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宗國

    孔子的“仁”包括倫理道德層面和政治思想層面。從倫理道德層面講,仁是適宜現代社會的。我們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和諧就是仁。從政治思想層面,現代社會不能把仁當作統治術,而應在以德治國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吸收仁政的進步合理因素。

  • 2 # 玄林齋隨筆

    所謂亂世用重典,戰國至秦漢,社會動盪,韓非的法家思想受重視並廣泛實踐。孔子倡導的仁政,正好適用於當今太平盛世。

  • 3 # 匠醫德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永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物件,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物件,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 4 # 又見炊煙777

    我覺得孔子所提的“仁”,適用於當今社會。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孔子認為只有在家孝父母,在外敬兄長,才能推及到社會才能“泛愛眾”。當今社會,我們要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尊重他人,孝敬父母,愛護每個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孔子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所謂“克己復禮”就是剋制自己的慾望,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現在社會紛繁複雜,外面世界有許多誘惑,應該不斷加強修養內心,剋制自己的行為,才能做個坦蕩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天下歸仁,也就是說“克己復禮”才能達到“仁”。

    為了達到“仁”,孔子又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做的就不能強加於人,都是為了“天下歸仁”

  • 5 # 明貞

    仁,按王東嶽的解釋是上對下的慈悲和體恤,這是從甲骨文仁字的造字推測出來的,也靠譜。用到現代顯然不太適合,故仁的意義理應與時俱進,現在是平等社會,職位不同沒古代嚴苛之等級,所以仁就成了良性互動友愛的意思,符合當代人之價值觀。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仁是種有為但是不求回報的,而義是一種互利,現代人連義也難達到在唯我唯利中,仁義雖然不入老子之法眼但人人做到也離大同不遠了。

  • 6 # 步蘭香407

    孔子“仁”的思想體系尤其廣闊,適用個人,家庭,社會乃至於上層領域。其“仁者愛仁“學說達至高境界。“仁”者,愛心,善心也,規範人的道德,言行。要適從於社會,國家,也就是要遵紀守法,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遠大的人生目標和道德底線。人人都達到“仁“的境界,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安定,人民和樂,國家強盛,多好啊!我認為孔子“仁”的學說適用於當今社會。

    個人觀點,認識粗陋,師友們諒解!

  • 7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8 # 風雨闌珊

    孔子的“仁”學當然適用於當今社會。

    孔子的仁學思想關注的是生活本身。仁的內容包涵非常廣,但核心是愛人,其基本的內涵是孝、悌、忠、信、誠、恕、敬。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孔子的仁學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如下。

    1、當今現代生活中的富民之策相契合,對現代政治和以德治國及現代管理思想都具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近幾年為減輕農民的負擔,農業稅的廢除,九年制義務教育,社會低保障等富民工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2、於個人而言,仁有止惡就善修人道之作用,而對社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息亂,利於國家統治穩定,國家之富強。

    3、當前社會的人情冷漠是不容辯駁的一個事實,孔子所說的愛人是不僅要愛那些值得愛的人,也要愛那些可以被愛的人,包括罪犯,包括小人。在當今社會,愛人則是意味愛身邊的陌生人,並且當陌生人處於危難之時,敢於並樂於無私地幫助他人。

    愛物則要求愛護一切的生物。愛自然,要求人類要和自然和諧相處。可被利用的資源是大自然慷慨賜予的財富,樹木,煤礦,石油,淨水,無一不是如此。可持續發展正是將仁學推廣到愛自然層面的產物,可見孔子思想的先決性和豐富性。

    擴充套件資料:

    仁學即孔孟倫理學,其內容選自《論語》、《孟子》二書之精華。本書是在與“儒學”的對比中使用“仁學”一詞的。也就是在“仁學Vs.儒學”的二元對比框架內為仁學這一先秦倫理思想體系重新定位的。

    原始仁學的真實意涵、仁學的歷史作用和仁學的現代意義。一般來說“儒學”指“四書五經”系統,其存在具有綜合的史學內涵,而仁學為獨立的思想文字。因此不妨比喻說,仁學是“橫向”存在的,是縱向歷史中的橫向存在,而儒學是“縱向”存在的;仁學是倫理學思想系統,而儒學是社會文化史過程。

    在傳統學術話語系統中,兩個學科標稱之間並無明顯區分,何況儒學的四書五經學就包含著孔孟學文字。但是仁學本身的意義和其在儒學系統中的作用為兩事。現在我們要把“仁學”一詞從其傳統語境中抽取出來,使其成為基本倫理學典範的孔孟倫理學之專稱,以區別於內容遠為繁複的儒學。

    一方面,只有仁學,而非傳統儒學全體,才能有進一步參與中國現代化和全球倫理學對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信仰紛爭不已的今日世界,只有非宗教的仁學倫理學才有可能成為一切信仰傳統都可接受的“中性”對話基礎:主體選擇實踐學和人際正義思想之間的合理關係模型。

    仁學的特點尚不在於“博愛”和“大同”這類人類傳統價值之公言,而在於其主體倫理學中的特殊生存態度。《論語》以直觀的方式為個人人生信仰提供了“理論上”和實踐上可信的理性基礎。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 9 # 鬼谷子秋毫書齋

    這個問題不僅現代人懵逼,連聖人都懵逼過。

    要搞清楚什麼是“仁”,然後才能判斷“仁”究竟適不適合現代社會。

    “仁”這個概念太漂亮了,太漂亮就飄在空中,以至於大家容易忽略了仁的本質。

    儒家亞聖孟子老先生,曾經問老師子思一個問題:“治理老百姓以什麼為先?”

    注意,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也是曾子的弟子,曾子是公認獲得了孔子心法的人。子思是怎麼回答孟子的呢?

    子思說:以利益為先。

    子思這句話像一道閃電!孟子聽了這個話,蒙在當場,呆呆的,好像被電擊了一樣,因為他實在不能了理解,為什麼子思要講利益。

    所以孟子問出心中的疑惑:老師,君子不是應該講仁義的嗎?你為什麼要說利益呢?

    子思回答說:“仁就是利益呀,利益就是仁義最完美的體現。治理天下,若不讓老百姓得利就是最大的不仁。”

    子思這個回答實際就概括了“仁”的核心本質,仁是利的體現。

    “仁”到底適不適合現代社會呢?不但適合,而且永遠不會過時。做大事者,無不是“大仁大義”(不要鑽牛角尖),因為只有分享利益,才能團結最多人跟你一起幹事業。

    中國有一家民營企業,他的創始人自稱老實人,不懂技術也不會管理。但卻創立了中國最牛的民營企業“華為公司”,為什麼這樣厲害?我們看任正非,他就是一個懂得“仁”的人。第一,他把公司股份幾乎全拿出來分享給員工。第二,很多零部件,華為公司明明有能力自己生產,但依然堅持對外採購,讓別的公司也能華為獲利。這其實就是“仁”,員工得利,別的公司也得利,就會團結在華為的周圍,共同打拼,無堅不摧。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獨食不肥”,你若只想一個人獲利,那麼你必將被大家聯手幹掉。

    古代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叫智伯,這個人是個天才。長相NO1、武藝NO1、韜略NO1、藝術NO1、文章NO1,口才NO1,勇敢果決NO1,財富NO1,權勢NO1,就是說他九個方面都是第一流,無人可比。

    這個人這麼聰明,有有錢有勢,結局一定無限風光吧?不!

    智伯的爸爸看他很聰明,就立他為繼承人。當時,只有一個人就站出來反對,這個人叫智果。

    智果憂心忡忡的勸諫:智伯雖然非常的聰明,無人可比,但他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不仁,如果立智伯為繼承人,那麼將來我們智家一定會被滅族啊!

    後來果然如智果預測得一樣,智氏被滅族。因為智伯他不仁,不懂得分享利益,他只想索取,結果得罪了所有的人,大家聯起手來把他幹掉了!

    其實就是連黑社會都要講仁義,因為你不仁義,就沒有人做你的小弟!人都不是傻子,沒有利誰給你幹活?

    所以千萬不要把“仁”看成太高大上。仁的最終體現就是利益。所以荀子才說仁義之師天下無敵,因為仁義之師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上下一心則無堅不摧。

  • 10 # 達荃

    仁政,是指導人們利益和責任的正確劃分,考慮自己也考慮別人,有難共克時艱合作共贏,有利益公平公正透明論功行賞,仁,說大白話就是現在西方的民主法治,只是在祖龍之後歪解了仁的初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進入有錢人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