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曲精品庫
-
2 # 使用者泛葦文海
王維的絕句可以稱得上是一絕,絕句是詩詞的表達方式,就思想感情而言,他的送別詩 也是獨樹一幟,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陽關三疊》
“渭城 朝雨裛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盃酒,
西出 陽關 無故人”。
《陽關三疊》還被譜成曲,被用在送別時演唱,用以表達惜別之情。
而這首送別詩,同樣表達了一種真摯而深沉的友誼與情感
送別/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如果說《陽關三疊》是在表達送行時的場景的話,而這首送別則是在表達剛剛送別後的場景。
“山中”是告訴人們,送行者是位隱士,或者暫時隱居於此的高尚人士,由於種種原因退出了名利場,或者從來就沒有介入到名利場之中 ,他只是自己“苟存於亂世”卻保持著內心的平靜與道德上的節操而別無他求者。
“”日暮掩柴扉”這句頗具“摩詰”風範。
我們都知道王維(摩詰)不但是詩人還是畫家,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句詩頗有畫面感,也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明年春草綠”,即是寫自然界的時序與景象,又是在寫人世間的情景——春季來到了,萬物復甦了,交通也方便了,您的思念與思念的行為也會復發嘛?
王孫歸不歸,這裡的王孫不是專指的“王子王孫”,只是表達著“尊貴的人”的意思。
-
3 # 青港沉沙
古人都喜歡寫送別詩,王維寫的,不比其他人更高明。
王維僅20字的《送別》詩,應該是又名《山中送別》的這一首: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雖然號稱角度立意出新,不過是拾人牙慧之作。而且在他自己的送別詩裡,也不算最好的。
送別,是詩歌的重要題材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南北朝江淹在《別賦》的開篇就如此感嘆。
這個江淹,就是“江郎才盡”的江郎。據《梁書》記載:
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
他六歲能作詩,20歲就開始教始安王劉子真讀“五經”。早年仕途不順,晚年高官厚祿。
送別詩,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詩歌題材。唐朝文人詩酒風流,往來之間頗多應酬唱和,精彩的送別詩更是層出不窮。
豁達送別如初唐四傑王勃。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作詩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寥寥十字,便成千古絕唱。
王勃說,我們是知交好友,即使隔著天涯海角,也像比鄰而居一樣。沒有必要在分別的時候,像小孩子一樣淚灑衣襟。
難捨離別如七絕聖手王昌齡。他在芙蓉樓送別辛漸,作詩一首: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吳地寒雨連江,像極了離愁。辛漸啊,你回到洛陽後,那邊的親友如果問起來,請告訴他們,我的心像玉壺中的冰一樣純潔晶瑩。
豪邁離別如詩仙李白。他在黃鶴樓送別偶像孟浩然,也寫了一首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煙花三月的時節,孟夫子在江城武漢的黃鶴樓辭別李白,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一片孤帆漸漸遠入天際,李白的思念,如長江滾滾,在天地之間奔流。
期許重逢,並非王維首創王維的送別詩,一如既往的恬淡靜謐。他在山中送走了好友,歸來時日已西沉,於是順手把柴門帶上。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你會不會歸來呢?
這首詩不寫離愁別緒,卻寫來年重逢,是不同於一般送別詩的所在。
但是,這不是王維的首創。相傳為隋煬帝所作的《送別詩》,同樣不寫離愁寫期許: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這首詩的末兩句,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池塘春草年年綠,借問王孫歸不歸?
王維的送別詩中,有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的早晨下了一場雨,沖洗了浮塵,客舍的柳樹看起來翠綠一新。朋友啊,請你再喝一杯美酒,出了陽關就沒有故友親人了。
後來有人為這首詩譜曲,命名為“陽關三疊”。這首詩,才是王維最好的送別詩。
-
4 # 新疆張英
詩佛王維僅用20個字就在這首詩裡把送別的深情刻畫了出來,引經據典用的恰到好處,另外用了"日暮"二字把送別的情意引向了高潮,這正是它的高明之處。
-
5 # 教育教學前沿
王維,字摩詰,是唐朝詩人的代表,素有“詩佛”之稱,善彈琴賦詩,工於書畫,奉於佛學,精通禪理。其詩多源於生活,樸實簡練,無刻意雕琢,且富有禪意。
王維曾寫過兩首五言《送別》詩,其一首全詩如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首詩又稱《山中送別》,語言樸實,平直淡然,構思巧妙,下筆自如,開篇就點明瞭送別的環境和地點:“在山中,剛剛送別了一位好友,朋友離去以後,內心感到絲絲失落和悵然。當詩人回到家中,已是傍晚時分,關上柴門,心緒神情依然恍惚,難以平復對友人的掛念與不捨。後又想到,等到明年的春天,大地草木再次著上新綠時,友人還會不會再次歸來啊?!”
此詩是詩人在山中送罷友人之後的行文之作,在這個從白晝送別到日暮歸來過程中,詩人把心中歷經的情感,及對友人離別後的悵然若失,和綿綿思念之情,寄希望於“春草年年綠”時,好友能再次歸來的別後重逢。
詩人用這簡短的二十個字,把對好友的思念之情表達得似直且曲,似淺而深,貼切自然,句句洋溢著對友人“剛剛離別,即盼重逢”的濃濃思念與難捨之情。
所以說,這首詩,題名雖為《送別》,但並無“離別悲愁”之墨,意義重在寫“希望別後重逢”,看似平凡無華的詩句,卻盡顯深情厚誼!
王維的另一首五言《送別》詩是: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此詩採用先問後答的形式,送友人歸隱時而作:“請你下馬喝一杯酒,敢問你要到哪裡去?你說因為不甚得志,要到終南山那邊隱居。只管去隱居終南山吧,我不再追問你了,在那裡,能看到在天空中飄蕩的、綿延不盡的白雲”。
而此處意境,也側面表達岀詩人也有一種想遠離世俗、歸隱山林的願望,全詩雖平淡無奇,卻意味無盡。
-
6 # 漁樵之人W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這首詩之所以能高人一籌,關鍵在別後的思念上。山中,交代送別地點;日暮,交代送別時間。全詩的匠心,關鍵在下聯,作者獨自發問,春草明年還會綠,老朋友還會不會來呢?至於送別時難捨難分的場景,是什麼樣子,作者沒有說,但是我們從作者希望在明年百花開放的春天,老朋友再來,就可以看出,作者和老朋友之間的感情是非常真摯的,送別的場景,讀者也能體會出,場面何等感人。但我們也相信,老朋友一定會來的。
其實,王維的送別詩,《渭城曲》,又叫《送元二使安西》,《陽關三疊》: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送別詩確實也是勝人一籌的,關鍵在別後的設想上。朝,交代送別時間;渭城、客舍,交代送別地點;雨浥輕塵、青青柳色新,交代了送別的環境,儘管春天的環境再美,但是面對的是離情別緒,難免對美景會傷感,雨滴也好想是分別的淚水,老朋友啊!人生離別,這是常事,但願你在這即將分別之時,再喝完這杯酒,要知道,向西邊出了陽關,就再沒有像我這樣的老朋友了。作者沒有說和老朋友的友情多麼好,但我們也能從“西出陽關無故人”看出作者是元二最好的朋友了,朋友間真摯的感情也流露在字裡行間了。
我感覺,《渭城曲》讀起來,藝術成就、思想感情不亞於《送別》,
這首詩和高適的《別董大》,都是唐代送別詩的精品。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都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廣為傳頌。
-
7 # 柒捌
《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也不例外,二十個字,卻給了我們畫面感。
白天在山中送別了友人,太陽下山了,我要關上柴門了(此時讀者腦中會有這樣的畫面:詩人一邊關一邊看著友人漸行漸遠的那條山路)。青青的小草明年又會發芽,長得那麼綠,不知道好朋友明年會不會回來呢?(此時讀者已經能解讀詩人關柴門時的內心活動了)
王維只用了“相送罷”“掩柴扉”六個字,就讓我們推前想後,我們能想象王維是怎樣送別好友的,能想象王維掩柴扉的時候形象,由此想象到王維的不捨和期待。
巧妙地借用了時間的跳躍,就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詩題是《送別》,但是沒有寫楊柳依依的送別場面,也沒有寫“天涯若比鄰”的豪情,作者用一個“罷”直接跳過了送別場景,第二句用“日暮”一下子從白天跳到了傍晚。在這一段時間中,詩人內心是怎樣的不捨?又是怎樣的惆悵?這些都由讀者自己把留白部分填滿,這與“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四句,詩人直接跳到了明年,把對友人的期待與小草聯絡起來,希望好友明年也能像小草一樣到來。
借用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王維詩中的景物,通常都是生活中常見的。這首詩也不例外,全詩借用“柴扉”“春草”兩種最普遍最微小的景物,一個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捨和惆悵,一個殷切地表達了詩人對好友再次到來的期待。
常見之物卻承載了深深的情感,這就是王維詩作之妙。
詩句中充滿了濃濃的禪意。
王維的很多詩都有一定的禪意“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這首詩中,我們讀到的仍然是淡淡的文字,不像李白的激情昂揚,也不像杜甫那樣憂國憂民,但是從“王孫歸不歸”中,我們卻讀出了詩人的內心。
-
8 # 亮亮25252743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盛唐詩人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多才多藝,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音樂也很精通,他的詩書畫都很有名,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至?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處。
王維這首《送別》用了禪法入詩,富於禪家的機鋒。在這首詩歌創作中吸取了這種透過直覺、暗示、比喻、象徵來寄於深層意蘊的方法。這首詩的亮點是他在詩中將自己複雜的內心世界感受凝縮在“白雲無盡時”這一幅畫面之中,從而達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
9 # 胡先生北京2018
不一定就高人一籌,但此詩有幾個特點倒是值得一說。
1)音韻美。扉,歸音發音長,吟誦自帶惆悵,與主題暗合。
2)畫面美。王維是畫家,山中,日暮,柴扉,春草畫面感很強,空間感不侷促。
3)感情真。送別時都要問下次何時回,希望友人常相聚,這是人之常情。
4)如果再發揮一下,其實王維在問自己,王孫是一群閒散沒落的貴族,有些邊緣化了,王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與他們身份相似,心境相似,也許他不過在問自己明年還要不要回去上班,還是留下來繼續隱居呢?
網圖侵刪
-
10 # 龍泉居士
古代著名的、傳唱千古的送別詩何止王維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鋪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時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波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於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易丹,壯士發衝冠。
昔日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南浦別》
唐/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幕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
11 # 牧童笛聲31136
王維送別詩作可查有四首。其中五言詩僅20字只有“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一首,詩中後兩句自然美妙,“綠”字意象飛動更是叫絕。但這兩句是從《楚辭•招隱士》領悟而來。覺得王維的送別詩《渭城曲》更勝一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堪稱送別詩的千古絕唱。
-
12 # 此箋
作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代表,王維寫了很多關於送別的詩歌。
被人們所熟知的有《送元二使安西》裡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沈子歸江東》裡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孫二》裡的“山川何寂寞,長望淚沾巾”等。
而以《送別》為題的有兩首,一首是: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另一首則又名《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顯然,全詩僅有二十字,卻寫出送別之獨特妙處的詩歌,指的是第二首。
這首《送別》是否高人一籌,其實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但值得稱讚的是,它的確有別於其它送別詩歌,具有自己獨特的韻味與妙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不寫離別的場面,而白描別後的環境
古往今來,悲歡離合總是最能撥動人的心絃。因而離別之時的難捨難分和依依惜別場景,常常是送別之詩所要重點描述的物件。
或是對酒話別,如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或是相對淚垂,如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或是揮手惜別,如李白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而王維的這首詩擺脫了著重送別或餞行場面的窠臼,開篇僅用一個“罷”字就將其一筆帶過。“山中相送罷”,開門見山交待了送別的地點與結果,而對送別的過程隻字未提。
緊接著詩人便把詩歌的著力點放在送別以後的環境描寫,尤其這種白描式的勾勒,也沒有很多送別之詩的刻意情感寄託。不像李白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直接將離別的哀愁融於景色之中。
“日暮掩柴扉”,看似是山中常見的日暮景象,但卻以不事雕琢的筆力,巧妙地傳達出詩人王維的深情。正如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所云,“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這種日暮獨掩柴扉的深情,頗有幾分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蘊。
不渲染悲傷的情緒,而抓住別後的動作
正如江淹所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詩人詞者筆下的離別,也多是這種悲愴之調,並將這種情緒渲染到極致。這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就是柳永的《雨霖鈴》: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但王維並沒有極力渲染這種悲傷的情緒,而是用一個關門的動作,透過“掩”字將送別的過程直接精簡掉。從“相送罷”到“掩柴扉”,看似時間跨越很大,卻將詩人對友人暗藏的深情流露出來。詩人久久不回家,只是因為柴門內少了一個人。
這個“掩”字,於尋常與平淡中傳達出詩人心底的惜別之情,雖無悲愴外露,卻有深情暗湧。
對遊子久別不歸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期待重逢的心情更為濃烈
很多送別詩詞,常常透過折柳、望月等意象與典故傳達惜別之情。王維在這首《送別》裡卻選取了芳草這一意象與典故,來傳遞自己的深情。末句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就是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中的典故。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本是詩人在哀嘆遊子久別不歸。但在王維的化用下,卻成了剛與友人惜別便盼望早日重逢的急切心情·。·顯然,這種盼君歸來的期望與思念,遠比久別未歸時的心情更為濃烈與炙熱。
尤其“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以疑問句的方式結尾,感情層次也變得更為豐富多變。一則,以懷疑與擔心的語氣,傳達出希望友人早日歸來的熱切;二則,以芳草又綠,流露出思念的綿長與盼望的持久。
總之,王維的這首《送別》,在送別之詩的構思、用典和格調上極具匠心獨運。至於能否被讀者認為技高一籌,那就是各花入各眼了。
回覆列表
王維有三首《送別》詩,其中兩首都入選了《唐詩三百首》,如果是20字的,那便是王維的五絕《山中送別/送別》,該詩是送別詩中非常特殊的一首,也是他三首《送別》詩中寫法最特別的一首,簡短的詩句描繪出了極深的韻味,因此成為了傳頌千古的佳作。
王維非常善於從平淡的生活中組織素材,並將之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來,但往往卻能夠打動人心,讓人印象深刻,這首《山中送別》詩,便是這樣一首佳作。詩曰:
送別/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小注:“明年”也作“年年”。
一般人寫送別,都是從“送”開始寫起,重點描寫送別時的場景,但是王維這首詩,卻獨闢蹊徑,直接從送別之後寫起,他說“山中相送罷”,一開頭就告訴大家,送別已經完成了,送行時的場景、惜別的依依不捨,全都不讓你“見到”。
接著,詞人又直接將時間帶到了傍晚時分,“日暮掩柴扉”,詩人在時間上的跳躍,正是他的高明之處,要知道,送別之後的那段時間,才是最為難熬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天黑,終於不用眺望遠行的道路了,詩人趕緊去關上了大門,這個關門的舉動,也在黃昏落日中,顯得有些孤獨和寂寥,試想,即將到來的漫漫長夜,又該如何去忍受呢?
可是,詞人並沒有直接寫長夜難熬,內心傷感,只是在末尾兩句,淡淡地發出了一個問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楚辭·招隱士》中有這樣一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因遊子遠歸、滿目春草而倍加傷感,王維此處,無疑是化用了《楚辭》中的詩句來表現自己送別後的失落感,但是,他以這樣一個懸念結尾,卻又帶給人無限餘味,這正是王維的高明之處,全都讓讀者自己去品送別後的滋味。
如果說詩人從送別寫到掩柴扉都是平靜的,時間跨度相對較短,那麼最後的這個問句,就賦予了極深的離別之感,時間跨度也是極長的,未來一年甚至數年,詩人都要為這離別而嘆息,足見其真摯深厚的感情。
額外再說一下,王維另一首選入《唐詩三百首》的《送別》是一首五古,也相當有韻味,詩曰: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這首詩中,王維加入了一些“禪性”語言,猶如佛家弟子探討學問,藉助含蓄的暗示,寄託了自己的情感,詩人在安慰友人的同時,也表現了自己想要歸隱的情感。詩人所有想說的話,想做的事,都凝結在一句“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中,可以說相當有韻味。
王維還有一首《送別》,但知名度相對較低,一作《齊州送祖二》,詩曰:“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比起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兩首五言來,還是有相當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