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蠢笨
-
2 # ww3721王建文
官渡之戰,是袁紹剛剛和幽州的公孫瓚軍事碰撞後,僥倖得資訊將計就計奪取勝利。
軍士們還都勞累疲憊,又是地方叛亂要攻進中央權政權,人心不附。在初期出戰將士們六神無主,驚慌失措。主持南征的統帥大將顏良,在白馬戰役中都麻木不仁待殺無備。
曹操親自北上,阻擊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袁軍,袁紹讓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有奪取黃河岸邊要塞,以保障主力渡過黃河。曹操也為戰略上主動,力求初戰大捷。親自統帥大軍團,北上解救了白馬之圍。以自己主力軍團,對待袁紹先鋒部隊,客觀上己經形成區域性強大的軍力。荀攸還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要聲東擊西,分散袁紹的兵力。又引兵引軍去延津。偽裝要一去攻擊河北老巢鄴城。使袁紹分兵向西,曹操以騎兵精英組成虎豹“師團之特種部隊,迅速襲擊了袁紹圍困白馬先鋒部隊,以迅雷不擠急掩耳之勢擊敗顏良大軍,關羽在戰中迫近顏良身邊衝進萬軍之中,殺死了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被殺得屍橫田野,血流成河。曹操速解白馬之圍。遷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得到訊息,又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軍追擊曹軍。
曹操又用六百騎兵引誘,駐於白馬南面,而袁軍五六幹騎兵大量步兵速快到來。曹操令士兵解開放馬,將輜重丟棄道旁,故意象狼狽逃跑樣實又設伏擊圈,讓袁軍上當。袁軍紛紛爭搶財物馬匹。曹操看時機己到,再次指揮虎豹之師騎兵突然發起猛攻。又一次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震驚袁軍。使敵人初戰就心驚膽寒。顏良,文丑都是一戰被斬。袁軍軍心的銳氣被沉重打擊挫傷。
曹操大軍將士也從對袁紹能戰勝公孫瓚害怕中一掃而光。加上荀彧,郭嘉,荀攸這些都在袁紹手下工作的人提示,袁紹是個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少恩,剛愎自用。兵多而不會用,將廣而政令難行。民心更加厭戰。
這次初戰就消滅袁軍近二萬人,為戰爭最後全部勝利奠定信心和基礎。
。曹操在初戰大勝後,主動撤退到官渡(中牟縣)一線築壘,固守防禦,打阻擊戰,阻擋袁紹再次南下正面進攻。以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戰術,阻擊袁軍南下。在官渡形成長期對峙,曹軍長期處於下鋒,屢屢失利,格外困難,前方己經兵少糧缺,後方也有劉備和黃巾軍劉闢殘餘搗亂曹操都幾乎喪失信心,寫信給荀彧。
荀彧從曹操要退守許都,認為堅決不行。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于于官渡,想要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為先退則勢屈。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己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幹萬不可坐失。
曹操才決心堅守官渡,荀彧在後方調集援兵曹軍加強防守,尋求捕捉戰機。不久曹仁,史渙就截擊燒燬了袁紹軍隊的送糧幹輛糧車隊,增加袁軍補給的困難,卻相反解決曹軍缺糧困難。使得袁紹不得不再派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運糧,屯積在鳥巢。袁紹分兵減輕正面壓力,又使曹操抓住袁紹謀土許儀,投奔曹操建議曹操又用虎豹輕騎,用袁軍旗號奇襲鳥巢,燒其糧草輜重。殺了淳于瓊的,震驚袁軍。使其全面喪失信心,袁紹以重兵猛烈攻擊曹軍大營陣地,曹軍糧足心穩,信心大增。加上援軍到來,陣地堅固,攻不下來。曹操激勵大家死戰。大破袁紹大軍。
袁紹的主將張郃高覽在猛攻失敗後,又聞烏巢軍糧被燒燬,淳于瓊老將都被殺死,全軍毀滅就在旦夕。導致了軍心動搖,投降了曹操。引得內部分裂,全軍崩潰,全都投降曹軍。袁紹看到大勢已去,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徹底大勝。
官渡之戰,特別是鳥巢之役中,曹操的虎豹輕騎五千人,不但滅了淳于瓊萬人軍隊,還消滅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的部隊。他們都戰死了。陣地中最後投降還有何茂,王摩,蔣義渠部隊也和高覽張郃一起投降曹操。
官渡之戰是袁紹在打勝公孫瓚。奪取幽州後兵乏將軟情況下倉促出兵。
袁紹用田豐,審配許攸,逢紀,荀堪等人為謀士。袁紹沒有什麼政治才能,得到的冀州。本是韓馥的地盤,他想奪取卻沒有主意,逢紀心生一計,讓公孫瓚攻韓馥,使其驚慌失措,讓出冀州。袁紹得鄴城,也得沮授,田豐,審配,許攸,逢紀,荀湛。使他的冀州的“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貴族家族也犯罪頻繁,公然藏匿罪犯,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更無親附,離心離德,應付了事。
袁紹佔據冀,青,幽,並四州。擁有幾十萬軍隊,實力增強,野心更大。夲想接受袁術的班當皇帝,可大家都反對,使他不得不要把鼓吹他當帝的耿苞,以妖言惑眾,混淆視聽,殺頭罷議。
稱帝不成,就想舉兵奪取許都,把漢獻帝從曹操手裡搶過來,再稱霸天下。要顏良,文丑擔當將帥,積極準備。可監軍沮授說,“近連年來討伐公孫瓚,連年興兵,百姓疲憊不堪,倉庫沒有積蓄,賦役也十分沉重。這些都是令人憂虛的,我們應向朝廷報滅公孫瓚捷報,抓緊發展農業生產,減輕勞役,多幾處騷擾曹操境內,使其不得安寧,以逸待勞,在三年之內,不勞而定。
可郭圖,審配主張快速出兵,沮授說,救亂除暴稱為義兵,恃眾憑強稱為驕兵。義兵必勝。驕兵必亡。曹操奉迎天子在許昌為朝,舉兵指向是違背道義的事情。軍事勝負在於正確決策,而不在於軍力強弱。曹操法令暢行無阻,土兵訓練有素。不似公孫瓚坐待圍困。如果我們不採用穩妥辦法。相反,興起無名之師,未免太使人擔心了。
郭圖,審配針鋒相對說要稱霸,不能只求穩妥,不知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那行。袁紹不聽沮授之勸,還把沮授內外兵眾威震三軍的勢力權力給予廢出,交給郭圖和淳于瓊。準備出兵。劉備叛亂,田豐要速舉兵襲擊曹操,袁尚有病,錯失戰機,田豐生氣說,幹載難逢的時機卻因為孩子有病就丟掉,可惜啊。袁紹惱羞成怒把田豐投入大牢。待曹操秋風掃落葉把劉備收拾了,才正式出兵。
人家曹操都準備好了,一切戰略戰術作好應對了應對袁紹進攻。袁紹要失敗再所難免。沒有別人支援。
-
3 # 精品影視館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東漢末年的一場重要戰役,此戰後基本上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王者地位,北方再也沒有了能和曹操相抗衡的力量,這戰也加速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步伐。
官渡之戰前,曹操迎回漢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大增,又擴大了許多地盤,成為北方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袁紹剛剛擊敗公孫瓚,實力也大增,地盤擴大到了北方的四個郡,可以說曹操和袁紹是北方實力最強的兩方諸侯,雙方都有一統天下的決心,遲早要有一戰。
總體來說,袁紹實力要大於曹操,雙方相持在官渡一帶,曹操這方以處於弱勢,但是在緊要關頭,袁紹的重要謀士許攸因為與袁紹產生了矛盾,投奔了曹操,曹操大喜,隨後許攸向曹操獻計,偷襲袁紹的糧草大營,並告訴了曹操袁紹的糧草大營所在地,烏巢,並告訴了曹操哪裡的兵力部署,只要燒了袁紹的糧草大營,袁紹就會不戰而敗,曹操聽信了許攸的建議,率軍焚燒了袁紹的糧草大營,這也是這場戰役的轉折點,糧草被毀,袁紹軍心大亂,隨後被曹操打敗,曹操終於一統北方。
這場戰役的關鍵是許攸給曹操獻計,焚燒袁紹的糧草大營,可見謀士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許攸獻計,那失敗的估計就是曹操了。
-
4 # 白亦詩部落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一場典型的戰役,也是三國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歷來為兵家引以為鑑,編匯入冊。
下面亦詩拋磚引玉,給大家做個簡要的剖析——
戰役地點: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
發生時間(公元199年四月——200年十月)
發動方:袁紹,兵力十萬。
應戰方:曹操,兵力二萬。
戰前形勢:袁紹剛打敗公孫瓚,奪得韓馥的冀州,擁有幽、冀、青、並四州之地,後方穩定,土地廣袤,兵員充足。
曹操雖然也擁有直隸、兗州、徐州和豫州大部,但關東馬騰諸將均不服,江南劉表、宛城張繡都未歸順,江東孫策虎視眈眈,劉備也心存叵測,正是處於四戰之地,形勢極不樂觀。
十二月,正當雙方緊鑼密鼓調兵遣將,準備開戰的關鍵時刻,和曹操面和心不和的劉備又捅了曹操一刀,佔據下邳,叛曹了,聚集數萬軍隊和袁紹聯合,預謀合計曹操。曹操為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征劉備,迅速殺向下邳。這個時候,袁紹第一張牌就打錯了,沒有聽取謀士田豐建議,趁機襲取曹操後方,以兒子生病為由,錯失良機。使曹操輕鬆擊潰劉備,奪了下邳和沛縣,降了關羽。解除了後患,返回官渡。
袁紹派顏良為將出擊曹操進攻白馬的劉延,企圖強奪黃河南岸。四月,曹操親自帥軍解救白馬之圍。採取荀彧的分兵誘敵之策,趁其不備,派關羽斬了袁紹的大將顏良。又在撤退途中,丟棄輜重引袁軍混亂,趁機擊潰文丑,文丑死於亂軍。大大挫傷了袁軍計程車氣。取得了初戰勝利。
袁軍雖敗了一戰,但兵力仍佔據絕對優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三個月後,曹操因糧草補給困難,萌生退意,荀彧來信勸他堅持,不斷騷擾袁軍的補給隊伍,尋機一戰解決袁紹。
十月,良機到了,袁紹手下重要謀士許攸不堪袁紹剛愎自用,投奔曹操,並獻策奪了袁紹的屯糧重地烏巢,殺了大將淳于瓊,使袁軍軍心大亂,又迫袁紹降大將張郃、高覽。袁紹只帶八百殘餘逃回冀州。
到此,官渡之戰以弱勢一方曹操消滅袁紹近八萬大軍,取得了勝利。
縱觀此戰,雖然各種因素都有,但關鍵還是雙方統帥的統御能力高下懸殊。曹操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統軍有方,將士一心。袁紹心胸狹窄,優柔寡斷,內部勾心鬥角,一手好牌給徹底打爛。
-
5 # 亭殿閣
亂世,似乎總伴隨著英雄的出場,歷史的車輪在三國這段亂世中彷彿轉的格外的快,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一個個人物在這裡粉墨登場,而這段歷史的開端,總繞不過一個人,這個人在後世往往被忽略,這個人似乎是矛盾的綜合體,這個人就是袁紹。他有著白衣卿士瀟灑自如,卻又從未真正放下過俗世,他有著亂世梟雄的威武盛名,卻又從未真正認識到自己。
在那個封建社會,袁紹的出身可謂是根正苗紅,四世三公的名堂走到哪裡都是一塊金字招牌,年少之時,袁紹神往戰國四公子,豢養門客禮賢下士,並“養死士三百”,從一開始袁紹似乎就呈現出在亂世安身立命的態勢,然而歲月的檢驗卻讓他最終露出真面目。
漢末中平六年,董卓入京天下一片大亂,各路諸侯組成關東聯軍,袁紹因為家族的威望與個人的盛名被推舉為關東聯軍盟主。被天下有志之士公認,沒有什麼比這更讓他自豪,然而從曹操的那首《蒿里行》中描述的:“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又可以看出這一切願景,不過是虛幻的泡沫。或許從這時候開始,袁紹的命運已經被無形註定,他或許就像很多普通人夢中的形象,無論是儀容還是家世都令人豔羨,然而這些光鮮亮麗的附屬品卻成為最終埋葬他的陪葬品。
袁紹可謂是整個三國前期當仁不讓的主角,他與雄才大略的曹操不同,他與堅韌不拔的劉備不同,他甚至與陳留,張繡這些在歷史上匆匆留下驚鴻一蹩的人也不一樣,他更像是普通人人性的折射,他從一個有夢想的少年開始,最終落得一個沉重的結局。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謀士田豐曾建議趁曹操遠征烏桓期間偷襲許都,然而袁紹卻以小兒子正在發燒的理由回絕了他。從政治的眼光看這未免太過可笑,或許他不明白機會只有一次,然而這可笑之中未免又有一絲心酸。
如果不是生在亂世,他或許會是一位好父親,一個好丈夫,然而當他生在袁家的這一刻起,無論該不該他揹負的擔子,他都要去承擔,自始至終,大概他沒覺得自己錯過,錯的或許是時代吧,只是不知道,如果有重新來過的機會,他會不會暫時離開小兒子的身邊,去贏得那場戰役。
袁紹最終的結局與他之前的光鮮亮麗比是在太過悲慘,建安五年袁紹戰敗與官渡,建安七年最終嘔血身亡。隨著建安十二年袁紹最後一個兒子被殺身亡,不可一世的袁氏家族宣告破滅。如果袁紹泉下有知,見到此情此景不是否會心生感慨,我們沒法知道他一舉一動的想法,我們只能憑藉歷史留下的隻言片語去妄自揣測,在史書上對他的評價總是不甚高,然而他只是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時代,選擇了背對歷史的選擇,用原本孱弱的肩膀去挑起他承受不起的擔子,或許當年在官渡與曹操對壘的時候,他會依稀記起,當年一起去偷新娘被荊棘劃破的衣袍,就像在戰火裡不堪一擊的友情,隨著時間變得支離破碎。
參考文獻:
范曄《後漢書》
-
6 # 以史為鑑
一場戰爭的勝負其實在戰場之外就決定了。官渡之戰,曹操得以擊敗袁紹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必然因素必然因素其實荀彧已經總結的很好了,這就是著名的四勝四敗說。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以及麾下將領都認為自己兵少糧少,與強大的袁紹勢力對抗必定敗多勝少。在這個時候荀彧為了堅定曹操和眾將的信心,提出了四勝四敗說。
①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這一點很明確,說的就是用人。在曹操的團隊裡,雖然各有山頭,但是都圍繞著曹操這個中心,曹操也能根據不同將軍和謀士的特點,做出正確的任命,聽取正確的意見。
而在袁紹的團隊裡面,各種山頭更多。而且這些政治小集團因為袁紹沒有確定繼承人,都分別投靠有希望繼承袁紹的勢力。不但勁兒不能往一處使,而且互相制肘。
②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這一點說的是主公的決斷。曹操可以在不同謀士的建議之間,選擇最為有利的一點,並迅速做出決斷並且執行。
而袁紹在面對不同意見的時候,只會猶豫不決,不論哪一方的觀點,做了總比不做好,而袁紹的猶豫更是多次浪費了絕佳的機會。
③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第三點就是軍紀,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軍紀不明,賞罰不公,軍隊的戰鬥力有限;曹操在這一點上做得比袁紹要好很多,賞罰分明,軍紀嚴明,戰鬥力很高。
④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而最後一點則是由雙方的出身、性格、眼界和經歷所決定的。所以荀彧才會說袁紹麾下大多是沽名釣譽之人,這正是四世三公袁家的名義所決定的。
而曹操雖然也是官二代出身,但對於有才之人不吝嗇賞賜,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這四點可以說是曹操戰勝袁紹的根本原因,都是戰場外的必然因素。
在其它記載中賈詡、郭嘉都曾有過四勝四敗或是十勝十敗的記錄。但基本上和荀彧的四勝四敗說相差無幾。
偶然因素上面說了必然因素,我們再來看看戰場上的偶然因素。
從袁紹出兵開始,田豐提出反對意見,袁紹不聽。後面沮授提醒袁紹不要單獨派顏良出擊,袁紹不聽。顏良被斬,袁紹軍心不穩,沮授又提醒要和曹操打持久戰,袁紹不聽。沮授又建議曹操糧食少,應該派人去斷曹操糧道,袁紹不聽。
可以說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為將者不但要迅速理清形勢;而且要廣聽建議,作出決斷。袁紹作為東漢末年有數的豪傑,在官渡之戰前後,竟然連續出現四次重大失誤。沮授田豐等人的正確建議,袁紹一個都沒有聽進去。
再加上許攸的臨時投敵,這一偶然因素,對於袁紹和曹操都是決定性的。
於是摸清了袁紹軍糧所在的曹操,迅速出擊,一舉擊敗了袁紹。
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雖然戰場上有偶然因素,但其實大部分戰爭的勝負早在戰場外就決定了,官渡之戰也不例外。
-
7 # 阿彬說歷史
雙方兵力相差懸殊
官渡之戰,袁紹10萬軍隊對戰曹操3萬兵馬,兵馬糧草袁紹都佔優。雙方陣營都有不少厲害的謀臣武將,為何袁紹會敗了呢?
袁紹與曹操相比,能力欠缺,曹操善於納諫用人在官渡之戰前夕,曹操雖然有超世之才,但面對袁紹自己缺兵少糧也犯了難,賈詡告訴曹操四勝四敗之言,曹操接受了賈詡的意見,給了自己戰勝袁紹的信心。
反觀袁紹,此人志大才疏、剛愎自用,手下能人眾多,作為主公袁紹卻不擅用,大戰之前田豐就曾諫言偷襲許都,袁紹因小兒生病竟然錯失良機,而後更是將進忠言的田豐關了起來。
發動官渡之戰,袁紹也有機會贏,但是戰線過長,兵力分散長平之戰的趙軍糧草不足,只能讓趙括拼死一搏。而袁紹兵多糧足不需要與曹操拼一波,他可以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可袁紹卻輕敵冒進去往官渡與曹操決戰。
袁紹進兵官渡導致戰線拉長,軍需糧草等供應上也會出現問題,袁紹又缺乏用人排程,使得軍隊沒有統一的指揮,化整為零,成為一盤散沙。
在官渡開戰對於曹操有利,官渡靠近許都,在軍需糧草補給線上比袁紹要短。曹操排程得當,往往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袁紹各個擊破,戰爭從一邊倒轉入相持階段。
相持階段曹操膽略更勝一籌再大局上曹操也有過絕望,相持階段自己糧草不足的缺點暴露了出來,他曾想過撤兵而特意派人去往許都詢問荀彧,荀彧講明厲害,不能撤兵,曹操知人善任太再次聽取了荀彧的意見。
在戰局中,雙方互有勝負,孫策曾想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所傷,計劃流產。許攸此時看不慣袁紹的行徑就投降了曹操,曹操從許攸處得知袁紹糧草所在,果斷下令偷襲烏巢,結果大勝,張郃等人還投降了曹操,袁紹陣營軍心渙散,喪失戰鬥力。公元200年冬,袁紹敗逃。
所以曹操能以少勝多,戰勝袁紹。
-
8 # 小鴻哥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以袁紹的失敗而告終。袁紹當時集結了十萬步兵,一萬騎兵。曹操數目不詳但遠少於袁紹。據三國志曹操偷襲烏巢後斬殺袁紹軍七萬,而裴松之注:殺紹卒凡八萬人。加上白馬之戰、張郃等部投降。袁紹幾乎是全軍覆沒。三國志袁紹傳:紹眾大潰,紹(袁紹)與譚(兒子)單騎退渡河。餘眾偽降,盡坑之。
袁紹是敗退後迅速穩定了四州,據三國志: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曹操沒有趁勝追擊也是因為實力不夠,糧草器械都遠少於袁紹。在曹操偷襲烏巢時,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糧草。袁紹據:冀、青、並幽四州。曹操據:徐、兗、豫、司、涼五州(涼州有一半在馬、韓手上),加上淮南。地盤雖不比袁紹小,但徐、豫、司、涼、淮南都飽受戰亂,殘破不堪。袁紹手下人才並不比曹操弱。曹操就曾說:河北殊多士乎,惜袁氏不能用。
第一袁紹外寬內忌
袁紹準備南征曹操時田豐就反對並建議:修養生息,並派遊軍搔擾曹操地盤。這樣我們勝券在握了。袁紹不聽。田豐屢屢進諫,袁紹怒而把田豐下獄了。曹操就不會這樣做,即使不聽也不會責罰。官渡之戰失敗的訊息傳到冀州,有人對田豐講你以後肯定會受重用。田豐講:如果勝了我還能活,現在輸了我就必死了。袁紹回到冀州就把田豐殺了。曹操知道田豐的計策講:向使紹用田別駕計,尚未可知也。就是說如果袁紹採納了田豐的建議,勝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
反觀曹操打了勝仗感謝別人,打了敗仗檢討自己。據三國志: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曹操遠征烏桓得勝回來後,詢問當初有那些人反對。當時人人自危,以為曹操要罰。據曹暪傳: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就是說你們以後再有什麼建議儘管說。反觀袁紹,沮授諫言奪兵權、田豐諫言下獄。
第二袁紹好謀無決,又不肯認錯
官渡之戰時至少有五條良計能打敗曹操
1沮授建議:緩戰,拖死曹操。(據三國志曹操只剩不到一個月糧草,準備退軍)袁紹認為自己兵強馬壯,根本不用。
2沮授建議:派蔣奇率軍在烏巢周圍巡邏防止曹操偷襲。曹操當時只率五千人偷襲。袁紹也沒有聽從。
3張郃建議:密派一支部隊切斷曹操糧道。袁紹不聽。
4許攸建議:派軍偷襲許昌。袁紹不聽,理由是:吾當先取操。意思是說我要先在官渡打敗曹操先。
5張郃建議:派重兵救烏巢。袁紹不聽,還對兒子講派重兵攻下官渡大營,這樣曹操就無歸處了。郭圖只有迎合袁紹而已。張郃當時反對講曹操的大營堅固,一下子是攻不下來的。而烏巢是我軍的命脈所在,一旦烏巢失了。我們都要成為俘虜了。我覺得就算袁紹攻下了官渡大營,但烏巢失了。袁紹一樣是不能打勝了。因為糧草一旦有失,縱使你有十萬大軍也是不管用的。糧草一失,軍心必亂。
袁紹殺田豐就是不肯認錯,反觀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善納諫,就算是沒聽也不會像袁紹般遷怒。就如遠征烏桓回來重將那些當初反對的人。郭嘉原來就是袁紹的人,但他發現袁紹不能成事於是去投靠當時弱小的曹操。郭嘉評價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有次曹操跟孫權交戰想效仿官渡之戰把淮南百姓遷走。蔣濟反對講:那時侯是袁紹強我們弱。百姓都戀土,肯定不願意遷移的。曹操還是遷移淮南百姓。結果淮百姓十餘萬跑到東吳去了。後來蔣濟到了鄴城,曹操馬上跑出來迎並大笑講:本來是讓他們躲避賊人(東吳),結果他們都跑到賊那邊去了。於是升了蔣濟的官。曹操雖然是笑著說的,但至少是認錯了。
第三袁紹埋下內亂的根
袁紹敗於官渡一年後就死了。曹操也開始對北方用兵。公元204年平定冀州、公元205年平定青州、公元206年平定幷州、公元207年遠征烏桓徹底消滅袁氏勢力。曹操花了近五年時間,還是在袁氏內亂的情況下。如果團結一致未必這麼快。
這一切是袁紹造成的,據三國志袁紹傳: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沮授反對:必為禍始。而據九州春秋:九州春秋沮授諫辭曰:世稱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義。紹曰:孤欲令四兒各據一州,以觀其能。授出曰:禍其始此乎!
袁紹讓袁熙去幽州、袁譚去青州、高幹(外甥)去幷州、袁尚留在冀州。結果造成分裂,就連謀士也分裂。審配、逢紀支援袁尚,辛評、郭圖支援袁譚。他們互相攻伐,曹操來攻時還能團結一會。曹操前腳走,他們立馬就打起來了。袁紹的謀士將軍都分成幾派,自然就不能齊心合力。
回覆列表
官渡之戰三國志說袁紹帶十萬之眾去攻打曹操,曹操兵不滿萬,十個兵有兩三個還是受傷的,最後曹操打敗了袁紹。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人多佔優的袁紹敗了,這個也太誇張了吧!
我想袁紹是失敗者,沒有話語權,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所以我認為袁紹並沒有佔很大的優勢。原因有一下幾點:
1、曹操佔據著兗、徐、豫、司四州,袁紹佔據冀、青、並、幽四州。四個州對抗四個州,袁紹兵怎麼會多出那麼多。曹操在中原,南有劉表孫權,所以要分兵把守,難道袁紹北邊的遊牧民族就不用守了嗎?曹操還是在中原地區協天子,就只能找到萬把士兵,去對抗袁紹。
2、袁紹是進攻方,進攻一方相對防守方,還是有劣勢的,袁紹還要度過黃河。
3、戰爭結束以後袁紹也不見得損失多少土地,只是由進攻方變成了防守方。而且袁紹沒死的時候曹操也沒見得佔多大優勢。
官渡之戰只是袁紹進攻失利,被曹操僥倖燒了糧草,然後退兵,曹操由防守方變為進攻方。袁紹進攻失敗,不是潰敗。如果袁紹沒死那麼快的話,曹操也沒那麼容易統一北方。袁軍的失敗是袁紹壽命問題,還有袁紹兒子內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