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不露
-
2 # 堅強51235
我想問您如果孩子成年後變得不想為老人家做事不願和老人溝通?對父母很冷漠……為什麼?是怎麼樣的心態?@了凡心療愈
-
3 # 青音約
我不知道您所說的這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指自己還是一個你關心的人。因為這兩者答案會稍微有些不同。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常常要經歷各種遺憾、挫折、困難。這些會給我們帶來大大小小的傷害,也會幫助我們成長,關鍵是看創傷的大小和當事人當時的承受能力。過大,可能會讓當事人徹底垮掉,毫無應付的能力;過小,對當事人的成長沒有多少推動,當事人或許會缺乏成長的空間。
如果這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你自己,那麼,我相信,你並沒有被這個“缺乏安全感”打垮。因為真正“缺乏安全感”,被匱乏徹底打垮的人,他常常不知道自己處在這種狀態中。而你是清醒的,你應該有能力找到足夠的資源幫助自己成長。探索過去的原因,可以讓我們活在“受害者”的角色裡。因為我過去受到傷害,所以我現在可以賴在地上不起來,我等著別人來扶我。我走得比別人慢也是理所當然,只要高興,我隨時可以停下來。因為那個害我走這麼慢的人到現在還沒來道歉。如果我們關心的是目標,我要去那個地方,我看到別人那麼幸福,我也想要那個幸福,我就專心往那個目標走。我不去看他過去的經歷有多幸福,我只看我要怎麼到達他的那個狀態。這就是“目標導向”。
我也可以探索,我身邊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我實現這個目標,比如我因為過去受到驚嚇,不敢跟人打交道,我看看那些我想成為的人,他們是怎麼跟人溝通的。我去向他學習。專心尋找身邊的資源,這叫“資源導向”。過多探索我們改變不了的過去的“原因導向”,很容易把我們困在“受害者”的角色裡;無論是“目標導向”還是“資源導向”,都是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理想狀態的思維方式。
-
4 # 韓天明的鬼刀
謝邀!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應該會變得脆弱,遇到一點事情就會很委屈,崩潰大哭。最後會變得軟弱。不只是社會上在校園裡也很難有一足之地,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被別人欺負。不懂得保護自己,最終可能釀成大禍。所以為了讓您的孩子有安全感,想讓她勇敢起來,陪伴她,保護她。這樣才能讓他變得勇敢,不軟弱,最終會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
5 # 平原春秋
這個問題涉及到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我回答一下。
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要求,它屬於每個人的精神需求,在任何社會當中,感到不害怕,感到不會出現對身體或者心理的危害,以及覺得即使出現了這樣的危害,有能力來應對,這種感覺就是安全感。
一個孩子,他的安全感是他生命早期在母體中的感受所形成的。比如母親在妊娠期間,心態安定祥和,環境和諧美好,孩子的安全感就強一些。在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對孩子的理解,關愛和保護,往往也影響孩子的安全感的形成。一般來說,父母,對孩子缺乏交流和信任,給孩子定的目標太遙遠,或者教育方式有問題,或者情緒暴躁,或者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或者父母經常吵架等等,都會影響孩子,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安全感,那麼他長大以後會遇到很多麻煩,他的感覺會很敏銳,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沒有自信,接受不了批評,如果有挫折,或者是學習成績不理想,就容易自暴自棄,不願意交朋友,也不願和人說話,總是喜歡獨來獨往,而且很容易沉溺遊戲,而不能夠自拔。如果長期這樣下去的話,容易產生焦慮,甚至抑鬱。
因此要杜絕這種情況,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家庭和諧,充分的陪伴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交流,多讓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找出孩子心情可能不安定的原因,對症下藥,然後改正這些東西,允許孩子犯錯誤,孩子犯錯誤,不要對孩子大聲地指責,讓他們敢於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暴露出來,孩子覺得暴露出這些東西,所得到的是一種關愛,而不是一種嫌棄。
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是父母的責任,是家庭的責任,兒童安全感的獲得,應該從家庭當中開始。
-
6 # 熊點點
安全感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
是來自一方的表現所帶給另一方的感覺;
是一種讓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談舉止等方面表現帶來的。
缺乏安全感的人不喜歡麻煩別人,遇到事情,總是自己一個人死撐,遇到事情後,希望自己把所有事情做好。
但是,在做事之前,又有些過於自卑,生怕做錯事,怕說錯話,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在與人聊天的時候,和剛認識的朋友多說幾句話,怕別人嫌我煩。被人告白覺得都是玩笑,被人喜愛又覺得愛不持久。
跟喜歡的人在一起,覺得自己不好看。
當別人對自己好點的時候,就恨不得把自己所有最好的東西全部給對方。
一個容易被世間萬物的一剎那所感動的人,當自己抑鬱有自己治癒自己。
別同齡人考慮到更多的問題,總是猶豫一件事情的後果。一個不善言辭,十分畏懼愛與被愛。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很難相信一個人,但是,如果你讓你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相信你,這個人可能會依賴上這個讓自己相信的人。
脆弱又敏感,強大又孤獨。
更多早教育兒資訊,請關注“小評果快樂育兒”。
-
7 # 心理諮詢師常正確
首先,如果一個人童年時期沒有建立起充足且穩定的安全感,那麼將會嚴重影響他成年後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戀愛與婚姻。
這是因為安全感的缺失,如果不是刻意去修補,通常是不會隨著時間年齡的增長而自動修補,小時候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依舊會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
缺乏安全感的人,在談戀愛時,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不由自主的擔心:他/她為什麼不理我了?是不是我哪裡做的不好了?他/她是不是喜歡上別人了?他/她是不是不愛我了?……
這種擔心在戀愛物件看來,就是他/她生性敏感多疑,是對自己的嚴重懷疑和不信任;這樣的戀愛關係,自然難以穩定長久。對於婚姻,也是同樣的道理,長時間在另一半不斷的猜疑和不信任中,任何山盟海誓的感情都會出現裂痕。
小時候缺少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不僅容易感情婚姻不順,而且他們的身心健康也潛藏著危險。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採用了錯誤的養育方式,導致孩子在整個童年時期經常處於焦慮狀態、沒有安全感,或者孩子童年時有過極端經歷(過度害怕等),如果這個孩子不巧在遺傳方面又是容易焦慮的體質,那麼這個孩子成年後,就很可能會患有某種焦慮症;例如幽閉恐懼症、社交恐懼症等。
-
8 # 子謙媽媽育兒經
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心理會有一種“資格感缺失”的傷害,內心總有個聲音會在自己“我不行’、‘我不配’,這個定義就像魔咒一樣,一旦我們做點事,腦子裡就會自動冒出來。這個自我暗示把人牢牢地控制住,捆綁住,讓人感覺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有很多困擾與問題,導致人遇見點事就想回到舒適區,不敢想、不敢信、不敢做,對自己產生懷疑,自怨自艾。
為什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回有“資格感缺失”?在孩子的成長中,如果父母只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孩子一個好臉,一旦成績不好或者做點錯事,就會對孩子貶低毀損,這樣在孩子心裡就會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只有自己表現好的時候父母才會對自己好,以至於形成討好別人性格,希望透過自己做的事情來獲得一點關愛。他們不是因為在自己是誰而認可自己,會因為自己做了什麼,做的多好才認可自己。
怎麼彌補這個傷害,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給孩子造成一些心靈上的傷害,那麼怎麼彌補呢?
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父母和睦
有的孩子看見父母吵架,就會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是不是因為自己父母才吵架。有的家庭教育觀念不一致,一個比較焦慮,看見孩子的成績不好,就著急,想報課外輔導班,一個比較淡定,覺得成績不好也不影響未來。兩個人可能就會因此吵架,孩子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
父母可以在意見不合的時候,等孩子不在時溝通,也儘量為了孩子去主動和諧相處,父母相愛,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積極迴應孩子的情緒
孩子有時候會鬧脾氣,很多父母剛開始會哄,一看孩子還在哭,就生氣了,擺著臉說:“你這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大,也不知道像誰,我可不慣你這個毛病,愛哭你就哭,不搭理你!”說著就走開了,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更難過,是雪上加霜的行為。
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只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別的小朋友搶走玩具了,抱著孩子說:“心愛的玩具被搶走了,很難過是不是,來,媽媽抱抱。”當你抱孩子的時候,就 是積極迴應孩子情緒的時候,孩子會在此刻感受你的愛,從而有足夠安全感,並且會有心情想辦法怎麼選擇。
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每個孩子都有的自己特徵,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害羞,不喜歡說話,不喜歡打招呼,或者不怎麼聰明,成績比較差,父母不要貶低孩子,說孩子笨之類的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有的是獅子,那就做一隻獅子,有的是大象,那就做一隻大象,不要輕易改變孩子的樣子。如果你拿會不會飛來衡量一條魚,那魚會絕望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慢慢等待,對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感受自己的是被愛的,不是因為成績考的好,而是因為自己本身。
-
9 # 硬體有夠硬
當別人拒絕我,我都覺得應該的,我拒絕別人覺得自己十惡不赦…
感受篇
太在乎別人看法,總怕別人誤會我,會拼命解釋,很累總是回憶過去,不敢展望未來,極其念舊,容易感動容易對某件事物短期沉迷:遊戲、看書、追劇、零食特別喜歡換位思考,哪怕委屈了自己,也不想別人不開心這世界有兩個我,一個在白天歡笑、一個在黑夜痛哭自己能做的事情不會去麻煩別人,自己做不了的事,要想很久才敢麻煩別人別人對我稍微好一點,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別人自卑,有顆玻璃心,容易受傷,覺得空氣都在嘲笑我,感覺自己沒優點。儘可能躲避人多的地方,變得小心翼翼的說話,生怕自己讓對方不開心怕做錯事和說錯話,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覺得嗎?這個世界對胖妞、蠢妞、醜女總是格外的殘酷行為篇
喜歡靠牆和靠窗的位置喜歡一切毛茸茸的小動物喜歡很肥大的衣服走路喜歡低頭喜歡有兜的衣服喜歡帶耳機走路喜歡宅在家裡對接電話和打電話有恐懼症必須關上臥室才能睡著不敢當著別人面前哭在經濟方面特別想要獨立嚴重拖延症討厭一切人多擁擠的場合排斥社交,但對陌生人很禮貌定個鬧鐘都怕鬧鐘不會響笑得沒心沒肺,但淚點很低戀愛篇
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你本能的疏遠了很多試圖給你溫暖的人!從來不主動,覺得不屬於我的,失去了也不可惜,要麼留要麼走!談戀愛的時候總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你送她吧,我自己一個人可以!遇見喜歡的人自卑,別人追你都覺得自己不配!喜歡年紀大一點的男生,喜歡說話語氣溫柔的人!也許,走過一些路,愛過一些人,受過一些傷,
才會明白,別人給的安全感都是幻覺,
只會讓你內心的不安肆意漫延,
而真正的安全感,永遠來自於內心的獨立和自足。
-
10 # 糟心的小張
1、生怕說錯怕做錯事,常為一點小事糾結的睡不著。由於小時候原生家庭的沒有給你足夠的安全感,導致你不管做什麼事情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怕做錯了什麼事惹得別人不開心,別人關門聲音稍微大一點,你就覺得會不會是他討厭我。生活中的你,過分為別人著想,反而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
2、別人對你好一點,就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都給他。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大多內心很苦,表面疏離內心卻渴望溫暖,但是自己卻從不肯主動,害怕被拒絕。內心缺愛的你對愛情、友情的要求其實比其他人要低。一旦出現一個人對你稍微好一點,你就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都給他。你以為你這是坦率,其實這是孤獨、缺愛。
3、不願意麻煩別人,遇事一個人死撐。由於從小身邊的人沒有給你足夠的愛、溫暖,導致你長大後並不相信身邊人,遇事不願意麻煩別人自己死撐。感冒了,自己撐著去買藥;下雨了,自己冒雨回家。寧願一個人麻煩,也不願意麻煩別人。
4、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同時又很玻璃心。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女孩人際關係可能要比其他人還要好,因為她太懂得為別人著想,但同時又有些玻璃心,自己想得多生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力求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
回覆列表
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會成什麼樣子?
我有權利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就是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我小的時候被親生父母送給別人家養。因為家裡孩子太多了。我家三個孩子,我排行老二。大的因為是第一個孩子捨不得送,小的剛出生心疼都來不及,怎麼可能送出去。所以犧牲的只能是我。
可是後來天公不作美。到我七歲那年,我的養父母告訴我“你不是我們親生的,你的親生父母過一段時間要來接你跟他們生活。”
晴天霹靂吧。
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親媽見到我一副神煩我的樣子,看我哪哪都不順眼。動不動就給親戚說我被養父母教壞了。說我很沒有教養。天地良心,孩子讓誰帶就是什麼樣。我不明白為什麼這個錯誤要由我來承擔。
那段時間,我的身份很尷尬。既不屬於寄養家庭,也不屬於親生家庭。沒人願意接手我。所以我在各個親戚之間遊走。今天這家住,明天那家住。記得很模糊,我經常坐在別人家的大門外。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交涉。我親媽把我帶回了我本該生活的家庭。可是我的親人們根本無法接受忽然冒出來的我。
從七歲到十一二歲的那幾年裡,我站著是錯,坐著也是錯。我走路姿勢錯,穿裙子不好看也是錯。每天都在被訓,每天都在被找茬。沒有人管我難不難過,沒有關心我是不是很害怕。
我從一個地方跨越整個中國。迎來的不是我的親人的關愛,不是美好的青春期。而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和批評。
那段時間裡我每天都做噩夢,每天每天的做。沒有一點點的安全感。我覺得全世界就剩下我一個人了。沒有人陪我,沒有人愛我。甚至哭,都是偷偷哭。為什麼偷偷哭?因為我媽看到我哭以為我想我的養父母了。她對我說“你知不知道他們為什麼不養你了?因為你七歲了,要上學了。他們不願意給你掏學費,所以把你送回來了。”
原來是因為錢才不要我。那個時候我最不願意知道的一件事。就這樣被我媽告知了我。
我媽屬於比較嚴厲的父母。做不好事情就要捱打。當然了,捱打的只有我而已。
默聽寫錯的多了也會捱打,
做饃饃沒做好也會捱打,
偷偷摸摸攢了幾塊錢零花錢買了些零食也會捱打。
我每天過得戰戰兢兢。
那時候我不知道母親,親人到底是什麼。只知道天下只有我自己可以保護自己。我誰都沒有。誰都會傷害我,他們都不喜歡我。
……
其實那時候的事情我都忘了差不多了。真讓我回憶什麼,我還真說不出什麼具體的事例。只是回憶中那種不安全感很強烈。
現在我雖然長大成人了,卻沒辦法正常戀愛。戀人的一點點不確定性都會讓我抓狂。我的控制慾也會變本加厲的瘋狂。看到自己那個樣子,我真的很討厭自己。所以26了也沒有再談戀愛。
性格敏感而倔強。學到困難我從來沒有想過找誰幫忙,而是自己解決。
我租的房子,電燈泡壞了,自己換。
沒有書架,自己找物流盒子粘的一個。
下水管子漏水,我自己粘好了。
即使是一個兩米多的立櫃,我都能從一樓抬到三樓。
我不相信別人真的愛我,也不相信別人會一直對我好。更不相信可以把自己依託給誰。
與其跟別人相處,我更喜歡一個人。
可是很奇怪,大多數時候,我又孤獨的想發瘋。拼命的想找人跟我說說話。
其實我也挺不瞭解自己的。
如果我以後有孩子,我想我一定會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千萬別像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