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田心218877600
-
2 # 靜閱黃庭
杜甫積極求官過,他的《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就是明證,而且他最後官至工部員外郎,他也被世人稱為杜工部,詩集也叫《杜工部集》。
至於說他為什麼做不了高官實現政治報負,須要從兩個方面說:
首先,朝廷方面。玄宗晚年昏庸,天寶時期政局混亂,舉朝上下沉溺在享樂當中。例如,有一次恩科考試,杜甫也參加並考中了,但當考試結束,宰相李林甫竟然上書說,‘天子聖明,致野無遺賢’。就是拍玄宗馬屁,皇上太好了,有能耐的人都已經在朝廷裡當官了。為了這個狗屁理由,這屆科舉全部做廢,如此將國家大事視同兒戲,又怎麼會誠心選撥人才。
其次,是個人方面。每個優秀的詩人都是感情豐富且不懂掩飾的天真之人,否則所作的詩歌讓人讀來索然無味,又怎能被人交口稱讚。而政治卻是最危險的一項工作,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不允許感情豐富,更不允許天真。杜甫是位優秀的詩人,自然就與高官無緣了。
-
3 # 不讓胖的吃雞腿
唉,說起來這個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淚啊。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知道一點,那就是在後世的影響力很大不代表在屬於他的那個年代就能混的很好,大詩人杜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唐朝以科舉取仕,想要當官的必須要透過考試這條路,不是說想當官就可以當的,杜甫雖然才明很大,但亦不能免俗。
在杜甫的心中說不渴望當官是不可能的,因為天下讀書人的夢想都是“十年寒窗苦,一朝登科甜”,但是科舉作為選拔制的考試,那可不是說想考就可以考上的。
所以我們的詩聖同學雖然空有一腔報國之心,奈何文化水平不達標,入不得評卷老師的法眼,從政為官之路自然坎坷。
與杜甫情況類似的便是另一位大詩人孟浩然了,孟浩然同學都將自己的渴望赤裸裸的放到詩中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我覺得當時把宰相大人張九齡也弄得夠嗆,唐唐一個大詩人,居然都快去要官了,這這這……
所以啊,杜甫同學是真的想去當官卻沒有什麼機會,最終討了一個工部,也不是啥大官而正逢安史之亂,也註定了杜甫後半生的漂泊不定、顛沛流離。
也恰是得此失彼,杜甫沒有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官員,倒成了流芳千古的詩聖,這也算對於他的一個補償,因為縱觀歷史,能留下其名被人們所記住的官員是不多的,如果杜甫真的成功入仕,那麼他還能成為詩聖嗎?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
4 # 塵世曉書僮
首先要知道杜甫並不是不想從政,而是他沒有這樣的機會;其次並不是想說從政就從從政,即使是像杜甫如此有才華的一位詩人,他也不可能;最後從政為官也是杜甫一生的願望,可是歷史並沒有給他提供這麼一個舞臺供他去揮灑。所以他一生也是顛沛流離,時常還要朋友接濟才能夠生活下去。
杜甫作為盛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也被後世稱為“詩聖”,他儘管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可是始終心繫天下,把內心僅有的一點愛,全部給予了社會最底層,最需要關懷的那一群人。也正是他的這種高尚的品格,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其實作為一位詩人,他原本可以生活的更好,但是很可惜,他並不是如此,而是心繫天下,這也正是他痛苦的來源。
其實唐朝有很多偉大的詩人,但是要論人品的話,自然是沒有一個詩人能夠與杜甫相比,他一生都在憂國憂民,也正是他的這一份家國情懷,使得他終究一生都痛苦不已。這也使得他的作品中,處處能夠感受到他的那一份悲痛。
那麼杜甫的偉大也正是他的這種精神,雖然他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造詣,但是要論才情的話,他顯然是無法與李白相比。可正是由於他在這方面要比李白更為優秀,從而也令他的作品倍受推崇,裡面一些經典的詩句,也都是膾炙人口,成為了我們最為熟悉的經典唐詩。
說到底杜甫還是想要從政為官,他其實比誰都清楚,一個人只有站得更高了,有了更大的舞臺,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夠為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辦實事。可現實是很殘酷,即使是像杜甫這種偉大的詩人,那也並不是說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還是要遵從遊戲規則。
杜甫應當說也是擔任過一些極小的官職,可是在那樣的位置上,他顯然就像是一隻小蝦米,無法有任何的大作為,後來他一度沒有為官,這也使得他在生活上出現了困境,但是詩人除了感嘆自身的悲痛遭遇之外,更多的時候還是把自己內心的愛給予了比自己更加需要關懷的普通民眾,這也正是杜甫最偉大的地方。
晚年的杜甫更是貧病交加,最終由於漲水困在了湖南耒陽江心的小船上,當地的知府聽聞後,立馬派來前來營救,並且給他送來了一桌的牛肉,也正是吃過了這一餐之後,一代偉大的詩聖在當晚便逝世,這不得不令人感動唏噓。
杜甫作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都都在憂國憂民,更是心繫天下,他想要從政,想要站得更高,可是他並沒有這樣的機會,這也正是歷史所造成的悲劇。
-
5 # 每天讀詩詞
詩聖杜甫一輩子顛沛流離,憂國憂民,卻一直未能在大唐擔任什麼重要官職,不是他不選擇從政,他每一天都在想著去朝堂,為大唐效力,可惜時運不佳,未能得到機會。所以說這個問題提問的就有點問題。我來一一解答:
一、杜甫坎坷的仕途經歷杜甫那個年代,他也是和廣大讀書人一樣,人生軌跡很明瞭:讀書—科舉—當官。所以他在24歲時參加鄉貢,25歲時參加進士考試,可惜這一次沒能中舉。其實進士科舉沒那麼容易,古今的不少才子科舉考試也很少很少有一次就中舉的。所以杜甫也沒當回事,機會多的是。就在這段時間在山東、洛陽、商丘等一代遊歷,其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在這段時間寫的。
這段遊歷的日子,杜甫認識了他的愛豆—李白,並和李白、高適等一起相約遊歷,當時可謂也是意氣風發的杜甫,並不是我們印象中“老病有孤舟”的老年杜甫。
遊歷結束後,杜甫也得想著去考試當官了,這不35歲的時候,杜甫再一次來到京城參加“公務員考試”。可惜啊,這一次當朝宰相已經不是賢明的張九齡了,成了歷史上出了名的奸臣“李林甫”。當時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全部落選,杜甫也不例外。這運氣,也是倒黴透頂。
可是杜甫沒有放棄。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自己的政治理想還是要實現的。說到這,其實古代想當官不只有考試這一個門路,還有第二個門路:那就是去當朝權貴、既當官又是文學名家那獻文獻詩,去拜訪。比如賀知章對於李白、顧況對於白居易,都是他們進這樣的。杜甫也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
從此將近十年,杜甫過上了窮苦潦倒的長安“北漂生活”。終於有一次機會,那是天寶十載(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這個大奸臣,所以可憐的杜甫還是沒有得到官職。別人都是遇到貴人,杜甫算是遇到了“賤人”。。。
終於四十三歲那年,杜甫得到了河西尉這種小官職,可杜甫不願意折腰為這種小官,就沒接收,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沒辦法啊,為了生存,杜甫還是接受了。
二、安史之亂後杜甫就這樣,大唐的繁榮被打破,玄宗在美夢中狼狽驚醒,安史之亂爆發了。玄宗都沒反應過來,長安就已被攻破,只得倉皇而逃。不久太子李亨就是唐肅宗就在寧夏即位了,杜甫聽說後,懷著滿腔熱血去靈武投奔肅宗,可惜在路上被俘了,由於當時杜甫是小官,安祿山的人沒當回事,杜甫就得以脫身。
終於杜甫跋山涉水,算是冒死來到了肅宗身邊,肅宗為之感動不已,便授予杜甫左拾遺的官職(負責提意見的京官,官職還不錯),可是很快杜甫因為太耿介了,屢屢在肅宗面前說肅宗很討厭的房琯好話,一年時間不到就被肅宗疏遠,外放到華州當司馬參軍。
在華州呆了不到一年,杜甫便辭去官職,到了四川,從此杜甫再也沒踏入官場。
三、杜甫真的不適合當官除了李林甫這位小人外,杜甫官運氣真的很差。
科舉落地就算了,就拿拜謁別人來說,杜甫都沒又遇到貴人。因為前期杜甫詩方面的名氣確實不大,很少有人知道杜甫,他不像王維那樣,少年成名,也不像李白那樣自由疏放,所以在名氣上杜甫就差了很多。
王維寫詩給張九齡得到舉薦,李白寫詩給賀知章看也得到了舉薦。唯獨杜甫,他生年的歲月其實就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寫詩的人,當時幾乎沒有啥名氣,朝中和民間幾乎很少人知道杜甫的存在,沒有“明星光環”又不會“炒作”所以,再憂國憂民、再想踏入仕途都不那麼簡單。
安史之亂之後好不容易得到肅宗的賞識,卻一根筋得去疏救好友房琯,本來房琯確實有錯,又有人進言肅宗說房琯不是自己的人。杜甫這一個為了好友的熱臉,貼錯了屁股,得罪了肅宗,這一方面說明杜甫太耿直單純了,不適合在官場。
從此,杜甫的詩詞才引起世人注意,才火了起來,才得以廣泛流傳!好的詩詞作品,時間終究會給一個好的答案。
-
6 # 瀚墨尋夢
中國文人從來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要求,實現這一目標的出路在於入仕,唐宋以來又形成透過科舉考試而登科入仕這一主要途徑,我大概看了一下,隨便選了我頭腦中認為比較著名的二十八名唐朝詩人,查了一下,其中考上進士的二十名,屢考不第的有五名,其他三名也是因某些原因不能參加考試。希望奔赴官場是每個文人的願望,杜甫也不例外。
杜甫的求仕當官的願望在這些詩人中顯得更執著頑強,但求仕之路更漫長艱辛,他除了一般文人的求仕心理外,還有一個重振家聲的心理要求,他出身崇儒仕宦家族,十三祖杜預文采武略盛稱於世,祖父杜審言以詩名為世人所重,杜甫從小就樹立重振家聲的理想。他735年和747年兩次參加科考,均未成功,失望的杜甫未再參加科考,選擇其他途徑,751年給皇帝上了"三大禮賦",對皇帝頌揚一番,但沒結果,754年,又連續上了"封西嶽賦"和"鵑賦″,乞求皇帝憐惜賜予官職,但又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他又透過其他門路,透過比較正直的官員或透過貴戚顯宦,甚至透過一官僚在楊國忠面前推薦自己,聯係到他在“麗人行"詩中對楊國忠的諷刺態度,可看出他內心的矛盾態度和求仕願望的迫切,杜甫的行為有悖於他儒士行為準則,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終其一生,沒有得到什麼大的官職,難以實現他的抱負和理想,但他的詩反映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的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表達了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後來聲名廣播,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影響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顧炳鑫畫杜甫,
劉凌滄畫杜甫,陸儼少畫杜甫詩意圖。
-
7 # 鷹志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對於杜甫一生憂國憂民,為何不從政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杜甫不想從政,而是他沒有這個機會去施展自已的抱負。他沒從政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生不逢時,朝堂的昏庸無能,奸臣當道,導致他無法受到重用;二是他自身的原因,他不懂得為官的之道,觸怒帝王,惹帝王不喜,這也就斷絕了他從政之路。 他曾參加過科舉考試,結果落榜,後向皇帝獻賦,也不得重用。不過此時的他也並沒有放棄從政的念頭,一直為此而努力著。 要說他當時參加科考落榜,也並不是說他的才能不行,而是他生不逢時,當時的朝堂昏庸無能,奸臣當道,是以像他這樣的真正有才能的人士是不得重用的。當時科考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全部落選。權相以野無遺賢來追捧玄宗,而致使所有的人才流失,可見當時的政局是多麼的昏暗,在奸臣當道,帝王昏庸的時代,那些真正為國為民的人士就只有抱憾而終了。所以這也就斷絕了杜甫從政可能。在科舉無望的情況下,杜甫也不是一個迂腐、不懂變通的人,為實現自已的政治抱負,就只能轉投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不得重用,不受重視。 對此他還是沒有放棄,繼續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奮鬥著,他在長安居住了十年之久,但還是不得志,雖過著清貧的生活,但這並不防礙他從政的心。 在天寶十載(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趁機向玄宗獻上《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但最終結果還沒是沒得到官職任用。 直至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這種無權無勢、絲毫左右不了政局的小官,對於杜甫這種憂國憂民有大抱負的人沒有絲毫作用,但他也並未放棄,時刻關注著政局的發展。 到了安史之亂,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他聽說後隨即北上,打算投奔肅宗,結果在途中被 叛軍所俘虜,幸運的因為他官小,不受重視,被審查一翻,就把他給放了。後來他繼續投奔肅宗,肅宗深感其才華出眾,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 至此按說他的仕途之路應該就此開始了,可惜這一切又被他自已斷送了。 杜甫有一好友房琯,當時房琯的親黨在朝中大肆宣揚:“房琯是文武全才,應受重用。”唐肅宗對此非常反感。唐肅宗歷數房琯罪責。此時的杜甫確想營救房琯,結果可想而知,觸怒了肅宗,被肅宗貶到華州(今華縣),雖說後來,被提拔回了長安,但因受房琯案的牽連,從此杜甫就不在受重用,後又多次被貶,所以他憂國憂民的抱負也就得不到施展,只能抱憾而終了,只能以詩詞抒發自已的感受,感嘆百姓的苦難。 所以說他無法從政有當時政局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回覆列表
杜甫的一生都在憂國優民,這句是對的;要說杜甫不選擇從政,有些欠妥。杜甫出生自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一生也為官職奔波過,曾做過漢西尉、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等職,也曾有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但是杜甫生活在一個社會混亂,局勢動盪,小人當道的年代,可以說生活迫害了杜甫,但是也是生活成全了他。生活使他廣泛深入民間,看到了民眾的疾苦,看到了統治者的罪惡,激發他壯志滿懷,利用手中筆與敵作戰,為民伸冤。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信仰道教,短短五十九年的人生,卻給世人留下了許多燴炙人口的感人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