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軒客

    謝邀!中國文化有很多次都達到過頂峰,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元曲,朱程理學,明清兩朝的小說及其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等!其中思想與文化的最頂峰就是諸子百家時代,那個大動亂時代可謂真正做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上的璀璨異彩的程度!五四與那個大時代相互照映,湧現出一大批文化學者!這種時代才真正開放,包容,思想上相互撞擊,燦如星空!

    要說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文藝成就,歐洲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無法迴避,和中國文藝比起來,諸子百家取得的成就遠高於文藝復興時代,當然文藝復興要比五四時期取得成就要高很多!

    從這些例子來看,動亂要比繁榮時代更加推動文藝發展,文藝復興催生了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及其德國革命的萌動!

  • 2 # 雄觀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不過就我對文學的瞭解而言,相對來說,太平盛世時最容易產生文學。從以下幾種文學形式,談談個人看法。

    一、漢賦

    漢賦是一種文學體裁,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散文,其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漢劉邦建立漢朝,到漢武帝時期,漢賦相當流行。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發達,國內沒有戰爭,人民吃得飽穿得暖,這樣的盛世,皇帝為了宣揚自己的功績,就會有人迎合皇帝,創造出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漢賦。因漢賦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二、唐詩

    大家都看過唐詩,自從中央臺的那個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人們對唐詩的瞭解更深一步。唐詩是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不可否認,唐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被常人大唐盛世,也就是說,整個唐朝都是一個盛世。大家有衣穿,有飯吃,吃完飯到秦樓楚館溜達一圈,撩個妹,作首詩,寄託個感情。況且,當時寫作不像現在似的,有稿費,有青雲計劃給你補貼,有平臺廣告分成。那個時候寫作,純屬是個人才華和愛好,寄託感情,而只有和平年代才有這樣的生活,如果是兵荒馬亂的年月,飯都吃不飽,衣服穿不暖,顛沛流離,誰還有心思吟詩作賦,誰還有閒暇撩妹作詩。

    三、宋詞

    再說一說宋詞,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又一朵奇葩。宋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是高度發達,從北宋出現人類歷史上第一張紙幣開始,就說明當時的生意非常興隆,做生意帶錢麻煩事兒,所以大家都改帶交子了。故而,那些文人雅士,在閒情逸致下,填個詞,作個曲,找個小姐唱一唱,找個大姐抱一抱,找個姑娘睡一睡,宋詞就這麼流傳下來了。倘若是末世或者是亂世,戰爭殘酷,跑路都來不及,誰還願意填詞作曲找小姐,逃命都還來不及,哪還有時間找姑娘。

    當然,有的人可能會說,建安年間和魏晉時期的那些末世或亂世詩人的文學作品不也是很出名嗎?沒錯,那些人的作品的確很出名,比如三曹,竹林七賢,建安七子等等,但他們的出名是建立在軍閥勢力相對很穩定的條件下產生的。沒有穩定的政權,根本無法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別的不說,如果曹操天天打仗,不是被人打就是打人家,天天被人追著跑或追著人家跑,他哪有時間寫詩填詞。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也得是因為曹操的軍事實力過硬才能觀的。

    所以我就覺得,太平盛世的時期是最容易產生偉大的文學的。

  • 3 # 大洲文苑

    清人趙翼說:‘’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講的就是文學與歷史興衰的辯證關係。這裡亡國之君李煜為例,談一點看法:

    經常聽到這類議論:“如果南唐後主李煜不當皇帝的話,他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或許會為中國的文學藝術增添更多的不朽的財富。”而前人也曾這樣非常惋惜地憑弔李後主:“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如果不當皇帝,他就會在文學史上留下更多的傑出作品,似乎李煜只是因為做了皇帝,他的藝術才華才遭到了浪費和毀滅。

    從表面上看,這種觀點不無道理。李煜在做皇帝之前,確是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讀書、研究詩詞書法繪畫和音樂上,也確實寫下了一些清麗之作。而他在做了皇帝之後,就只在偷安中追求聲色犬馬和迷信佛教,過起了紙醉金迷、驕奢淫逸的生活,作品也多是香豔之作了。也正是因為做了皇帝,他才國破家亡,入宋為囚,飽受折磨,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由此看來,無經世治國之才的他,當皇帝的確是誤入歧途,如果他不當皇帝,而專心於藝術創作,他就不會招來殺身之禍而壯年早逝,而且還會寫出更多的作品來的。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當皇帝的話,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創作頗豐,並在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詞人,但他絕不會成為一個有著“詞中之帝”美稱的一流大詞人的,他的詞作,也絕不會成為膾炙人口、傾倒歷代人的千古絕唱的。因為藝術創作,絕不僅僅靠天才,靠靈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要靠的是人生閱歷的豐富與否,靠的是人生體驗的深切與否。他當皇帝之前寫的那些敘寫宮廷豪華奢侈生活和男歡女愛之情的詞作,又有幾篇能稱得上是“傑作佳構”的傳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夠和他做了亡國之君後表現深哀巨痛的血淚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學史上傑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詞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後的二年多時間裡創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樂》、《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見歡》等等,這些詞作,無一不是抒寫亡國之痛的血淚之作,也無一不是與他做皇帝的經歷有關的。再進一步說,如果李煜沒有做過皇帝,即使他也經受亡國之痛,即使他也被俘為囚,但他的那種痛苦,也絕對不會趕得上一國之君體味之深的。所以前人的那句弔詞,正可以改之為“多虧薄命作君王,作個才人真絕代”。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李煜的一生無疑是失敗的,他既不能任用賢能,又不能整軍經武,最後當了宋朝俘虜,鴆毒而死,當屬昏君之列。可正是有了這一段“國中之帝”的慘絕經歷,他才有可能成為風流一代的“詞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給後代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千古傳頌不衰的血淚文字,他短暫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藝術上取得大成功。而這成功與失敗,顯然都與他當皇帝的命運息息相關,真是“成也皇帝,敗也皇帝”,這正如清人趙翼所言:“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藝術的辯證法歷來如此。

  • 4 # 耕讀傳家gdcj

    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亂世、末世都可以產生偉大的文學作品,與時代早晚沒有多大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都生活在亂世、社會動盪時期。由於這個時期思想開放、言論自由,產生了諸如: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縱橫家、兵家、名家等等。以老子、墨子、孔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李煜是南唐最後一位皇帝,生活在末代,他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曹操、曹丕、曹植也是生活在三國戰亂動盪時期,建安詩人以他們三父子為代表,還有同一時期的竹林七賢,他們的詩流傳千古。

    李白、杜甫、王維生活在盛唐時期,以他們為代表的唐詩後世無人超越,一千多年來歷久不衰。

    司馬遷生活在漢朝鼎盛時期,他的鴻篇鉅著《史記》,最早的紀傳體通史,評價之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光生活在宋朝盛世時期,《資治通鑑》是最大的編年體通史,“鑑前世之盛衰,考當今之得失”。

    凡是偉大的文學作品,與時代的先後沒有關係,任何時期都會產生。

  • 5 # 對妞談情01

    其實,要說偉大作品的話,還是亂世出的多,因為亂世是新舊思想交匯之際,對於天才來說,他既能看到腐朽的一面,又能看到生機萌芽的一面,可以藉此寫出在情節上承上啟下,在思想上開天闢地的偉大作品。。至於很多人說唐詩宋詞漢賦皆出於盛世,我只能說,古代的生產力低下,人的平均年齡很低,識字的人很少,如果碰上亂世的話,連吃飯活命都是巨大的問題,哪裡還有精力去寫文學作品,只有碰到盛世了,人們才會閒下來寫寫東西,所以古代的文學作品多半產自盛世。

  • 6 # 深婉

    何為偉大的文學?文字功底深厚是基礎,藝術表達形式和故事情節是框架,文章主旨和思想水平是精髓。倘偉大?樣樣都不能放過。

    有這麼一句話,托爾斯泰代表俄國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俄國文學的深度,他兩都是俄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敬佩的(魯迅並不喜愛陀後期的逆來順受思想)。

    放眼古今,偉大的作品絕不侷限於個人或某個群體的眼光,而是世界。作者描繪的故事往往聚焦於社會中某個鮮明的代表人物或事蹟,能引發人內心的共鳴。

    作為一個偉大的文字工作者,他會對世界懷有博大深厚的同情心。所以他能時時刻刻關心自己周身的事,打抱不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凡是能為困苦人發聲的,他都會懷有極大的熱情去刻畫。

    不論末世還是盛世,人民的苦難,從不會消失。那是形式變了,數量少了,磨難輕了而已,以前是飽受戰爭,吃不飽,穿不暖,更多的是身體折磨。而今呢?

    所以偉大的作品,個人只推崇那些站在廣大困苦的人民基礎上為此建立的優秀作品。

    為藝術的文學固然賞心悅目,但為人民的文學,即大眾文學(魯迅提倡),才應該是文學永久不變的歸宿。

    在亂世而言,環境相對寬鬆,更容易創作出偉大的作品。而在太平盛世,受於環境侷限,最主要加之文字工作者個人閱歷和經驗,就很難實現偉大的作品。

  • 7 # 摸詩校尉

    案例太少,不容易分析。尤其是算上末世、亂世盛世在文學家眼中沒有太大的區別,憂國憂民是不一定要等舉世大亂,才能做的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偉大的文學都是在說人類的災難。有時候是戰爭災難,有時候是文明災難,有時候就是個人災難。個人災難也是人類災難的一部分。包括浪漫文學,其實也是對現實世界鞭撻的方式之一。

    即使和平,也只是站在後馬炮的歷史角度來看。一般從“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來看,亂世更容易孕育文學上的共鳴,但盛世也有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樣的吶喊。如果從當世人的角度來看,可能只有亂世才能有偉大文學。但是站在更長遠的歷史來看,盛世之中的作品才真正振聾發聵。李白的牛X之處,與預判安史之亂分不開的。如果一直伴君伴到安史之亂,恐怕地位低於杜甫。

    如果站在三五百年後看今天,恐怕今天的絕大多數作品都不在偉大之列。偉大的文學不在文采,而在見地。文采一般處於時代平均水平以上,就足夠了。古人文學的文采高,是因為古代文人平均文采高。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偉大文學,文采一定不是首要的。

    至於見地,這個就複雜了。已經全球化的今天,寫什麼都有可能是歷史的灰燼。繼續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話,好像主題也不一定深刻。我只能大概預測一下,今天的文學有可能成為偉大文學的幾個方向:

    1,接著《烏合之眾》這樣的書,寫寫對人類民主虛幻夢的擔憂。

    2,深度研究中產階段,寫出一部或捧或諷的長篇小說。

    3,接著精英墮落這樣的主題,寫寫教育所造成的人性冷漠。

    4,世界範圍內的信仰融合,這個就比較難。人類各執己見的,尤其是難以進入相應視野收集寫作素材。

    5,娛樂至死這樣的主題也可以寫,但調性想要提高比較的難。

    難的也許不僅僅有選題,還有素材的整理。作文學不是隨口一說的事。可能做一個詩人,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窺斑見豹的投機取巧,難度會低一些。如果要透過小說的形式說清一些大主題,那個作者恐怕在職業上需要先天的優勢,可以收集素材。

    也許等改革開放這一批老人,在入土之前形成一股寫作的風氣,是可以見到一批有潛質的NB文學的,但是,也不一定在這個時代就火起來。一個長篇寫盡所有的路線可能不是特別好,像魯迅那樣中篇以下的形式,更適合這個複雜的時代。

  • 8 # 無聊到巔峰

    其實所謂的盛世文學也好,末世文章也罷。文學的本質不外乎兩點,一個叫技藝,一個叫思想。大凡有適合的土壤,不管是技藝還是思想,都會有長足的發展,直至輝煌。

    技藝&“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細檢歷代文學之消長,我們不難看出,但凡盛世王朝轉向落寞的節點,便是文學技藝最臻至頂峰的時代。彼時統治階層安於享樂、聲色犬馬,附羽之文人自然雕琢詞采,以典贍華靡,工整綿麗之文章粉飾太平。

    諸如六朝之駢文、五代之花間詞、晚唐之香奩體皆是如此。這些文章詩詞,雖然在思想上幾無一可取之處,但其對純文學形式主義的追求卻也達到了一個極點。

    六朝駢文

    六朝駢文格式以四六局為主(因此又叫四六文),其文章豔詞采、聲律鏗鏘、屬對精典,對諸如裁對、隸事、敷藻和調聲等數個方面都有非常嚴苛的技藝要求,形式之美無文體能出其右,但時代風氣所限,大家都沉迷歌舞昇平,怎麼可能談的上眼界、思想?

    五代花間

    五代之花間詞也是如此,詞之所應便是音樂,而隋唐時期的音樂體系頗為俗下,是由胡曲兼以琵琶調形成的“燕樂雜聲”,即是“雜”,自然是不入正流,彼時歌詞都是給伶人歌姬於勾欄、宴席上的助興之用,內容自然無非美女容姿,富貴平生罷了。

    晚唐香奩

    晚唐詩風也是如此,但稍有不同的是,晚唐的詩風是充滿著對立的矛盾,彼時玄宗改元天寶,納楊玉環之後,政局便逐漸混亂,文公感時傷己,卻無投筆從戎之氣魄,不免“沉迷文學,不可自拔”。而這反映出來的便是晚唐詩風呈現出一種幽玄、物哀的美學風氣(日本美學便始於此)。我們大體上來看,便是以李商隱、杜牧為分流。

    諸君試看,不論是六朝駢文、晚唐香奩詩、或是五代花間詞,其生育土壤何其相似!技藝美學極盡燦爛的背後,不都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麼

    思想&“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其實說亂世思想覺悟高也不盡然,趙翼雖然說過“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個很好理解,家國大難,民不聊生,作者每懷孤憤、激昂文字,其作品自然血肉豐滿,令人動容。

    南宋長調

    自宋代衣冠南渡之後,國恥在眼,不需要再為了遣詞造句而搜腸刮肚、抬筆便可言之有物。因此,南宋詞較之於北宋詞,更多了一股“愛國題材”,如辛棄疾、劉克莊等人紛紛託物言志,字詞章句裡莫不激昂壯烈。這種來自於對時代的絕望、憤怒,便使得部分南宋詞的思想高度得到了昇華。

    唐詩

    當然,思想高度一定是來自亂世麼?不盡然。文學的高度在於作者的眼界,其實只要時代開放,允許多種思想的碰撞,自然會有偉大的學術、文學誕生,如百家爭鳴,又如盛唐之詩。

    盛唐對於詩人真是個得天獨厚的環境,大唐蓋壓人間,自有“萬國衣冠拜冕旒”之氣魄,非但如,彼時時代開放,盛唐諸公眼界宏大、詩言無忌自是百花齊放、星月爭輝。詩史逮至唐朝,遂波瀾壯闊也。

    所謂盛世、末世文學之辯,大體便如上言所述。然則技藝雖然是文學的重要組成,但如果要冠以“偉大”二字,自然是需要思想高度來決定的。因此,但凡思想不被束縛,便足以誕生偉大之文學,而不僅僅侷限在所謂的盛世、末世、亂世之中了。

  • 9 # 一往文學

    個人認為,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關係,是複雜的、多方面的,直接將偉大文學的發生歸於亂世或是盛世,都是欠考慮的。

    以我們最熟悉的唐朝來舉例,安定繁榮的年代,出現了李白這一位曠世天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但是初唐國家朝政未穩之時,即有"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產生,"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安史之亂髮生,節度使反叛,藩鎮割據嚴重,唐王朝陷入戰亂,杜甫這一位憂國憂民之詩人從歷史中走了出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到了貞元、元和年間,政治上進行改革,國家又有中興之態,《長恨歌》破天而來,不僅為當時人喜歡,今人依舊樂於吟詠,"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慶以後,唐王朝的危機進一步加深,此時卻有杜牧"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亦有李商隱"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每一個詩人、每一部作品都是具有時代意義、具有獨創性的,少之不可。而且唐王朝不僅在詩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在散文方面亦有《師說》、《雜說》、《童區寄傳》等,在小說方面有《崔鶯鶯傳》、《李娃傳》、《柳毅傳》等,在戲曲上,已經有"傀儡戲"、"參軍戲"、"全能戲"等。

    然後再思考,秦朝統一六國,在文學上留下了什麼讓大家一瞬間可以想到的作品?元朝版圖遼闊,為什麼只在戲曲方面有較大發展?可見在所謂的盛世、亂世、末世之外,時代對文學有更為複雜的影響因素。

    1. 政治因素

    政令的頒佈、民族的矛盾、君王的喜好等都對文學有深刻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衰微,禮樂制度土崩瓦解,各諸侯國紛爭不斷,對外進行大大小小的兼併戰爭以及合縱連橫的外交活動,以奪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富,對內進行變法運動,來得到更有效的剝削和統治。要達到這些目的,必然要重視人才,一時間"Quest"、"用士"的風氣盛行,士人在這種環境下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大膽發表見解,"人人自以為道德矣……皆自以為極,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動了漢大賦的出現與發展。

    唐朝時,對外交流頻繁,在文學上亦形成了大包容局面,俗講、變文、印度戲劇等為百姓喜愛。

    2. 經濟因素

    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中寫道:"不論在法國或是在德國,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普遍的學術繁榮一樣,也是經濟高漲的結果"。從區域性來看,文學的發展或許與經濟的發展並不完全同步,但是從整個歷史程序來看,文學的發展水平總是在經濟發展水平的曲線上左右擺動,二者大致平衡。

    清末民初為例,中國開始由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物質生產力發展,重農抑商的社會形態逐漸鬆動,都市經濟開始發展。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狹邪小說的興起與都市經濟、都市生活之間存在根本聯絡。例如《海上花列傳》,它寫得是清末中國上海十里洋場的妓院生活,廣泛地描寫了官僚、商人、名士、買辦、紈絝子弟、地痞流氓的狎妓生活和妓女的悲慘遭遇。新的經濟生活為文學代入了新的視角,突破了原有的格局。

    3. 學術風氣

    文學的變遷總是與社會學術風氣相適應。

    如三國鼎立之勢下的建安文學,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其政治影響力,聚齊了一批文人,帶動了整個文壇,形成特有的建安文學風氣。與以往文學不同,建安文學真實的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疆"、"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展示了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飢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其具體的內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揚,"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人生短暫的哀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強烈的個性表現,"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竟!",還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又例如唐代的佛學盛行,王維、孟浩然、白居易等皆受其影響,尤其是王維,被稱為"詩佛",其心性受佛學影響,詩歌亦具有空明境界與寧靜之美,如《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思與境偕,淡薄閒適。

    4. 時代審美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審美。符合時代審美的作品往往佔多數,大方面來說,漢人多作賦,唐人多作詩,元代文人在戲曲上有大突破,審美群眾、審美追求的變遷,也會導致文學創作的轉變。

    以杜甫來舉例,杜甫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並不是在他存在的當時就確立的,唐代人心目中最為推崇的還是王維與李白,杜甫是在北宋才被推為宗主的。我們進而分析原因,唐朝人的詩美理想是"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Excelle練,有金石聲",追求昂揚壯大的情思與興象玲瓏的美感,王維和李白就非常符合這種審美,唐朝的大部分詩人也具有這種特徵,比如張九齡,"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飛流雜樹,灑落出重雲",比如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再比如王昌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而杜詩的主要風格則是沉鬱頓挫,常寫民生疾苦與國家時代。宋朝是怎樣一個時代呢?兩宋計程車大夫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參政熱情空前高漲,而杜甫偉大的人格和完美的詩歌剛好為成為這一時代的典範。例如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有《讀杜詩》:"平生蹤跡只奔波,偏是文章被折磨。耳想杜鵑心事苦,眼看胡馬淚痕多。千年夔峽有詩在,一夜耒江如酒何,黃土一丘隨處是,故鄉歸骨任蹉跎。"以杜甫為宗尚的作品比之於唐朝要多很多。

    5. 傳播媒介

    文學傳媒的發展,影響著知識的傳播。

    在先秦時期,書寫繁難,竹簡也十分笨重,文學的發展十分侷限。接著,紙張的發明,文學不再是一種貴族專屬物,開始逐漸下移。到了印刷術的發明,各種文獻得以廣泛流傳,這對宋代作家的學者化、宋代理學興盛有重要影響,唐代的俗講、宋元的戲曲,說話藝術和演出形式對文學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我們的文明是一條長河,我們的文學始終波光灩灩,從《詩經》、《楚辭》到《史記》、《漢書》,從曹操、陶淵明到李白、杜甫,從歐陽修、蘇軾到辛棄疾、陸游,從《西廂記》、《單刀會》到《三國演義》、《水滸傳》,從《西遊記》、《金瓶梅》到《聊齋志異》、《紅樓夢》,從《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到《吶喊》、《彷徨》……再到現在的莫言、劉震雲、路遙……偉大的作品在亂世、末世時"銀瓶乍破水漿迸",在太平盛世時"花開時節動京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些人豔羨的日本“教育免費”,日本人為何說是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