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聚旺
-
2 # 鄴水朱華1
題主想把傳統文化滲透(題目是參透,我理解為滲透,所以按滲透回答。如果是參透,更高深一些,覺得回答不好)到家庭教育中去,首先為有這樣想法的家長點贊!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隨著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們的傳統文化曾一度呈衰落之勢。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屋建瓴,號召重拾文化自信,傳統文化才又欣欣向榮。傳統文化需要傳承,除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可以說每個家庭對下一代教育中都有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正逢其時,也應當為之。
把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首先要釐清傳統文化的概念。所謂文化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而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傳統文化是起源於過去、融合現在與未來的動態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通常所講的傳承傳統文化,指的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部分。
如何把傳統文化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呢?一是要有文化自信,堅信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培養孩子,塑造孩子優秀品質是有大幫助的,從而能夠堅持不懈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二是營造有利於培養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環境。比如家庭多購置一些傳統文化的代表書籍,如果家長能夠帶頭或者陪伴孩子閱讀,效果更好。三是家長要能夠言傳身教,這也是滲透的關鍵。家長自覺按照傳統文化的優秀理念修身養性,則不用刻意讓孩子學習,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四是適當講究一些方法。比如在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過程中增加一點趣味性,多看一些影片解讀等,避免壓任務,死記硬背。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3 # 深谷幽藍48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家風、家訓、家規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深深刻在每個華人心中的。
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說起“家風”,我首先想到我祖宅門楣左右磚雕兩個字:“耕~讀 ” 以及影壁上的對聯 “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字字珠璣,是華人千百年來智慧的總結。哪怕到了今天,其真理性仍不過時。如果我們去研讀西方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就會發現,這些理論觀點與這句話的理論完全吻合。古往今來,從文人墨客到達官顯貴的持家以及教育子女的理念上也能找到這句話的佐證。忠厚人家,書香門第,總是孕育美好人才的搖籃。
家風即家教,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生奉行主張凡事要勤儉,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在家書中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他常對子女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許沒有曾國藩的遠見卓識,但是作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呈現出自己如何遵守規則,而不是強迫孩子執行規則。透過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看到規則美,心悅誠服地接收。想讓孩子成為德才兼備的人,父母首先自己要成為這樣的人,言傳身教,做好表率,讓繼承的後人懂得進取,胸懷凌雲,心繫國家民族之榮辱,會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民謀福。
-
4 # 泰恆易道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不斷提升,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這些年國民的生活條件,人均收入及消費的快速提升,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不良的社會現象,導致很多年輕人或很多年輕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實就是缺乏華人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當下有很多機構的傳統文化培訓教育課程,這些課程還是很好的,但是,很多父母都學習了很多的傳統文化培訓課程,但是學習不代表就有收穫,很多家長抱怨對孩子的教育上並沒有好的收穫,其實,大家可能都走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有沒有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持之以恆”的為孩子去做,是否自己的意識透過學習得到成長改變,是否更瞭解你的孩子,所以很多家長是不是沒有做到,而就抱怨,放棄。
所以,要想更好的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還需要家庭內部有氛圍,父母有意識,學校有國學課程,共同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學習傳統文化,應用傳統文化的平臺。
-
5 # 茶談怪論
說到傳統文化在家庭的傳承,就很容易想到我們歷史上的世家文化。楊家將、呼家將以忠君報國為家風;還有書香世家、音樂世家、金融世家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在尊重社會道德的基礎上,以法制為前提,重視文化與品德教育,一輩輩人迎著同一個目標前進。除此之外,一個家庭或家族也需要有一定的家規去輔助、去指引,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鞭策
-
6 # 小喵好詩詞
1978年外交以來,中國開始走向全世界,帶著歷史悠久的文化與傳統的思想走向各國,與此同時,外國的一些文化也引起我們學習,不出幾年,已經有許多高校進行學生互換,前往各國進行相互學習;如今時代進步,在各大高校以至於農村,看到外華人已不再驚奇,也正因此,我們也就有了各大主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的節目,例如《中華好詩詞》、《中華好故事》、《中國成語大會》、《漢字拼寫大會》、《漢語橋》等。這些節目引起觀眾學習文化的激情,尤其是那些知識淵博的老爺爺老奶奶,看似平庸、卻又給人留下一股書卷氣息,傳遞著活到老學到老的快樂。
-
7 # 陳哥聊生活
非常欣慰看到這樣一個正能量的問題!
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和諧,而製造和諧的一定是家庭每位成員,而成員中佔著主要位置的是女性或者母親,因為我們都深知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大多數女性又是家庭中起居生活的決定和決策人!所以女性的傳統文化薰陶著整個家庭乃至向整個家族延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凝結著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落地生根,對於涵養儒韻民風、構建百姓的幸福生活、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軟實力有著重要意義。
1.首先辨別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組織或公司的真偽很重要!
1)一個真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的組織是不會用來盈利的,但不代表一定要全公益~利於更多人去複製
2)發起人,組織或企業已經有了至少5~10年的經驗!這樣會從最完整,完善的系統中學習到精髓!
2.其次,如果可以的話,整個家庭都要去由淺入深的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一輩子也學不完,所以無需深度專研所有!
3.切記,讓傳統文化融入家庭一定是以家長為本,而不是孩子,我遇到很多不太幸福的家庭,家長總說孩子不好管,送他(她)去學習,改變下孩子!
也遇到一個這樣的家庭,兒子小學,學完傳統文化後回家為父親端來洗腳水,可是父親卻直接問孩子想要什麼玩具或者是不是想要錢?
這個孩子直接轉身就離開了,但是他會想的是不是傳統文化沒有用,還會不會繼續學習和信任古聖先賢!。?
難道不可怕嗎?
所以一個家庭重點是家長而不是孩子,資訊必須對稱!
有沒有遇到母親自己玩著手機卻大聲斥責孩子別打遊戲好好寫作業的家庭?
有沒有遇到先讓孩子坐上圓桌,卻告訴孩子要喊人懂得禮貌的家庭?
有沒有家長不知道中元節,重陽節,甚至總把中秋節和端午節時間搞混的家庭?
這些都是我遇見的!
所以我認為,要想家庭幸福,孩子優秀需要家長一起學習,和孩子成為同學的關係,去選擇合適自己家庭狀況的學習班去學習,然後成為義工幫助更多人,身體力行,言傳不如身教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
修為淺陋,如有不妥,望大德大智老師指導!
-
8 # 白楊的筆
教育,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我覺得更是對一個人的瞭解。我爸爸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還不知道你嘛,你什麼樣子我沒見過”。
有一次我在我同桌的慫恿下特別想報英語補習班,剛好那天中午趕上我家的家裝工人聚餐,我爸喝多了,我和我爸說了說我這個想法,我爸張口就來“你怎麼可能會認認真真的學啊,無非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錢。”後來我還是報了補習班,結果和我爸爸想的一樣,我沒有認真學英語,無非是真的不喜歡,到最後我高考英語70分。
可能這個就是家庭教育的“因材”吧。如何將傳統文化參透進去,更多的是方法,也就是我所理解的 “施教”。
我從小到大都是我爸爸對我進行管教,從行為舉止到衣著外貌對我都有一定的“要求”指導。
出門不能穿居家拖鞋,不能穿睡衣,不能披頭散髮……即使在家也要衣著乾淨整潔,出門可以適當的打扮自己讓別人看著舒服,頭髮最好要高馬尾給人一種整潔利落的印象……等等
這些“說教”下,我真實的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禮”
是何物。在說教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長幼尊卑”。
不知道各位在家裡是不是會有直呼其名的現象,我就會有。我小時候會在家直呼我姐的大名,但是每次我這樣我爸就會訓我,很嚴肅的內種訓。之前還小不懂,慢慢的長大了,就知道了。哦~她是我姐姐,我不應該這樣直呼大名,是很沒有禮貌的表現。後來無論是誰,只要年長我或者有經驗比我豐富的人,我都會帶上符合對方身份的稱呼,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爺爺奶奶…。後來我上了大學參加了社團,有了除學習以外的交際圈子後,我爸爸會在聊天中教我說,和別人說話時帶上“您”字,不吃虧。
這些細小又常見的都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在我父親的嚴厲說教中、在他溫柔的陪伴中、在他慈愛的照顧中,都是他對我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個家長對孩子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尊重每一位家長的教育,無論是怎樣“施教”都是愛孩子的表現啦。
感謝你的閱讀和觀看,如果喜歡,就給我點點關注吧。(比心哦!)
-
9 # 龔十力
筆者有個9歲的女兒,深感文化之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借這個問題與諸君寶媽交流探討。
文化的“基因”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後天養成的。文化教育不同於知識教育,需要有一個潛移默化的薰陶環境。而家庭,就是最好的“潤物細無聲”的場所。
文化靠傳承,言傳不如身教很多家長以為從小就讓孩子背古詩詞,熟讀弟子規、看四書五經、學國學就是文化教育,這種流於形式的教育方法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
我是這樣培養孩子文化興趣的,每當傳統節日快來臨之際,我會提前給孩子講這個節日的來歷,透過故事化的描述讓孩子瞭解並掌握與該節日相關的知識。重陽節讓孩子向長輩行問候禮,元宵節和孩子一起煮湯圓享家人齊聚之樂……幾年光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優秀成分已影響到孩子的日常行為,知道“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尊敬老人,關愛弱小,用自己的零花錢買貓糧狗糧餵食小區的流浪貓狗。
“儀式感”是最有效的滲透教育方法除了言傳身教,我還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儀式感”。中秋和孩子賞月,我會讓孩子身著漢服,手拿團扇,腳穿布履,望月思故鄉,對空談古今。
清明祭祖燒紙錢,我孩子已學會了奶奶傳給爸爸,爸爸傳給女兒的傳統:先給無後或無親人在世的孤苦亡靈燒幾疊冥幣,心裡默唸祈願語,然後再給家裡已故去的老人燒冥紙。透過燒紙錢這種“封建儀式”,孩子幼小的心靈有了更多的同情心,播種了福田。
文化無處不在,言談舉止皆文化;文化無處不滲,輕風細雨滋心田。
-
10 # 初高中劉老師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精華部分千萬不能丟了。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家庭裡面,主要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第一,家中要有傳統文化的書籍很重要,比如四書五經,儒家書籍,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有空的時候,可以隨手拈來一本書,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就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第二,要帶領孩子們讀《孝經》,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尊老愛幼,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平等相待。孝為天下先,沒有孝道,其他道理很難學到。
第三,正確對待學習和考試成績。《弟子規》中說,有餘力再學習,不能把學校教育看成學生生活的一切,學生只有學會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三觀,他才能更好地樹立遠大的理想與目標。
回覆列表
這位朋友您好,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深入發展,一股國學熱席捲整個文化領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道德倫理價值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熱切關注。而以道德倫理為取向的國學,為小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則從國學經典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國學經典中有哪些道德意義以及如何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如何在小學道德教育中實施國學經典的教育。 小學生道德教育在小學教學中佔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愛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思想內容比較陳舊,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之情。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這些經典積澱在腦海裡,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因此,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澱,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華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論語》是中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澱在腦海裡,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中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透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範,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淨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薰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薰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課題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