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零點深度

    如孩子在校經常和別人打架,家長應該注重和孩子溝通,相信在日常的陪伴,即使孩子表達不出來,父母也會猜出個八九不離十吧。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去告訴孩子,應該如何表達,一定要耐心,反覆告訴孩子怎麼做,才能達到效果,且記以暴制暴!

  • 2 # AE學習助手

    孩子愛打人,肯定是有原因的。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要儘量克服和孩子溝通的障礙。只要克服了一點,孩子才願意和你推心置腹。

    解決了溝通的障礙,讓孩子自己發言。作為家長或者老師,即便知道了原因,也是要以教育為主。解刨錯誤,說一些孩子們懂得的道理,對錯誤要動之以情、曉以利害,讓孩子真正理解打人帶來多麼嚴重的危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就是小孩的心裡問題。

  • 3 # 李爾老師

    子容易發怒一般有三種原因:

    1、天生的氣質影響,氣質是天生的心理特徵,之前有說過關於4種氣質型別,天生的氣質型別決定教養方式,天生的氣質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我們瞭解了自己的孩子,用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不要用粗暴的方法對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父母的影響,很多家長特別容易發火,特別這個情緒調節能力差,你的這個表現也會讓孩子學到,孩子也會成為一個這樣的人,也會成為一個情緒管理能力稍微差點的人,我們的孩子在3-6歲會有很多的模仿,這些表現都非常稀鬆平常,但是孩子都印在了自己的腦海裡,所以做為家長我們要時刻調整自己的情緒,有那麼一句話,好的情緒就是好的教育;

    3、缺乏情緒管理相關訓練,孩子的情緒需要訓練,透過親子游戲訓練,閱讀訓練是可以讓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合理的宣洩,化解他的消極情緒,逐漸建立孩子的積極情緒。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全家人一定要統一教育方法,和孩子類似問題最好一對一,總得來說孩子只有父母帶是最好的一種狀態。

  • 4 # 落櫻的舊花裙

    孩子愛打人,要判斷孩子是偶然這樣,還是經常這樣。

    如果孩子是偶然打人,一般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出於好奇,想與其他孩子身體接觸;另一個原因是想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經常打人,家長就要冷靜地觀察和分析原因了:

    孩子最近看了哪些含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圖畫書;或是家長有動手打人的習慣;孩子為了搶玩具、搶食物;孩子受到了冷落等等。

    一般來說,孩子在3-6歲時,都處於自我意識很強的階段,他們會以這種“武力”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引起關注和重視。

    無論孩子是偶然還是經常打人,家長首先要鄭重堅定地制止孩子,家長要耐心地瞭解孩子打人背後的真實原因,進而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方法來獲得他們想要的。特別是3-6歲的階段,經常打人的孩子,內心一般是缺乏安全感,家長要儘可能地多給予高質量的陪伴。

  • 5 # 父母之道Parenting

    我有兩個孩子,老大自小就是一個善良、體貼的孩子,特別的有愛心,平常就連一隻小飛蟲都不忍心傷害。我也一直沉浸在自己教育有方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當中,直到發現我家老二多次推搡踢打其它小朋友。為了扼制孩子這種行為發展下去,我惡補了很多專業資料。

    孩子出現打人這種行為是自身和環境兩方面因素造成的。生活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行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孩子的遺傳基因、發育機制和生物學因素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當發現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家長不要衝動做出反應,要先明白導致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因素是什麼。

    一、知覺敏感

    很多孩子會表現出知覺敏感這一特徵。這意味著他們觸控、感知和探索外界的方式與成年人不同。因此,和其它小朋友在一起時他們更易出現擠、捏、推、踢這些行為。如果留心觀察,家長們會看到這些舉止也會出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一些其它的行為中。當認識到了孩子的這種知覺傾向時,我們可以幫孩子找到更恰當的方式來滿足孩子的感知需求。

    那些知覺敏感的孩子通常都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當他們被其它孩子擠碰或是以一種感覺不舒服的方式接觸時,就可能做出踢打這樣的反應。家長可以透過滿足孩子對舒適空間的需求,或遠離過度刺激的場景來幫助他們。

    二、行為模式

    當發現孩子出現打人這樣的行為時,家長如果做出了過激的反應,有時會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他會認為透過這種方式很容易就能獲得關注。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注對孩子都有很強的吸引力。所以我們的家長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冷靜並聚焦的反應才更有效。

    三、好奇心強

    我鄰居家有一個和我孩子同齡的閨女,有一次他們兩個一起玩耍,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兒子拿手指輕輕的戳了一下對方,小姑娘當時就完全崩潰了。自此以後只要我兒子見到鄰居家的小女孩,總想出嘗試拿手戳她。

    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由於很強的好奇心,他會想: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如果我碰他,他會有什麼反應呢?或者從更大的範圍來說:我這樣做會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影響呢?

    對於剛剛萌芽的探險家們,這些問題是合理的,對他們的發育成長也是適宜的。當孩子再次發生這樣的行為時,在場面失控前,把他們從當時的場景中移開,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到另一項感興趣的活動中,往往可以滿足孩子的這種好奇心。

    四、精力旺盛

    家裡養過小狗的家長都知道,小狗除了睡覺其它時間都很歡實。就某些方面來說,孩子很像小狗,身體裡充滿了能量。有時能量過於充足,他們就會表現的有些瘋狂,可能會以搞一些破壞或“傷害”其它小朋友的行為表現出來。所以,如果孩子平常都被關在家裡的話,需要有規律的帶孩子到戶外玩耍,運動以消耗體內旺盛的精力。

    五、溝通能力發育遲緩

    在我們的孩子擁有足夠的語言和推理能力之前,他們更願意用肢體來交流。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延遲,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因為無法和他人正常溝通而感到特別的沮喪,進而產生與其它小朋友發生肢體衝突的情況。隨著孩子的溝通和社交能力的提升,這些行為通常會慢慢消退。

    總之,作為家長,孩子的這種“暴力”行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但我們也要認識到,除了環境因素,一些生物學因素及發育機制也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 6 # 媽媽充電屋

    孩子老動手打人,不敢帶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是很多家有“愛動手”孩子的媽媽的想法。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不讓孩子出門,但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是必要的,比如,不給孩子帶“兇器”,即使孩子打人,也只是徒手的,不會產生太壞的後果。

    1.孩子動手打人時,迴圈“制止-解釋-替代方案”

    第一步:制止—溫柔而堅定

    不管孩子因為什麼原因主動打人,家長首先要做的都是制止打人的行為,制止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抓住孩子的手,把孩子隔離開,讓孩子的行為馬上停止。家長的態度很重要,要溫柔而堅定。

    溫柔,是不能以暴制暴,用溫柔平靜的語氣跟孩子說話,孩子才可能聽得進去。孩子打人了是不對的,如果家長對著孩子噼裡啪啦一通發火,孩子可能只會恐懼,不會聽得進去父母的話。

    堅定,是態度要堅決,不對就是不對,用堅定的語氣說“不行”,孩子才會意識到嚴重性。我見過很多家長,在孩子打人之後,嘴上說著不行,你怎麼打人啊,快道歉,臉上卻洋溢著“我家孩子多厲害,你們打不過吧”的表情。這樣的禁止,其實是變相的鼓勵。

    第二步:清楚地告訴孩子原因

    制止了孩子的打人行為,並沒有結束,還要告訴孩子原因,為什麼不能打人。簡單的說“打人不對,不能打人”,很容易讓孩子走向極端,媽媽說不能打人,打人不好,那遇到壞人的時候也不能動手,因為打人不是好孩子。 所以,告訴孩子原因的時候,要結合具體的環境,為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能透過打人來解決問題。

    原因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對和錯的規則層面,第二層,就算是對,打人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比如,孩子在一起玩,因為爭搶玩具發生了衝突,孩子動手打人了。

    第一層原因,爭搶玩具的規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支配權,公共的玩具,先到先得,先拿到的人可以有支配權,搶玩具是不對的,保護玩具是對的;

    第二層原因,就算是“正義”的一方,打人也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接下來,就要告訴孩子替代方案,如何不動手解決問題。

    第三步:替代方案——應該怎樣做

    不打人,怎麼保護自己的玩具?可以拿著玩具去其他的地方玩;可以告訴搶玩具的人,這是我的玩具,我不想讓你玩;可以求助大人;可以用玩具交換其他的玩具,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選擇。

    在孩子動手打人的時候,迴圈播放“制止-解釋-替代方案”,逐漸引導孩子用武力之外的方式解決問題。

    2.給孩子足夠的關愛,越多越好

    孩子打人的一部分原因,是想吸引大人的關注,證明自己其實很重要,這樣的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家長應該做的,是給孩子足夠的關愛,給孩子全身心的陪伴。

    《豬豬俠》的動畫片裡,有一集演的是有個小女孩離家出走,遇到了壞人。小女孩的爸爸媽媽工作忙,回到家也是抱著手機和Ipad,小女孩說手機和ipad才是他們的孩子,所以自己離家出走了。最後,為了救她,爸爸媽媽用手機和ipad作為武器,攻擊壞人,小女孩看到爸爸媽媽用最愛的手機和電腦作為武器救自己,感動不已,也終於體會到,自己才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小公主。

    劇情好壞不做評價,對孩子來說,願意付出時間的,才是真愛。如果口口聲聲說愛你,卻連5分鐘的聊天時間都沒有,那還算什麼愛呢。

    多陪伴孩子,多少都不嫌多。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孩子心裡才會平靜,才不會用稀奇古怪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就像屈原所說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孩子的行為,都有他產生的原因。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崇尚暴力的,喜歡打人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愛,更多的引導。

    面對孩子所有的“出格”行為,我們都可以用自體心理學學派創始人胡科特的一句話作為指導思想,“不含敵意的堅持,不帶誘惑的深情”。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養育孩子,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作為媽媽,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學習新的育兒理念和知識,結合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適當的變通,找到最適合自家孩子的方法

  • 7 # 三個好媽媽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有那麼一段時期,孩子突然變得暴力起來,這可能讓一些沒有心理準備的家長變得措手不及!

    比如在公園玩,孩子跟別人玩得好好的,有時候就會推或者打別的小朋友一下。自己的孩子以前很老實,現在經常去招惹別人,摸一下別人頭髮,撞一下或者用手去推一下別的小朋友。

    其實對於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長來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擔心也是最棘手的就是孩子的情緒問題。

    與人相處,雖然看似很麻煩,但不能不去做,作為父母我們都要去告訴孩子們如何與人相處,與人相處要注意些什麼事項。為了做好這件事情,把與人相處的情形分類後,按照相應的原則去處理是最好的辦法了。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是不是在孩子困了累了或者餓了的時候,導致情緒狀態不佳。在這個時候極有可能和小朋友在互動過程中動手。

    第二點就是他們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有時候會用打人表示喜歡和愛,並不一定是攻擊。

    第三點就是兩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和主權意識,他們有想法並且對自己的東西看得比較牢,但是在六七歲之前,有的時候他們又分不清楚什麼東西是自己的,甚至以為自己看了一樣東西就歸自己所有。

    第一點建議:

    我們家長要保持冷靜,他推人、打人的時候家長不要反應激烈,只要告訴他這樣做不好,我們換個其他的方法來解決。你做出一個好榜樣,孩子就會向你學習,在緊迫關頭保持耐心和冷靜。

    第二點建議:

    我們家長一定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首先要關心被推被打的孩子,就是被孩子打了的小朋友,即使有的時候,比如說寶寶打了媽媽,你也要表達出自己的這個真實的感受,向孩子解釋打人使別人受傷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後果。比如說被打了胳膊,胳膊會很疼,小朋友自己會不舒服,他的爸爸媽媽也會很傷心。讓孩子能夠透過這種移情去了解別人的一個感受。

    第三個建議:

    家長要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的給予指導。打人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孩子的感受是可以接受的。要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而清楚地告訴他,我知道你特別特別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講得太長的話,孩子會一頭霧水,抓不住重點,根本不知道家長在講什麼。所以,在語言上,我們要儘量用簡單的詞彙來代替大段的絮叨。而且,要用正向積極的語言代替大量的使用“不”字。

    另外就是強制性的讓孩子表示道歉也並不可取,可以換一種做法,比如你可以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表示關心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你的行為同時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除此之外,就要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的規則,比如在和小朋友互動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學會交換、學會協商、學會等待,要確認主權,如果這個東西是你的你不想讓小朋友玩,那你可以跟小朋友換交換分享。如果不是你的,那你就不能做主,你只能和別人去商量,讓孩子慢慢知道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去解決爭端。

    切忌去強化孩子打人的這種行為,或者給孩子貼上打人的這個標籤,並對孩子進行一些嚴厲的懲罰。因為這樣不冷靜的做法,也會給孩子做一個不好的示範。

  • 8 # 寶媽圈的那些事兒

    孩子總喜歡打人怎麼辦?我都被老師叫怕了,跟孩子說了不知道多少遍“你這樣是不對的”、“打人不好”,但沒有一點作用...這些困擾讓家長頭痛不已,面對孩子打人這個問題,家長們可以怎麼做呢?

    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呢?簡單的說就是孩子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控制自己內心的恐懼感,他們無法透過合理的語言和方式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也不知道該如何求助,只能透過‘打人’這種行為來宣洩內心的不安。理解了這一點,我們的家長們就可以採取行動了。

    1.陪伴孩子,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我們可以多陪孩子玩耍,多表達一些爸爸媽媽會陪著你,爸爸媽媽永遠在你身邊這些意思,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而且還可以預防孩子打人,比如孩子突然變得焦慮不安,眼看就要和別的孩子打起來,你可以帶他離開,然後慢慢安撫孩子的情緒,比如抱抱他、拍拍他等。

    2.安慰被打的孩子,調和雙方關係

    孩子打人之後,對方父母會及時安慰被打的孩子;如果對方父母不在場,你要負責安撫被打的孩子。等孩子們都平靜下來之後,帶著孩子一起去向對方小孩子道歉:“對不起,(你孩子的名字)打你了。其實他也很難過,但是又不知道該怎樣表達。現在你感覺怎麼樣了?”一定不要過分責備孩子,可以對自己孩子說“你看小朋友都受傷了,你把他打疼了知道嗎?”透過向孩子指出打人給別人帶來的影響來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3.將孩子帶離衝突現場,安撫孩子情緒

    冷靜下來之後然後告訴孩子:“小朋友打架的話,你和別人都會疼,我們先到一邊去冷靜冷靜。語氣要儘量和善、體諒。

    4.安撫孩子情緒

    要學會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要讓孩子過於害怕和擔憂,比如“你現在也知道自己做錯了,別不高興了,去給小朋友道個歉就好了。媽媽做得也不對,下次我們一起改正好嗎?好了,沒事啦。”“你打了她……媽媽知道你也很難過……我不在你身邊你害怕了對不對……沒事沒事都會過去的……”

    5.心平氣和的講道理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跟她好好講道理,但不要再把他拉回到當時的情境,以免孩子再次打人。可以這樣做:

    (1)回憶當時的情景:

    “今天是不是和小朋友在公園裡打架了?是不是都把小朋友打哭了?媽媽知道你也很難過,沒事,現在和我說說吧。”

    認真聆聽孩子的話:“你生他的氣了?我知道了,是滑梯太擠了對吧。還有呢?所以你是因為擔心他把你的玩具擠壞才不高興的...”

    (2)規定行為約束:

    “打人無論如何都是不對的,受傷了就不好了。咱們本來可以好好講道理的對不對?”

    (3)幫孩子出主意:

    “我知道你不想玩具被別人碰壞,但是下次如果再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打人,咱們還可以怎麼解決?”

    (4)讓孩子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他想不出辦法再提示他:

    “你可以叫我過去,或者直接走開,要不就使勁跺腳,實在不行就抱住胳膊保護好自己。”

    (5)幫助孩子練習應對沖突,訓練肌肉記憶:

    “來我們練習一下。現在這個毛絨玩具來搶你的卡車了,你很生氣想打它。但是,我們是不是有其他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先抱住胳膊保護好自己,然後大聲喊媽媽過來?

    你一叫媽媽就過來,好好和別的小朋友的媽媽商量。我們來練習一下,大聲叫——‘媽媽’,我就過來。開始吧。”

    如果孩子有打人的壞習慣,父母肯定會生氣。但家長會憤怒的原因其實也是出於一種恐懼心理——我的孩子是不是哪有問題?我這個家長是不是很不稱職?他以後該不會變成殺人兇手吧?這些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首先不要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試著去體會並理解自己的恐懼心理,這樣你才能克服它,從而更好地去幫助孩子。

  • 9 # 星躍谷文化

    孩子無禮,動手打人怎麼辦?

    很多家長總是認為,孩子的脾氣和個性受先天遺傳因素制約,但實際上,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對孩子的性格脾氣的養成影響更大。

    況且家長們要知道的是:所謂“脾氣不好”和孩子“經常打人”其實是兩個概念,我們做家長的絕對不能把先天因素當成孩子無禮行為的藉口。

    幼兒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培養自我認同感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正在逐漸減少,並建立自主意識,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開始學會對一切說“不”。

    但同樣地,這個時期孩子的理解力、是非觀和交流能力有限,還不懂得合作分享,抗挫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很低,遇事急躁,不知道如何處理是常態,出現遇事就打人的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成人的耐心引導幫助,對於如何幫助,這裡有一套處理邏輯可供參考。

    一:耐心溝通並認同孩子的心理

    孩子動手的常見原因並不複雜,舉幾個最常見的例子:

    1.對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人或物件進行攻擊。

    2.生理因素(睏倦、飢餓、生病)導致的煩躁性攻擊

    3.語言表達能力弱,以至於自己的意圖不能被理解,總是不能得到滿意結果導致的攻擊

    4.模仿影視作品或家人朋友的行為進行攻擊

    5.小朋友間的利益爭奪引起的攻擊

    6.大人的誤導(孩子摔倒撞到桌子,家長會去拍打桌子)引起的認識偏差。

    其實,如果家長能夠沉下心進入孩子的世界,理性分析他們生氣的原因,這個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然後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一些正確的引導,所謂引導,就是讓孩子在適合的時機用適宜的方式發洩情緒,如體育鍛煉,大聲呼喊,聽音樂等健康的解壓方式。

    這些過程就需要各位家長耐心培養了,而在培養的過程中,你也需要擁有足夠的耐心去應對孩子漫長而細微的心裡變化,這樣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二:引導孩子交流。

    這是相當重要的一步,你需要真正的讓孩子知道“爸爸或者媽媽是真正可以體會到我的感受的”並且自己也有機會去表達這些“非常”的感受時,你和孩子之間才有一個良性的溝通關係。

    例如: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你可以嘗試先把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蹲下來拉著他的雙手讓他看著你的眼睛,再耐心核實情況,例如:“你剛才打xx,是因為你的東西被xx拿走了對嗎?”。“你很著急,是嗎?”孩子得到這樣的尊重、認同,幾乎都會耐心聽你講話,並做出迴應。

    三:引導孩子認識錯誤:

    例如你可以認真的講:“xx拿了你的東西,你很著急,但動手打人是不對的。”“你動手打了xx,xx都哭了,他是不是很疼啊?”這樣明確的告訴孩子,打人是錯誤的,即使是別的小朋友做錯了事情,打人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引導共同尋找解決方式。

    這樣處理後,孩子基本都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時候你就可以引導性的詢問:你覺得我們該怎麼做呢?或:想想有沒有其它方法呢?,然後引導孩子自己需找解決辦法。

    但這裡一定要注意引導的語氣,千萬不可急躁,也要對孩子能否自行處理這個問題進行一個判斷,不然無論是語氣急躁,或拋給孩子一個他根本處理不了的問題,都容易造成孩子厭惡談話,抗拒交流的心理,功虧一簣。

    這時候你可以耐心的提出一些建議,例如: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做、、、

    當你去提出一些建議或者想法,並且用角色扮演換位思考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就能強化他對正確做法的認識。

    同時,讓孩子為自己的不禮貌行為道歉,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事就要承擔後果,但這裡也要注意千萬不可強迫。

    如果孩子不想去,家長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另外,他人的語言刺激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形成一個正面積極的自我形象,避免孩子被他人貼上“小黑手”“愛打人”的不良標籤,畢竟孩子的是非觀還非常弱,不足以形成對自己的判斷,如果從小他就認同自己是個愛打人的“壞孩子”,那他就會遵照“愛打人的壞孩子”的行為標準行事。

    因此無論任何時期,一定要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自我標籤。

    最後要講一下,孩子愛打人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狀況,尤其是隔代監護人帶孩子的時候更為明顯,各位家長應該做的是多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正確的教養方法,而不是因此而把自己心愛的寶貝妖魔化,畢竟處理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永遠是尊重和交流而非隔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英雄聯盟》的理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