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貽生

    我喜歡秦腔,愛吼秦腔,秦腔在西安,甘肅是人們非常愛聽的戲劇,只要大力把秦腔推向全國,秦腔的地位會不斷擴充套件。

  • 2 # 跪射俑

    秦腔是流行於中國西北各省的地方戲曲劇種,由陝西、甘肅一帶的民歌發展而成的,是梆子。

    喜愛秦腔的觀眾人數不及京劇、豫劇。

  • 3 # 西部秦腔

    秦腔是流行於西北地區的一種文化藝術,其藝術特色鮮明,曲調優美,更符合粗狂豪放的西北人性格特點,能夠表達出人物感情色彩,深受老百姓喜愛,其在戲曲藝術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 4 # 神諞秦腔

    要說秦腔在中國戲曲界的地位,首先我們要理順中國戲曲非常重要的“梆子腔”體系在中國戲曲發展歷史上的關係。

    在戲曲史上,由於聲腔的產生都有其地域性,作為戲曲聲腔又是和劇目融為一體的戲劇演出,它隨藝人或班社的流傳而傳播,又加上它給予觀眾的感受最強烈、最鮮明,因此群眾就自然而然地從聲腔的稱呼上去識別戲劇演出,並用來區分戲曲藝術的不同品種。

    梆子腔及梆子腔系 ,因使用梆子樂器擊節演唱而得名,亦名亂彈,習以梆聲呼為“桄桄”,或“桄桄亂彈”。關於梆子聲腔的源起以及形成地區、形成時間,均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出自陝西、甘肅、山西地區,興起於明代後期,至明末清初已遍及南北,幾經演變而成為一大聲腔系統。清乾隆末以前,有西秦腔、秦腔、山陝梆子等名稱。

    梆子腔的源起,說法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即西秦腔說(源自甘肅)、秦腔說(源自陝西)、山陝梆子說(出自山、陝、豫相鄰地區)。

    梆子聲腔的勃興,帶來了戲曲音樂結構體制的變革,也帶來了戲曲形式的變革,出現了戲曲藝術繁榮發展的新時期,並且取代了崑腔在劇壇上的地位。這些都為大家公認,不必贅述。

    考察梆子聲腔興起以後的流佈狀況,基本上是兩條路徑,一路東、北,一路西、南。依據史料並參照劇種實際狀況看,在東、北則發展為一個劇種群,如今山西之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河北之河北梆子(舊稱直隸梆子、京梆子、衛梆子)、老調梆子、武安平調、西調(澤州調);河南之河南梆子(豫劇)、宛梆(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亂彈(與蒲州梆子相同);山東之山東梆子、萊蕪梆子、章丘梆子(東路梆子)、棗梆、平調(與大平調相同);安徽北部之淮北梆子;江蘇北部之徐州梆子(亦稱江蘇梆子)。在西、南,除陝西之秦腔(西安亂彈)、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同州梆子(東府秦腔)外,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的均統稱秦腔,在四川則成為川劇之彈戲,在雲南則成為滇劇中之絲絃,在貴州則有本地梆子等。它們已經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梆子聲腔系統,堪稱梆子腔系。至於,梆子聲腔對各地地方戲曲的影響就更為廣泛了。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發展,也仍然有各地藝術淵源的各種複雜狀況,有待考察和研究,但就其總體來看,無論從音樂結構體制、劇目以及風格等各方面論,則都有梆子腔系的共同特徵,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由於秦腔被稱為“梆子腔”的鼻祖,因此上不言而喻,秦腔在中國戲曲界的地位是崇高的,是毋庸置疑的,它幾乎影響了中國戲曲的大部分劇種,為中國戲曲百花爭豔的局面的形成貢獻出了其他劇種不可比擬的力量。

  • 5 # 祥河詩語

    說到秦腔,據說它是中國中原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今寶雞)。秦腔又稱亂彈,目前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還有青海、寧夏、新疆等部分地區。因為其以棗木棍(梆子)為擊打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秦腔唱起來撕心裂肺,死吼硬韻,蒼蒼如訴。在南方大部分地區和東北等並沒有多少共鳴,但喜愛者愛得要死要活,不愛者聽得莫名其妙。區域性相對較強,對於地方戲曲來講還算是區域性的較大劇種。

    只要是區域性的地方戲劇,就必然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地域與地域文化相結合,才是地方戲劇的Sunny和土地。這並不是你把它“大力”宣揚就能在全國推廣得了的,因為你要推到別的地方,而別的地方也有它自己的戲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唱一方戲。

    泰腔,比不了京劇、崑曲、越劇、豫劇、黃梅戲,大概也算是北方各梆子之首了吧。

  • 6 # 如義齋人

    作為梆子腔的鼻祖,秦腔在中華戲曲長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權威論述,“秦腔”詞條有兩個註釋:1、流行於西北各省的地方戲曲劇種,由陝西、甘肅一帶的民歌發展而成,是梆子腔的一種。也叫陝西梆子。2、北方梆子的統稱。這說明了今天的秦腔雖然主要流行於祖國大西北一隅,但是其在北方諸眾,梆子戲曲的形成、發展和成熟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影響(實際上,諸位達人如“秦腔鬚生”等已經作了精闢的回答,恕不重複),而且,只要我們對中國戲曲歷史稍加了解就不難發現,古老的秦腔藝術曾對皇皇中華戲曲舞臺產生過震撼性的影響(如魏長生效應),可以說,以絃樂體為代表的崑曲和以板腔體為代表的秦腔稱為中國戲曲歷史上的南北雙璧實不為過。

    在戲曲界,有著“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說法,眾所周知,這是對崑曲《十五貫》的特別美譽。那麼,作為梆子腔鼻祖的秦腔呢?從豐富的歷史底蘊看,在數千種的傳統劇目中,《打漁殺家》、《秦香蓮》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對中國戲曲舞臺的豐富和繁榮作用不言而喻。從鮮明的時代特色說,中國近代最早的戲曲團體西安易俗社,還有叱咜風雲的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在反封建和挽救民族危亡運動中的巨大作用不可磨滅……

    還有,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切……

    《第二套廣播體操》的音樂———秦腔曲牌主旋律!

    著名劇作家馬建翎改編本的傳統戲曲《遊龜山》,由《人民文學》連載……

    推陳出新,振興發展,古老的秦腔藝術,魅力恆永!

    新的時期,再接再厲,更上層樓。眾所周知,何須饒舌

  • 7 # 穿林尋路

    秦腔是發源於西周故地陝西的一種地方戲。樸實、粗獷、豪放、誇張,生活氣息濃厚。陝西八大怪,有一怪就是“唱戲吼起來”,說的就是唱秦腔時的粗獷豪邁。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秦腔,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收音機裡面,每到晚上十點以後,手音機裡總能聽到一種蒼涼的樂曲,人似乎是在哭訴,但聲音唱得非常高亢。配著昏暗的燈光,有時還點煤油燈,情形就更顯得淒涼。其實那時候我還太小,不知道這秦腔。長大了才知道。因為新疆是移民地區,陝西、甘肅的人比較多,所以廣播電臺裡播放的地方戲自然是以秦腔為多。

    我認為, 作為地方戲,秦腔是比較接近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戲曲風格的,唱腔暢快淋漓,似乎是在草原上縱情的歌唱,盡情地抒發個人的感情,是一個感情比較外露的劇種。風格是剛健明朗的,比之越劇、黃梅戲等南方劇種,秦腔要陽剛粗獷的多。但是就因為這種陽剛粗獷,使它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顯得鄉土氣太濃了。

    秦腔的傳播,目前多限於西北地區,而且在西北地區除陝西之外其他地方也處於日漸縮小的狀態。在新疆也雖說有多支秦腔劇團,但是民間戲迷還是比較少的,大眾傳播方面,秦腔甚至不如豫劇在新疆的傳播範圍廣大。

    據我所知,豫劇除了在河南流行之外,還在山東、山西、河北等省份有相當程度的流行,群眾基礎相當深厚。越劇板圖主要包括浙江、江蘇、上海等江浙地區,而這一片恰恰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受眾非常廣泛。黃梅戲唱腔圓潤,非常的祥和,除安徽之外,在江淮一帶都有大批的粉絲。豫劇、越劇、黃梅戲這三種戲曲,雖然也都是地方戲,但是它們都產生了全國性的影響。重要的標誌就是全華人民就這三種地方戲都可以哼上兩嗓子,常香玉豫劇名段《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問問華人,誰不會唱呢?越劇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黃梅戲的“天仙配”,全國老百姓也是耳熟能詳。可是秦腔呢,就沒有在全國叫的響的名唱段。

    所以秦腔在中國地方戲當中不如豫劇、越劇、黃梅戲影響大,甚至還不及平劇。秦腔的地位有點像東北的二人轉,地域性太強,限制了它們的全國傳播。雖然如此,秦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已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文化歷史價值正在被日益的發現。(網圖)

  • 8 # 拂硯

    陝西省地形狹長,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和甘肅,南臨四川和湖廣一帶,中部是廣袤的關中平原。

    在習慣上,根據地域特點、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陝西省分陝北、關中、陝南三個部分。

    這裡所說的秦腔,主要是流行於關中平原地區。

    陝北文化以陝北民歌信天游、剪紙窗花、安塞腰鼓等為主要特色。

    陝南文化更接近四川的風土人情,飲食上也以麻辣為主,川劇以及川劇的變臉在此地深受人們喜愛。

    關中平原自古以來被稱為秦川,秦地產秦椒、棉花、小麥等作物,秦川黃牛譽滿天下。

    秦人的性格敦厚質樸,就像秦川黃牛一樣吃苦耐勞,隱忍忠厚,不善言辭。

    所以,秦腔是秦韻秦聲,是秦地的本土文化。秦腔高亢蒼涼,音域遼闊,厚重耐久,體現了秦人執拗耿直的性格特點。

    外地人去西安旅遊,導遊總要介紹陝西人的特點是:“生、蹭、冷、倔”,意思是此地人性情倔強、剛烈、忠厚、仁義,廢話少,彎彎繞不多。

    如果吃不透這四個字的意思,就去易俗社看一下秦腔的傳統劇目,可能你聽完了幾折戲就瞭然於心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秦地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往西北方向綿延,接壤陝北黃土高原,秦人粗獷豪邁像極了此地地貌。

    關中平原是農耕文化,農人的憨厚忍耐和勤勞,都體現在了本土劇目秦腔裡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欣賞一下。

    秦腔也叫陝西梆子、西安梆子。戲曲劇種。流行於陝西 以及鄰近各省的部分地區。

    明代以後,在陝西、甘肅一帶民歌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演變發展而成。

    秦腔是梆子腔系統中歷史比較悠久的劇種。音調激越高亢。

    西北地區本屬古 秦 地,故名秦腔。音調激越高亢,節奏鮮明,善於表現悲壯、激昂和悽楚的情感。

  • 9 # 暢十四

    我看過豫劇、河北梆子、京劇、但是我覺得秦腔才是這些劇的發源,因為我從小生活在西北農村,陝甘寧交叉的地方,每年我們村或者周邊村子固定的日子都會唱戲,有寧夏的秦腔劇團,也有陝西的劇團也有甘肅的,我記得我看過的秦腔劇有很多京劇裡也有,比如《轅門斬子》,《斬彥童》《挑袍》《金山灘》《穆桂英掛帥》等等,有問有武、有神也有鬼。

    我的歷史知識也是從看秦腔聽老人講開始的,秦腔唱的是西北人的豪邁,大西北的廣袤無垠,要是在秦腔不吼出來,西北人離得太遠聽不見,在對面塬上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要是走過去得小十公里,但是對面唱秦腔我們這邊也能聽得很清楚。秦腔也是西北人民幾千年以來不可缺少的娛樂,所以秦腔在所有戲劇裡有他自己不可取代的位置,對於西北人民來說什麼京劇、豫劇、黃梅戲看著聽著沒什麼“勁”!

  • 10 # 一乙木

    秦腔,又稱梆子腔,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傳統戲劇,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國古代秦國時期,陝西甘肅一帶屬於秦國,所以稱為“秦腔”。

    在中國早期秦腔演出時,演出者常常用棗木梆子的敲擊作為伴奏,所以秦腔又稱為“梆子腔”,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也叫做“桄桄子”。

    在秦腔戲曲基本成型之後,迅速流傳於全國各地,又因為秦腔有著成熟、完整的藝術表演體系,所以對中國各個地方的劇種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秦腔主要分為兩路:東路和西路。東路在山西成為晉劇,在河南發展為豫劇,在河北又發展從為梆子戲;西路成為梆子所以河北梆子、晉劇、豫劇這些劇目的鼻祖可以算是“秦腔”。

    一、發展歷程

    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堪稱最早戲劇起源之一。陝西是秦腔的發源地,自產生後便很快就向東流傳直至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江南各地帶也隨之被影響。

    唐玄宗年間,李龜年是梨園著名的樂師,不但擅長歌唱,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於作曲。他原本是陝西民間藝人,因才藝出眾被招入宮中,成為宮廷樂師,所以他創作的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陝西民間歌曲的特點,他創作的《秦王破陣曲》被成為秦王腔,也簡稱為“秦腔”,這也許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

    到宋代以後,宋詞大放光彩,文人雅士皆沉醉於詞曲創作,秦腔也受到了宋詞創作的影響,在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日臻完美,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秦腔著名旦角演員魏長生幾度赴京師演出,尤其是演出滾樓一劇,引起了京城的轟動,其精湛的演技、動人的唱腔引得眾人追捧,甚至由他引發了當時以秦腔為代表的地方劇種與崑曲的較量,並對京劇的產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京劇中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源於秦腔。

    乾隆二十七年廣州魁巷梨園館碑記中,就有關於演唱秦腔的“太和班”的記載,由此說明秦腔很早便在湖北、湖南等地進行過演出,在清朝年間廣泛傳播於整個中國西北以及南部地區。

    辛亥革命後,許多仁人志士移風易俗,與時俱進,在他們的籌措下,一個個新派的演出社團建立了。比較有名的是當時西安的易俗社。其宗旨為“移風易俗,輔助社會教育,改良戲曲,救濟貧寒兄弟”,新編了大量新戲,如《山河破碎》《一字獄》和《人月圓》等。

    1912年,易俗社對秦腔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導演、舞臺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些革新,並大量編演階級民主革命的新劇目。在此影響下,山東、河北、天津、甘肅、寧夏、陝西等地,都相繼成立了仿類似建制的戲曲團體。

    抗日戰爭期間,在陝甘寧邊區的秦腔藝術事業,在動盪的年代裡卻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秦腔劇團,同時也創作了大量反映階級鬥爭題材的新劇如《好男兒》《中國魂》《血淚仇》都成了邊區膾炙人口的唱段。

    新中國成立後,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區陸續在縣級以上建立了專業秦腔劇團,至20世紀80年代初,共達三百多個,其省屬劇團有陝西戲曲研究院秦腔劇團、甘肅省秦腔團、寧夏回族自治區秦劇團、青海省秦劇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猛進劇團。此外,各地還建立戲曲學校,為繁榮秦腔藝術積累了大量的人才資源。

    二、流派1、地域聲腔流派

    秦腔的發展因地域等因素而在唱腔風格上有著差異,秦腔“形成了渭水以北的同州腔、禮泉腔,渭水以南的渭南腔、周至腔,後來又演變成東府的同州梆子( 又叫東路秦腔) 和西府秦腔、西安秦腔三路。”

    就陝西境內而言,亦有四路秦腔之說,即東路秦腔、西路秦腔、漢調恍恍、中路秦腔。此外,有五路秦腔之說,即增加北路秦腔阿宮腔。

    將陝西境內秦腔按地域進行流派劃分,主要是以西安為中心進行稱呼,也強調了各路秦腔之間的血肉關係。從唱腔特色看,它們之間共通大於分歧。但自中路秦腔藝術日益精細逐步壯大後,東西南各路秦腔有消弱乃至被取代之勢。

    就甘肅境內秦腔而言,清末戲劇家徐珂《清稗類鈔》為之冠以“北派之秦腔”或“西秦腔”。20 世紀初甘肅秦腔基本形成以慶陽、平涼為演地中心的東路唱派,天水、隴南為中心的南路唱派,蘭州、武威為中心的中路唱派。陝西秦腔精緻的藝術表現對甘肅秦腔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2、行當名角流派

    秦腔史上早期已有魏長生的魏派和以扮相擅長的姚鎖兒派、以唱腔擅長的樊小惠派、以表演技藝擅長的申祥麟派和兼有三者之長的嶽色子派( 簡稱嶽派、姚派、樊派和申派) ;。

    晚清時,又有承繼魏長生的陳雨農派等; 這些藝術流派既有創始人,亦有風格相近、志同道合的藝人。可知,師徒口傳心授的承傳方式為秦腔表演藝術流傳的主要途徑,表演藝術特色、絕技等藉此得以繼承。

    3、劇團及組織流派

    清代陝西秦腔班社眾多,演出內容主要為城鄉廟會劇目,以鬚生戲為主,講究慷慨激昂。

    易俗社,以“啟迪民智”、“移風易俗”、“輔助社會教育”為宗旨,以演出自己編寫的劇本為主,形成了“清新、秀麗、委婉、動聽”的易俗社唱腔風格。

    1914 年組建的改良劇社榛苓社,是秦腔史上第一所官辦演出團體,以科班教育為主,所演劇目多為秦腔傳統戲。

    西安正俗社,在青衣旦角戲方面,貢獻尤著,臺柱李正敏所改良的青衣唱腔自成體系,被譽為“秦腔正宗”。

    民眾劇團,革命期以改造舊歌子和戲曲為途徑,創作演出了大量具有時代氣息的現代戲,在革命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血淚仇》使舊秦腔變成了新秦腔”,在秦腔現代戲的推進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西北戲曲研究院( 今陝西省戲曲研究院) ,成為西北最有實力的演出劇團。該院秦腔表演藝術著意於秦腔藝術與時代的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風格,被稱為“劇院派”。

    三、藝術特色1、唱腔

    秦腔是在當地民間歌曲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高亢激盪,感染力強是其唱腔的顯著特點,這也是與其曲區分的主要標誌。秦腔的唱腔強烈急促、激越高昂,這一方面是因為秦腔都是用真嗓演唱,另一方面是因為秦腔發源於陝甘寧地區,有些當地的民間歌曲需要透過嘶吼來表達情感和思想,比如,秦腔花臉基本上是扯著嗓子嘶吼,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爭破頭”。

    秦腔的唱腔為板式變化體,也就是以一個曲調為基調,透過節拍、節奏、旋律、速度等的變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的唱腔分為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板路包括慢板、二六板、二倒板、滾板、箭板、帶板等六種基本板式;彩腔又稱為二音,常常用來表現激昂的情感以及跌宕起伏的情節,包括二倒板腔、墊板腔、慢板腔和代板腔四種類型。

    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拖腔用安韻,板路和彩腔都可以分為歡音和苦音,歡音唱腔明快簡潔、剛健有力,非常適合表現喜悅、興奮、歡樂的情感。苦音唱腔深沉悲愴、哀婉蒼涼、慷慨激昂,非常適合表現悽婉、悲憤、愁思等情感;其中苦音唱腔是最能體現秦腔特點的,也是秦腔最獨特的藝術特色。

    總體來說,高亢激越、感染力強是秦腔唱腔的主要特點,雖然彩腔均用假嗓來演唱,但在一幕劇中出現次數較少,大部分的演唱演員需要用真嗓。因此,秦腔有著明顯的原始性特點,展現了陝甘寧的地域特點,也突出了當地人豪放、粗狂的性格特點,這種唱腔特點也是秦腔的獨特之處,我們可以用“聲震林木、響遏行雲”來形容它的風格。

    2、語言

    秦腔最大的特點就是戲曲的唱、念全都是以陝西關中方言為基礎的, 因其發音和吐字的差異而分為中路(西安秦腔)、西路(西府秦腔)、東路(同州梆子)、南路(漢調桄桄)。

    各路秦腔的語言雖然有所差異, 但是卻有一些共同特點, 即發音為“滿口腔 ”,吐字生硬板正 ,語音鏗鏘蒼勁 ,語氣硬朗結實,語調高亢激昂。 這些特點較多地保留著上古秦聲激越、昂揚的遺風。 這種語言與秦腔音樂相融合,共同形成了語調高亢激昂、語音生硬、語氣硬朗結實的秦腔藝術聲腔風格。

    3、臉譜規範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乾淨、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

    秦腔臉譜歷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湧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四、表演技巧

    其道白要做到咬字清晰、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韻味無窮,既幫助劇情的發展,推動情節的演進,又輔助表現人物的性格。

    其做功,要做到手、眼、身、步的綜合運用,以虛寫實,虛實結合,把式要好,造型要美。如秦腔表現人物騎馬行走的程式,是演員必修的手眼身步協調運用的基本功,分慢抖馬、快抖馬、單人抖馬、四人抖馬,還有抖全馬、抖半馬等。這些都是在抖馬的基礎上擴張、濃縮、發展變化而來的。

    生旦淨醜各行抖馬套路相同,但是其身段略有區別。另外,因戲中服飾不同,如插翎子、帶髯口、挎寶劍等,其騎馬的身段也略有變化,在表演中力求做到造型準確,架勢美觀。

    其打功,既可將古代兵器運用舞蹈化的方式處理,又要使翻滾跌打勁健有力,功夫要深、打功要美、效果要佳,要與人物的塑造、情節的展現結合起來。這種特點往往被概括為“秦腔的寫意美”。

    三、自我思考

    和崑曲、京劇、豫劇等任何一種古老戲曲一樣,秦腔這個發軔於陝甘,被當地中老年人視為精神支柱的文娛之寶,如今也逃脫不了衰敗的命運,被越來越多元、繁華的現代文化產品所淹沒,只剩下了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秦腔自身蘊含和弘揚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和優秀美德,因此,傳承和發揚秦腔,讓其代代相傳,成為當前不少人的共識。

    首先,缺乏傳承人

    2016 年,國家教育部提出“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戲曲進校園”倡議後,“戲曲進校園”活

    動就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的開展起來,但具體實施起來還是有難度的,並不是學了戲劇就能成為戲劇演員,很多家長也不願意讓孩子學。那為秦腔藝術積累一些觀眾也是可以的。

    再者,電影彌補認知缺憾

    接受美學認為受眾的知識、經驗等預置結構會影響其對文字的接受,秦腔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藝術較強的劇種,因此其接受門檻必然也高,讓一個從來沒有聽過秦腔的人聽秦腔有點不太現實。

    大多數對秦腔大都處於一無所知的狀態,但電影卻能彌補這一缺憾,雖然電影故事不一定完全和秦腔唱段是完全相同的故事,但表達情感是相通的,所以才能運用到一起。

    2016年上映的反映西部風土人情的電影《血狼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影片高潮的時候男主角高吼一聲秦腔,使秦腔和電影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包括《秋菊打官司》背景音樂也用了秦腔唱段。

    最後,青春版改編

    那如何讓青年群體成為秦腔欣賞的物件呢?

    青春版昆區《牡丹亭》引起了廣大青年的熱愛,同樣的青春版《楊門女將》也轟動一時,那原因何在?

    其實這與當代的青年亞文化有關,已經變成了狂歡化的文化消費,比如風靡一時的鄧麗君換成了周杰倫,這就要求秦腔的改革不能只是遵從傳統的審美原則,還要考慮觀眾的反應,以青年觀眾為指定目標的青春版更加能打動他們。

    參考文獻:

    [1] 陳彥.秦腔的歷史興衰對當下文化發展的啟示 [N] .人民日報,2011,10月:第24版.

    [2] 寇濤.秦腔傳統劇劇目研究 [D].陝西:陝西師範大學,2012.

    [3] 貟佳鈺.媒介背景下秦腔的新媒體傳播樣態及特點研究 [D].陝西:陝西師範大學,2018.

    [4] 張健.文化消費者對秦腔展演空間的感知與地方認同——以“易俗社”與“陝西省戲劇研究院”為例 [J].人文地理,2018,31(1):31-42.

    [5] 王銘.秦腔流派與秦腔發展芻議 [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5.

    [6] 貟龍軍.試談秦腔的藝術特色 [J].大眾文藝,2016,35(2):112-118.

    [7] 趙華.秦腔的崛起與發展 [J].人文天下, 2017,102.

    [8] 胡娟.淺析“網際網路+秦腔“的意義及影響 [J].當代戲劇, 2018, 2(12):35-36.

    [9] 吉平.劉昭.秦腔在西部影視中的傳播樣態和傳播策略 [J].當代戲劇, 2018.

    [10] 李昆傑.秦腔藝術個性之我見 [J].當代戲劇, 2009, 3(22): 33-34.

    [11] 趙丹紅.淺談秦腔唱腔的韻味 [J].當代戲劇, 2011.

    [12] 陳永紅.淺談秦腔唱法技巧的發揮的運用 [J].青年人學家,2011.

  • 11 # 芳華1982

    秦腔,又稱為山陝梆子,是中國戲劇的鼻祖,是中國戲劇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並且,秦腔所演的劇目多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劇目超過一萬本,居中國三百多劇種之首。

    秦腔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長安生長並壯大起來的。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得名。

    秦腔是中國戲曲音樂中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亂彈系統的母體。它的擊節樂器為棗木梆子。所以說秦腔創造了中國戲劇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大概形成於明萬曆年間。到了明末,秦腔更加完善,趨於成熟,流傳範圍從山陝地區擴充套件到河北、河南、山東、湖北、湖南以及江南各地,可謂流傳甚廣。

    由於流行地區的不同,秦腔演變成了不同的流派,有同州梆子、西路秦腔、漢調桄桄、西安亂彈等。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的影響,各路秦腔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有差別。

    秦腔的發展,帶動了大量秦腔班社的產生,其中最有名的是乾隆年間的秦腔藝人魏長生所率領的秦腔班。

    魏長生不但提高了秦腔的藝術水平,還壓倒了當時名震京華的班社,其中連京腔也甘拜下風。形成了京、秦不分而以秦腔為主的局面。

    秦腔之所以發展迅速,與它獨特的藝術特徵分不開。秦腔的唱腔多采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高亢激越,粗獷樸實。秦腔的曲調有“歡音”和“苦音”之分,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妻子瞞著我辦好離婚手續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