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颿清揚
-
2 # 半份天空
不敢研究國學,只能是學習國學。孔子曰述而不作。只替古代的聖賢代言,不發表個人的見解。今人也是,能把祖先的思想看懂,繼承下來就不錯了。
-
3 # 杜嶸盆景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如何發展?問題給出了,國內那麼些大師,誰給出答案了?誰拿出具體辦法了?誰有具體成果了?文化部廣電局斥資1點5億,優選出1百多位藝術家,平均每人約6O萬,1兩年過去了,成果讓華人看看吧,1點5億人民幣對中國這個大國不算什麼,但總不能白扔了吧。
-
4 # 老馮62135752
國學並不復雜難通,其根本,就是幾個方面的元素弄明白就行了!第一就是漢語,漢字,尤其是漢字,他是形意字,能讓人思維時發生相,大腦中生底版,心中生圖相,易生類比思維,舉一反三!。第二就是基本理論,就是陰陽轉換的理論,認為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化中!。第三就是文化的精髓,就是道德,老子在道德經五千字講得很精確:道,名曰無極,乃是陰陽未分之炁也叫混元之氣,其是萬法歸一的一元論!可道,可名太極,乃是陰陽互動之氣(氣),也叫陰陽之氣,其是陰陽對立互動之二元論!非常道,非常名多極,乃是豐富多彩,變化無常的花花世界,其是舜息萬變的多元世界,也稱多元論!所謂德,就是中庸,不偏為中,不易為庸,不偏乃人道致理,不易乃人道致德!。第三就是文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第四就是文化的基本思想,華夏文化的最基本思想就是,以民為本的思想!。第五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方法論,是家,民族,國家,天下,是以群體意識為重的方法論!。
-
5 # 漣漪蓮舟
說百里不如行一寸。研究國學的人,首先具備的基本素質就是道德高尚。修身齊家,才能接著治國平天下。現在很多所謂專家學者一身銅臭氣,為了金錢權力早就沒了操守,這樣的人就算把古聖先賢的文章倒背如流,舌燦蓮花,也不過是紙上談兵,為稻粱謀,算不得真正的學問。做好人,說好話,辦好事,給人歡喜,大道至簡,並不容易。
-
6 # 長春烽火臺
研究國學的,混子比學者多多了。我們街道樓下一個算命的,店鋪牌子上赫然印著:國學研究院副院長、中華易經研究協會秘書長、世界易經協會副會長等等職務。
以國學研究,行苟且之事,多用來向哪些大老闆圈錢的。跟各種商學院運營套路差不多。
國學大家還是有的,跟中國的熊貓數量差不多。
-
7 # 威視通
前言:隨著中國崛起和復興,中華文化復興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必然。為了中華文化復興,就必然宣傳和弘揚國學和弘揚傳統文化。國家高校及社會都熱衷對國學及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和傳播。所以熱愛國學和研究國學的還真不少,藉此作者對現在國學研究進行探討,分享下個人的觀點,國學研究可以分為高校國學研究和民間國學研究,根據這種劃分進行一些探討。
(一)高校國學研究
以高校為單位基本以研究“原國學”(傳統國學)為主,利用比較科學的方法,進行學術型研究,並且研究內容主要是國學中“文史哲”,並注重解讀國學經典。清華大學國學院和北京大學國學院、華人民大學國學院等等。這些高校國學院聘請資深專業的教授和專家,進行國學研究和講授。
高校國學研究
因為中國專業分類的限制,往往高校的專家教授往往只長於文史哲其中一類,但較民間國學研究還是更為專業和嚴謹。曾經清華大學國學院曾經輝煌過,國學四大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都名流一世的國學人物,國學研究成果也是斐然。
國學四大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
代表人物:北大樓宇烈教授、清華陳來教授、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中國臺灣的傅佩榮教授和曾仕強教授等等。
研究特徵:專業嚴謹、比較具有傳承性創新性等。
研究成果:梳理國學脈絡、講清國學核心問題、講說傳播國學等,具體成果見於各自的學術著作。
百家講壇
(二)民間國學研究
民間國學研究是最容易被忽略和輕視的,但是其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忽視的。民間國學研究一是以傳統書院為單位進行國學研究,如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等。二是以國學愛好者和研究者為主的個人或媒體,並且因為現代新媒體的發展,作為國學愛好者和研究者,都可以向社會分享自己國學觀點和理論。
當然比起高校(教授)民間國學研究成分不一定很高,大多以傳播為主,而研究傳播的主要是“國學智慧”即國學中所蘊含的智慧。對於國學研究,作者想強調的是千萬不能否定民間研究。國學既然是一國之學問,那麼每個華人都該學習研究,並努力弘揚國學。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國學發展的良好條件和基礎。
國學自媒體
代表媒體:國學空老師、好玩的國學、雅馨藝述史、孟小春大白話國學等等。
研究傳播特徵:簡單易懂、接地氣和受眾廣。
研究傳播成果:將國學智慧應用到生活工作和人生,分享傳播國學中的智慧,成果見於各自的媒體專欄。
結語:高校國學研究嚴謹,民間國學研究接地氣。當今國學研究與傳播,高校和民間各領風騷,共助國學復興和文化復興。當然中華文化復興之路不是坦途,需要中國學者和知識分子有所擔當、並有所繼承和創新。
-
8 # 九維易
這就像一種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國學的深度和高度永無止境,很多科學界的人後期也是慢慢在研究意識界的東西,意識、意念、意思,從另一個層面反應、表現、影響、左右著很多很多...
-
9 # 陳叔來了
多少人在研究,首先國學是華人的學問,外華人不學。再說華人,吃飽飯才沒幾十年。吃不飽啥叫國學,好不容易吃飽了,學的多了,學英語,學數學,學地理,學武術,學音樂,學表演。同聲傳譯一小時8000.演員出場費幾十萬。國學算老幾。新學學不完,國學上下五千年,諸子百家,誰吹牛逼都會。
-
10 # 到
“國學”迄今還沒形成“學科”,僅是研究領域而已,並且迄今研究水平不高,業餘愛好者比例很高。“國學”大致分為“人文國學”和“自然國學”兩大類……
回覆列表
國學之中,對於“道”,不能用“研究”去搞明白。研究,是頭腦思考。思維本身就屬於人心妄念,是偏離本質的,如同身體的影子,用影子能畫出這個人長什麼模樣嗎?
所以“道”,不是研究出來的,不是用思想去體悟的。這是學者常見的根本錯誤。
老子、莊子怎麼能寫出那麼深奧的文字?是思維的心得嗎?“致虛極,守靜篤”。坐忘。這是心境空明的狀態,然後才感悟到了道。那個道根本無法用語言、知識概念來描述。沒吃過蘋果,怎麼能知道真實的味道?所以不能停留於文字上的解讀,而是要在“為道日損”的損字上下功夫,去除內心雜念,入靜,“定”。然後不言而自明。明白之後,才用文字勉強去表達其中的體驗,給他人一個指引、地圖示識的參照。這個地圖,與“道”的真實地形是相差萬里的,“強名曰道。”
研究是做加法,為學日益。參悟是做減法。這個基本原則要先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