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sdjsa

    成王敗寇這詞不確切,康熙是王不假,但鰲拜非寇,只是皇室的奴才,鰲拜幼年從軍,追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屢立戰功,滿州入關後,掃蕩明朝殘餘勢力,更是功不可沒。如果殺了他,八旗中會有很多將士不服。說到底鰲拜只是一介武夫,飛揚跋扈,得罪了許多人。說他謀反,鬼都不信。歷史上的顧命大臣,有幾個好下場的。

  • 2 # 縱橫國史

    其一、鰲拜戰功赫赫,為大清建立立下汗馬功勞。鰲拜號稱“大清第一勇士”絕非浪得虛名,而是真刀真槍拼殺得來的,其充滿全身的刀疤便是最有力的證明。1637年,皇太極久攻皮島不下,且部隊減員嚴重,此時鰲拜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然後,鰲拜率部冒著明軍的炮火渡海攻擊,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此時,鰲拜繼續奮勇殺敵,身先士卒,與敵人展開肉搏戰,皮島由此而克。松錦會戰時,鰲拜率領的鑲黃旗護衛軍五戰五捷,連續擊敗吳三桂、唐通等名將。清軍入關後,鰲拜充當追擊農民軍的先鋒,在武昌大敗李自成;隨後,鰲拜又在西充戰役中擊斃張獻忠,迫使名將李定國、孫可望退守滇黔邊界。所以,鰲拜被逮捕後,便立即解開上衣,露出身上之傷疤,聲淚俱下,康熙亦是於心不忍。

    其二、鰲拜對皇室忠心耿耿,毫無二心。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們都會認為鰲拜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他為人囂張跋扈、目中無人、欺下犯上,從不把康熙放在眼裡。其實不然,鰲拜自始至終都對皇室忠心耿耿,毫無二心,甚至為了維護皇帝的威嚴而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與多爾袞作對。皇太極死後,關於皇帝人選問題的鬥爭十分激烈,兩白旗人馬堅決擁戴多爾袞而不是先帝之子,為此,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與親信們立刻按劍上前,齊聲說到:“先帝對我們恩重如山,如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以此警告多爾袞不要有非分之想,最終大會推舉皇太極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清兵入關後,多爾袞權勢熏天,從不把順治帝放在眼裡,其兄長阿濟格甚至直呼順治為“孺子”,鰲拜也因維護順治帝的權威而遭到三次迫害,若不是順治苦苦求情,鰲拜絕對會被多爾袞幹掉!因此,康熙逮捕鰲拜之時,所列舉的36條罪狀中,沒有一條是涉及大逆不道和謀反的罪名。

    其三、康熙立威目的已達到,沒必要斬盡殺絕。稍微對清史有點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康熙皇帝繼位時年僅8歲,還是個小孩子,為此順治駕崩前就為其定下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鰲拜雖說對大清皇室是忠心耿耿,毫無二心,但畢竟是個武夫,行為魯莽、脾氣暴躁,晚年還染上專權的惡習。因為換地問題,鰲拜矯召殺害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等三位朝廷重臣;因為輔政大臣去留問題,鰲拜網羅各種罪名,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對此,親政之後的康熙帝自然不不能容忍,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他只能將鰲拜逮捕。當時,三藩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康熙解決鰲拜問題就是為了向吳三桂示威,表明自己有能力掃清專制皇權的障礙,警告他不要輕舉妄動,不要有非分之想。

    總而言之,鰲拜是權臣沒錯,但絕對不是奸臣;他雖然囂張跋扈,但對大清皇室可謂是忠心耿耿,毫無二心,這是康熙饒他一死,晚年時還給他平反的根本原因。

  • 3 # 瞳影剪輯精選

    第一,沒必要殺。

    其時,康熙用布庫之計,一舉擒拿鰲拜。之後康熙完全掌控了權力。此時,鰲拜已經不能做惡。當權臣的人身自由被控制後,就不再有影響朝政的能力了。此時,已經沒必要殺了。不殺,留著,怎麼說都好。殺,費時費力費口舌。

    鰲拜說到底是臣,如果是皇族,輸了政治鬥爭必須殺,參考玄武門之變。但臣的能量來自地位和影響力。剝奪地位,控制人身自由,足矣。

    第二:鰲拜有可免死之理由。

    鰲拜為權臣,但並非清朝的叛徒。說來說去,鰲拜謀反是反愛新覺羅而非反清;鰲拜年輕時,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的鼎力大臣,可以說戰功赫赫。康熙的父輩能掌權也有鰲拜的支援因素。功過相抵,大致可以留下一條性命。最重要的是,順治安排鰲拜輔臣之責,不輔的話錯在鰲拜,殺的話,既顯得康熙不聽父皇的話,也顯得先皇識人不準。皇帝是不能不盡孝的,皇帝更是不能看錯人的。尤其是上一任皇帝。不可有錯。

    第二,不殺更有用。

    鰲拜死了,難免會讓一眾老臣心生悲慼之感。畢竟是有功老臣。人們會容易忘記死去的人,但人們會經常想起活著的人。與其殺,不如做個活生生的例子。警鐘長鳴要比警鐘雪藏好得多。

    不殺鰲拜,也間接告訴三藩,康熙的寬容與大度。

    留著鰲拜,就是留著一個讓群臣自省,讓皇族立威的模板。對管理更有幫助。

    鰲拜被抓,誰也不敢保證是否有後續的亂象,留著,最後哪怕可以做一個人質呢!

    綜上,不殺鰲拜,足見康熙的智慧和胸懷。

    另,不殺鰲拜,也可能是太皇太后(孝莊)的意見。

  • 4 # 紅黑聖西羅

    現在的電視劇和小說中,都把鰲拜描述成一個罪大惡極,意圖謀反篡位的逆臣,但其實並沒有這麼誇張。

    鰲拜是順治給康熙留下的顧命大臣之一,來輔佐康熙。他前半生戰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他主政期間,國家經濟逐漸恢復,穩定了國家局面,是清前期的大功臣。

    到了晚年,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對皇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康熙稱其"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

    被康熙擒下後,列了30條罪證,本該立斬,但根據史書記載,鰲拜給康熙看了自己身上的一眾疤痕,康熙念及他資深年久,功績頗深,也無篡弒之跡,就饒了他一命。

    實際上,鰲拜本就罪不至死,跟歷史上想要弒君篡位的完全不一樣,要不然100個也都死了!

  • 5 # 向敬之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以三招,成功解決威福自專的輔臣鰲拜:一、命吏部左侍郎索額圖回任一等侍衛,組織親貴子弟聯絡布庫,為擒鰲佈置武力;二、以漢臣黃錫袞、王弘祚接管兵部,掌控全國軍隊;三、將鰲拜親信派往全國,實則遣出京城,使鰲拜在京勢力大大削弱。

    康熙智擒鰲拜,命少壯派領袖、和碩康親王傑書,主持議政王大臣會議,為鰲拜議罪三十大款。

    鰲拜罪該論死,康熙卻對他網開一面,只拘不殺。原因有三:

    一、康熙稱鰲拜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但,鰲拜軍功卓著,曾在戰場救過太宗的命,且為世祖遺命的輔政大臣,輔政初期除了堅持崇滿抑漢的既定國策外,對國家建設還是有功的。

    二、太宗去世,沒有指定嗣君,鰲拜等兩黃旗大臣,誓立皇子,不惜得罪勢重獨專的攝政王。沒有鰲拜等對抗多爾袞,也未必有順治、康熙父子的皇位傳承。

    三、鰲拜擅權,確有多次威逼幼主,然他主要想繼續輔政體制,而並無實質性的奪取皇權、霸佔皇權、另立皇帝之舉。質言之,他沒有篡弒謀逆大罪。

    四、他曾是孝莊太后的兩黃旗盟友,在打壓以蘇克薩哈為首的正白旗勢力時,維護了兩黃旗的切身利益,在兩黃旗深具影響力。如果康熙殺了鰲拜,勢必得罪兩黃旗部分大臣。

  • 6 # 一個看透世界真理的人

    事情要看兩面性,現在皇帝立場看,鰲拜專權獨斷威逼皇帝,獨攬大權!為了皇朝統一,君主集權必須除掉!但換個角度呢?君權相權互相牽制,國家交給能者管理,皇帝作為最高象徵!慢慢的不就成了君主立憲了!當然鰲拜這種種族主義者如果當權對於漢族是沒有好處的,但假如他的性格是個民主主義者呢?康熙殺他就成了扼殺中國民主程序的罪人了!所以任何事都是結果大於過程!結果已經註定,過程就不重要了!舉個例子,任何英雄的行為都是結果,也就是說他做的事情結果造成了他成為英雄!而不是一開始他就想當英雄!比如邱少雲黃繼光,炸碉堡堵搶眼之前他們絕對不想死,絕對不想當英雄!但是結果他們死了,也造成了英雄事蹟!

  • 7 # 日慕鄉關

    大多數人對鰲拜的瞭解,都來自影視作品,而在這些電影電視中,無一不把鰲拜刻畫成一個欺君罔上、罪不容赦的奸臣。這樣做可以解決影視作品中的矛盾衝突,挑起觀眾的興趣,看的很爽,比如徐錦江飾演的鰲拜,吹鬍子瞪眼,殺神一般,哪像個大臣。

    作為順治皇帝的託孤大臣之一,鰲拜可謂根正苗紅。他是開國武將費英東的侄子,皇太極的嫡系,毛文龍的皮島就是他帶兵打下來的,松錦打戰也立過大功。

    皇太極暴斃後,多爾袞和豪格搶奪皇位,鰲拜作為皇太極的嫡系堅定的站在順治一方,雖說他的做法也是為自己謀利益,但從結果來看,對順治繼位是非常有幫助的,這一點,孝莊和康熙都明白,鰲拜是他們家的恩人。

    順治繼位以後,鰲拜率領清兵南征北戰,追殺李自成,張獻忠,孫可望、李定國都有份,可以說一直衝鋒在前,軍功那是槓槓的。

    而在順治繼位以後,鰲拜因為皇位問題和多爾袞結下了樑子,有功不賞,有過重罰,多爾袞三次想幹掉鰲拜,都被鰲拜躲過去。順治皇帝對這點很清楚。所以多爾袞死後,鰲拜開始受到重用,到順治去世的時候,鰲拜已經成為和索尼、鄂必隆、蘇克薩哈並列的託孤大臣。

    要說隱忍半生,一朝得勢,鰲拜該感恩戴德,畢恭畢敬的輔佐康熙才是。但人都是自私的動物,早年不得志,自然夾著尾巴做人,如今功高蓋世,皇帝又年幼,當然不願再像過去那般小心翼翼,所謂臨老入花叢,樂極忘高齡,鰲拜飄了。

    四位託孤大臣,鰲拜原本地位最低,但他軍功高,資歷老,性格暴躁,搞的其他三個都怕他,索尼死後更是無人能制。蘇克薩哈本是他的親家,要說兩人關係應該不錯,但鰲拜嚐到權力滋味後六親不認,不僅和蘇克薩哈翻臉,還在蘇克薩哈提出歸政皇帝后逼著康熙殺掉了蘇克薩哈。

    如此一來,無論鰲拜是否造反,與康熙的關係都徹底決裂。其時康熙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小孩,鰲拜打心眼沒有把他當回事,但他並沒有謀反的意思,充其量想獨攬大權,風光幾年。

    但處於叛逆期的康熙,哪能容忍這個老傢伙在他面前抖威風,耍了個小陰謀,找了十幾個小孩把他給打倒在地。

    日慕君小時候看電視就想過這個問題,那些權臣在皇帝面前表現的那麼囂張,皇帝為什麼不直接一棍把他乾死。

    想來想去大概有幾個原因,第一皇帝膽子太小,不敢動手。第二影視劇太假,大臣不會給皇帝這種機會,第三大家都比較正經,沒想過用這種歪門邪道。

    事實說明,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一幫初中生就把個身經百戰的老將軍給辦了。後生可畏。

    但康熙卻在得手後放過了鰲拜。為什麼不殺鰲拜有多重原因。

    (1)鰲拜沒有謀反意圖,殺他於法不充分

    許多影視劇都提出康熙有謀反意向,只不過不打算殺康熙,所以康熙放他一馬,這其實是一種杜撰,就目前的史料記載,鰲拜並沒有造反意圖。

    (2)鰲拜有大功

    據當時在宮廷服務的法國教士白晉記載,鰲拜被抓後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十幾歲的康熙看後十分感動,於是放了鰲拜一馬。

    從康熙列舉的鰲拜罪狀也可以窺見一二,三十條罪狀中與結黨擅權有關的有二十二條,另有不尊太皇太后二條,對冊立皇后妒忌、私買奴僕等五條。可見鰲拜被扳倒的主要原因就是結黨擅權。

    所以說鰲拜是奸臣並不恰當,權臣更貼切。

    康熙八年,鰲拜被抓,當年死於囚牢中,至於他是鬱鬱而終,還是自盡而死,還是被康熙秘密幹掉不得而知,但康熙晚年又記起了鰲拜的好,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下旨善待鰲拜後人,康熙五十二年,追封鰲拜一等男爵。雍正即位後,加封鰲拜一等公,並將先帝所立鰲拜不實之罪狀悉數平反,為鰲拜正名。

  • 8 # 國史春秋

    其實,殺不殺都一樣,鰲拜在監獄沒多久就死了,至於怎麼死的就不得而知了。事情的細節一定比我們想像中複雜。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想殺鰲拜的人多的去了,根本用不著康熙親自動手。這樣一來,康熙還能站在道德的高點,似乎是對昔日的功臣仁至義盡。

    鰲拜雖有罪,但不至於十惡不赦,而且在前半生為大清朝立下過漢馬功勞,他的“滿清第一勇士”也不是浪得虛名。這也是康熙沒有殺他的主要原因。

    鰲拜的叔父與父親都屬於清朝的開國功臣,當年隨清太祖努爾哈赤出生入死,浴血奮戰,最後都為後金捐軀。

    他本人也是戰功顯赫

    1.攻佔皮島(毛文龍生前的地盤兒)鰲拜一馬當先,毫無懼色;

    2.剿滅李自成的大順軍,首當其衝;

    3.圍殲大西軍,鰲拜捨生忘死;

    4.關鍵時刻支援皇太極長子豪格,多爾袞篡權野心落空。

    當然,鰲拜對清朝做的貢獻遠不止這些。他的命運轉機是在順治退位被認命為康熙輔政大臣。從此,權欲迷失下的鰲拜,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利用手中的權利,營私舞弊瘋狂的圈地,搞得民怨沸騰。結黨亂政,賣官鬻爵,貪汙受賄,聲名狼藉。權傾朝野,為所欲為。繞開康熙屢次下矯詔誅殺異已,等於是架空皇權。

    當然,鰲拜的罪過也不止這些。但是他不懂的收斂,也不識時務。康熙要權的時候,他還捂著不放,扭扭捏捏極不情願。這樣一來難免成為千夫所指,眾矢之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最後只能把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再加上受小人煽動蠱惑,腦袋一熱,於是決定挺而走險,拼命一搏。結果落個身敗名裂,留下千古惡命。

    鰲拜一生極富戲劇性,前半生和後半生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無休無止的貪婪,也成了古代貪官的典範。他的悲劇人生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當權利、地位、金錢樣樣都放不下的時候,結果只能是什麼也得不到。

    康熙皇帝不殺他,才能彰顯康熙的高明之處。

  • 9 # 執斧談史說事

    清朝時期的權臣鰲拜一度權傾朝野藐視康熙皇帝,可是康熙皇帝將其擒拿後卻沒有選擇處死他,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這麼四點。

    首先第一點就是鰲拜用自己身上為大清和皇太極留下的累累戰傷感動了康熙皇帝。當年少的康熙皇帝把飛揚跋扈的鰲拜擒拿後,鰲拜為了活命就請求見康熙皇帝最後一面,然後脫掉衣服露出自己身上的累累傷痕,講述每一道傷痕都是自己如何為大清打江山時所傷的,尤其是自己曾經多次在戰亂中冒死救了康熙皇帝爺爺皇太極的性命,於是被感動的稀里嘩啦的康熙皇帝就饒了鰲拜一命。

    第二點就是鰲拜雖然飛揚跋扈但是卻對皇太極一家一直忠心耿耿並無謀反之意。鰲拜可以說是康熙皇帝爺爺皇太極最忠心的奴僕了,皇太極死後鰲拜等人就力主擁立其皇子繼位阻撓多爾袞登上皇位,因此多爾袞大權在握後鰲拜多次被迫害有三次差點就沒命了,在受到順治皇帝重用擔任康熙皇帝輔政大臣時,鰲拜雖然阻撓康熙皇帝親政可是那隻不過是貪戀權力而已並沒有謀反之心,因此康熙皇帝不僅沒有殺鰲拜而且還放了他的家人甚至在其死後多年還對其進行追封。

    第三點就是鰲拜勢力遍佈朝野康熙皇帝如果把他殺了這些人可能會來個魚死網破。由於多年的經營鰲拜的親信已經遍佈朝野上下,如果康熙皇帝這時候殺了鰲拜這些人肯定會感到如坐針氈,因此難保這些人不會聯合起來和康熙皇帝來個魚死網破,這樣國家將有可能陷入嚴重的危機中,而如何罪魁禍首鰲拜都可以活命的話這些人自然也就有盼頭了不會去拼命了。

    第四點就是此時的康熙皇帝還是少年天子比較心善還沒有進化到冷血無情的地步。康熙皇帝智擒鰲拜的時候還只不過是個16歲的未成年少年,因此就算再怎麼少年老成多少都還有一點人情味存在,這時候看到年老的鰲拜多少都會有點於心不忍想要放其一馬,而且康熙皇帝也明白鰲拜對他並沒有加害之心,加上也有不少人替鰲拜求情,因此心軟的康熙皇帝最終也就饒了鰲拜一命。

  • 10 # 大宋藝祖趙匡胤

    已故的著名小說家二月河先生的名著小說《康熙大帝》第一部“奪宮初政”中說鰲拜與班布林善打算“屠龍奪政”(弒君篡位)。我覺得不會。鰲拜的父親費英東是大清太祖高皇帝天命汗努爾哈赤的開國五大臣之一,鰲拜本人跟從太宗天聰汗崇德皇帝皇皇太極征戰以來,五入中原、松錦大戰、奪取寧遠、山海關大戰、光復四川、鳳凰山斬大西王張獻忠等等,為滿清王朝履歷戰功。他是不會殺康熙皇帝和(孝)莊太皇太后而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的。就是聖祖仁皇帝16歲智擒鰲拜的事應該也是可以討論一下的,那麼一個大將,才五十多歲就會被幾個小布庫拿下?主要是不抵抗造成的吧。2007年電視劇《康熙秘史》雖然是一部垃圾歷史劇,但是我覺得那裡的擒鰲拜的情節還是比較符合歷史真實的。康熙皇帝本人仁孝忠厚,應該不會對這樣的滿清戰將功臣痛下殺手的。要知道鰲拜與順治皇帝可不是一輩人啊,要論年紀他應該和皇太極是一輩人,康熙皇帝爺爺輩的人

  • 11 # 環球自由人

    康熙8年,鰲拜在武英殿被康熙生擒。康熙歷數鰲拜30條罪狀,按律當斬!鰲拜一聽急了,他當眾扒下朝服,露出一身傷疤,聲淚俱下:“我鰲拜一輩子,哪一天不是為了你們愛新覺羅打天下!你們卻如此對我!”

    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最終保住了鰲拜的命。康熙沒有將其處死,只是抄沒家產,革職拘禁。

    “但念鰲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經倚任,朕不忍加誅。姑從寬革職、籍沒,仍行拘禁。那摩佛亦免死,革職拘禁。”(《清史列傳·鰲拜傳》)

    事實上,和影視劇中不同的是,鰲拜專權濫殺不假,但絕對沒有謀反篡位之意。

    不僅如此,鰲拜還是清朝的開國功臣,甚至沒有他,康熙能不能當上皇帝還得兩說。

    鰲拜,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朝功勳元老蘇完部落首領索爾果之孫,清朝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之子。

    雖然鰲拜出身將門,但他成為權傾天下的人物,完全是靠自己是真刀真槍拼殺出來的。

    據《清史稿》記載,清軍入關前幾場重要的戰役中均有鰲拜的身影。

    尤其是在“攻皮島”和“松錦之戰”中,鰲拜更是戰功赫赫,屢立奇功。

    皇太極對其大為賞識,賜封號為“滿清第一巴圖魯”(滿語中意為英雄、勇士),視為心腹愛將。

    清軍入關後,鰲拜又在武昌大敗李自成;在西充戰役中擊斃張獻忠;迫使南明的李定國、孫可望退守滇黔邊界。

    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野心勃勃的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權力之爭。

    這時身為近衛軍統領的鰲拜,率領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立。

    正是鰲拜等人的堅持,迫使多爾袞做出讓步,讓年幼的福臨繼承皇位,即順治帝。

    鰲拜也因此與多爾袞結下仇怨,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多次遭到殘酷打壓,三次論死。但鰲拜面對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

    順治帝親政後,對有定策之功的鰲拜非常信任,“授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予世襲”。順治帝臨死前,確立的4位輔政大臣,鰲拜名列其中。

    可以說 ,沒有鰲拜的話,皇太極可能早就橫死戰場了;沒有鰲拜的話,順治帝也很難即位,哪還輪得到康熙帝呢?換言之,鰲拜是皇太極一脈的大恩人!

    當然這點康熙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到了康熙52年,康熙又恢復了鰲拜的名爵。

    到了雍正繼位後,更是加封號“超武”,並“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雖然沒有公開為鰲拜平反,也算是用一種隱晦的方式表達了歉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如何培養那種骨子裡的“媚意”,促進和男票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