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因為lucky998
-
2 # 瞪眼侃影視
說道這兩個人,很多人都會覺得成功的人是司馬懿,很多人都這麼說,難道是因為司馬懿後代當皇帝了嗎,這關司馬懿什麼事,這時司馬懿早死了,都涼透了,司馬懿也不過死前二年打敗曹爽個二貨掌握了二年大權,還沒經營二年就去世了,權力還不如諸葛亮穩,硬把司馬懿子孫的成功給司馬懿嗎,沒道理啊。想想也確實是這樣啊,司馬自己勞累了一輩子,隱忍了那麼久,把曹操給熬死了,終於等來了機會,卻又讓別人搶了成果,其實這也怪司馬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啊,司馬懿本身就快死了,他的兒子卻蠢蠢欲動,根本就不差那兩年。到了他的孫子更是可惜了,摘了果子,沒想到被自己給浪死了,也難怪如此,果然坐享其成就是不懂得珍惜啊。 我覺得啊,兩個人談不上什麼成功的,他們都成功了,所謂成功是看結果有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或是實現自我人生價值。諸葛亮未出山已經知道天下三分,縱然一生辛勞也不能改變三分鼎立的局面,可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大業?就是為了維持這個局面,以全自己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他為的是全自己的人格操守。司馬懿目的就是為了奪取權利,顯然他也實現了自己的目的。二人都是人生贏家,但不能說司馬懿比諸葛亮更成功,二人在世時,魏滅不了蜀,蜀滅不了魏,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各自做的事情都是正常的也是傑出的,但是司馬懿所屬的北魏國力強,人口多,地盤大,而且多屬於平原。長期耗下去,北魏優勢大。但這也不能歸於司馬懿的成功。這是前人基礎打的好。另外,我所說的成功是比有沒有實現人生價值。比如,甲乙兩人,甲想當科學家結果成了錢學森,乙想當商人結果成了馬雲。 但是說是這樣說了,兩個人還是有一些不同的,比如諸葛亮 的一生留下的名號都是丞相丞相,司馬懿留下了確實皇帝的稱號。這個名號上就不是一個等級了。但是你要說歷史影響度的話,那就不能比了,諸葛亮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他揚名了,而且名氣非常大。司馬懿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名我不知道,但是你如果問十個路人,知道諸葛亮的7個,知道司馬懿的4個,其中還有3個是因為諸葛亮而被人所知道的。成功的視角有很大,剛剛只是說的歷史角度中的某一個。 所以透過不同的角度來看的話,每個人都是有不同的貢獻的,如果以他們生前的事業來評價,諸葛亮北伐無功,司馬懿掌控大權為子孫篡位打下基礎,可以說司馬懿的人生比諸葛亮成功。但以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以無數後人對他們的評價來看,諸葛亮完爆司馬懿。這就是很明顯的一個對比,比較的方面不同,根本無法判斷兩個人到底誰更成功的。
-
3 # 自由飛翔的衛衛
個人認為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諸葛亮輔助劉備面對的對手太過強大,他任然遊刃有餘,創下西蜀霸業,這時期,天下謀士如雲,司馬懿根本不起眼,司馬懿發力時,智謀之士十不存八九,一個二流的姜維已經算是頂尖的,所以雖然司馬懿笑到最後,但論智謀還是不如諸葛孔明。
-
4 # 先給哥高興高興
準確來說,問題標題本身就是失敗的。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成功顯而易見,司馬懿最成功,無論是從和諸葛亮幾次鬥法,還是最後家族成功篡位,有一個關鍵因素,老天爺都在幫著司馬懿。火燒藤甲兵的橋段最能體現這個說法。換句話說,周瑜和諸葛亮不在一個級別,所以,既生瑜何生亮其實只是美化了周瑜,應該說既生亮何生懿才更合適,最終,司馬懿不只是熬死了劉關張,也熬死了諸葛亮、曹操、曹丕……各位看官,你說誰最成功,呵呵!
-
5 # 大夢哆啦A夢
三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一個比較熟悉的時代,它能人輩出,湧現出了很多傑出的謀士,比如我們十分熟悉的諸葛亮,司馬懿,龐統,郭嘉,賈詡,許攸,陸遜等等。三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戰爭史,還不如說是一部充滿智力較量的的史書。 在三國這麼多的謀士裡面,有兩個人的名字是人們一直爭論不休的,他們鬥了一輩子,生前也鬥,死後也鬥,上演了很多經典大戰,他們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我們的印象中,諸葛亮失敗卻可以名垂青史,而司馬懿成功卻臭名遠揚,這是為何!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充滿智慧的人,諸葛亮是歷史上少有的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一生忠心耿耿,任勞任怨,從無二心,雖然最後沒有統一,卻給後世人們留下了忠的印象。而司馬懿輔助了曹魏三代,篡奪了成功的果實,成為了最終的贏家,但給後來人們留下了奸的印象。
但是論誰成功還是諸葛亮嗎?
可以說時代的變化給予了這個社會更大的發展,但是有些東西是時代也無法改變的,就好比說真理。而在說起三國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感懷那些英雄人物。但是在這些人物之中有那麼一個並不起眼的人,雖然他一生都隱忍不發,但是並不代表著他就毫無才華。相反他才是一個普通人的寫照,一個普通人如何逆襲的真實演變。按照我們現在的環境,再去回味一下司馬懿這個人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司馬懿的所作所為非常符合我們現在的成功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說,不懂得司馬懿的人是很難收穫成功的原因首先司馬懿是一個非常懂得等待機會的人物,而他這種等待機會的精神也是現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必須得具備的一個品質。在司馬懿全身上下最為閃亮的一個優點,那麼就是他是一個非常有耐心而且相當睿智的人物。而且他的這種睿智,體現在他和曹魏政權之中幾位話事人的競爭和較量之上。面對君主猜忌的情況下,他也能一直身居高位,不得不承認司馬懿在做大事,的時候確實非常的有耐心。而對於輔助君王這種有著機遇又有著危險的事情上,有為的拿捏到位。 當然除了司馬懿以外,劉備身上也具備著這樣的品質。在得知自己好兄弟死去了以後,他果斷的帶著全國的兵力前往攻打東吳。我們也知道東吳當時的實力並不弱小,甚至於說比劉備還要厲害一些,那麼劉備是一個傻子嗎?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實際上是因為劉備懂得哀兵必勝的原因,而正是因為他知道這一軍事原理,才會發動這場戰爭。 只不過是後來東吳的大將陸遜實在是太過於冷靜,他也懂得劉備不能久戰,因此故意把劉備的大軍拖進了森林之中。這麼一比較來的話,我們也能夠看出善於等待這一個優勢也並不是誰都懂得的,而司馬懿卻做得非常的出色。 第二個則是司馬懿本身雖然背景非常的雄厚,但是他的開始以及他的終結都是在依靠著自己的能量,並沒有藉助任何的外部力量。曹操雖然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軍事家文學家,然而他在自己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很多的支援和幫助。特別是他又有著那麼多的謀士以及武將,群策群力之下相對來說壓力就非常的小。而且曹操本人有相當的出色,因此曹操所面對的困境和司馬懿是完全不同的。司馬懿一直都是孤軍奮戰,倘若是他不厲害的話,又怎麼能夠取得後來的那些成就呢? 而且司馬懿他的一生和現在的很多人都非常的相似,在封建時代之中的時候,最大的成功就是成為一國之主一國之君。而換到現在的我們來說,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去收穫屬於自己人生出彩的一次機會。即使是出身非常平凡的人物,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一定要非常清晰地認識到想要做出一番事業的話,就不能去盲目的崇拜像曹操這樣的豪氣。 要知道曹操所擁有的以及他的起步點和我們並不一樣,相反我們應該看一看司馬懿身上這種對於夢想的堅定,以及對於困境的隱忍。而這一些品質,才是我們獲得最終成功的萬全之策。放在今天來看,這也是這些成功者身上所具備的特點。而且今天這些創業成功的人,沒有一個人是在自己人生道路上選擇方向時犯過錯誤的。所以說要談起格局的話,還是司馬懿的格局最大,而且他對於人生的思考也更加的深刻。
-
6 # 9紫氣東來
三國之中有三個人實在難評,那就是諸葛亮,關羽,趙雲,今天再提及諸葛亮就很難落筆,首先肯定諸葛亮是名人,幫到處流竄的劉備找到了鼎立的機會,最起碼有了自己的地盤,儘管地方盡是荊,益二州,己實屬不易,在政治上有獨特的建樹,而提出三分天下時才二十七歲,親赴東吳說服孫權,孫劉聯盟才有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才有了鼎立的機會,這不能不承認諸葛亮政治家的眼光,由於諸葛亮的地位畢竟是丞相,管著蜀漢各方面的事,他的老闆劉備才有著最後的決策權,例如關羽守荊州,夷陵之戰的重大失策,是劉備所決定的,並非諸葛亮能決定的,這些賬不能記在諸葛亮頭上。
劉備死後諸葛亮是全權負責蜀漢一切事務,一直沿著劉備蜀漢的所謂正統,把自己及蜀漢推向風口浪尖,因為劉備已稱帝,諸葛亮想不代魏都不行,鞠躬盡瘁,壯志未酬,連年征戰,未能達到理想,應該說不是成功的,由諸葛一手培養的姜維後來還是沿著諸葛亮的路線走,連年征戰害苦了蜀漢百姓後以失敗告終不得不讓人懷疑路線問題了,統一才是正道誰有這本領呢?
司馬懿,司馬懿是在演義裡不讓人看好的,就連曹操都叫曹阿瞞,司馬懿就更不用說,什麼狼顧之相,三馬同槽,死諸葛還嚇死生仲達,這都是扯蛋的說法,司馬懿是三國頂級軍事家,他的韜光養晦,他胸中蹈略不是一般軍事能比的,四朝元老,最後就是位極人臣又有什麼不可,唐朝程咬金不是九千歲嗎?司馬懿完全可以廢皇稱帝,但他跟他的老闆曹操一樣沒有稱帝,為統一國家打下良好的基礎,司馬懿卓越的眼光在他兒子身上起現了,最終三國歸於晉,他兒子稱帝與死人有何關係,應該說司馬懿是成功者是一點不虛,再見!
-
7 # 張小斌同學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亮。三國上面有一句著名的引論叫孔明未出草廬,已令天下三分。隆中對更是看出未來的天下格局相比於周瑜的二分天下和魯肅的塌下策,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也是唯一實現的戰略部署,從赤壁之戰取荊州到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都在諸葛亮一步一步的計劃在進行。最後到白帝城託孤,後蜀時期。諸葛亮都是蜀漢的肱骨之臣。一篇《出師表 》更是成為千古絕唱,六出祁山,想恢復漢室。無奈諸葛亮的其主,卻不得其時。最終卻出師未捷身先死,鞠躬精粹 死而後已再好不過的形容他了
但是,個人認為諸葛亮的缺點還是很明顯的 第一點不注重培養人才凡事 事必躬親,後期武將凋零 文才缺少,只有姜維。第二點,識人不明 劉備臨死的時候已經告訴他馬謖不可重用,可諸葛亮卻重用最後導致北伐功虧一簣。第三點,過於謹慎,這裡也是歷史上一直爭議的一點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過這裡保留意見。個人不敢做評論。
我們再看看一下司馬懿,司馬懿留給後世的傳世佳作很少,但是這個人卻真正的成為最後的贏家我們從以下幾點來看一下司馬懿
第一點,會審時度勢在曹操最需要他的時候才去,前幾次曹操請他他都不去,直到赤壁大戰失敗才去當了曹操的謀臣。
第二點,識人之名,當所有人都在讚揚曹衝的時候,他一眼就看出曹丕的才智,最後成功幫助曹丕取得了王位。
第三點,忍耐心,司馬懿熬死了曹操 曹丕 曹睿 諸葛亮,最後終於幫助司馬家族同意天下做出重大基礎,這裡必須提一下,司馬懿沒有篡位,篡位的是他兒子。
但是司馬懿此人卻一直被歷史所棄最主要還是此人不忠,華人自古以來以忠孝節義所持身,此人不忠而來忠孝節義這是其一
屠殺曹氏滿門,是為不仁。這是其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司馬懿領軍消滅公孫淵時把大量遼東民眾遷入中原,導致胡人,鮮卑人大量發展崛起。這一舉動直接導致後來的五胡亂華,差點使漢人滅種
-
8 # 嗜慾者
嚴格意義上說此時劉備才算是真正走上歷史舞臺,此時的諸葛亮一直在鞏固和發展領土,在外繼續加強孫劉聯盟。到三年後劉備入川,諸葛亮鎮守荊州,算是走到了臺前。
攻取益州後,每當劉備出征時諸葛亮就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負責整個後勤。劉備死後,諸葛亮正式走上前臺。此時,荊州已經丟了,精兵也耗損大半。內憂外患,諸葛亮內修政治,外繼續聯盟孫吳。並平定南中。之後寫下《出師表》,以一州之力以攻為守對抗曹魏而始終佔據主動,使曹魏中央軍常年遠征,勞民傷財,延緩曹魏發展。以此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內政和軍事手段有多強,卻也因勞心勞力而留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遺憾。
但是諸葛亮卻也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而名留青史,得到後人的瞻仰和敬佩,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懷念。
而司馬懿則完全不同,官渡之戰後。曹操聽說司馬懿的才華,就徵召司馬懿到他府上任職。但司馬懿看不起曹操,也或許是此時的曹操聲威正盛,去了也只是錦上添花,所以就裝病沒去。
曹操當上丞相後直接把他給抓了過去當差。
曹操漸漸的也發現司馬懿胸有韜略,但是有“鷹視狼顧”之相,對他很忌憚。所以只給他虛職不任實職,但曹丕和他關係好,自己也安守本分,所以也沒出事。
曹操征討漢中時,司馬懿建議稱劉備剛剛入主益州,人心未付時進攻劉備一舉擊潰劉備軍勢。曹操卻沒有聽從司馬懿的建議,還搞出個“即得攏,何忘蜀”的話。
之後,司馬懿就到了曹丕身邊。關羽進攻襄樊時,因為大雨困住了于禁的七軍,關羽趁機進攻。嚇得曹操想要遷都,又是司馬懿勸阻和建議和孫權聯合,從而使關羽大敗。
曹丕稱帝后,司馬懿才開始掌握一點實權,沒當曹丕出征時,司馬懿就負責內政和後勤,跟諸葛亮乾的是一樣的活。曹丕死前還被任命為四大輔政大臣。曹丕死後,孫權就出兵二路,一路進攻襄陽,自己進攻江夏,司馬懿擊退了孫權,之後又擊敗諸葛瑾一路人馬。開始進入軍隊。
曹睿當皇帝第二年,被任命督都荊州、豫州兵馬。期間孟達與諸葛亮暗通,被司馬懿知曉,並直接出兵在孟達還在猶豫時就兵臨城下斬殺孟達。之後又退回宛城。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曹睿升司馬懿為大將軍和大司馬曹真一起進攻蜀漢。結果因為大雨而回。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開始領導抵禦諸葛亮,張郃戰死。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得到東吳的迴應配合進攻,可惜被滿寵擊退。司馬懿以“堅壁據守,以逸待勞”最終熬死了諸葛亮。之後又攻滅公孫。期間,司馬懿在多個方面軍任職,得到軍隊的擁護。
曹睿死時,卻只任命了司馬懿和曹爽為託孤重臣。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招到曹爽排擠最終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政權。
諸葛亮跟劉備之後,就有很大的權利。也因為蜀漢的形勢險峻而使諸葛亮鞠躬盡瘁為蜀漢效忠,也並沒有因為權勢而欺主,身死魂猶在。而司馬懿可以說滿滿的一部奮鬥史,忍了十幾年才終於熬出了頭,並最終位極人臣,卻也留下了主少欺主的罵名。
-
9 # 房老劍客
這是一個 公司聯合創始人 和 職業經理人的PK。
諸葛亮是公司早期創始人,歷盡艱辛,蜀國上市後,雖然法人還姓劉,但諸葛亮基本是完全控股。也因為此,凡事須得親歷親為,每天加班加點,最後可能卒於過勞死。死後不久公司也被曹魏集團吞併。
反觀司馬懿,司馬懿是伴上了曹魏這個大平臺,因為個人能力強,業績突出,最後受託孤成了公司的執行長。從名義上到股份上,司馬懿都沒什麼利益,可能就是工資高點。但是這個CEO不簡單,他暗中培植拉攏骨幹分子,最後終於完全把曹魏家族擠出了董事會,並更改了公司名稱和法人代表,修改為晉,法人代表為司馬家族。
所以您說哪個更成功呢?從一時的事業成敗角度來看,當然司馬懿更成功。但是從業界名聲,領袖影響力來看,顯然諸葛亮更成功。當然諸葛亮的成功從某些方面也得益於後世某個自媒體作者寫的軟文《三國演義》。這篇軟文影響力可太大了,雖然其中內容充滿了主觀偏見和史實虛構,但是吃瓜群眾不管這些,群眾覺得好看就行。於是據此形成了諸葛忠而司馬奸,諸葛好而司馬壞的個人品牌形象。
可見,不論得罪什麼人,不能得罪搞媒體的。得罪朝廷,最多一時不爽。得罪寫稿兒的,哼哼,會讓你留下千秋罵名。
所以,綜合各方面情況來看,諸葛亮的綜合成功指數 ≥ 司馬懿。
-
10 # 漢鼎智慧在長安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我認為司馬懿從政治上更成功,因為他奠定了日後司馬家奪天下的基礎,他的孫子司馬炎竄了皇帝位成立了晉王朝。從軍事上和文學上來說諸葛亮更成功,因為六出祁山諸葛擊退司馬5次,而出師表也流傳百世是經典之篇。要比個人聰慧的話是諸葛亮高於司馬懿,但是時間和他們各自主公實力的原因,應該說最後的勝利者還是司馬懿!
諸葛亮,生前他是很成功的,但是就因為沒有培養好接班人,以至於在他之後蜀國就走下坡路乃至於滅亡。
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以求穩為主,步步為營,小心謹慎,從來不冒險。這就讓本來的大決戰,變成了消耗戰。本來蜀國的國力就弱小,還是揮師遠征,消耗要比防守的魏國大的多。而且徵召士兵出征,必然就會造成在家從事生產的勞動力減少,造成國力的空耗。而魏國的就不同了,地盤大,人口多,魏國最不怕的就是和你耗著。你覺得牽制了魏國的兵力了,實際上人家魏國的家底比你厚的多,最後的結果是魏國不傷筋動骨,反而把蜀國自己拖垮了。說實話,蜀國後來的疲弱,與諸葛亮連年用兵消耗是分不開的。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毫無疑問,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頂尖級的成功人士,但無論是在史家的筆下還是小說家的筆下,無診是在舞臺上還是百姓心中,諸葛亮的形像都比司馬懿高大得多、光輝得多。《三國演義》中這兩個大腕PK,諸葛亮總是料事如神胸有成竹,司馬懿總是弄巧成拙狼狽不堪。千百年來,諸葛亮一直是人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歷史人物排行榜上始終名列前茅。司馬懿沒什麼美譽度可言,其知名度主要來源於他是諸葛亮的對手。他們兩個誰更智慧更成功早有定論,似乎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但定論是古人的定論,今人有今人的理解,況且定論未必就正確或完全正確,是不是? 諸葛亮司馬懿交手,最精彩的莫過於空城計這一幕。空城計雖是小說家的杜撰,卻深刻地反映出了兩位主角的城府。街亭失守後,諸葛亮獨居空城,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諸葛亮為了應對司馬懿,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見諸葛亮這般模樣,首先想到的就是諸葛亮謹慎,不會玩虛的,城中肯定有伏兵,於是當即決定退兵。其子司馬昭建議先派小股部隊來個試探性進攻,司馬懿不聽,急急引兵退去。諸葛亮以1000比0的大比分獲得全勝。這便是讓人津津樂道的空城計。提起空城計,誰不認為諸葛亮神奇?誰不嘲笑司馬懿笨蛋?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真正神奇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司馬懿。司馬懿打了半輩子仗,主要對手就是諸葛亮,當然知道諸葛亮謹慎,但他也決不會不知道諸葛亮善於裝神弄鬼(《三國演義》裡多次寫到諸葛亮裝神弄鬼),況且他當時是十五萬大軍團團圍住一座小城,即便諸葛亮設有伏兵,又能奈十五萬大軍何?就算是不知兵的人,也能看出諸葛亮已成甕中之鱉,也會提出司馬昭那樣的建議的,可司馬懿偏偏急急退兵,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司馬懿是故意退兵的。不是這樣嗎?讓我們看看司馬懿是在什麼情況下當上大都督的就明白了。本來嘛,司馬懿因為鷹視狼顧(據說司馬懿眼睛像鷹,頭可扭到背後)、善用計謀而見疑於曹魏朝廷。朝廷怕他權重勢大心生不臣,找了個藉口讓他提前辦了退休手續,回家養老去了。後來嘛,諸葛亮領兵來犯,曹魏朝廷無人有禦敵之能,不得不讓司馬懿重新出來工作(《三國演義》是這樣寫的,歷史事實也基本如此)。也就是說,司馬懿的職務和權力,在某種意義上是諸葛亮給的。司馬懿也是在江湖上闖蕩多年的大佬,當然明白,沒有諸葛亮的出兵,就沒有他司馬懿的出山。一個人,事業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朋友,事業要想取得巨大成功,需要對手。司馬懿怎能沒有諸葛亮這個絕好的對手?他當然更明白,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諸葛亮完蛋了,他司馬懿也就完蛋了。這,才是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城頭撫琴後不讓進攻,反而下令退兵的真正原因。 諸葛亮上演空城計,實屬無奈之舉,可以說是孤注一擲了。司馬懿退兵,則是另有他圖。從表面看,諸葛亮忽悠了司馬懿,其實,司馬懿才是真正的大忽悠。司馬懿要是派兵衝上城頭把諸葛亮連人帶琴一起俘虜了,那不算高明,留著諸葛亮這個對手繼續玩二人轉,那才叫高明。 諸葛亮本在南陽隱居,但他“自比於管仲、樂毅”,可見隱居不是他的目的,待機出山幹一番事業才是他的目的。打著皇叔旗號的劉備志在天下,但苦於胸中無良策手下無良士。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諸葛亮是塊幹大事的材料,思賢若渴的劉備遂多次誠懇地邀請諸葛亮加盟。諸葛亮深受感動,於是決定跟著劉備鬧革命,一下子從農村戶口變為城市戶口,從農村青年變為國家幹部。經過多年艱苦的鬥爭,諸葛亮幫助劉備終於佔得西南一隅,建立了蜀漢政權,造成天下三分之勢。後來劉備病死白帝城,嚥氣前託孤諸葛亮。當時的情況,諸葛亮有一定的條件自己當CEO,但他沒有,而是繼續輔佐劉備的兒子劉阿斗,並誓將革命進行到底,把“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為自己的政治目標。他東連孫吳,南安孟獲,北拒曹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不僅留下了《隆中對》、《出師表》、《誡子書》等光輝篇章,而且為自己博得了無以論比的好名聲。從這些情況看,諸葛亮實在是太成功了。 但是我們決不能忽視的是,三國之中,蜀國最弱,本應以守為主,但在對外戰略上,諸葛亮不是積極防禦,而是主動進攻。為不可為之事,這就是拿雞蛋碰石頭。他不斷出兵祁山,進軍中原,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後來鍾會鄧艾出兵伐蜀,蜀漢政權很快土崩瓦解,不能說與諸葛亮連年用兵導致民貧國弱沒有關係。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眼光盯的決不僅僅是權力在手,更重要的是事業長久興旺。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很快病入膏肓。他精心選拔、培養的接班人姜維看似有本事,實則才能平平,打仗不行,搞經濟建設和政權建設更不行。他的兒子沒什麼建樹,頂多算箇中高階幹部,從未進入常委之列,倒是忠心可嘉,戰死了。但戰死有什麼用,國家沒了。 司馬懿則完全是另一種情況。司馬懿失業在家時,韜光養晦,不動聲色。由於諸葛亮不斷來犯,曹魏朝廷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用司馬懿,司馬懿藉機逐漸掌握了政權。這個時候的司馬懿仍然很低調,既沒有擠走曹姓皇帝自己面南背北,也沒有主動找茬和他國幹仗,而是精心培養接班人。他死後,兒子司馬昭繼承了他的衣缽。司馬昭同樣是比較低調的,也沒有自己當老一,而是把機會留給了兒子司馬炎。很明顯,司馬懿司馬昭父子都是放長線鉤大魚的人,政治上頭腦清醒,戰略上目光遠大,戰術上步步得體,曹魏政權最終改姓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