的路程中,曹操變了。血與火讓他變了,膨脹的權勢讓他變了。身邊亂雄的野心侵染不斷讓他變了。他想一同並肩扶漢作戰的劉備跑了,他想乘勢拿下的江東失利了。
相信赤壁敗後的數個夜晚,曹操開始了更多的人生思考。大考慮到理想與現實的不稱心,小考慮到跟著我出生入死的小弟們,如何待他們今後更多的受益。
而荀彧卻沒有變,他還念著當初與獻帝閒聊,自己的表諾,獻帝感激的眼神。他還尊奉著漢家非劉姓不封王的典制。他還記著西漢王莽授九錫,後來篡漢建新的前輒。
九錫,帝王賜給有特殊功勳的諸侯、大臣九樣禮器,最高禮遇的表示。重點不在這九樣禮器的價值,不在本是皇帝享用的東西賜給重臣,重在受此封著,是否止步此功,還是權欲更重。
面對曹操一步步權欲的加深,對獻帝尊敬的打折。耿直重面子的荀彧,心情開始糾結。
一邊是他傾心輔佐的天子,恩惠他荀家多多的皇恩;一邊是曾經與他促膝歡談的知己,如今越來越變化的晉級王位之心。
荀彧愁哦。幫曹操或默無言,卻不合初心,如何面對當初獻帝殷切的目光。不幫曹操,勢必再相見,尷尬萬分。
荀彧忠直,是君子。他選擇了勸阻曹操。他對曹操說出了“不宜如此”的話。
而對他百條良策都用過的曹操,這一次,沒有聽,這一次生了氣。
最好的關係,最好的朋友,一旦不和,卻往往比原本不熟的關係,一旦產生的隙怨,來的更大,來的更深。
-
9 # 初心有言不止
不排除荀彧為了自己個人的信仰,成就自己人生理想的目的,匡扶漢室,知不可為而為之。但縱觀整個漢末三國時期,像荀彧這樣忠於漢室的人,絕對是鳳毛麟角。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01
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忠於漢室的體現。
荀彧早年就有“王佐之才”的稱譽,舉孝廉,任守宮令,負責替皇帝掌管紙張筆墨印泥之類的事務,也就是皇帝身邊的人。但不久之後,荀彧就發現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朝政十分混亂。如果堅持做下去,不僅沒有任何政治前途可言,而且有遭受禍患的危險。
於是,荀彧很快就辭職回家。
但荀彧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激勵著他,不願意平淡一生,他要尋找出路,挽救瀕臨傾覆的漢室命運。
之後,荀彧就帶領宗族逃奔了冀州的袁紹,袁紹待為上賓,對他非常尊敬。但經過短暫的接觸,荀彧就發現袁紹名氣很大,但卻不是能夠成就大事的人。
荀彧就離開了袁紹,轉而投奔曹操。
對於荀彧的到來,曹操十分高興,透過交流,曹操把荀彧看作是成就霸業的張良,說:“這是我的子房啊。”
荀彧也認為曹操雄才大略,是能夠穩定漢室的不二人選,傾心竭力輔佐曹操。
但接下來就發生了一件大事,讓荀彧清楚了曹操真實的意圖,也明白了漢室的滅亡已經是無可挽回的事啦。
建安元年(196年),獻帝幾經周折終於回到了洛陽,下令各地諸侯勤王。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問題上,曹操內部發生了激烈的辯論。大多數的意見以為徐州尚未平定,朝廷內董承、楊奉、韓暹連結北部張揚控制著朝廷,如果勤王很難擺平他們,而且麻煩很多。
但荀彧為曹操分析利弊,曉之以道義,動之以利益,誘導曹操勤王。而且說不盡快行動,恐怕就落在別人後面,到時候就悔之晚矣。
曹操力排眾議,採納了荀彧的建議,奉迎天子到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
荀彧是清楚的,但荀彧有選擇的餘地嗎?如果曹操不勤王,獻帝在別的諸侯手裡,後果會更加嚴重。曹操是最合適的人選,既然不能拯救漢室的危亡,能夠延續漢室的壽限,盡人事聽天命,這是唯一的選擇。
儘管一開始,荀彧就與曹操懷著不同的目的,但不影響他們精誠合作。
02
堅定地維護漢室的利益
官渡之戰,曹操在最困難的時候,想到了放棄,但荀彧力勸曹操一定要堅守。
試想一下,如果曹操撤軍,還可以保留自己部分精銳兵力。在漢末動盪時期,只要手中有兵力,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夠成為一方諸侯。但如果被袁紹擊敗,樹倒猢猻散,曹操想再重新崛起就困難很多。史實證明,當時就有許多部屬、將領與袁紹書信溝通,在尋找出路,曹操面臨著很大的風險。
如果曹操撤軍,就會儲存部分實力,為將來留下出路。
但曹操撤軍後,許都如何辦?獻帝將會去哪裡?如果跟隨曹操一起流亡,將會成為喪家之犬;如果被袁紹挾持,就會是囚中之物,恐怕不會善終。
不可否認,荀彧力勸曹操堅守官渡是出於戰略考慮,但更大的目的是出於為漢室的存亡考慮。
這是荀彧忠於漢室最重要的表現之一。
03
為漢室盡忠身亡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想進爵國公、加封九錫。
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此言論惹怒了曹操,荀彧徹底與曹操分道揚鑣。
曹操進位已經箭在弦上,任何人無法阻擋。荀彧清楚這一天早晚會到來,也不可改變。荀彧只能是儘自己的能力,或者說證明一下自己的信仰而已。
同年,曹操徵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把他留在軍中。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不久憂慮而死。有說法是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開啟食盒,卻空無一物,因此自殺身亡。既然不想食魏祿,那漢祿也不必吃了。荀彧時年五十歲。
次年,曹操進位魏公。
力勸曹操奉迎天子,官渡堅守,可以看作是荀彧為了漢室而提出的謀略,為勸阻曹操進位是荀彧忠於漢室的真實而具體的表現。
但荀彧作為漢末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絕不可以簡單的以愚忠來看待。
政治家首先考慮的是政治利益,政治忠誠是最重要的品德。不僅僅留下了為後人稱頌的美譽,而且給整個家族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潁川荀氏家族,聲譽隆盛,荀攸、荀衍、荀悅等都在曹操手下做事,而且都深得器重。荀彧的政治忠誠不僅為荀氏家族帶來了清譽,而且惠及子孫後代。荀彧死後,諡號敬侯,其子荀惲繼承了其爵位,後被封為虎賁中郎將;荀惲死後,其子荀甝繼承了爵位。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接受曹奐禪讓稱帝,追贈荀彧為太尉。
這一切,也可以說是荀彧的政治忠誠換來的。在封建時代,帝王們對於政治忠誠特別看重,出於政治需要,對於忠誠的臣子都會格外褒獎。
荀彧忠於漢室,不僅體現了傑出的智慧,而且表現出優秀的政治品德,值得後世敬仰。
回覆列表
荀彧是曹操的謀士,他希望曹操平定北方,匡扶漢室,也為曹操推薦了郭嘉、司馬懿等能臣良將,曹操很是看重。
可是曹操後來野心逐漸膨脹,大權獨攬,想要篡位,荀彧看出端倪,加以勸阻,曹操開始疏遠他。他憂憤而死。
所以荀彧是忠於漢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