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漫今生
-
2 # 使用者6161899116
朱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記錄。縱觀明成祖朱棣一生幾乎不幹人事。我細細數來,單單空前絕後的大惡就有七八條:
《永樂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書,古書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卻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孫的社會特權只斷絕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從此朱元璋的子孫禍害百姓更加瘋狂了;
建立內閣,徹底確立皇權絕對的地位,從此官員縱然有“為生靈立命”的心也不能決事了;
在沒有徹底解決與北方民族的矛盾就遷都北平,放棄戰略緩衝(明王朝好比是一張弓,可惜根本沒有拉滿的空間),從此明朝老百姓揹負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兵役(戍邊)和勞役(修長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費空前絕後,卻連蒙古正規勢力鳥毛都沒摸到;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剷除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勢力,之後除了給他們權貴間的庫房裡多幾個賞玩的小玩意沒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卻絕了中華民族向地球南部發展的路;
錦衣衛和東廠是個什麼東西?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壞蛋的代名詞。
逼殺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氣,儒家最後一口氣就會被散掉。其禍如果促成,其影響會刨掉漢人的根。
-
3 # 香茗史館
毫無疑問,明成祖朱棣絕對算是明朝歷史上,除朱元璋之外最有作為的帝王。至於明成祖朱棣的牌位差點被請出太廟,其實是謠傳,原因在於朱厚熜想要將自己父親的牌位擺進太廟,但遭到了朝臣們的反對,不得已只得讓父親取代朱棣享受明堂祭祀,而將朱棣的廟號從明太宗改為了明成祖,使其與朱元璋一起享受郊祀。此事還從明世宗朱厚熜時期的“大禮儀之爭”說起。
△明世宗朱厚熜
著名的“大禮儀之爭”,皇帝與大臣先後交手三個回合明世宗朱厚熜乃是明憲宗朱見深子孫,興獻王朱祐杬之子,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其死後無子,其母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後決定,朱厚熜繼位為帝。
△楊廷和表示:你得把你爹叫叔叔
由於朱厚熜是入繼為帝,因此在議定興獻王主祀稱號時便發生了爭議。內閣首輔楊廷和認為,既然朱祐樬是入繼為帝,那麼理應認明孝宗朱佑樘為父親,而應該稱親生父親興獻王為叔父。進士張璁和侍郎王瓚卻堅持認為,雖然朱厚熜是入繼為帝,但顯然不是明孝宗的兒子,因此不應該稱明孝宗為父親。結果王瓚被楊廷和調去了南京。
1、第一回合:明世宗和張璁敗北。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七日,毛澄按照楊廷和的意思,率領大臣上奏,認為皇帝應該遵照漢定陶王、宋濮王兩例,以明孝宗朱佑樘為父親,而以興獻王朱祐杬為叔父。楊廷和緊接著上書,表示支援毛澄的意見,並將持有不同意見者視為“奸邪”,“當斬”,或黜為外官。而進士張璁也上書表示,漢哀帝、宋英宗雖然是定陶王、濮王之子,但那是因為漢成帝和宋仁宗無子,因而將兩人立為皇嗣,並養於宮中。而明孝宗卻是有明武宗這個兒子的,乃是兄終弟及,不應該遵循前例。雖然明世宗比較支援張璁的意見,奈何張璁此時剛剛考中進士,雖然在禮部任職,但並沒有實權,而明世宗也是剛剛繼位,皇位還未坐穩。楊廷和則早已是內閣首輔,且有擁立之功,雙方力量並不對等。於是,在楊廷和等大臣的攻擊下,張璁最終被調到地方為官。
△張璁:皇上我支援你
2、第二回合:雙方打了個平手。嘉靖二年(1523年),張璁與桂萼、胡鐸互相辨析大禮議。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重提此事,明世宗於是在次年正月要求再次廷議,並於四月召張璁、桂萼至京師集議大禮,行至鳳陽,奉敕“不必來京”,遂還南京。當時,明世宗已經下詔稱孝宗為皇考,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結果張璁和桂萼等再度上書,認為應該去掉“本生”兩字,否則會讓後世認為朱厚熜乃是孝宗之子。不過,張璁等人畢竟是少數,而支援楊廷和一派意見的則多達“八十餘疏二百五十餘人”(《汪俊傳》)。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張璁、桂萼奉召至京,結果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彈劾,甚至面臨被捕殺的威脅。不過,在明世宗的支援下,兩人不僅沒有被殺,反而被晉升為翰林學士,專門負責處理禮儀問題。
△左順門慘案:不聽話的全部捱揍
3、第三回合:明世宗與張璁大獲全勝。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明世宗在左順門召見群臣,宣詔稱生母章聖皇太后之尊號去“本生”二字,結果因為群臣反對而留中不發。事後,何孟春、楊慎等感覺事態嚴重,於是召集大臣231人(《明史》稱229人)全部跪於左順門外,嚮明世宗朱厚熜示威。明世宗多次命令引禮監太監勸退群臣,但大臣們已經抱定了“仗節死義”的決心,仍然死諫不退。明世宗大怒之下將134人收監,對五品以下180餘人施以廷杖。九月,張璁與禮部尚書席書及桂萼、方獻夫等奉詔召集大臣於闕右門辨議大禮,這次張璁等人大獲全勝,最終以明孝宗為皇伯考,昭聖皇太后為皇伯母。生父興獻王為皇考,生母章聖皇太后為聖母,明武宗朱厚照為皇兄,莊肅皇后為皇嫂。
這次“大禮儀之爭”事實上不僅是舊閣臣集團與新進士大夫之間的衝突,而且也是新皇權與舊閣權衝突,同時也是正統程朱道學(理學)與新興王陽明心學的衝突,因而影響極大。而且,這也是明朝中後期君臣關係惡化的開端,內閣首輔楊廷和被罷免(後削為民),而廷杖中更是直接打死17人,朱厚熜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卻也惡化了君臣關係。
從明太宗到明成祖,朱厚熜費勁心思想讓父親進入太廟歷史上,皇帝廟號中通常只有開國皇帝才會稱“祖”,而此後的皇帝則普遍稱“宗”。朱棣其實也是一樣,其駕崩後最初的廟號是太宗,例如《明實錄》中便沒有《成祖實錄》,而只有《太宗實錄》。那麼,明太宗怎麼會變成明成祖呢?這就要說到“大禮儀之爭”的結果了。
△朱厚熜:我必須讓老爹進太廟
明世宗朱厚熜贏得了“大禮儀之爭”後,便給自己的父親興獻王上了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不過皇帝的尊號好上,但想要再為其上廟號入住太廟,就算你再孝順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明世宗只得安排了一個單獨的世廟祭祀。
不過,明世宗顯然是個極為孝順的孩子,他還是不太死心,總想著給自己老爹再上個廟號。於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已經致仕的揚州府同知豐坊上書,投其所好的請求“復古禮,建明堂。加尊皇考獻皇帝廟號稱宗,以配上帝。”明堂和郊祀乃是古代極為重要的兩個祭祀活動,郊祀是祭老祖宗朱元璋的,而明堂祭祀按周禮則是祭祀太宗的,不過在漢、宋、唐時都有皇帝祭祀自己父親代替太宗的先例。
△嚴嵩:我是牆頭草
明世宗一聽,這個主意好啊,於是便也要求為自己的父親上廟號,並且享用明堂祭祀。朝廷頓時一片譁然,心想皇帝你也不能太過分吧,明世宗於是便去問嚴嵩,嚴嵩則成了牆頭草,他表示明堂乃是祭祀太宗的,不過祭祀自己父親似乎也沒問題。結果,朱厚熜沒能等來明確支援自己的大臣,反而等來了堅決反對的,戶部侍郎唐胄明確表示放著周禮不學,跑去學什麼漢唐宋亂七八糟的東西。
唐胄這一招把明世宗氣的不輕,不僅將唐胄下了大牢,還親自寫了一篇《明堂或問》,表示自己決心已定,父親必須明堂祭祀、稱宗袱廟。於是,經過長期鬥爭,朱厚熜於同年九月,為自己的父親追尊廟號為“睿宗”,不過此時的睿宗還不能享受單間待遇,而是和明孝宗朱佑樘同廟異室。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北京太廟因大火燒燬,歷時數年重新建造成功之後,明世宗這才親自動手給父親爭取來了一個單間。
△此時的睿宗還只能和孝宗擠一塊
可如此一來就有個問題,那便是明太宗朱棣豈不是永遠沒有在明堂祭祀露臉的機會了?朱棣畢竟是朱厚熜這一世系的,如果沒了他,那麼明朝的皇帝就應該是建文帝朱允炆這一世系。於是,朱厚熜便在《明堂或問》中明確表示,朱棣功兼創守、再造社稷,應該也稱祖,不僅在太廟中“萬世不祧”,還應該和太祖朱元璋一起,二祖並列享受郊祀,於是明太宗就變成了明成祖。
題外話:朱棣牌位被請出太廟系謠傳,朱厚熜早已為父親擠出了位置很多人認為明太宗之所以會變成明太祖,乃是因為明世宗朱厚熜想要將父親牌位放進太廟時,太廟中的牌位已滿,為了避免朱棣的牌位被擠出去,便將其廟號從“明太宗”改為了“明太祖”,從而使其享受開國皇帝才會享受的“萬世不祧”。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明憲宗時便開始實行九廟制
明朝遵循周禮而設太廟,而根據《禮記·王制》的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也就是說,太廟正殿中只允許擺放自己七位先人的牌位。通常正中間的是開國皇帝,兩側則為其餘六位皇帝。(注:明憲宗時明朝太廟正殿供奉牌位便達到了九個)
同時,一旦自己前面的皇帝超過了九個,便要遵循“三昭三穆,親盡則祧”的規矩。也就是說,當太廟供奉的皇帝位置不夠了,那麼便將離現任皇帝關係最遠的先祖牌位請到偏殿(稱為“祧廟”)供奉,這被稱為“被祧”。
不過,雖然開國皇帝距離現任皇帝關係最遠,但由於開國之君功勞最大,有“萬世不祧”的權力,因此最先“被祧”的只能是第二位皇帝。似乎明成祖朱棣被擠出去也在情理之中,嘉慶帝為了避免自己這一世系的祖宗被遷出,便將其廟號改為了“成祖”,使其同樣享受“萬世不祧”的權力,從而將仁宗的牌位遷出。
△朱厚熜為了讓老爹進太廟費盡了心思
在明世宗朱厚熜之前,明朝已經歷經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十位皇帝,其中明惠宗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鈺沒能進入太廟。
也就是說,在嘉靖帝繼位時,明朝太廟中事實上是擺放著九位皇帝牌位的,除了以上八位之外,還有明德祖朱百六的牌位。事實上,朱厚熜早已為父親的牌位擠出了位置,“(嘉靖)十年正月,帝以廟祀更定,告於太廟、世廟並祧廟三主。遷德祖神主於祧廟,奉安太祖神主於寢殿正中,遂以序進遷七宗神位。”(《明史》)
△嘉靖十年後其實已經空出了一個位置
也就是說,在嘉靖十年(1531年)之後,明朝太廟正殿中其實只剩下了八個牌位,朱厚熜想要將自己父親的牌位放進去並不會再將任何人擠出。但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朱厚熜才為父親爭取到廟號,可見期間仍然產生了爭端,而原因便是前文提到的朝臣反對。
-
4 # 趣談國史
朱棣從未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他的牌位也沒有差點被扔出太廟。相反,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留在太廟,他的後世子孫想盡了辦法,甚至不惜將他的廟號改為“成祖”。
這事兒發生在嘉靖年間。
嘉靖皇帝,本是藩王之子,原本沒有資格繼承大統。可是,他的堂兄正德皇帝既沒有兒子,也沒有親兄弟。於是,正德皇帝死後,按照親疏關係,嘉靖皇帝便被選中,繼承大統。
但是有個問題。嘉靖既然當了皇帝,那就是過繼給了正德皇帝的老爸——明孝宗。
但是,嘉靖皇帝並不想給明孝宗當兒子。其實也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為何?因為嘉靖的親爹興獻王只有他這麼一個兒子,如果他給明孝宗當了兒子,那麼他的親爹興獻王就沒有兒子了。
為了讓自己的親爹有兒子,同時又讓自己的皇位來歷清白,嘉靖皇帝便提出了一個天才的辦法:把自己的親爹追認為皇帝。如此一來,他爹的皇位來自他爺爺,他的皇位來自他爹,那麼就與明孝宗沒啥關係了,他就不需要再過繼給明孝宗當兒子。
可是,大臣們不同意了,覺得嘉靖這是佔了便宜還賣乖。於是,嘉靖朝掀起了曠日持久的所謂大禮議之爭。
最終,嘉靖皇帝以慘烈的方式贏了。他的親爹得以被追認為皇帝,牌位被抬入太廟供奉。
可是又一個問題應運而生:太廟正殿供奉的皇帝牌位是有數量限制的,加入一位,就要移除一位。按照親疏關係,被移除的便是最遙遠的那個始祖——當然,作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牌位,是永遠也不能被移除的。
因此,嘉靖把親爹的牌位放進太廟後,按照規矩,便要移除朱棣的牌位。
可是大家知道,朱棣這一支的子孫本是沒有資格做皇帝的,是朱棣奪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所以他的子孫才能做皇帝。換句話說,朱棣其實是他的這支子孫們的開國皇帝。
鑑於此,嘉靖皇帝便把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和太祖朱元璋一起永遠供奉在太廟正殿。
既然朱棣的牌位不能移除,那就只好把朱棣的兒子明仁宗的牌位移除了。
透過一些列操作、安排,嘉靖皇帝終於得償所願。
-
5 # 西府趙王爺
朱棣被後世子孫嫌棄這事兒估計不存在,要不是他起兵靖難,搶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他後面這些姓朱的,誰能當得了皇帝?而且論能力,論作為,後世子孫們哪個能比得上他?
不過,他的牌位差點兒被移出太廟倒是真有此事。
這還得從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儀事件”說起。
正德十六年,即公元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原本按規矩呢,皇帝死了,太子繼位。但尷尬的是,朱厚照他沒有兒子,也就是”絕嗣“。更慘的是,他是獨子。他老爸明孝宗是個情種,不搞什麼三宮六院、佳麗三千、獨寵張皇后一人。也就沒能給朱厚照留下兄弟。
不過沒關係,朱元璋當年對這些事情早有預見,在“皇明祖訓”已經立下了規矩。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
朱厚照雖然沒有親兄弟,但是有堂兄弟啊!
於是楊廷和等大臣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在藩王之中,挑選了年僅15歲的興獻王朱厚熜。
楊廷和等大臣原本以為朱厚熜年紀尚小,父親老興獻王也早已經故去,沒有什麼背景,應該會比較聽話。可誰知道啊,這小孩兒雖然年紀不大,但心智卻極為成熟,有著自己獨立的想法。剛到京城,就給眾大臣來了個下馬威。
當時按照禮部的計劃,朱厚熜是以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所以首先要按照太子禮儀,從東華門入,居文華殿,然後登基繼位。而朱厚熜不答應,他說我是來當皇帝的,不是來當太子的。你們應該按照天子規格接待,我得走正門,居正殿。
“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雙方就這樣僵持不下,反正朱厚熜就一個辦法,你不按我的來,那大不了我就不入京城。這樣下去肯定不是辦法,畢竟詔書都發了,人也都到了京城外邊兒了,楊廷和他們不可能因此再去選個新的皇帝。
最後還是太后出面,依了朱厚熜。
然而,這僅僅只是前菜,朱厚熜還有大招沒放呢!
登基之後的朱厚熜,這時候應該叫嘉靖了。按原本禮部的規矩,嘉靖是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繼承於明武宗,所以他應該自動歸屬於明武宗一脈,由此來保證皇室嫡系血脈的一個正統性,不然姓朱的都能當皇帝了。
換句話說,他應該要認認明孝宗為父,在牌位上尊其為皇考。可是嘉靖他不願意,他覺得生父是誰那就該叫誰爸爸,明孝宗只能是他伯父。
雙方又是僵持不下!
不過嘉靖這腦袋瓜確實靈光,他來了個曲線救國。他先是將自己生父,老興獻王追封為帝,是為獻皇帝;生母也成了皇太后。這樣一來,他嘉靖就不是什麼藩王繼位了,而是有著正統皇室血脈。
因為“皇明祖訓”有“兄終弟及”這麼個規矩,所以興獻王作為明孝宗的弟弟,繼承帝號,也勉強說得過去。
總而言之,嘉靖憑藉一己之力,硬是將興獻王族,搞成了興獻皇族。不過其實也沒多大區別,畢竟明孝宗也沒啥直系親戚。只是,這讓楊廷和等一眾大臣徹底失去了權威性。嘉靖這個半路出家的皇帝,正式成為朝堂的主導者,這才是“大禮儀事件”的本質所在。
那麼這和朱棣又有什麼關係呢?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禮記·王制》)
話說嘉靖將生父追封為皇帝之後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廟的正殿牌位滿了。
這裡給大家解釋以下,歷史上在皇家宗廟裡,這個牌位是固定數量的。大多數時候是七個,即一祖三昭三穆,也稱天子七廟。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禮記·王制》)
而明朝多了兩個,變成了一祖四昭四穆。在嘉靖之前,加上其生父獻皇帝,剛好九個。(建文帝和景泰帝沒有入太廟)
因為數量是不變的,所以嘉靖死後,想要入太廟就得移出一個牌位到偏殿,稱之為入祧。而該移走誰也是有規矩的,其必須得是按照親疏關係由遠及近的移走,也就是說離移輩分最高的那位。
但這裡有個前提,那就是廟號稱祖者,因為開創之功,享有萬事不祧的待遇。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移的。那麼自然就輪到當時廟號為明太宗的朱棣了。
而前面咱們都說過,朱棣一代雄主,更是他們這一脈的開創者,嘉靖想著如果因為自己搞的這一出,而將其移出了九廟,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不僅自己下黃泉不好交代,更會給這些大臣以口實。
於是他又想了個辦法,即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這樣一來朱棣也能享有萬事不祧的待遇了,而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
這就是明朝為何會有兩個祖。
而從這裡也看得出來,嘉靖對於朱棣乃是敬畏,而不是嫌棄,不然他也不會為其改廟號了。
-
6 # 圈記
古代中國皇帝死後,其牌位都會放進祖廟,享受香火。
但明朝的第三位君主朱棣的牌位,卻差一點被後代子孫從太廟中趕出去,這又是因為什麼原因?
享受後代香火祭祀,是古代帝王的追求之一中國古代的帝王,大都迷信,如武則天就因為擔心自己死後無法享受到祭祀,才改變了立侄兒為皇帝的想法,重新立自己兒子為繼承人,可見,進入太廟,是每一個皇帝的追求。
朱棣作為明朝早期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是有資格進入太廟,享受子孫後代的祭祀的,而在他之後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孫,按道理是會好好祭祀他的,但事情的變化是朱棣在生前想不到的。
每一個當皇帝的人都希望皇位在自己的子孫後代中永遠傳下去。
但意外總是會發生的,朱棣雖然有幾個兒子,但在皇位繼承中,除了大兒子外,其餘的兒子被打入另冊,二兒子還捲入謀反風波,後代永無出頭之日了。
大明皇位在朱棣大兒子一脈中流傳,但到了明武宗去世時,卻沒有了直系繼承人,只好在堂兄弟中選擇,這一選,就選擇了具有叛逆性格的嘉靖皇帝即位。
於是,死去的朱棣麻煩來了。
嘉靖為父討出身,要摒棄朱棣按照禮制規定,嘉靖接替明武宗當皇帝,就要認武宗的父親為父,自己的親身父親要被拋棄。嘉靖不幹,非要把自己的親身父親弄到太廟享受煙火。
而太廟只能放七位先皇的牌位,加上嘉靖的親爹,就多了。
於是,嘉靖就決定把朱棣的牌位撤出去。
這下,大臣們不幹了,和嘉靖發生了長時間的爭吵。
最後,決定給朱棣上成祖的廟號,算是能在太廟裡多放一個牌位了,這才解決了這個爭端,保住了朱棣在太廟的香火。
回覆列表
朱棣可以說是中華五千年最牛的皇帝之一,其創造了幾個史無前例的記錄,一是,以一個當朝王爺的身份起兵造反,竟然推翻了皇帝,自己做了皇帝;二是,自己親自率兵5次深入大漠,瘋狂打擊蒙古人,堪稱史上打仗最厲害皇帝;三是,世界首次開展大規模航海,下西洋活動。可謂用千古一帝來形容一定不為過。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帝王,死後一百多年,其牌位卻差點兒被他的子孫後裔丟出太廟。
最後還是他的兒子朱高熾替他擋槍,他才能倖免於難。這件事發生在嘉靖年間,也就是在朱棣駕崩一百餘年之後。明世宗嘉靖皇帝,本身只是外地藩王之子,能夠榮登大寶純屬是撞了大運。這事放在其他人身上,肯定是對先帝和太后敬謹如命、感恩涕零。
然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卻不按套路出牌,嘉靖帝作為藩王之子入繼大統,按道理應該處處小心謹慎,和善的對待擁立的大臣。但是嘉靖皇帝一上位就變了,非要追封生父為皇帝,並把父親的排位放進太廟。但是嘉靖帝是以武宗的堂弟身份繼位的,應該認武宗的生父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而嘉靖只能稱他的生父朱祐杬為皇叔,但是嘉靖帝這哪能幹呢,於是便引發了明朝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朝中官員實在看不下去,就一直給這位新皇帝上摺子,說這麼做有違天倫綱常。不過嘉靖皇帝卻是鐵了心,對這些建議根本不理會。隨著時間推移,群臣與嘉靖皇帝愈發對立,其分歧也越來越大,最終嘉靖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派錦衣衛將大臣處以廷杖,數十位大臣瞬時血濺當場,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之爭”。後來群臣實在拗不過嘉靖皇帝,只好允許了朱厚熜的做法,讓其把生父朱佑杬的牌位奉入太廟。
可是古代有著“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法,意思就是太廟中只能有七位皇帝。嘉靖父親牌位進去,就得有一位皇帝牌位出來。按照關係親疏遠近,一開始選擇朱棣。可是大臣們的堅決反對,只好讓嘉靖換了人選,登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牌位被挪了出去。就這樣,明成祖朱棣的牌位最後還是保住了。可他的兒子卻沒辦法跟他一樣幸運,慘被嘉靖皇帝父親——也就是自己的四世孫所取代,實在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