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飛龍965

    從文化價值觀角度看中美花木蘭形象差異

    從跨文化的視角出發,對迪斯尼動畫《木蘭》和中國產電影《花木蘭》所塑造的花木蘭形象進行探討和分析,解讀木蘭從本土—海外—本土這一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轉變,並從文化價值觀和刻板印象角度探討中美花木蘭形象差異的原由。

    1998年,根據中國傳統敘事民謠《木蘭辭》改編的迪斯尼動畫《木蘭》在美上映,其塑造的極具女性主義色彩的木蘭形象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2009年,中國產電影《花木蘭》問世,再次引發人們對木蘭形象塑造的熱議。國內外關於花木蘭題材的研究很多,大部分從歷史傳說角度、女性主義視角或傳播學角度出發,對兩部影片的對比分析主要停留在故事情節差異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很少有學者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來分析兩部影片對木蘭形象的塑造所反映的文化深層結構差異。本文試圖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價值維度和刻板印象為理論依據,從人物外形、性格特徵、故事情節、敘事主題等方面探究不同版本的花木蘭所體現的文化價值觀差異。

    1.中國花木蘭與迪斯尼木蘭的形象比較

    儘管迪斯尼版《木蘭》和中國電影《花木蘭》都取材於《木蘭辭》,兩部影片對木蘭形象塑造卻在人物外形、性格特徵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

    1.1人物外形

    兩部影片各自展現了對美的不同定義和詮釋。鵝蛋臉、丹鳳眼、長身細腰,櫻桃小嘴、面板偏黑、說話愛聳肩的迪斯尼木蘭形象大獲西方人的青睞。中國電影人則認為濃眉大眼、端莊清秀、秀外慧中,生活中和聲細語,戰場上英姿颯爽的花木蘭才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標準。此外,迪斯尼影片中虛構了木須龍和小蟋蟀這兩個角色,成為花木蘭行軍中的守護神和不可分割的幸運同伴,增添了木蘭形象的傳奇色彩和幽默效果。

    1.2性格特徵

    中國產電影中的花木蘭依舊是一個任勞任怨、含蓄隱忍、善良勇敢、忠孝兩全的傳統東方女子形象。從軍前操持家務,軍旅中奮勇殺敵,看見血染沙場心有不忍,痛苦萬分,遇到愛情卻將感情深藏在心,最終為了國家利益毅然捨棄愛情。迪斯尼版的木蘭卻給大家展現了一個活潑可愛、大膽潑辣,情感直白主動的西方女子。她帶著有關“三從四德”問題的小抄去相親,用自己的才智計謀救出皇帝,主動接觸並幫助自己的心上人,想要保家衛國讓父母為自己感到驕傲。東方女子的容貌下藏著一顆美國少女心。

    1.3故事情節

    迪斯尼動畫和中國產影片均充分肯定了女主人公的才智和英勇。然而,兩部影片卻展現了兩國文化對英雄主義的不同理解。不同於中國古代的軍事集訓和集體作戰,迪斯尼版木蘭更像經歷了美國特種部隊的訓練,從一個普通士兵訓練成了一名威武神將。中國產電影中的花木蘭尚有失策之時,而迪斯尼影片神話了木蘭,她每戰必勝,突顯了個人力量對全域性的至關重要性,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十分濃厚。

    1.4敘事主題

    兩部不同版本的花木蘭題材影片在對故事主旨的表達上基本一致。木蘭“進”可替父從軍,馳騁沙場,保家衛國;“退”可辭官還鄉,迴歸田園,贍養雙親。透過木蘭的“進”與“退”體現了影片所弘揚的“忠”與“孝”的中國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然而,“忠孝”並非迪斯尼影片《木蘭》的核心主題,女權主義儒家思想形成鮮明對比。不同於中國產影片所彰顯的“忠孝兩不渝”的傳統儒家思想,好萊塢的木蘭故事帶有濃重的女性主義色彩。木蘭在受到挫折後說道“也許我不是為了我爹,也許我只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當我攬鏡自照時,就會覺得對得起自己”。

    可見,美版木蘭更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木蘭的女性身份被突出強調,以女兒身拯救天子和國家,重新定位了女性的地位和價值。

    2中美花木蘭形象差異在價值觀上的體現

    霍夫斯泰德(1983)提出了用國家文化維度模型來解釋不同文化背景對員工價值觀的影響,即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和男性化/女性化。他指出,所有的文化價值差異都可追溯到這些基本維度中的一個或幾個。因此,本文試從霍氏理論的四個維度來探析兩部影片所塑造的花木蘭形象差異根源。

    2.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在霍夫斯泰德的四維文化理論中,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是指個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社會的關係,社會是更關注個人利益還是集體利益。在這一維度的指數衡量中,美華人與中華文化背景的群體形成鮮明對比。在中國產電影中,花木蘭始終遵循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為了國家利益甚至可以犧牲個人利益,哪怕是生命。“我們大魏將士,永不屈服,絕不退讓!身後就是家鄉,我們要拼死守護她!今天,我們將血染沙場……將軍可以叛我,士兵可以棄我,但我花木蘭,絕不背叛國家!”美國則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迪斯尼版木蘭單槍匹馬拯救整個國家,體現了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皇帝在動畫片開頭“一粒米便可使天平

    傾斜,一個人便可決定勝負”的獨白便傳達了這一理念。中美主流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了木蘭形象的差異。

    2.2不確定性規避

    不確定性規避是指一個社會考慮自身利益受到不確定事件和模稜兩可的環境威脅時,透過正式渠道來避免和控制不確定性的程度。不確定性規避指數高的國家,試圖透過建立更多規則或制度來消除這些不確定性及模糊情境,以提供一個更有保障、更安全的社會環境。“兵營軍規,自相竊盜,不計多少,斬!侵欺百姓,奸居人子女,帶婦人入營,斬!……”中國產電影中這種軍令如山、生死命懸一線的封建社會大背景對花木蘭堅忍的性格塑造也起著重要作用。花木蘭對國家的高度信仰也成就了她忠貞不渝的可貴品質。相比之下,迪斯尼版木蘭少受外部環境的約束,更聯合其助手木須龍偽造軍令,命將軍李翔前去救父。不確定性規避指數偏低的美國,塑造了一個大膽活潑、靈動的美國式木蘭。

    2.3權力距離

    權力距離指的是在一個國家的機構和組織中,弱勢成員對於權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納程度。在低權力距離的國家裡,上下級、長幼間的關係被看做是平等的,而高權力距離的國家的情況正好相反。在高權力距離的中國封建社會,國家組織往往權力集中、監管嚴密、等級森嚴。在中國產電影《花木蘭》中,當魏國大軍被單于圍困,文泰將軍主動洩露其七皇子的身份,為救花木蘭和眾將士的性命,甘願為人質。單于說“用一個皇子換千名士兵,值得”,可見等級觀念在中國封建社會根深蒂固。在迪斯尼《木蘭》影片的結尾處,木蘭拯救了皇帝和整個國家,皇帝在百姓面前向木蘭鞠躬致謝,全城官員及百姓亦跪謝木蘭。這一場景打破了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的時代想象,這一部分的演繹被當代化了,融合了美國的自由思想和平等觀念。

    2.4男性化

    男性化傾向/女性化傾向的維度表明性別對一個社會中男性和女性扮演什麼角色的決定程度。在男性化傾向的社會里,社會性別角色非常明確,男人被認為總是武斷的、堅強的、注重物質成就的;而女人被認為是更謙和、更溫柔和更關心生活質量。美國和中國屬於偏男性氣質的國家。兩部影片中的木蘭形象都表現出共同的特徵,即女性只有喬裝成男性才能進入社會生活空間展一技之長。然而,性別角色對社會角色的影響程度在迪斯尼動畫電影中表現得更為明顯。不同於中國產影片中男主人公對木蘭的信任跨越性別角色的轉變,在迪斯尼版本中,男主人公雖然在為木蘭所救後信誓旦旦說道“從現在起,你是我的親信”,但在得知木蘭女兒身後,拔劍呵斥“我欠你一命,現在扯平了”。此外,不同於花木蘭回家僅為盡孝的初衷,迪斯尼版木蘭回家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爹爹,我給您帶來單

    於的劍和皇上賜的信物,替花家光宗耀祖”,突顯了“榮耀”作為男性社會文化的重要標誌。此外,迪斯尼版更強調木蘭自我身份的尋求,最終以女性身份的外衣拯救了國家,從而正面認定了女性價值,具有更深刻的女性主義內涵,因此,迪斯尼《木蘭》被視為“美國宣揚女權主義而豎起的一面隱形的旗幟”。

    3.刻板印象

    沃爾特·李普曼在其著作《公眾輿論》中提出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別、種族、年齡或職業等進行社會分類形成的關於某類人的固定印象。國內研究刻板印象的學者也很多,陳國明認為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個社會群體形成的過度簡單、過度概括或誇張,並往往滯後於社會現實的概括性的看法。可見,刻板印象就是一種思維定勢,一種定型化效應。

    刻板印象既包含著一定的社會真實,又附帶著失真的片面性。一旦形成,便產生具有一定的可複製性和頑固性的影響。儘管迪斯尼動畫成功展現了眾多中國特色文化元素,但對中國元素的過度渲染導致了偏離事實的刻板印象的產生。針對中美兩個版本的花木蘭形象的對比分析,大部分國內觀眾普遍不滿意美國版木蘭,認為人物外形特徵與西方美女特質更相吻合,並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標準。在木蘭答媒婆問的場景中,關於婦女四德的回答設計,更顯示出迪斯尼動畫對中國傳統女子相親過程的僵化印象。總之,刻板印象所包含的社會真實有助於人們在短時間內瞭解事物的總體特徵或概括性內容,但與此伴隨的僵化印象往往會阻礙人們看清事物的本質和獲得新的社會真實。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增強對異域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顯得尤為重。

    4.結束語

    每部影視作品都蘊含著一個國家和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迪斯尼動畫巧妙地將現實的內在立意與經典的東方傳說相結合,在本土—海外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力求獲得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觀眾群的普遍接受,以達到其全球化的目的。中國產影片使木蘭迴歸,加深了中國的寶貴民間傳奇故事題材的文化內涵並保障了木蘭精神的完整性和延續性。木蘭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西文化融合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國在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的推廣過程中,要確立全球意識的傳播觀念,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並充分利用傳媒資源,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學習書法首先從篆書開始,這個說法有錯嗎?